這兩類人都妄圖吞併中國,結果:一個被中國吞併、一個被打回老家

今天,我們分析的對象就是封建時期侵擾中原的少數民族,及近代侵略我國的日本。至於為何將二者放在一起討論,那是因為:中國作為“被侵擾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又是侵略者們的“共同目標”。

這兩類人都妄圖吞併中國,結果:一個被中國吞併、一個被打回老家

遊牧民族在封建社會前期三番兩次妄圖入主中原,不過,均未能得逞,最終,不得不通過聯姻的方式與漢族交好;日本則在封建時期末期開始侵吞中原大地,在最強盛的時候,幾乎佔據了大半中國,最終,被祖國同胞們聯起手來驅逐出境。

這兩個對象分別站在我國封建時期的前後,二者之間的時代跨度足有幾千年,但是,卻均與中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這兩類人都妄圖吞併中國,結果:一個被中國吞併、一個被打回老家

我們不妨從感情方面講起,從這一角度來看遊牧民族與漢族的關係更加緊密。甚至說,現在的每一個漢族同胞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純種漢人,在家族傳承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繼承部分少數民族血統。早在秦漢時期,漢族人對周邊的蠻荒土地缺乏瞭解,這群少數民族屢次侵擾中原。

由於,他們的勢力並不強大,所以,屢次被漢軍擊潰。在雙方碰撞的過程中,逐漸有了中華民族融合的趨勢。時至今日,每個漢族同胞身上都有少數民族血統,這就使得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關係變得緊密。可以說,遊牧文明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與農耕文明的衝突與融合構成了中國北方邊境歷史的主題之一。

就拿五胡亂華時期來說,往壞了說是作亂,往好了說就是:促進中華大家庭的融合。可以說,古往今來不論哪個朝代,民族融合的跡象都是越來越明顯的。

這兩類人都妄圖吞併中國,結果:一個被中國吞併、一個被打回老家

至於遠在東洋的日本,他們自詡大和民族,幾千年來與中原大地隔海相望。除了正常的貿易往來以及早期日本酋邦朝貢外,雙方几乎沒進行過什麼正常且穩定交流,幾乎全都是針尖對麥芒的兵鋒相見。時至今日,在中國人心裡,最牴觸的國家仍是日本。

所以,我們和日本之間的關係自然不會有多緊密,這是從清末便流傳下來的慣例。很少有中國人的身上帶著日本人的血統,稱之為大海撈針也不為過。但是,日本人的血統則很可能來自於中國。至今,也有些日本人聲稱自己是:徐福所率3千童男童女的後代。

這兩類人都妄圖吞併中國,結果:一個被中國吞併、一個被打回老家

我們再來從軍事發展的角度看待這個問題,很明顯,少數民族在和漢族融合前並沒接觸過火器,甚至,連火器的樣子都沒見過。當中國的軍隊已配備火銃時,遊牧民族使用的仍是馬刀弓箭,從這一點來看他們的戰鬥力遠不及漢軍。

匈奴人之所以讓漢軍頭疼,是因為,他們善於遊擊且戰場條件惡劣。秦漢時期,雖然,漢軍也有配套的騎兵戰術,但是,漢軍對騎兵的研究明顯不如遊牧民族,常用的戰術無非是一名騎兵帶著一群步兵衝鋒罷了。

漢軍與匈奴一旦交戰,漢軍騎兵難免與步兵脫節,而匈奴騎兵騎射壓制漢軍步兵,再合圍一個騎兵,通常會輕鬆取勝。

這兩類人都妄圖吞併中國,結果:一個被中國吞併、一個被打回老家

日本人則毫無戰術可言,記得一部電視劇中曾說過,日本兵無非就是“炮兵轟完步兵衝,步兵衝完炮兵轟”,毫無新意可言。日本人打仗靠的就是壓倒性的裝備優勢與殘忍。早在日本戰國時期,大名之間的戰爭通常充斥著暴力和血腥,極少有“合縱連橫”這種充滿智慧的外交戰。

日本人真正運用戰術還是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然而,此時日本的戰術卻並沒有“進步”。簡而言之,日本人很少打出以少勝多的漂亮仗,“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是日軍的慣例。

不可否認的是,日本人的精神信仰,對武士道精神的盲從和對天皇的忠誠是沒得說的。他們難以承受失敗,倘若一戰不成便會以死謝罪。然而,在抗戰末期,日本人兵分兩路,兵員嚴重不足。日軍不再恪守武士道精神,越來越多的日本兵有了活命的想法。

這兩類人都妄圖吞併中國,結果:一個被中國吞併、一個被打回老家

這就證明,日本人所謂信仰還不夠堅定,潛藏在他們內心最深處的只是殘忍與暴戾罷了。反觀侵擾過中原的少數民族,他們並不殘忍,甚至屢次向漢族和親妥協。這說明:遊牧民族對時機有準確的判斷,且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並不像日軍那樣有切腹自盡的變態愚忠。

少數民族和日本人,二者都曾妄圖入主中原,但是,他們對中國造成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

少數民族與漢族的碰撞促成了民族融合,日本人則在中國人的心裡刻下難以磨滅的傷痛。將少數民族和日本人放到檯面上作出比較,就能認識到二者之間孰強孰弱,以及對國家發展的影響,從而,看出二者對中國造成的影響差異。

這兩類人都妄圖吞併中國,結果:一個被中國吞併、一個被打回老家

可以說,日本人和少數民族之間存在的差異,並不單純是幾千年的時代差異造成的,也不是僅憑一句文化不同就能概括的。

參考資料:

【《以遊牧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世界史·古代史編》】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