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德州撲克再下一城,準備好顫抖的螳臂了嗎

人工智能 德州撲克 機器人 大熊貓 景辰大數據 2017-04-12

人工智能在德州撲克再下一城,準備好顫抖的螳臂了嗎

文 | 景辰

4月6日至4月10日,李開復發起了一場德州撲克的“人機大戰”。對戰雙方分別是由六位華人頂尖撲克選手組建的中國龍之隊冷撲大師,中國龍之隊隊長杜悅曾在世界德州撲克大賽WSOP的無限注德州撲克賽事中獲得冠軍;另一方冷撲大師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托馬斯•桑德霍姆教授開發的Libratus,Libratus剛在一對一無限注德州撲克比賽中擊敗四名頂尖人類高手,讓德州撲克成為繼圍棋後又一被攻陷的領域。

人工智能在德州撲克再下一城,準備好顫抖的螳臂了嗎

賽後李開復發微博稱:

德州撲克冷撲大師和中國龍之隊對決結束了。不出意外地,AI 完勝人類。這場比賽證實了:人工智能已從完美信息的AlphaGo,延伸到了不完美信息的冷撲大師。人機對戰基本沒有懸念了,據聞AlphaGo近期即將來華和柯潔對戰,其實已經不再具有科學意義了。以後我們應該更關注商業領域的人工智能,在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產生商業價值,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對技術革新的恐懼古已有之

人工智能不斷將勝局從國際象棋領域延伸到圍棋領域,然後再次延伸到需要德州撲克領域,面對不斷挑戰人力智力極限的人工智能,危機論、威脅論再次甚囂塵上。

既然那麼恐懼,那你準備好你的螳臂了嗎?

對於技術革新的恐懼,好像是自古以來就不曾消失的,工業革命初期就出現了盧德主義,那時候的工人對於大機器生產的出現認識不足,盲目地認為是大機器的出現使自己喪失了就業,於是憎恨大機器,所以他們就去有計劃、有預謀、有步驟得砸毀機器,以換取就業。

螳臂擋車,起作用了嗎?

他們以這種魯莽的行為去對抗新的技術新的產業,當然是無用的。但是他們這種行為裡所包含的對新技術的恐懼情緒一直延續到今天,對新的技術非常牴觸,擔心技術有一天將人置於死地,甚至我們一些偉大的科學家也對人工智能表示了極大的擔心,比如霍金,同時霍金還表示:“我們的人工智能系統必須按照我們的要求工作。”

人工智能系統必須聽人類的?

關於人工智能和人類的關係,在很早之前就有各種爭論,麥克盧漢很早便對技術和人的關係做出了很精闢的論斷,他認為人的頭腦不過是技術的生殖器官,僅僅是一個出口,技術一旦藉助於人腦出生以後,他就會自由的生長,根本就由不得人。

這也是紀伯倫所說的觀點:你的孩子並非你的孩子。紀伯倫認為孩子之所以出生是因為它們對生命的渴望,而藉助於你從而來到這個世界,你可以慢慢變得像孩子們一樣,但不能要求孩子們像你一樣,因為我們偉大的領袖曾經說過:“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世界最終還是要屬於青年人,屬於我們做夢也達到不了的明天。

而黑格爾的異化理論則認為所有事物之間都是主體和客體的主僕關係,最開始人是主物是僕,但是當兩者相處的過程中,會發生主僕關係的逆轉,剛開始是僕人依附於主人,但是當主人把許許多多的事情都交給僕人去做的時候,主人的權力就逐漸被讓渡給僕人了,主人逐漸被掏空,最後的結果不是僕人離不開主人,而是主人離不開僕人。

比如我們的智能手機,在我們的想象中是手機服務於我們,我們給手機下指令:給我打電話!給我發微信!給我播放音樂!給我更新朋友圈……而事實上呢,卻已經是手機奴役了我們,手機一整天的給我們下指令:給我充電!給我找Wi-Fi!給我到信號好的地方去……雖然被如此折磨著,我們現在卻半小時不摸手機心理就空落落的,像丟了魂一樣,這時候是誰聽誰的?

技術的發展史是人類的懶惰史

技術的發展是伴隨著人類的懶惰而發展的,人類想提升切割獸肉的效率,發明了石刀,人類想提升獸肉咀嚼難度及口味發明了燒烤,人類為了不每天出去打獵發明了種植……人類為了加快腳力發明了汽車,人類為了溝通不用跑千里發明了電話……人類為了戰爭更快結束髮明瞭核彈,人類為了便捷吃飯的難度發明了方便麵……

技術的發展史儼然一部人類的懶惰史。

以前,機器被髮明出來是為了外包人的體力,比如起重機、飛機、火車;而今天,機器人的發明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正在逐步外包人的腦力,尤其是人工智能,你和機器比計算圓周率?它分分鐘能顯示到小數點後27000億位,你能輕鬆計算出來27位不?可能除了常用的3.1415926,再後面的都不一定記得了吧,你和機器比背誦唐詩宋詞?比如背誦詩詞中帶有“酒”的詩詞,你頂天了20句,而計算機分分鐘20000條。

說起來很可悲,又有點無奈。

被人工智能打敗反而是好事

人工智能、機器人、機器很牛,但是這不該是我們和機器比的,我們應該拒絕被存量綁架,而是要尋找增量。

機器在某些方面很牛,但並不證明他能夠統治一切,就像自然界一樣,此消彼長,太安逸了就會讓自己限於危險的境地。

比如大熊貓,看似脆弱,經不起外界的變化的衝擊,需要被列為瀕危動物保護著,但是你知道嗎?成年大熊貓的咬合力僅次於北極熊,和棕熊齊平、奔跑速度在海拔兩千米高度的山地裡能超過劉翔平地最高速度、能爬上二十米以上的大樹、能把三四頭狼當做坐墊玩,但就是這麼一種生物,居然靠賣萌為生!

因為熊貓遷徙進入四川之後,看到竹子,兩眼放光,終生以竹子為生,並長期依賴以竹子為主食,不再進化,非常安逸。

可以說熊貓是福音和詛咒的關係,任何福音都可能是詛咒。長期單一以竹子為食就導致了大熊貓受制於竹子,一旦遇到竹子大面積開花就瀕臨死亡。

相對於熊貓的安於故俗,像老虎獅子就是非常聰明的:我知道我很強,不怕外界的變化,但是我還是要不斷的獵食,雖然有時候打不到獵會餓肚子,但餓不死。比如狗熊,也是非常善於適應外界變化的,外界食物少了,我就進化!冬天沒吃的?秋天一次吃個飽,冬天不吃了;吃不飽飯?不挑食,有啥吃啥。

一條路是怎麼把你帶向成功的就會怎麼把你帶向失敗。

當我們在利用某種資源、利用某種路徑再為自己謀利益的時候,你一定要想明白,此地不可久留,你走晚了,甚至你只是走晚了一步,你一直逗留在這個地方就可能被顛覆。

人工智能超越人類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警醒人類的發展與進步。

面對人工智能我們該如何應對

正如咱們剛才說的,如果你眼前的盛況給你天堂般的感覺,那麼接下來等待你的也許就是地獄。

我們首先要牢牢樹立起憂患意識。

比如,我們要明白正如機器人無法拯救中國製造一樣恐懼也無法消除人工智能的告訴發展。當年很多國家大老遠把原材料運到中國來加工,然後再運回去賣掉,是因為製造業依賴人工,而中國的人工便宜,現在機器人發展了,很多工廠反而面臨倒閉的命運。

為什麼呢?

你想,如果以後製造業只要靠機器人就可以了,不需要人工了,那美國人、德國人可以用機器人自己製造了,為什麼還需要中國呢?

真正能夠救中國的是創造,而不是更高效的製造,我們要賣不可替代的產品,而不是可被機器人替代的勞動力。

所以面對人工智能的告訴發展,我們要改變的是心態上的適應。

恐懼無濟於事,要最快速的適應,絕不能像以往那樣在恐懼中抗拒,在阻撓中被動接受,誰能夠在最快時間掌握核心技術誰便將擁抱新的時代。

每一次技術革命出來以後,人類往往根本沒有準備。

例如第一次技術革命,當年汽車剛上路的時候,便遭到了馬車伕的極力阻撓,馬車伕認為必須把汽車給砸了,要不砸了它,他們就沒飯吃了,那時候馬車伕是白領技術活,突然汽車來了,就沒有馬車伕了。馬車伕到政府抗議,怪汽車破壞了他們的就業,最後歐洲曾經出過一個法律,汽車不允許上路。為什麼?很多的就業會消失。這項法律居然整整持續了三十年才被取消。

而另一項需要改變的就是監管。

馬雲講過一個故事,最早籃框是一個有底的筐,球投進去以後,需要用梯子上去把球拿下來再進行比賽。18年以後,有一個人說,把下面的底剪掉,不用梯子了吧。剪掉以後,球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規章制度發生了變化,拿梯子的人首先反對,因為他的工作沒了。所以,任何一次的創新,背後意味著監管的改變,比賽的規則改變,改變的結果是球越來越好看,看的人越來越多。

人工智能發展之後會怎麼樣?

經過幾十年發展,人工智能已經從科幻小說裡的一個概念,變成了當今科技發展的主流。蘋果的語音控制系統Siri、亞馬遜的智能助手Alexa、IBM的沃森超級電腦、谷歌大腦等等,能夠理解這個世界並且給出高效反饋的智能機器似乎就在眼前。

強大的互聯網接入和計算機運算法則讓機器在理解人類語音、視頻信息的方面取得了飛躍性的進步,也逐漸向真正的人工智能邁進。可自動響應的人工智能產品距離我們還遠嗎?

現在人工智能廣泛應用於比如自動交易系統、無人駕駛汽車等領域,那麼機器給出的一個錯誤的決策會給很多人帶來經濟損失、生命危險,人工智能又朝一日會不會覺醒,故意的讓人類的經濟混亂、草菅人命?

我認為,這些擔心完全沒有必要。

佛教講:因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憂恐怖。

任何風險都有兩面性:做這件事的風險和不做這件事的風險。

雖然人工智能在可預見的範圍內會讓大量的體力及輕腦力工作的工人失業、但是我們決不可潑出洗澡水倒了孩子,人工智能的價值必須得到充分的認識,人工智能在某些領域能夠比人類更出色地解決問題,比如大數據篩選。

然而,某些人類擅長的領域裡,機器的表現非常糟糕。比如常識推理、提出精彩的問題以及“跳出來”想問題、藝術領域、慈善領域。

如果有一天機器人真的可以通過人工智能讓我們不用工作就能獲得良好的物質生活,我們何不樂享生活,依然保持飽滿的鬥志,開發我們作為人類所擁有的更多的主觀能動性,在藝術等領域發揮我們得天獨厚的天賦?

當然,未來在人工智能的衝擊下,人類會是什麼樣子我在這裡很難想象,因為這畢竟是一個未來的事情,就像福特說的那樣,如果你問人們想要一個什麼樣的交通工具,他們會告訴你:一匹跑得更快的馬,他們根本不知道汽車是什麼。

好吧,姑且就認為我們在人工智能到來之際,需要的那匹跑得更快的馬是人類無限的鬥志和創造性的藝術能力吧。

面對人工智能,讓我們勇敢地伸出顫抖的螳臂。

這次不是擋車,是擁抱!是駕馭!

歡迎關注公眾號:景辰(iJingChen)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