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

2019年6月1日,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了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

"

2019年6月1日,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了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

該事件立即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事務次官是日本公務員系統的頂點,在人們眼中,曾經身居高位的熊澤英昭本應高枕無憂,過著富裕體面又充實的晚年生活。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不顧晚節、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

44歲的熊澤英一郎是一名“繭居族”。

1

什麼是“繭居族”?

顧名思義,我們想象一下“繭居”的樣子,一個人如蟲子一般縮在狹小的殼裡,不見天日。

具體來說,按照日本內閣府的定義,廣義的“繭居族”是指除了因個人興趣和去附近便利店購買日常用品目的出門以外,足不出戶長達6個月以上的人。

內閣府北風幸一參事官稱,“據不完全統計,在全日本15至64歲人口中,‘繭居族’約有115萬人。”

參照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於2019年6月2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日本總人口約為1億2623萬人。按這個數據推算,約百分之一的日本人正在“繭居”。

整日宅在家裡,這些人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呢?我們看看以下數據就瞭然了。

日本“繭居族”開支來源狀況

"

2019年6月1日,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了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

該事件立即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事務次官是日本公務員系統的頂點,在人們眼中,曾經身居高位的熊澤英昭本應高枕無憂,過著富裕體面又充實的晚年生活。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不顧晚節、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

44歲的熊澤英一郎是一名“繭居族”。

1

什麼是“繭居族”?

顧名思義,我們想象一下“繭居”的樣子,一個人如蟲子一般縮在狹小的殼裡,不見天日。

具體來說,按照日本內閣府的定義,廣義的“繭居族”是指除了因個人興趣和去附近便利店購買日常用品目的出門以外,足不出戶長達6個月以上的人。

內閣府北風幸一參事官稱,“據不完全統計,在全日本15至64歲人口中,‘繭居族’約有115萬人。”

參照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於2019年6月2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日本總人口約為1億2623萬人。按這個數據推算,約百分之一的日本人正在“繭居”。

整日宅在家裡,這些人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呢?我們看看以下數據就瞭然了。

日本“繭居族”開支來源狀況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筆者根據日本內閣府公佈數據整理)

由上表可見,“繭居族”另一大特點就是“啃老”。

他們“啃”的還不止是老人的錢包——15至39歲的繭居族中,67.3%任由家人承擔做飯、掃除等家務;在40至64歲年齡段,這一數字為65.9%。

如果只是經濟上的拖累,對於享受良好社會福利的日本人而言,“繭居族”的存在似乎是可以容忍的。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就在熊澤英昭殺死親兒子的4天前,5月28日,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發生了一起無差別持刀殺傷事件,造成3人死亡、17人受傷。案犯巖崎隆一是一位51歲的“繭居族”。

同月31日,福岡市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先用錘子攻擊七十多歲的母親,又用刀具把妹妹砍成重傷,最後放火燒燬自家租住的市營住宅,揮刀自殺。這位男性也是“繭居族”。

尤其是“川崎持刀傷人事件”,它將熊澤英昭本就長期緊繃的神經拉伸到了極限。他早就在自己長期無業在家的兒子身上看出了暴力傾向,為了防止慘劇再次發生,這位再也無法忍受的父親終於在6月1日殺死了不爭氣的兒子。

三場殺人事件相繼發生,且都與男性“繭居族”密切相關,於是,“繭居族”再被貼上“危險人士”的標籤。

2019年3月,日本內閣府推測,全日本40歲至64歲的繭居族約為61.3萬人,其中76.6%為男性,23.4%為女性。

2

《百元之戀》揭開的真相

2014年12月,東映映畫拍攝的電影《百元之戀》上映,接連斬獲第24屆日本電影專業大獎、第57屆日本電影藍絲帶獎、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等多個獎項及提名。

"

2019年6月1日,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了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

該事件立即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事務次官是日本公務員系統的頂點,在人們眼中,曾經身居高位的熊澤英昭本應高枕無憂,過著富裕體面又充實的晚年生活。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不顧晚節、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

44歲的熊澤英一郎是一名“繭居族”。

1

什麼是“繭居族”?

顧名思義,我們想象一下“繭居”的樣子,一個人如蟲子一般縮在狹小的殼裡,不見天日。

具體來說,按照日本內閣府的定義,廣義的“繭居族”是指除了因個人興趣和去附近便利店購買日常用品目的出門以外,足不出戶長達6個月以上的人。

內閣府北風幸一參事官稱,“據不完全統計,在全日本15至64歲人口中,‘繭居族’約有115萬人。”

參照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於2019年6月2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日本總人口約為1億2623萬人。按這個數據推算,約百分之一的日本人正在“繭居”。

整日宅在家裡,這些人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呢?我們看看以下數據就瞭然了。

日本“繭居族”開支來源狀況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筆者根據日本內閣府公佈數據整理)

由上表可見,“繭居族”另一大特點就是“啃老”。

他們“啃”的還不止是老人的錢包——15至39歲的繭居族中,67.3%任由家人承擔做飯、掃除等家務;在40至64歲年齡段,這一數字為65.9%。

如果只是經濟上的拖累,對於享受良好社會福利的日本人而言,“繭居族”的存在似乎是可以容忍的。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就在熊澤英昭殺死親兒子的4天前,5月28日,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發生了一起無差別持刀殺傷事件,造成3人死亡、17人受傷。案犯巖崎隆一是一位51歲的“繭居族”。

同月31日,福岡市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先用錘子攻擊七十多歲的母親,又用刀具把妹妹砍成重傷,最後放火燒燬自家租住的市營住宅,揮刀自殺。這位男性也是“繭居族”。

尤其是“川崎持刀傷人事件”,它將熊澤英昭本就長期緊繃的神經拉伸到了極限。他早就在自己長期無業在家的兒子身上看出了暴力傾向,為了防止慘劇再次發生,這位再也無法忍受的父親終於在6月1日殺死了不爭氣的兒子。

三場殺人事件相繼發生,且都與男性“繭居族”密切相關,於是,“繭居族”再被貼上“危險人士”的標籤。

2019年3月,日本內閣府推測,全日本40歲至64歲的繭居族約為61.3萬人,其中76.6%為男性,23.4%為女性。

2

《百元之戀》揭開的真相

2014年12月,東映映畫拍攝的電影《百元之戀》上映,接連斬獲第24屆日本電影專業大獎、第57屆日本電影藍絲帶獎、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等多個獎項及提名。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電影《百元之戀》海報)

電影之所以大火,除了演員、導演和工作人員努力的因素,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日本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繭居族”的故事,非常接地氣。

32歲的齋藤一子沒有工作、沒有存款、沒有伴侶,整日穿著睡衣,邋里邋遢地宅在父母家裡。她麻木、冷漠,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錢,卻拒絕給家裡的快餐店幫忙,偶爾在電子遊戲裡虐虐自己年幼的親外甥。

"

2019年6月1日,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了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

該事件立即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事務次官是日本公務員系統的頂點,在人們眼中,曾經身居高位的熊澤英昭本應高枕無憂,過著富裕體面又充實的晚年生活。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不顧晚節、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

44歲的熊澤英一郎是一名“繭居族”。

1

什麼是“繭居族”?

顧名思義,我們想象一下“繭居”的樣子,一個人如蟲子一般縮在狹小的殼裡,不見天日。

具體來說,按照日本內閣府的定義,廣義的“繭居族”是指除了因個人興趣和去附近便利店購買日常用品目的出門以外,足不出戶長達6個月以上的人。

內閣府北風幸一參事官稱,“據不完全統計,在全日本15至64歲人口中,‘繭居族’約有115萬人。”

參照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於2019年6月2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日本總人口約為1億2623萬人。按這個數據推算,約百分之一的日本人正在“繭居”。

整日宅在家裡,這些人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呢?我們看看以下數據就瞭然了。

日本“繭居族”開支來源狀況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筆者根據日本內閣府公佈數據整理)

由上表可見,“繭居族”另一大特點就是“啃老”。

他們“啃”的還不止是老人的錢包——15至39歲的繭居族中,67.3%任由家人承擔做飯、掃除等家務;在40至64歲年齡段,這一數字為65.9%。

如果只是經濟上的拖累,對於享受良好社會福利的日本人而言,“繭居族”的存在似乎是可以容忍的。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就在熊澤英昭殺死親兒子的4天前,5月28日,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發生了一起無差別持刀殺傷事件,造成3人死亡、17人受傷。案犯巖崎隆一是一位51歲的“繭居族”。

同月31日,福岡市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先用錘子攻擊七十多歲的母親,又用刀具把妹妹砍成重傷,最後放火燒燬自家租住的市營住宅,揮刀自殺。這位男性也是“繭居族”。

尤其是“川崎持刀傷人事件”,它將熊澤英昭本就長期緊繃的神經拉伸到了極限。他早就在自己長期無業在家的兒子身上看出了暴力傾向,為了防止慘劇再次發生,這位再也無法忍受的父親終於在6月1日殺死了不爭氣的兒子。

三場殺人事件相繼發生,且都與男性“繭居族”密切相關,於是,“繭居族”再被貼上“危險人士”的標籤。

2019年3月,日本內閣府推測,全日本40歲至64歲的繭居族約為61.3萬人,其中76.6%為男性,23.4%為女性。

2

《百元之戀》揭開的真相

2014年12月,東映映畫拍攝的電影《百元之戀》上映,接連斬獲第24屆日本電影專業大獎、第57屆日本電影藍絲帶獎、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等多個獎項及提名。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電影《百元之戀》海報)

電影之所以大火,除了演員、導演和工作人員努力的因素,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日本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繭居族”的故事,非常接地氣。

32歲的齋藤一子沒有工作、沒有存款、沒有伴侶,整日穿著睡衣,邋里邋遢地宅在父母家裡。她麻木、冷漠,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錢,卻拒絕給家裡的快餐店幫忙,偶爾在電子遊戲裡虐虐自己年幼的親外甥。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廢柴”一子的日常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劇情的轉折發生在妹妹二三子離婚後回到孃家,她極度看不慣姐姐這幅“窩囊廢”“吸血鬼”的樣子。妹妹的大聲斥責似乎打擊到一子僅剩的一丁點自尊,喚醒了平日裡被自己“冷藏”起來的羞恥心。

兩人大打出手後,姐姐一子負氣搬出父母家,揚言自食其力,在日常光顧的百元超市(大多商品單價100日元,約6.3元人民幣)當了收銀員。

"

2019年6月1日,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了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

該事件立即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事務次官是日本公務員系統的頂點,在人們眼中,曾經身居高位的熊澤英昭本應高枕無憂,過著富裕體面又充實的晚年生活。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不顧晚節、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

44歲的熊澤英一郎是一名“繭居族”。

1

什麼是“繭居族”?

顧名思義,我們想象一下“繭居”的樣子,一個人如蟲子一般縮在狹小的殼裡,不見天日。

具體來說,按照日本內閣府的定義,廣義的“繭居族”是指除了因個人興趣和去附近便利店購買日常用品目的出門以外,足不出戶長達6個月以上的人。

內閣府北風幸一參事官稱,“據不完全統計,在全日本15至64歲人口中,‘繭居族’約有115萬人。”

參照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於2019年6月2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日本總人口約為1億2623萬人。按這個數據推算,約百分之一的日本人正在“繭居”。

整日宅在家裡,這些人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呢?我們看看以下數據就瞭然了。

日本“繭居族”開支來源狀況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筆者根據日本內閣府公佈數據整理)

由上表可見,“繭居族”另一大特點就是“啃老”。

他們“啃”的還不止是老人的錢包——15至39歲的繭居族中,67.3%任由家人承擔做飯、掃除等家務;在40至64歲年齡段,這一數字為65.9%。

如果只是經濟上的拖累,對於享受良好社會福利的日本人而言,“繭居族”的存在似乎是可以容忍的。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就在熊澤英昭殺死親兒子的4天前,5月28日,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發生了一起無差別持刀殺傷事件,造成3人死亡、17人受傷。案犯巖崎隆一是一位51歲的“繭居族”。

同月31日,福岡市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先用錘子攻擊七十多歲的母親,又用刀具把妹妹砍成重傷,最後放火燒燬自家租住的市營住宅,揮刀自殺。這位男性也是“繭居族”。

尤其是“川崎持刀傷人事件”,它將熊澤英昭本就長期緊繃的神經拉伸到了極限。他早就在自己長期無業在家的兒子身上看出了暴力傾向,為了防止慘劇再次發生,這位再也無法忍受的父親終於在6月1日殺死了不爭氣的兒子。

三場殺人事件相繼發生,且都與男性“繭居族”密切相關,於是,“繭居族”再被貼上“危險人士”的標籤。

2019年3月,日本內閣府推測,全日本40歲至64歲的繭居族約為61.3萬人,其中76.6%為男性,23.4%為女性。

2

《百元之戀》揭開的真相

2014年12月,東映映畫拍攝的電影《百元之戀》上映,接連斬獲第24屆日本電影專業大獎、第57屆日本電影藍絲帶獎、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等多個獎項及提名。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電影《百元之戀》海報)

電影之所以大火,除了演員、導演和工作人員努力的因素,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日本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繭居族”的故事,非常接地氣。

32歲的齋藤一子沒有工作、沒有存款、沒有伴侶,整日穿著睡衣,邋里邋遢地宅在父母家裡。她麻木、冷漠,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錢,卻拒絕給家裡的快餐店幫忙,偶爾在電子遊戲裡虐虐自己年幼的親外甥。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廢柴”一子的日常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劇情的轉折發生在妹妹二三子離婚後回到孃家,她極度看不慣姐姐這幅“窩囊廢”“吸血鬼”的樣子。妹妹的大聲斥責似乎打擊到一子僅剩的一丁點自尊,喚醒了平日裡被自己“冷藏”起來的羞恥心。

兩人大打出手後,姐姐一子負氣搬出父母家,揚言自食其力,在日常光顧的百元超市(大多商品單價100日元,約6.3元人民幣)當了收銀員。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被猥瑣同事騷擾不敢懟回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這間雜貨鋪有許多平凡的“怪人”,患有憂鬱症的店長、話嘮猥瑣的同事、因盜竊被開除卻還時常回來偷走臨過期食品的老太太。

麻木又自卑的一子依舊過著機械的生活,被猥瑣同事強暴流著淚卻不敢發聲,直到愛上了失業的拳擊手狩野,她的人生才有了顏色。然而,自卑並沒有換來陪伴,不久,一子眼睜睜地看著昔日愛人另覓新歡。

不過,像所有勵志劇一樣,這部電影有個好結局,被拋棄的一子在不被看好的年紀終於奮起學習拳擊,找回了自信並重新收穫了親情和愛情。

"

2019年6月1日,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了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

該事件立即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事務次官是日本公務員系統的頂點,在人們眼中,曾經身居高位的熊澤英昭本應高枕無憂,過著富裕體面又充實的晚年生活。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不顧晚節、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

44歲的熊澤英一郎是一名“繭居族”。

1

什麼是“繭居族”?

顧名思義,我們想象一下“繭居”的樣子,一個人如蟲子一般縮在狹小的殼裡,不見天日。

具體來說,按照日本內閣府的定義,廣義的“繭居族”是指除了因個人興趣和去附近便利店購買日常用品目的出門以外,足不出戶長達6個月以上的人。

內閣府北風幸一參事官稱,“據不完全統計,在全日本15至64歲人口中,‘繭居族’約有115萬人。”

參照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於2019年6月2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日本總人口約為1億2623萬人。按這個數據推算,約百分之一的日本人正在“繭居”。

整日宅在家裡,這些人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呢?我們看看以下數據就瞭然了。

日本“繭居族”開支來源狀況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筆者根據日本內閣府公佈數據整理)

由上表可見,“繭居族”另一大特點就是“啃老”。

他們“啃”的還不止是老人的錢包——15至39歲的繭居族中,67.3%任由家人承擔做飯、掃除等家務;在40至64歲年齡段,這一數字為65.9%。

如果只是經濟上的拖累,對於享受良好社會福利的日本人而言,“繭居族”的存在似乎是可以容忍的。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就在熊澤英昭殺死親兒子的4天前,5月28日,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發生了一起無差別持刀殺傷事件,造成3人死亡、17人受傷。案犯巖崎隆一是一位51歲的“繭居族”。

同月31日,福岡市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先用錘子攻擊七十多歲的母親,又用刀具把妹妹砍成重傷,最後放火燒燬自家租住的市營住宅,揮刀自殺。這位男性也是“繭居族”。

尤其是“川崎持刀傷人事件”,它將熊澤英昭本就長期緊繃的神經拉伸到了極限。他早就在自己長期無業在家的兒子身上看出了暴力傾向,為了防止慘劇再次發生,這位再也無法忍受的父親終於在6月1日殺死了不爭氣的兒子。

三場殺人事件相繼發生,且都與男性“繭居族”密切相關,於是,“繭居族”再被貼上“危險人士”的標籤。

2019年3月,日本內閣府推測,全日本40歲至64歲的繭居族約為61.3萬人,其中76.6%為男性,23.4%為女性。

2

《百元之戀》揭開的真相

2014年12月,東映映畫拍攝的電影《百元之戀》上映,接連斬獲第24屆日本電影專業大獎、第57屆日本電影藍絲帶獎、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等多個獎項及提名。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電影《百元之戀》海報)

電影之所以大火,除了演員、導演和工作人員努力的因素,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日本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繭居族”的故事,非常接地氣。

32歲的齋藤一子沒有工作、沒有存款、沒有伴侶,整日穿著睡衣,邋里邋遢地宅在父母家裡。她麻木、冷漠,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錢,卻拒絕給家裡的快餐店幫忙,偶爾在電子遊戲裡虐虐自己年幼的親外甥。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廢柴”一子的日常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劇情的轉折發生在妹妹二三子離婚後回到孃家,她極度看不慣姐姐這幅“窩囊廢”“吸血鬼”的樣子。妹妹的大聲斥責似乎打擊到一子僅剩的一丁點自尊,喚醒了平日裡被自己“冷藏”起來的羞恥心。

兩人大打出手後,姐姐一子負氣搬出父母家,揚言自食其力,在日常光顧的百元超市(大多商品單價100日元,約6.3元人民幣)當了收銀員。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被猥瑣同事騷擾不敢懟回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這間雜貨鋪有許多平凡的“怪人”,患有憂鬱症的店長、話嘮猥瑣的同事、因盜竊被開除卻還時常回來偷走臨過期食品的老太太。

麻木又自卑的一子依舊過著機械的生活,被猥瑣同事強暴流著淚卻不敢發聲,直到愛上了失業的拳擊手狩野,她的人生才有了顏色。然而,自卑並沒有換來陪伴,不久,一子眼睜睜地看著昔日愛人另覓新歡。

不過,像所有勵志劇一樣,這部電影有個好結局,被拋棄的一子在不被看好的年紀終於奮起學習拳擊,找回了自信並重新收穫了親情和愛情。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成為拳擊手的一子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然而,電影終究是電影,現實生活中,“繭居族”們的結局並沒有這麼樂觀。

3

血案不斷在日本重演

土浦殺人事件

2004年11月24日,茨城縣土浦市,28歲的飯嶋勝(男)用菜刀和鐵錘殺害了54歲的母親、31歲的姐姐、57歲的父親。

與熊澤英一郎相似,飯嶋勝生活在一個精英家庭,祖父曾任市議會議長、父親曾任市役所(市政府)幹部。不過,道貌岸然的父親常常家暴妻子和孩子。

受家庭影響,飯嶋勝小學時代就表現出了暴力傾向,25歲就業失敗後繭居在家,27歲時,曾被精神科醫生建議住院治療,卻遭愛面子的父親反對。

2004年4月起,父親轉任土浦市立博物館副館長。閒下來的父親在家時間越來越多,父子衝突愈發劇烈,直至幾個月後,慘案發生。

豐川市殺人事件

2010年4月16日,愛知縣豐川市,30歲的巖瀨高之用菜刀捅死了自己58歲的父親、1歲的侄女,砍傷母親、三弟、以及三弟妹,又縱火燒燬了自家大半。

殺人犯巖瀨高之自小生活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母親與奶奶積怨已久,父母因婆媳矛盾長期不和,而且,父親還經常家暴妻子和孩子。

初中畢業後,巖瀨高之僅在工廠工作1年後就離職,繭居14年,常常在網上使用父母的信用卡購物,欠下了350萬日元(約22.2萬元人民幣)的鉅款。

忍無可忍的家人在2010年4月15日停掉了家裡的網絡,次日案發。案發後,巖瀨高之被鑑定為中度智力障礙和自閉症患者。

四日市弒父事件

2014年5月,三重縣四日市,繭居30多年的田中直哉(男,時年58歲)親手勒死了自己81歲的老父親,理由是父親沒給他買電腦。

淡路島殺人事件

2015年3月9日,兵庫縣淡路島,時年40歲的平野達彥入侵自家周圍100米內的兩處民宅,用管制刀具接連殺死5位鄰居。平野達彥幼時是個活潑少年,後來因雙親離婚、校園霸凌等原因,高三時退學繭居。

橫濱市弒父事件

2015年12月30日,神奈川縣橫濱市,一位67歲的老父親被33歲的繭居兒子用菜刀捅死在家中。

……

4

“廢柴”是如何養成的?

根據內閣府的調查,任何年齡段都有可能成為“繭居族”,考試失敗、“不登校”(拒絕上學)、人際關係不順、失業、退休、疾病等,都是引發繭居現象的主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情況在其他國家也不少見,為何到了日本就成了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了呢?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3個。

在日本,拒絕上學(“不登校”)情況極為嚴重。

據日本文科省統計,從2013年起,日本“不登校”人數連年攀升。2017年度,日本小學、初中的“不登校”學生總數首次突破14萬,高達144031人,比2016年度增加了10348人。

從比例來看,每184名小學生中約有1人“不登校”,初中生的情況更為嚴峻,每30人裡就約有1人拒絕走進校園。

"

2019年6月1日,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了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

該事件立即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事務次官是日本公務員系統的頂點,在人們眼中,曾經身居高位的熊澤英昭本應高枕無憂,過著富裕體面又充實的晚年生活。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不顧晚節、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

44歲的熊澤英一郎是一名“繭居族”。

1

什麼是“繭居族”?

顧名思義,我們想象一下“繭居”的樣子,一個人如蟲子一般縮在狹小的殼裡,不見天日。

具體來說,按照日本內閣府的定義,廣義的“繭居族”是指除了因個人興趣和去附近便利店購買日常用品目的出門以外,足不出戶長達6個月以上的人。

內閣府北風幸一參事官稱,“據不完全統計,在全日本15至64歲人口中,‘繭居族’約有115萬人。”

參照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於2019年6月2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日本總人口約為1億2623萬人。按這個數據推算,約百分之一的日本人正在“繭居”。

整日宅在家裡,這些人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呢?我們看看以下數據就瞭然了。

日本“繭居族”開支來源狀況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筆者根據日本內閣府公佈數據整理)

由上表可見,“繭居族”另一大特點就是“啃老”。

他們“啃”的還不止是老人的錢包——15至39歲的繭居族中,67.3%任由家人承擔做飯、掃除等家務;在40至64歲年齡段,這一數字為65.9%。

如果只是經濟上的拖累,對於享受良好社會福利的日本人而言,“繭居族”的存在似乎是可以容忍的。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就在熊澤英昭殺死親兒子的4天前,5月28日,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發生了一起無差別持刀殺傷事件,造成3人死亡、17人受傷。案犯巖崎隆一是一位51歲的“繭居族”。

同月31日,福岡市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先用錘子攻擊七十多歲的母親,又用刀具把妹妹砍成重傷,最後放火燒燬自家租住的市營住宅,揮刀自殺。這位男性也是“繭居族”。

尤其是“川崎持刀傷人事件”,它將熊澤英昭本就長期緊繃的神經拉伸到了極限。他早就在自己長期無業在家的兒子身上看出了暴力傾向,為了防止慘劇再次發生,這位再也無法忍受的父親終於在6月1日殺死了不爭氣的兒子。

三場殺人事件相繼發生,且都與男性“繭居族”密切相關,於是,“繭居族”再被貼上“危險人士”的標籤。

2019年3月,日本內閣府推測,全日本40歲至64歲的繭居族約為61.3萬人,其中76.6%為男性,23.4%為女性。

2

《百元之戀》揭開的真相

2014年12月,東映映畫拍攝的電影《百元之戀》上映,接連斬獲第24屆日本電影專業大獎、第57屆日本電影藍絲帶獎、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等多個獎項及提名。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電影《百元之戀》海報)

電影之所以大火,除了演員、導演和工作人員努力的因素,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日本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繭居族”的故事,非常接地氣。

32歲的齋藤一子沒有工作、沒有存款、沒有伴侶,整日穿著睡衣,邋里邋遢地宅在父母家裡。她麻木、冷漠,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錢,卻拒絕給家裡的快餐店幫忙,偶爾在電子遊戲裡虐虐自己年幼的親外甥。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廢柴”一子的日常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劇情的轉折發生在妹妹二三子離婚後回到孃家,她極度看不慣姐姐這幅“窩囊廢”“吸血鬼”的樣子。妹妹的大聲斥責似乎打擊到一子僅剩的一丁點自尊,喚醒了平日裡被自己“冷藏”起來的羞恥心。

兩人大打出手後,姐姐一子負氣搬出父母家,揚言自食其力,在日常光顧的百元超市(大多商品單價100日元,約6.3元人民幣)當了收銀員。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被猥瑣同事騷擾不敢懟回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這間雜貨鋪有許多平凡的“怪人”,患有憂鬱症的店長、話嘮猥瑣的同事、因盜竊被開除卻還時常回來偷走臨過期食品的老太太。

麻木又自卑的一子依舊過著機械的生活,被猥瑣同事強暴流著淚卻不敢發聲,直到愛上了失業的拳擊手狩野,她的人生才有了顏色。然而,自卑並沒有換來陪伴,不久,一子眼睜睜地看著昔日愛人另覓新歡。

不過,像所有勵志劇一樣,這部電影有個好結局,被拋棄的一子在不被看好的年紀終於奮起學習拳擊,找回了自信並重新收穫了親情和愛情。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成為拳擊手的一子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然而,電影終究是電影,現實生活中,“繭居族”們的結局並沒有這麼樂觀。

3

血案不斷在日本重演

土浦殺人事件

2004年11月24日,茨城縣土浦市,28歲的飯嶋勝(男)用菜刀和鐵錘殺害了54歲的母親、31歲的姐姐、57歲的父親。

與熊澤英一郎相似,飯嶋勝生活在一個精英家庭,祖父曾任市議會議長、父親曾任市役所(市政府)幹部。不過,道貌岸然的父親常常家暴妻子和孩子。

受家庭影響,飯嶋勝小學時代就表現出了暴力傾向,25歲就業失敗後繭居在家,27歲時,曾被精神科醫生建議住院治療,卻遭愛面子的父親反對。

2004年4月起,父親轉任土浦市立博物館副館長。閒下來的父親在家時間越來越多,父子衝突愈發劇烈,直至幾個月後,慘案發生。

豐川市殺人事件

2010年4月16日,愛知縣豐川市,30歲的巖瀨高之用菜刀捅死了自己58歲的父親、1歲的侄女,砍傷母親、三弟、以及三弟妹,又縱火燒燬了自家大半。

殺人犯巖瀨高之自小生活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母親與奶奶積怨已久,父母因婆媳矛盾長期不和,而且,父親還經常家暴妻子和孩子。

初中畢業後,巖瀨高之僅在工廠工作1年後就離職,繭居14年,常常在網上使用父母的信用卡購物,欠下了350萬日元(約22.2萬元人民幣)的鉅款。

忍無可忍的家人在2010年4月15日停掉了家裡的網絡,次日案發。案發後,巖瀨高之被鑑定為中度智力障礙和自閉症患者。

四日市弒父事件

2014年5月,三重縣四日市,繭居30多年的田中直哉(男,時年58歲)親手勒死了自己81歲的老父親,理由是父親沒給他買電腦。

淡路島殺人事件

2015年3月9日,兵庫縣淡路島,時年40歲的平野達彥入侵自家周圍100米內的兩處民宅,用管制刀具接連殺死5位鄰居。平野達彥幼時是個活潑少年,後來因雙親離婚、校園霸凌等原因,高三時退學繭居。

橫濱市弒父事件

2015年12月30日,神奈川縣橫濱市,一位67歲的老父親被33歲的繭居兒子用菜刀捅死在家中。

……

4

“廢柴”是如何養成的?

根據內閣府的調查,任何年齡段都有可能成為“繭居族”,考試失敗、“不登校”(拒絕上學)、人際關係不順、失業、退休、疾病等,都是引發繭居現象的主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情況在其他國家也不少見,為何到了日本就成了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了呢?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3個。

在日本,拒絕上學(“不登校”)情況極為嚴重。

據日本文科省統計,從2013年起,日本“不登校”人數連年攀升。2017年度,日本小學、初中的“不登校”學生總數首次突破14萬,高達144031人,比2016年度增加了10348人。

從比例來看,每184名小學生中約有1人“不登校”,初中生的情況更為嚴峻,每30人裡就約有1人拒絕走進校園。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不登校”的原因)

造成學生拒不上學的主要原因來自校園霸凌,也是日本影視作品中的常見題材。從文科省公佈的數據來看,2017年日本小學、初中、高中及特別支援學校的校園霸凌事件數量為41萬4378件,比2016年增加了9萬多件。

注:日本政府近年來為了提早發現和解決霸凌問題,把說壞話、開玩笑似的拍打等也劃歸到“霸凌”範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霸凌數據的激增。

當然,答案並不是單一的。《不登校新聞》主編石井志昂認為,日本的“不登校”現象絕不僅僅與校園霸凌有關。

一方面,在日本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學生面臨老師、同學乃至升學的精神壓力較大;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對“不登校”的認知度提升,很多家長認為在家休養有利於子女恢復心理健康,這種認知在客觀上導致了“不登校”人數持續增多。

然而,無論是何原因,問題的關鍵在於,“不登校”現象具有長期化、易反覆的傾向。一旦未成年人失學在家,脫離原有的人際關係,與社會主流評價體系相悖,處於形成過程當中的人生觀和自信心極易遭到破壞,其人生軌跡發展的不確定性就會大大上升。若家長不能因勢利導,他們在未來很難再有其他出路,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

日本總務省的就業構造基本調查顯示,有“不登校”記錄的人更容易發展成“尼特族”和“繭居族”,其概率大約是普通人的7倍。

注:“尼特族”指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日本年輕人。

5

祈禱子女死去的父母們

更深刻的原因來自經濟發展——平成時代的經濟衰退與昭和後半段的繁榮復興形成鮮明對比。

注:昭和時代是指昭和天皇(裕仁)在位的六十餘年,即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

平成時代則是指明仁天皇在位的30年,即1989年1月8日至2019年4月30日。

日本戰敗以後,百業凋敝,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昭和男兒”強力扛起了振興日本經濟的重任。

1954年末至1973年末期間,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年平均實際增長率高達10%以上;

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NP)超過西德,躍居世界第二;

1986年末,地價上漲,全日本一片繁榮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1991年(平成3年)泡沫經濟崩潰,平成時代的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失去的20年”“失去的30年”等論調不絕於耳。

從年齡結構來看,“繭居族”或是出生於昭和時代,青少年時期遭遇泡沫經濟崩潰,未能順利就業或遭遇職場失敗,從此自甘墮落;或是出生於平成時代的“溫室”裡,未曾體驗過經濟騰飛的輝煌,無法繼承父輩堅韌的性格和強烈的進取心。

這個時代的日本男性普遍從“肉食系”變為“草食系”,大前研一更是用“低慾望社會”一詞來形容日本社會。嚴峻的就業形勢與喪失大志的時代浪潮相結合,許多日本男性一蹶不振,選擇避世繭居。

對這樣的人,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成了可觸不可及“奢侈品”,像《百元之戀》那樣被冷凍在心底的某個角落,根本無從談起。

對這樣的子女,在嚴峻環境中成長、曾經大刀闊斧幹事業的“昭和男兒”們自然目不忍視,具有強烈自尊心和榮譽感的他們將這樣的子女視為自己人生的汙點。

加之,長期以來作為家庭頂樑柱的父輩較少參與子女教育,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也極為有限,難以理解下一代萎靡的精神狀態,動輒怒斥甚至拳腳相加。

父子關係不斷惡化、衝突不但升級,最終釀成慘劇——在與“繭居族”相關的案件中,子弒父、父殺子的情況層出不窮。

2017年,新潮文庫出版了一本反映日本“繭居族”等社會問題的書——《祈禱子女死去的父母們》。書名很驚悚,卻真實地反映出“繭居族”的父母們的心理,愛之深、恨之切。

"

2019年6月1日,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了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

該事件立即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事務次官是日本公務員系統的頂點,在人們眼中,曾經身居高位的熊澤英昭本應高枕無憂,過著富裕體面又充實的晚年生活。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不顧晚節、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

44歲的熊澤英一郎是一名“繭居族”。

1

什麼是“繭居族”?

顧名思義,我們想象一下“繭居”的樣子,一個人如蟲子一般縮在狹小的殼裡,不見天日。

具體來說,按照日本內閣府的定義,廣義的“繭居族”是指除了因個人興趣和去附近便利店購買日常用品目的出門以外,足不出戶長達6個月以上的人。

內閣府北風幸一參事官稱,“據不完全統計,在全日本15至64歲人口中,‘繭居族’約有115萬人。”

參照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於2019年6月2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日本總人口約為1億2623萬人。按這個數據推算,約百分之一的日本人正在“繭居”。

整日宅在家裡,這些人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呢?我們看看以下數據就瞭然了。

日本“繭居族”開支來源狀況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筆者根據日本內閣府公佈數據整理)

由上表可見,“繭居族”另一大特點就是“啃老”。

他們“啃”的還不止是老人的錢包——15至39歲的繭居族中,67.3%任由家人承擔做飯、掃除等家務;在40至64歲年齡段,這一數字為65.9%。

如果只是經濟上的拖累,對於享受良好社會福利的日本人而言,“繭居族”的存在似乎是可以容忍的。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就在熊澤英昭殺死親兒子的4天前,5月28日,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發生了一起無差別持刀殺傷事件,造成3人死亡、17人受傷。案犯巖崎隆一是一位51歲的“繭居族”。

同月31日,福岡市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先用錘子攻擊七十多歲的母親,又用刀具把妹妹砍成重傷,最後放火燒燬自家租住的市營住宅,揮刀自殺。這位男性也是“繭居族”。

尤其是“川崎持刀傷人事件”,它將熊澤英昭本就長期緊繃的神經拉伸到了極限。他早就在自己長期無業在家的兒子身上看出了暴力傾向,為了防止慘劇再次發生,這位再也無法忍受的父親終於在6月1日殺死了不爭氣的兒子。

三場殺人事件相繼發生,且都與男性“繭居族”密切相關,於是,“繭居族”再被貼上“危險人士”的標籤。

2019年3月,日本內閣府推測,全日本40歲至64歲的繭居族約為61.3萬人,其中76.6%為男性,23.4%為女性。

2

《百元之戀》揭開的真相

2014年12月,東映映畫拍攝的電影《百元之戀》上映,接連斬獲第24屆日本電影專業大獎、第57屆日本電影藍絲帶獎、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等多個獎項及提名。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電影《百元之戀》海報)

電影之所以大火,除了演員、導演和工作人員努力的因素,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日本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繭居族”的故事,非常接地氣。

32歲的齋藤一子沒有工作、沒有存款、沒有伴侶,整日穿著睡衣,邋里邋遢地宅在父母家裡。她麻木、冷漠,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錢,卻拒絕給家裡的快餐店幫忙,偶爾在電子遊戲裡虐虐自己年幼的親外甥。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廢柴”一子的日常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劇情的轉折發生在妹妹二三子離婚後回到孃家,她極度看不慣姐姐這幅“窩囊廢”“吸血鬼”的樣子。妹妹的大聲斥責似乎打擊到一子僅剩的一丁點自尊,喚醒了平日裡被自己“冷藏”起來的羞恥心。

兩人大打出手後,姐姐一子負氣搬出父母家,揚言自食其力,在日常光顧的百元超市(大多商品單價100日元,約6.3元人民幣)當了收銀員。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被猥瑣同事騷擾不敢懟回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這間雜貨鋪有許多平凡的“怪人”,患有憂鬱症的店長、話嘮猥瑣的同事、因盜竊被開除卻還時常回來偷走臨過期食品的老太太。

麻木又自卑的一子依舊過著機械的生活,被猥瑣同事強暴流著淚卻不敢發聲,直到愛上了失業的拳擊手狩野,她的人生才有了顏色。然而,自卑並沒有換來陪伴,不久,一子眼睜睜地看著昔日愛人另覓新歡。

不過,像所有勵志劇一樣,這部電影有個好結局,被拋棄的一子在不被看好的年紀終於奮起學習拳擊,找回了自信並重新收穫了親情和愛情。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成為拳擊手的一子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然而,電影終究是電影,現實生活中,“繭居族”們的結局並沒有這麼樂觀。

3

血案不斷在日本重演

土浦殺人事件

2004年11月24日,茨城縣土浦市,28歲的飯嶋勝(男)用菜刀和鐵錘殺害了54歲的母親、31歲的姐姐、57歲的父親。

與熊澤英一郎相似,飯嶋勝生活在一個精英家庭,祖父曾任市議會議長、父親曾任市役所(市政府)幹部。不過,道貌岸然的父親常常家暴妻子和孩子。

受家庭影響,飯嶋勝小學時代就表現出了暴力傾向,25歲就業失敗後繭居在家,27歲時,曾被精神科醫生建議住院治療,卻遭愛面子的父親反對。

2004年4月起,父親轉任土浦市立博物館副館長。閒下來的父親在家時間越來越多,父子衝突愈發劇烈,直至幾個月後,慘案發生。

豐川市殺人事件

2010年4月16日,愛知縣豐川市,30歲的巖瀨高之用菜刀捅死了自己58歲的父親、1歲的侄女,砍傷母親、三弟、以及三弟妹,又縱火燒燬了自家大半。

殺人犯巖瀨高之自小生活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母親與奶奶積怨已久,父母因婆媳矛盾長期不和,而且,父親還經常家暴妻子和孩子。

初中畢業後,巖瀨高之僅在工廠工作1年後就離職,繭居14年,常常在網上使用父母的信用卡購物,欠下了350萬日元(約22.2萬元人民幣)的鉅款。

忍無可忍的家人在2010年4月15日停掉了家裡的網絡,次日案發。案發後,巖瀨高之被鑑定為中度智力障礙和自閉症患者。

四日市弒父事件

2014年5月,三重縣四日市,繭居30多年的田中直哉(男,時年58歲)親手勒死了自己81歲的老父親,理由是父親沒給他買電腦。

淡路島殺人事件

2015年3月9日,兵庫縣淡路島,時年40歲的平野達彥入侵自家周圍100米內的兩處民宅,用管制刀具接連殺死5位鄰居。平野達彥幼時是個活潑少年,後來因雙親離婚、校園霸凌等原因,高三時退學繭居。

橫濱市弒父事件

2015年12月30日,神奈川縣橫濱市,一位67歲的老父親被33歲的繭居兒子用菜刀捅死在家中。

……

4

“廢柴”是如何養成的?

根據內閣府的調查,任何年齡段都有可能成為“繭居族”,考試失敗、“不登校”(拒絕上學)、人際關係不順、失業、退休、疾病等,都是引發繭居現象的主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情況在其他國家也不少見,為何到了日本就成了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了呢?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3個。

在日本,拒絕上學(“不登校”)情況極為嚴重。

據日本文科省統計,從2013年起,日本“不登校”人數連年攀升。2017年度,日本小學、初中的“不登校”學生總數首次突破14萬,高達144031人,比2016年度增加了10348人。

從比例來看,每184名小學生中約有1人“不登校”,初中生的情況更為嚴峻,每30人裡就約有1人拒絕走進校園。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不登校”的原因)

造成學生拒不上學的主要原因來自校園霸凌,也是日本影視作品中的常見題材。從文科省公佈的數據來看,2017年日本小學、初中、高中及特別支援學校的校園霸凌事件數量為41萬4378件,比2016年增加了9萬多件。

注:日本政府近年來為了提早發現和解決霸凌問題,把說壞話、開玩笑似的拍打等也劃歸到“霸凌”範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霸凌數據的激增。

當然,答案並不是單一的。《不登校新聞》主編石井志昂認為,日本的“不登校”現象絕不僅僅與校園霸凌有關。

一方面,在日本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學生面臨老師、同學乃至升學的精神壓力較大;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對“不登校”的認知度提升,很多家長認為在家休養有利於子女恢復心理健康,這種認知在客觀上導致了“不登校”人數持續增多。

然而,無論是何原因,問題的關鍵在於,“不登校”現象具有長期化、易反覆的傾向。一旦未成年人失學在家,脫離原有的人際關係,與社會主流評價體系相悖,處於形成過程當中的人生觀和自信心極易遭到破壞,其人生軌跡發展的不確定性就會大大上升。若家長不能因勢利導,他們在未來很難再有其他出路,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

日本總務省的就業構造基本調查顯示,有“不登校”記錄的人更容易發展成“尼特族”和“繭居族”,其概率大約是普通人的7倍。

注:“尼特族”指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日本年輕人。

5

祈禱子女死去的父母們

更深刻的原因來自經濟發展——平成時代的經濟衰退與昭和後半段的繁榮復興形成鮮明對比。

注:昭和時代是指昭和天皇(裕仁)在位的六十餘年,即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

平成時代則是指明仁天皇在位的30年,即1989年1月8日至2019年4月30日。

日本戰敗以後,百業凋敝,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昭和男兒”強力扛起了振興日本經濟的重任。

1954年末至1973年末期間,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年平均實際增長率高達10%以上;

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NP)超過西德,躍居世界第二;

1986年末,地價上漲,全日本一片繁榮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1991年(平成3年)泡沫經濟崩潰,平成時代的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失去的20年”“失去的30年”等論調不絕於耳。

從年齡結構來看,“繭居族”或是出生於昭和時代,青少年時期遭遇泡沫經濟崩潰,未能順利就業或遭遇職場失敗,從此自甘墮落;或是出生於平成時代的“溫室”裡,未曾體驗過經濟騰飛的輝煌,無法繼承父輩堅韌的性格和強烈的進取心。

這個時代的日本男性普遍從“肉食系”變為“草食系”,大前研一更是用“低慾望社會”一詞來形容日本社會。嚴峻的就業形勢與喪失大志的時代浪潮相結合,許多日本男性一蹶不振,選擇避世繭居。

對這樣的人,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成了可觸不可及“奢侈品”,像《百元之戀》那樣被冷凍在心底的某個角落,根本無從談起。

對這樣的子女,在嚴峻環境中成長、曾經大刀闊斧幹事業的“昭和男兒”們自然目不忍視,具有強烈自尊心和榮譽感的他們將這樣的子女視為自己人生的汙點。

加之,長期以來作為家庭頂樑柱的父輩較少參與子女教育,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也極為有限,難以理解下一代萎靡的精神狀態,動輒怒斥甚至拳腳相加。

父子關係不斷惡化、衝突不但升級,最終釀成慘劇——在與“繭居族”相關的案件中,子弒父、父殺子的情況層出不窮。

2017年,新潮文庫出版了一本反映日本“繭居族”等社會問題的書——《祈禱子女死去的父母們》。書名很驚悚,卻真實地反映出“繭居族”的父母們的心理,愛之深、恨之切。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祈禱子女去死的父母們》封面)

由此,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其原因,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6

當“沒動力”遇見“高福利”

儘管平成時代不復經濟高度成長期的輝煌,但是,作為發達國家,日本這一時期的社會福利還是非常不錯的。

舉個例子,日本各級政府向低收入者出租市營住宅、縣營住宅等,租金與租戶的收入掛鉤,收入越低、房租越低,收入提高後房租也會水漲船高。

不僅如此,日本的健康保險、年金、兒童保育費等都與個人收入密切相關,收入越低,繳納額度越低。

而且,日本政府還設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生活保護制度)。當收入未達到日本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費時,政府會給予差額補助。該制度涵蓋日常生活必須費用、房租、義務教育相關費用、醫療和看護費用、生育費用、就業培訓費用、喪葬費用等。

15-39歲“繭居族”中,有4.1%主要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而在40-64歲“繭居族”中,這一數字為8.5%。

所以,選擇繭居的人至少能依靠家人和社會維持溫飽。本來就沒有進取心的“繭居族”更是失去了走出家門、自力更生的動力。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2019年6月1日,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了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

該事件立即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事務次官是日本公務員系統的頂點,在人們眼中,曾經身居高位的熊澤英昭本應高枕無憂,過著富裕體面又充實的晚年生活。那麼,是什麼原因讓他不顧晚節、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

44歲的熊澤英一郎是一名“繭居族”。

1

什麼是“繭居族”?

顧名思義,我們想象一下“繭居”的樣子,一個人如蟲子一般縮在狹小的殼裡,不見天日。

具體來說,按照日本內閣府的定義,廣義的“繭居族”是指除了因個人興趣和去附近便利店購買日常用品目的出門以外,足不出戶長達6個月以上的人。

內閣府北風幸一參事官稱,“據不完全統計,在全日本15至64歲人口中,‘繭居族’約有115萬人。”

參照日本總務省統計局於2019年6月20日公佈的最新數據,日本總人口約為1億2623萬人。按這個數據推算,約百分之一的日本人正在“繭居”。

整日宅在家裡,這些人拿什麼來養活自己呢?我們看看以下數據就瞭然了。

日本“繭居族”開支來源狀況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筆者根據日本內閣府公佈數據整理)

由上表可見,“繭居族”另一大特點就是“啃老”。

他們“啃”的還不止是老人的錢包——15至39歲的繭居族中,67.3%任由家人承擔做飯、掃除等家務;在40至64歲年齡段,這一數字為65.9%。

如果只是經濟上的拖累,對於享受良好社會福利的日本人而言,“繭居族”的存在似乎是可以容忍的。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就在熊澤英昭殺死親兒子的4天前,5月28日,日本神奈川縣川崎市發生了一起無差別持刀殺傷事件,造成3人死亡、17人受傷。案犯巖崎隆一是一位51歲的“繭居族”。

同月31日,福岡市一位四十多歲的男性先用錘子攻擊七十多歲的母親,又用刀具把妹妹砍成重傷,最後放火燒燬自家租住的市營住宅,揮刀自殺。這位男性也是“繭居族”。

尤其是“川崎持刀傷人事件”,它將熊澤英昭本就長期緊繃的神經拉伸到了極限。他早就在自己長期無業在家的兒子身上看出了暴力傾向,為了防止慘劇再次發生,這位再也無法忍受的父親終於在6月1日殺死了不爭氣的兒子。

三場殺人事件相繼發生,且都與男性“繭居族”密切相關,於是,“繭居族”再被貼上“危險人士”的標籤。

2019年3月,日本內閣府推測,全日本40歲至64歲的繭居族約為61.3萬人,其中76.6%為男性,23.4%為女性。

2

《百元之戀》揭開的真相

2014年12月,東映映畫拍攝的電影《百元之戀》上映,接連斬獲第24屆日本電影專業大獎、第57屆日本電影藍絲帶獎、第39屆日本電影學院獎等多個獎項及提名。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電影《百元之戀》海報)

電影之所以大火,除了演員、導演和工作人員努力的因素,是因為它講述了一個日本社會廣泛關注的問題——“繭居族”的故事,非常接地氣。

32歲的齋藤一子沒有工作、沒有存款、沒有伴侶,整日穿著睡衣,邋里邋遢地宅在父母家裡。她麻木、冷漠,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錢,卻拒絕給家裡的快餐店幫忙,偶爾在電子遊戲裡虐虐自己年幼的親外甥。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廢柴”一子的日常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劇情的轉折發生在妹妹二三子離婚後回到孃家,她極度看不慣姐姐這幅“窩囊廢”“吸血鬼”的樣子。妹妹的大聲斥責似乎打擊到一子僅剩的一丁點自尊,喚醒了平日裡被自己“冷藏”起來的羞恥心。

兩人大打出手後,姐姐一子負氣搬出父母家,揚言自食其力,在日常光顧的百元超市(大多商品單價100日元,約6.3元人民幣)當了收銀員。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被猥瑣同事騷擾不敢懟回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這間雜貨鋪有許多平凡的“怪人”,患有憂鬱症的店長、話嘮猥瑣的同事、因盜竊被開除卻還時常回來偷走臨過期食品的老太太。

麻木又自卑的一子依舊過著機械的生活,被猥瑣同事強暴流著淚卻不敢發聲,直到愛上了失業的拳擊手狩野,她的人生才有了顏色。然而,自卑並沒有換來陪伴,不久,一子眼睜睜地看著昔日愛人另覓新歡。

不過,像所有勵志劇一樣,這部電影有個好結局,被拋棄的一子在不被看好的年紀終於奮起學習拳擊,找回了自信並重新收穫了親情和愛情。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成為拳擊手的一子 電影《百元之戀》劇照)

然而,電影終究是電影,現實生活中,“繭居族”們的結局並沒有這麼樂觀。

3

血案不斷在日本重演

土浦殺人事件

2004年11月24日,茨城縣土浦市,28歲的飯嶋勝(男)用菜刀和鐵錘殺害了54歲的母親、31歲的姐姐、57歲的父親。

與熊澤英一郎相似,飯嶋勝生活在一個精英家庭,祖父曾任市議會議長、父親曾任市役所(市政府)幹部。不過,道貌岸然的父親常常家暴妻子和孩子。

受家庭影響,飯嶋勝小學時代就表現出了暴力傾向,25歲就業失敗後繭居在家,27歲時,曾被精神科醫生建議住院治療,卻遭愛面子的父親反對。

2004年4月起,父親轉任土浦市立博物館副館長。閒下來的父親在家時間越來越多,父子衝突愈發劇烈,直至幾個月後,慘案發生。

豐川市殺人事件

2010年4月16日,愛知縣豐川市,30歲的巖瀨高之用菜刀捅死了自己58歲的父親、1歲的侄女,砍傷母親、三弟、以及三弟妹,又縱火燒燬了自家大半。

殺人犯巖瀨高之自小生活在一個不和睦的家庭。母親與奶奶積怨已久,父母因婆媳矛盾長期不和,而且,父親還經常家暴妻子和孩子。

初中畢業後,巖瀨高之僅在工廠工作1年後就離職,繭居14年,常常在網上使用父母的信用卡購物,欠下了350萬日元(約22.2萬元人民幣)的鉅款。

忍無可忍的家人在2010年4月15日停掉了家裡的網絡,次日案發。案發後,巖瀨高之被鑑定為中度智力障礙和自閉症患者。

四日市弒父事件

2014年5月,三重縣四日市,繭居30多年的田中直哉(男,時年58歲)親手勒死了自己81歲的老父親,理由是父親沒給他買電腦。

淡路島殺人事件

2015年3月9日,兵庫縣淡路島,時年40歲的平野達彥入侵自家周圍100米內的兩處民宅,用管制刀具接連殺死5位鄰居。平野達彥幼時是個活潑少年,後來因雙親離婚、校園霸凌等原因,高三時退學繭居。

橫濱市弒父事件

2015年12月30日,神奈川縣橫濱市,一位67歲的老父親被33歲的繭居兒子用菜刀捅死在家中。

……

4

“廢柴”是如何養成的?

根據內閣府的調查,任何年齡段都有可能成為“繭居族”,考試失敗、“不登校”(拒絕上學)、人際關係不順、失業、退休、疾病等,都是引發繭居現象的主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情況在其他國家也不少見,為何到了日本就成了不容忽視的社會問題了呢?

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3個。

在日本,拒絕上學(“不登校”)情況極為嚴重。

據日本文科省統計,從2013年起,日本“不登校”人數連年攀升。2017年度,日本小學、初中的“不登校”學生總數首次突破14萬,高達144031人,比2016年度增加了10348人。

從比例來看,每184名小學生中約有1人“不登校”,初中生的情況更為嚴峻,每30人裡就約有1人拒絕走進校園。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不登校”的原因)

造成學生拒不上學的主要原因來自校園霸凌,也是日本影視作品中的常見題材。從文科省公佈的數據來看,2017年日本小學、初中、高中及特別支援學校的校園霸凌事件數量為41萬4378件,比2016年增加了9萬多件。

注:日本政府近年來為了提早發現和解決霸凌問題,把說壞話、開玩笑似的拍打等也劃歸到“霸凌”範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霸凌數據的激增。

當然,答案並不是單一的。《不登校新聞》主編石井志昂認為,日本的“不登校”現象絕不僅僅與校園霸凌有關。

一方面,在日本現有的教育體制下,學生面臨老師、同學乃至升學的精神壓力較大;

另一方面,隨著社會對“不登校”的認知度提升,很多家長認為在家休養有利於子女恢復心理健康,這種認知在客觀上導致了“不登校”人數持續增多。

然而,無論是何原因,問題的關鍵在於,“不登校”現象具有長期化、易反覆的傾向。一旦未成年人失學在家,脫離原有的人際關係,與社會主流評價體系相悖,處於形成過程當中的人生觀和自信心極易遭到破壞,其人生軌跡發展的不確定性就會大大上升。若家長不能因勢利導,他們在未來很難再有其他出路,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

日本總務省的就業構造基本調查顯示,有“不登校”記錄的人更容易發展成“尼特族”和“繭居族”,其概率大約是普通人的7倍。

注:“尼特族”指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日本年輕人。

5

祈禱子女死去的父母們

更深刻的原因來自經濟發展——平成時代的經濟衰退與昭和後半段的繁榮復興形成鮮明對比。

注:昭和時代是指昭和天皇(裕仁)在位的六十餘年,即1926年12月25日至1989年1月7日。

平成時代則是指明仁天皇在位的30年,即1989年1月8日至2019年4月30日。

日本戰敗以後,百業凋敝,富有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昭和男兒”強力扛起了振興日本經濟的重任。

1954年末至1973年末期間,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年平均實際增長率高達10%以上;

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NP)超過西德,躍居世界第二;

1986年末,地價上漲,全日本一片繁榮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1991年(平成3年)泡沫經濟崩潰,平成時代的日本經濟長期低迷,“失去的20年”“失去的30年”等論調不絕於耳。

從年齡結構來看,“繭居族”或是出生於昭和時代,青少年時期遭遇泡沫經濟崩潰,未能順利就業或遭遇職場失敗,從此自甘墮落;或是出生於平成時代的“溫室”裡,未曾體驗過經濟騰飛的輝煌,無法繼承父輩堅韌的性格和強烈的進取心。

這個時代的日本男性普遍從“肉食系”變為“草食系”,大前研一更是用“低慾望社會”一詞來形容日本社會。嚴峻的就業形勢與喪失大志的時代浪潮相結合,許多日本男性一蹶不振,選擇避世繭居。

對這樣的人,家庭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成了可觸不可及“奢侈品”,像《百元之戀》那樣被冷凍在心底的某個角落,根本無從談起。

對這樣的子女,在嚴峻環境中成長、曾經大刀闊斧幹事業的“昭和男兒”們自然目不忍視,具有強烈自尊心和榮譽感的他們將這樣的子女視為自己人生的汙點。

加之,長期以來作為家庭頂樑柱的父輩較少參與子女教育,與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也極為有限,難以理解下一代萎靡的精神狀態,動輒怒斥甚至拳腳相加。

父子關係不斷惡化、衝突不但升級,最終釀成慘劇——在與“繭居族”相關的案件中,子弒父、父殺子的情況層出不窮。

2017年,新潮文庫出版了一本反映日本“繭居族”等社會問題的書——《祈禱子女死去的父母們》。書名很驚悚,卻真實地反映出“繭居族”的父母們的心理,愛之深、恨之切。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祈禱子女去死的父母們》封面)

由此,76歲的日本農林水產省前事務次官熊澤英昭親手捅死自己的兒子熊澤英一郎,其原因,我們就不難理解了。

6

當“沒動力”遇見“高福利”

儘管平成時代不復經濟高度成長期的輝煌,但是,作為發達國家,日本這一時期的社會福利還是非常不錯的。

舉個例子,日本各級政府向低收入者出租市營住宅、縣營住宅等,租金與租戶的收入掛鉤,收入越低、房租越低,收入提高後房租也會水漲船高。

不僅如此,日本的健康保險、年金、兒童保育費等都與個人收入密切相關,收入越低,繳納額度越低。

而且,日本政府還設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生活保護制度)。當收入未達到日本政府規定的最低生活費時,政府會給予差額補助。該制度涵蓋日常生活必須費用、房租、義務教育相關費用、醫療和看護費用、生育費用、就業培訓費用、喪葬費用等。

15-39歲“繭居族”中,有4.1%主要依靠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而在40-64歲“繭居族”中,這一數字為8.5%。

所以,選擇繭居的人至少能依靠家人和社會維持溫飽。本來就沒有進取心的“繭居族”更是失去了走出家門、自力更生的動力。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76歲高官捅死兒子 在日本100多萬人在危險邊緣

(川崎事件發生後的市民悼念現場)

不過,“繭居族”們不可能一直依靠父母照料——隨著雙親的衰老,他們開始恐慌。

生活在“8050”、“7040”家庭中的“繭居族”大多單身,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負面情緒的積累,面對未來的恐懼心理尤其突出,達到不可控的程度時,就有可能出現過激行為,親人、鄰居、路人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的襲擊對象。

注:8050,指80歲父母與50歲“繭居族”子女,7040以此類推。

這一系列與“繭居族”惡性事件無疑給日本社會敲響了警鐘。今年5月底、6月初的三起案件發生後,東京都福祉保健局設置的繭居族支援機構每天接待諮詢數量從10組激增到20組左右。

不過,6月6日,《東京新聞》強調,在1999年以來的殺人案件中,“繭居族”涉案比例僅為0.002%,不該將其與“犯罪預備軍”劃上等號。

筆者認為,實際上,除了犯罪案件之外,子弒父、父殺子的情節衝擊著人們傳承數千年的倫常觀念,更是造成了日本民眾的恐慌和戒備心理。

然而細查上文列舉的幾個惡性事件,可以發現,許多“繭居族”都曾有過不幸的童年。2019年“川崎事件”的殺人犯巖崎隆一還沒上小學時父母就離婚了,此後由叔父母撫養長大,自小性格易怒。此外,如上文所述,父母不和、家暴、對子女疏於管教、母親喪偶式育兒等情況也對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響。教育子女是個需要時時反思的課題。

當然,要解決這一社會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個人、家庭、學校、社會長期的共同努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