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之死》是一場陰謀!

《馬拉之死》是一場陰謀!

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美術館裡,珍藏著雅克·路易·大衛的名畫——《馬拉之死》。畫面上的馬拉在浴缸中死去,彷彿一位殉難的聖徒。

在雅克·路易·大衛的一生中,他是一個成功的畫家,卻不是一個成功的革命者。他的畫筆充滿力量,哪怕在革命中最殘忍的暴君,也可以被畫成像耶穌一樣拯救靈魂的角色。

從古至今,藝術家應不應該沾染政治?也許可以從大衛的身上找到答案。

《馬拉之死》是一場陰謀!

政治畫家大衛

1774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六(1754-1793)繼承了父親的皇位,這位年輕的國王有一顆治國的仁心與善念,但性格優柔寡斷,繼位後多次更換首相和部長,任由內閣內訌。

繼位不久,路易十六決定讓法國加入1775-1793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也因此欠下25億國債。

而他的瑪麗王后(Marie Antoinette)則是奢華生活的堅決擁護者——買衣服、買首飾、開舞會、佈置花園,讓已經陷入財務危機的法國,更加岌岌可危。宮廷大臣互相爭權,社會矛盾尖銳,國庫空虛,債臺高築。

《馬拉之死》是一場陰謀!

革命一觸即發,除了激昂的宣言,他們還需要一個人為革命創作搭配的畫作。這時,法國民眾選擇了雅克·路易·大衛(Jacuqes Louis David),而他,就是《馬拉之死》的創作者。

大衛是法國新古典主義的重要畫家,同時,他還以畫作投身於政治活動。他本身是激進的雅各賓派成員,還跟馬拉是朋友,同樣立場強硬,支持處死路易十六。

《馬拉之死》是一場陰謀!

刺殺馬拉

馬拉(Marat,1743-1793年)是激進派的核心領導人之一。雅各賓派當政以後,他因為卓越的號召能力成為該派主席,但他同時也是一個殘忍嗜血的活動家,往往不經審判便將政敵送上斷頭臺。

他患有嚴重的皮膚病,每天只有泡在灑過藥水的浴缸中才能緩解痛苦,於是,浴室就成了他最經常呆著的辦公場所。

《馬拉之死》是一場陰謀!

馬拉的這種暴戾行為引起了支持敵對黨派夏洛特·科黛的極度痛恨。她認為,1792年的“九月大屠殺”,約1200多名罪犯未經審判便被屠殺,馬拉應負主要責任。她還認為,馬拉所鼓吹的處決路易十六是不必要的,她甚至相信,所有威脅共和國的焦點都在馬拉這個人身上,他應該被處死。

1793年7月9日,夏洛特·柯黛坐上一輛前往巴黎的馬車,來到了馬拉所在的賓館。第一次和第二次敲門,都被警惕的房東太太擋在門外,當天黃昏時她第三次敲門,仍然被拒絕。這次科黛不願罷休了,雙方爭執起來,吵鬧聲傳到了正在浴室工作的馬拉耳朵裡。

《馬拉之死》是一場陰謀!

她說有關於敵對黨派的重要情報,要向馬拉當面報告。於是走進浴室的科黛開始一個接一個地報姓名,浴缸裡的馬拉一邊用筆記錄一邊冷笑說:“好極了!用不了幾天,他們就在巴黎的斷頭臺上了。”話音剛落,科黛就從她的披巾下掏出那把刀,刺穿了他的肺、頸動脈。馬拉的慘叫聲傳遍了整幢房屋。

科黛沒有逃跑,於是當場被捕。1793年7月17日,她被送上斷頭臺。

《馬拉之死》是一場陰謀!

完美的騙局

畫家大衛與馬拉政見一致,平日裡本就有私交。在暗殺發生的前幾天,他還曾訪問馬拉,親眼見到過他在浴缸中辦公的情景。死亡的消息傳出,大衛非常震驚,便開始著手創作這幅作品。

大衛用盡一切藝術手段把一次政治上的犧牲描寫成一次真正的謀殺。

《馬拉之死》是一場陰謀!

在大衛的筆下,馬拉的形象是理想化的:周圍的一切都非常真實,馬拉被刺殺在浴盆裡,凶器掉在地上,鮮血從馬拉的胸口流出,臉上露出憤怒而痛苦的表情,左手仍握著“反革命分子”的名單,連字跡都清晰可見。

《馬拉之死》是一場陰謀!

畫中絲毫看不出馬拉患有影響形象的嚴重皮膚病,他的原本醜陋的臉也顯得清秀可親。大衛在畫中力求用他的筆喚起觀眾對他心目中的這個革命家產生崇高的敬意,有研究者甚至認為作品具有聖像畫的風格。

《馬拉之死》是一場陰謀!

但當所有都看得心醉神迷的時候,會突然發覺,這才是最純粹的革命洗腦之術——大衛美化了一個名為革命實則暴戾嗜血的馬拉。

大衛變成了恐怖政權的幫凶,但他不認為自己背叛了藝術。最終,他因為這樣的行徑而被民眾所唾棄當革命的暴君被趕下臺時,他也被關進了監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