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

"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區塊鏈治理與政治驚人地相似


"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區塊鏈治理與政治驚人地相似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本文為全球頂尖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旗下Blockchain at Berkeley出品。這是一個非盈利的,專注於大眾教育、“財富500強”及企業級區塊鏈技術應用研究的專門機構。

去中心化治理是區塊鏈行業經久不衰的話題。事實上,關於Ripple究竟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項目的爭論從未停止。

理論上,區塊鏈是由代碼編寫的物理規範進行管理。但幾乎所有的區塊鏈都具有某種程度上的集中度。對特定用例而言,完全去中心化的治理機制並非關鍵所在。事實上,對某些項目,維持小型的公司化運作會更加高效。

當然,去中心化提供了一種包容途徑,即使這只是美好願景。從現階段來看,銀行之類的傳統金融機構不會貿然深度“觸網”加密經濟,但有意願與Ripple之類的企業進行合作。因為,對特定實體組織的信任是人的天性。

"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區塊鏈治理與政治驚人地相似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本文為全球頂尖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旗下Blockchain at Berkeley出品。這是一個非盈利的,專注於大眾教育、“財富500強”及企業級區塊鏈技術應用研究的專門機構。

去中心化治理是區塊鏈行業經久不衰的話題。事實上,關於Ripple究竟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項目的爭論從未停止。

理論上,區塊鏈是由代碼編寫的物理規範進行管理。但幾乎所有的區塊鏈都具有某種程度上的集中度。對特定用例而言,完全去中心化的治理機制並非關鍵所在。事實上,對某些項目,維持小型的公司化運作會更加高效。

當然,去中心化提供了一種包容途徑,即使這只是美好願景。從現階段來看,銀行之類的傳統金融機構不會貿然深度“觸網”加密經濟,但有意願與Ripple之類的企業進行合作。因為,對特定實體組織的信任是人的天性。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以下為作者Ayush Aggarwal自敘:

最近,在看到Preethi Kasireddy採訪以太坊基金會的Lane Rettig之後,我對區塊鏈治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看到以太坊如此混亂的治理方式後,我不禁要問:對於區塊鏈來說,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出一些全球性的決策?

帶著這個疑問,我和Ripple的CTO David Schwartz會見並探討了這個問題。我們談論了他創造的XRP Ledger。

雖然什麼是完美的區塊鏈模型目前尚且無法斷言。但他對於區塊鏈共識機制、治理架構和發展歷史的深刻見解,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借鑑。

加密谷此前曾刊載Preethi Kasireddy的專題技術研究文章,詳見:

《Polkadot 系列談之十一 | 前a16z 交易團隊合夥人深度起底波卡對標 Cosmos》

治理為何重要?

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創建一個全球可訪問的交易平臺,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看待價值的方式。自BTC發明以來,它大規模地在新興市場擴張,至今該社區的活躍用戶已超過710萬。

許多人將區塊鏈的增長模式與早期的互聯網進行比較,並預測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用戶。鑑於區塊鏈將對全球產生的巨大影響,如今是時候就如何治理這些系統、尤其是確保包容性和穩定性做出關鍵的決定。

對於每個項目,決定區塊鏈的協議如何隨時間變化的機制都是不同的。在區塊鏈治理上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從鏈上民主投票到相對私人的決策。每一種策略都在開發速度和參與性之間進行權衡,這些舉措無疑都會影響生態系統中的用戶。

區塊鏈具有網絡效應,符合冪律分佈原則——大多數用戶集中在少數區塊鏈生態系統中。這意味著,少數區塊鏈的治理機制將為同仁樹立典範。

作為交易量穩居前列、市值排名全球前三的加密貨幣,XRP無疑是不容忽視的。然而,關於它的定性一直存在爭議。8月中旬,部分投資者對 Ripple 提起了集體訴訟,試圖將 XRP 定性為證券。他們稱,該公司的代幣是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導下未經註冊的證券。

這是針對Ripple的一樁歷時一年的訴訟的最新進展。不過這一次原告引用了美國證交會最新發布的“數字資產‘投資合同’分析框架”,並試圖將XRP定義為該框架下的非法未註冊證券。新提交的文件聲稱,Ripple違反了加州的《虛假廣告和不公平競爭法》,涉嫌“模糊Ripple的企業解決方案和XRP之間的差異,以及,限制XRP供應以進一步推動需求”。雖然目前事態還不明朗,但Ripple必須在9月19日之前對這份文件做出迴應。

正式治理

任何分佈式系統中的節點都需要保持對等狀態。在區塊鏈中,網絡中的節點運行可兼容的軟件,通過對分類賬狀態的協商一致來達成協議。當在這一點上有分歧時,區塊鏈可以“分叉”,這可能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主觀意願或者意外。

治理的一部分就是防止意外分叉。正如Schwartz所說,“沒有人想看到意外分叉。這裡有一個意外分叉的例子,如果Bitstamp和Coinbase在分類賬的當前有效狀態上存在分歧。然後突然間,我可以在Bitstamp購買XRP,這時Coinbase會說在分類賬上看不到我的XRP。這可能是因為代碼中的一個bug或長時間的網絡中斷所導致的。”即便使用相同的共識協議,也會因為意外因素改變分類賬狀態的協議,從而導致分叉。

可以通過確保礦工運行相同的軟件來防止意外分叉。而確保這一點的最佳方法是通過代碼編寫的正式流程。Schwartz將這些稱為“norms (基準/規範)”。

這些norms是在代碼中指定的,必須要考慮網絡中的參與者所運行的代碼是否與norms保持一致。否則他們就會加入另一個網絡。

我問Schwartz關於XRP分類帳的基準時,他這樣回答:

“我們有一個norm,規定只有達到80%的網絡信號,才能激活變更。假設只有55%的網絡來支撐變更,然後你激活了它,其他45%的節點不能支持新代碼,就會發生分叉。”

這是XRPL魯棒性的絕佳範例。當對分類賬的狀態存在分歧時,80%的共識區塊會通過阻止進程從而使系統具有分區容忍性。正如Nazrul所定義的,“具有分區容忍性的系統可以承受任意的網絡故障,而且不會引起整個網絡的癱瘓”。XRP分類賬在緊急情況下會凍結,以避免在兩個不同的分支上同時出現錯誤的進程。

為了避免意外分叉,XRPL的另一個norm是“標記分類賬”。每256個區塊(XRP稱為“分類賬”),礦工們就會廣播他們的代碼版本,以達成軟件更新協議。

Schwartz提到,“通常會發生的是,有各種各樣的非正式治理正在進行,在某一時刻,會有呼籲norms的聲音出現,以表明他們支持變更。這通常在非正式的社會共識達成之後發生”。需要注意的是,該norm依賴於非正式流程來確定最終結果,而軟件是網絡同意更新的最後一步。

非正式治理

與民族國家類似,區塊鏈在規模上需要指引和適應現實世界。國家政策是有彈性的,可以根據經濟和政治條件,在一定時間內執行或取消某項政策。

區塊鏈協議需要每個驗證器的共識,這使得向前推進變得更加艱難。這樣的差異造成了區塊鏈治理的困難,因為構建者要為他們的技術變更給社會帶來的影響負責。

在區塊鏈空間中,有眾多相互競爭的非正式治理形式。相比XRP,以太坊和BTC是比較好的例子。這些平臺的治理機制將為未來創建可資參考的先例。

Schwartz認為,評估非正式治理的架構的標準是,在出現嚴重分歧時會發生什麼?會不會必然導致分叉。

需要澄清的是,治理有很多目的。我們的目標不是防止分叉,而是更好地處理可能導致分叉的情況。儘管有人聲稱,革命是失敗政府的標誌,但Schwartz卻有不同看法:

“分叉本身並不是壞事。假設網絡上的有些人只想要私下交易,而另一些人說不,我們有監管客戶,不能有私下交易。一旦他們分叉,這兩個網絡各自將可能會有更高的價值。”

以下是兩個使用不同方法處理大型區塊鏈分叉的示例。

除了計劃內的以太坊升級和硬分叉之外,還有一次計劃外的 DAO 事件值得被銘記。在 2016 年,一個名為 The DAO 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通過代幣發售籌集了 1.5 億美元資金。在6 月,The DAO 被黑客攻擊,價值 5000 萬美元的 ETH 被一位不知名的黑客劫走。以太坊社區的大多數參與者決定實行硬分叉,恢復錢包中被盜的 ETH 並修補漏洞。然而,硬分叉沒有得到社區內所有參與者的一致認可,還有部分參與者繼續在那條原始鏈上挖礦並交易。未恢復被盜 ETH 的原始鏈被稱為以太經典(ETC),久而久之,其安全性逐漸降低,挖礦難度也在下降。社區的大部分參與者以及核心開發者則繼續在分叉鏈上工作——被竊的 ETH 回到了它們原本的持有者手中——這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以太坊區塊鏈。

第二個例子是BTC的分叉超越了區塊的規模。隨著網絡得到越來越多的採用,一種學派思想也慢慢浮出水面,即1MB的區塊大小限制了網絡效用,增加了運行成本。經過一番辯論後,一群團結起來的人獲得了支持,創建了Bitcoin Classic,並吹噓其區塊規模更大。

我向Schwartz提到,這與DAO 的分叉有本質上的不同,因為一幫“叛徒”離開了BTC網絡。但他很快補充說,“無論怎樣反叛,他們都不想破壞網絡。他們沒有背地裡進行,而是尊重BTC規範,因為他們想要建設性的改變。”

這兩個網絡都主要由核心開發團隊和大型採礦行動所控制。雖然網絡本身是去中心化的,但它需要一個管理機構來指引。區塊鏈的用戶首先要信任代碼,其次也需要信任編寫和運行代碼的人。

以XRP為例,當這項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時,Schwartz和其他發明者將80%的網絡經濟價值捐贈給了Ripple。我問Schwartz這如何影響治理,他很誠實地說:

“XRP處於一個奇怪的位置。我們擁有的是一個仁慈的獨裁者。他沒有真正的權威,但每個人都聽從他的意見,因為他一貫做出了良好的決策。BTC一度也是如此,以太坊也不例外——每個人都照V神和Gavin說的做了。”

顯然,交易量最大的三種加密貨幣都具有這種模式。

然而,XRP分類賬本身在技術上並不受制於公司。Schwartz說:“Ripple雖然佔有系統經濟價值的一大部分,但它並沒有正式授權。從技術層面講,驗證器可以運行任何他們想要的軟件。如果有人因為擔心XRP會成為一種證券,並提議改變,從Ripple公司拿走200億XRP,沒有法律槓桿阻止他們這麼做。”Schwartz希望如果Ripple做出這樣的決定,驗證器將拒絕運行新軟件。但此時我們還不清楚屆時將由哪個實體來管理這個“勝出”的分叉。

這種治理風格在創建大型社區方面似乎很奏效。然而,對中心化的批評是也是合乎情理的,許多人試圖通過純粹的鏈上治理來避免這種情況。例如,Tezos可能使用投票機制來提議更新。一旦提出了一項修正案,它將被移入測試網,而另一項投票確認該修正案是否能夠被移入主網。事實證明,這種解決方案也是可行的,但它未必能像擁有更強領導力的方案那樣輕易地實現規模擴張。

所有區塊鏈都具有某種非正式治理和一定程度的中心化。對於特定用例,擁有完全去中心化的治理並不是很重要。事實上,將這些圈子保持在小範圍內,並像公司一樣運作,會更有效。這些項目的目標不一定是在全球範圍內擴展。

然而,當構建一種更廣泛的東西時,比如一種全球各地的人們都要使用的加密貨幣時,去中心化提供了一條通向包容的道路,即使它無法保證能實現這一點。

從短期來看,像銀行這樣的傳統金融機構將不會與大規模的密碼無政府主義運動進行合作,而是會與Ripple這樣的公司合作。信任一個組織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大多數用戶不像思想領袖和核心成員那樣投入那麼多。決定最喜歡哪種治理方案,完由個人投票抉擇。

綜上所述,我所得出的結論是,獲勝的策略是為網絡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支持那些在系統中投入更多的專業礦工,以及公開與社區共享的、經驗豐富的核心開發人員。在這些重大決策背後有人員支持,而不僅僅是編寫代碼,這一點非常重要,尤其是考慮到區塊鏈用戶的不斷增長。在機構參與者奠定了基礎的同時,更多的項目將成長並改變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就像多年前的互聯網一樣。

"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區塊鏈治理與政治驚人地相似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本文為全球頂尖名校——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旗下Blockchain at Berkeley出品。這是一個非盈利的,專注於大眾教育、“財富500強”及企業級區塊鏈技術應用研究的專門機構。

去中心化治理是區塊鏈行業經久不衰的話題。事實上,關於Ripple究竟是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項目的爭論從未停止。

理論上,區塊鏈是由代碼編寫的物理規範進行管理。但幾乎所有的區塊鏈都具有某種程度上的集中度。對特定用例而言,完全去中心化的治理機制並非關鍵所在。事實上,對某些項目,維持小型的公司化運作會更加高效。

當然,去中心化提供了一種包容途徑,即使這只是美好願景。從現階段來看,銀行之類的傳統金融機構不會貿然深度“觸網”加密經濟,但有意願與Ripple之類的企業進行合作。因為,對特定實體組織的信任是人的天性。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以下為作者Ayush Aggarwal自敘:

最近,在看到Preethi Kasireddy採訪以太坊基金會的Lane Rettig之後,我對區塊鏈治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看到以太坊如此混亂的治理方式後,我不禁要問:對於區塊鏈來說,怎樣才能更好地做出一些全球性的決策?

帶著這個疑問,我和Ripple的CTO David Schwartz會見並探討了這個問題。我們談論了他創造的XRP Ledger。

雖然什麼是完美的區塊鏈模型目前尚且無法斷言。但他對於區塊鏈共識機制、治理架構和發展歷史的深刻見解,為我們提供了珍貴的借鑑。

加密谷此前曾刊載Preethi Kasireddy的專題技術研究文章,詳見:

《Polkadot 系列談之十一 | 前a16z 交易團隊合夥人深度起底波卡對標 Cosmos》

治理為何重要?

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創建一個全球可訪問的交易平臺,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看待價值的方式。自BTC發明以來,它大規模地在新興市場擴張,至今該社區的活躍用戶已超過710萬。

許多人將區塊鏈的增長模式與早期的互聯網進行比較,並預測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用戶。鑑於區塊鏈將對全球產生的巨大影響,如今是時候就如何治理這些系統、尤其是確保包容性和穩定性做出關鍵的決定。

對於每個項目,決定區塊鏈的協議如何隨時間變化的機制都是不同的。在區塊鏈治理上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從鏈上民主投票到相對私人的決策。每一種策略都在開發速度和參與性之間進行權衡,這些舉措無疑都會影響生態系統中的用戶。

區塊鏈具有網絡效應,符合冪律分佈原則——大多數用戶集中在少數區塊鏈生態系統中。這意味著,少數區塊鏈的治理機制將為同仁樹立典範。

作為交易量穩居前列、市值排名全球前三的加密貨幣,XRP無疑是不容忽視的。然而,關於它的定性一直存在爭議。8月中旬,部分投資者對 Ripple 提起了集體訴訟,試圖將 XRP 定性為證券。他們稱,該公司的代幣是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指導下未經註冊的證券。

這是針對Ripple的一樁歷時一年的訴訟的最新進展。不過這一次原告引用了美國證交會最新發布的“數字資產‘投資合同’分析框架”,並試圖將XRP定義為該框架下的非法未註冊證券。新提交的文件聲稱,Ripple違反了加州的《虛假廣告和不公平競爭法》,涉嫌“模糊Ripple的企業解決方案和XRP之間的差異,以及,限制XRP供應以進一步推動需求”。雖然目前事態還不明朗,但Ripple必須在9月19日之前對這份文件做出迴應。

正式治理

任何分佈式系統中的節點都需要保持對等狀態。在區塊鏈中,網絡中的節點運行可兼容的軟件,通過對分類賬狀態的協商一致來達成協議。當在這一點上有分歧時,區塊鏈可以“分叉”,這可能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的——主觀意願或者意外。

治理的一部分就是防止意外分叉。正如Schwartz所說,“沒有人想看到意外分叉。這裡有一個意外分叉的例子,如果Bitstamp和Coinbase在分類賬的當前有效狀態上存在分歧。然後突然間,我可以在Bitstamp購買XRP,這時Coinbase會說在分類賬上看不到我的XRP。這可能是因為代碼中的一個bug或長時間的網絡中斷所導致的。”即便使用相同的共識協議,也會因為意外因素改變分類賬狀態的協議,從而導致分叉。

可以通過確保礦工運行相同的軟件來防止意外分叉。而確保這一點的最佳方法是通過代碼編寫的正式流程。Schwartz將這些稱為“norms (基準/規範)”。

這些norms是在代碼中指定的,必須要考慮網絡中的參與者所運行的代碼是否與norms保持一致。否則他們就會加入另一個網絡。

我問Schwartz關於XRP分類帳的基準時,他這樣回答:

“我們有一個norm,規定只有達到80%的網絡信號,才能激活變更。假設只有55%的網絡來支撐變更,然後你激活了它,其他45%的節點不能支持新代碼,就會發生分叉。”

這是XRPL魯棒性的絕佳範例。當對分類賬的狀態存在分歧時,80%的共識區塊會通過阻止進程從而使系統具有分區容忍性。正如Nazrul所定義的,“具有分區容忍性的系統可以承受任意的網絡故障,而且不會引起整個網絡的癱瘓”。XRP分類賬在緊急情況下會凍結,以避免在兩個不同的分支上同時出現錯誤的進程。

為了避免意外分叉,XRPL的另一個norm是“標記分類賬”。每256個區塊(XRP稱為“分類賬”),礦工們就會廣播他們的代碼版本,以達成軟件更新協議。

Schwartz提到,“通常會發生的是,有各種各樣的非正式治理正在進行,在某一時刻,會有呼籲norms的聲音出現,以表明他們支持變更。這通常在非正式的社會共識達成之後發生”。需要注意的是,該norm依賴於非正式流程來確定最終結果,而軟件是網絡同意更新的最後一步。

非正式治理

與民族國家類似,區塊鏈在規模上需要指引和適應現實世界。國家政策是有彈性的,可以根據經濟和政治條件,在一定時間內執行或取消某項政策。

區塊鏈協議需要每個驗證器的共識,這使得向前推進變得更加艱難。這樣的差異造成了區塊鏈治理的困難,因為構建者要為他們的技術變更給社會帶來的影響負責。

在區塊鏈空間中,有眾多相互競爭的非正式治理形式。相比XRP,以太坊和BTC是比較好的例子。這些平臺的治理機制將為未來創建可資參考的先例。

Schwartz認為,評估非正式治理的架構的標準是,在出現嚴重分歧時會發生什麼?會不會必然導致分叉。

需要澄清的是,治理有很多目的。我們的目標不是防止分叉,而是更好地處理可能導致分叉的情況。儘管有人聲稱,革命是失敗政府的標誌,但Schwartz卻有不同看法:

“分叉本身並不是壞事。假設網絡上的有些人只想要私下交易,而另一些人說不,我們有監管客戶,不能有私下交易。一旦他們分叉,這兩個網絡各自將可能會有更高的價值。”

以下是兩個使用不同方法處理大型區塊鏈分叉的示例。

除了計劃內的以太坊升級和硬分叉之外,還有一次計劃外的 DAO 事件值得被銘記。在 2016 年,一個名為 The DAO 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通過代幣發售籌集了 1.5 億美元資金。在6 月,The DAO 被黑客攻擊,價值 5000 萬美元的 ETH 被一位不知名的黑客劫走。以太坊社區的大多數參與者決定實行硬分叉,恢復錢包中被盜的 ETH 並修補漏洞。然而,硬分叉沒有得到社區內所有參與者的一致認可,還有部分參與者繼續在那條原始鏈上挖礦並交易。未恢復被盜 ETH 的原始鏈被稱為以太經典(ETC),久而久之,其安全性逐漸降低,挖礦難度也在下降。社區的大部分參與者以及核心開發者則繼續在分叉鏈上工作——被竊的 ETH 回到了它們原本的持有者手中——這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以太坊區塊鏈。

第二個例子是BTC的分叉超越了區塊的規模。隨著網絡得到越來越多的採用,一種學派思想也慢慢浮出水面,即1MB的區塊大小限制了網絡效用,增加了運行成本。經過一番辯論後,一群團結起來的人獲得了支持,創建了Bitcoin Classic,並吹噓其區塊規模更大。

我向Schwartz提到,這與DAO 的分叉有本質上的不同,因為一幫“叛徒”離開了BTC網絡。但他很快補充說,“無論怎樣反叛,他們都不想破壞網絡。他們沒有背地裡進行,而是尊重BTC規範,因為他們想要建設性的改變。”

這兩個網絡都主要由核心開發團隊和大型採礦行動所控制。雖然網絡本身是去中心化的,但它需要一個管理機構來指引。區塊鏈的用戶首先要信任代碼,其次也需要信任編寫和運行代碼的人。

以XRP為例,當這項技術還處於起步階段時,Schwartz和其他發明者將80%的網絡經濟價值捐贈給了Ripple。我問Schwartz這如何影響治理,他很誠實地說:

“XRP處於一個奇怪的位置。我們擁有的是一個仁慈的獨裁者。他沒有真正的權威,但每個人都聽從他的意見,因為他一貫做出了良好的決策。BTC一度也是如此,以太坊也不例外——每個人都照V神和Gavin說的做了。”

顯然,交易量最大的三種加密貨幣都具有這種模式。

然而,XRP分類賬本身在技術上並不受制於公司。Schwartz說:“Ripple雖然佔有系統經濟價值的一大部分,但它並沒有正式授權。從技術層面講,驗證器可以運行任何他們想要的軟件。如果有人因為擔心XRP會成為一種證券,並提議改變,從Ripple公司拿走200億XRP,沒有法律槓桿阻止他們這麼做。”Schwartz希望如果Ripple做出這樣的決定,驗證器將拒絕運行新軟件。但此時我們還不清楚屆時將由哪個實體來管理這個“勝出”的分叉。

這種治理風格在創建大型社區方面似乎很奏效。然而,對中心化的批評是也是合乎情理的,許多人試圖通過純粹的鏈上治理來避免這種情況。例如,Tezos可能使用投票機制來提議更新。一旦提出了一項修正案,它將被移入測試網,而另一項投票確認該修正案是否能夠被移入主網。事實證明,這種解決方案也是可行的,但它未必能像擁有更強領導力的方案那樣輕易地實現規模擴張。

所有區塊鏈都具有某種非正式治理和一定程度的中心化。對於特定用例,擁有完全去中心化的治理並不是很重要。事實上,將這些圈子保持在小範圍內,並像公司一樣運作,會更有效。這些項目的目標不一定是在全球範圍內擴展。

然而,當構建一種更廣泛的東西時,比如一種全球各地的人們都要使用的加密貨幣時,去中心化提供了一條通向包容的道路,即使它無法保證能實現這一點。

從短期來看,像銀行這樣的傳統金融機構將不會與大規模的密碼無政府主義運動進行合作,而是會與Ripple這樣的公司合作。信任一個組織是不可避免的,因為大多數用戶不像思想領袖和核心成員那樣投入那麼多。決定最喜歡哪種治理方案,完由個人投票抉擇。

綜上所述,我所得出的結論是,獲勝的策略是為網絡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支持那些在系統中投入更多的專業礦工,以及公開與社區共享的、經驗豐富的核心開發人員。在這些重大決策背後有人員支持,而不僅僅是編寫代碼,這一點非常重要,尤其是考慮到區塊鏈用戶的不斷增長。在機構參與者奠定了基礎的同時,更多的項目將成長並改變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就像多年前的互聯網一樣。

加州伯克利區塊鏈研究機構對話 Ripple CTO David Schwartz

Ayush Aggarwal 作者

DUANNI YI 翻譯

Sonny Sun 編輯

Roy 排版


內容僅供參考 不作為投資建議 風險自擔

版權所有 未經允許 嚴禁轉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