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文 | 耳朵


在《權力的遊戲》終結後,HBO立馬推出了關於最後一季拍攝的紀錄片《權力的遊戲:最後的守夜人》,有意思的是,雖然大多數人對於第八季的風評並不太好,但是看待這部紀錄片的態度還是格外溫柔。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權力的遊戲:最後的守夜人》


這可能恰恰是因為正傳讓人不夠滿意,所造成的一種情懷效應吧。

正傳故事已經結束了,儘管還有多部外傳美劇在開發中,老馬丁的小說也在繼續中,最終成品如何,又能掀起怎樣的討論度,都是未來的後話,而這部紀錄片,是當仁不讓這部傳奇美劇的最後尾音。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結局的網絡征討我想大家都已經看膩了,但《權力的遊戲:最後的守夜人》並沒有成為一個挽尊、找補之作,反倒更像是一次珍重的道別。紀錄片裡揭露了第八季幾場重頭戲的排演情況,包括幾個重要角色的生死懸念,在排演現場有更多直接的真情流露。

像是大家為艾莉婭刺殺夜王一幕而歡呼,而唸到瓦里斯死去時,飾演這個角色的康勒斯·席爾一度沉默,面有不甘,似乎不認同自己就這樣結束。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整個第八季引發最大討論的情節,莫過於雪諾刺殺龍媽。飾演雪諾的基特·哈靈頓讀到這段時,當場表示震驚。在全劇本讀完後,他也忍不住流下淚來。近日傳出消息,基特·哈靈頓因為結局深受打擊,住入了心理健康療養機構接受治療。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紀錄片中沒有直接解析劇情具有爭議的部分,十來分鐘的劇本會也只是展露主演們第一次知道劇情時的反應,並沒有作出任何分析。

它聚焦更多的,是揭露最後一季的幕後拍攝細節,包括佈景、道具、群演的心態變化。

劇中最為重要但又最容易被忽視的角色自然是夜王,他作為整個維斯特洛大陸的凜冬,造成的恐懼從第一季蔓延到最後一季。但是劇中的他以特效化妝面貌示人,連臺詞都沒有。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而這次,在紀錄片中,我們終於看到了他的廬山真面目,也第一次聽到了他的聲音帶有濃厚的東歐口音。不過,可能也因為過重的特效化妝,很少人知道夜王中途換過演員,在第四季、第五季時由理查德·布拉克主演,到了第六季就換成了弗拉基米爾·弗迪克出演。

夜王可以說是《權力的遊戲》結束後,最圈粉的一個角色。弗拉基米爾·弗迪克成為夜王前就已經在《權力的遊戲》裡打過不少醬油,飾演過普通異鬼,以及士兵甲乙丙丁等等,他還是第六季的動作指導之一,幫助完成了很多危險特技。可以說,他就是這部劇在各個層面上的一個「隱藏英雄」了。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紀錄片中他談起了自己出生在捷克斯洛伐克,在革命後經歷了特殊的時代,當時捷克男孩都愛留長髮,要麼加入黑幫,要麼做演員,他選擇做了演員。他說很多自己家鄉的朋友早就已經死了,所以覺得自己格外幸運。

當他接到角色通知電話時,根本沒聽清電話說的什麼,只聽到「King」這個單詞就立馬答應了,因為只要是演國王,那就什麼國王都可以。

在拍攝的時候,他看到眾多粉絲圍在攝影棚外,還調皮地對攝影師說「我要走過去看看他們認識我嗎?」他走近粉絲問大家知道他是誰嗎?不少人都答出了「夜王」,並祝福他最終獲得勝利。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不少工作人員在要告別這部辛苦了十年的劇集時,都難免真情流露。這種感情,我們在很多劇集、系列電影終結時都看到過,但這種傷感的情緒,更多的焦點也都聚集在主演、主創身上。

無論是《老友記》、《生活大爆炸》、漫威宇宙還是《指環王》,大家感動的是演員們戲裡戲外的友誼,我們很多時候的確忽略了真正建起巨廈的人,往往都默默躲在背後。

所以,《權力的遊戲:最後的守夜人》片名中的「守夜人」,說的並不是雪諾的結局,而是這些工作人員,他們,才是「權力的遊戲」裡真正的、孤獨的、要獨自面臨危險的守夜人。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透過這部片子,我們可以看到美國電視劇工業的運作模式有極其專業的分工,每個人都各司其職。正式拍攝前會進行演練,而演練的過程裡也不吝嗇道具的使用,在排練時就做到正式拍攝時應該有的效果。儘管不少人吐槽最後一季的超長六集並沒有他們想象的宏大,但在紀錄片裡我們就可以看到,要達到現在所呈現的場面,已經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

這也不免讓人想到,劇中飾演珊莎的蘇菲·特納曾對數百萬人重拍的請願作出迴應,她稱這樣的請願是對主創的不尊重。像《權力的遊戲》這樣投資體量的劇集,背後的工業成本必然也是龐大的,紀錄片中所揭示的僅僅是最後一季拍攝時部分幕後人員的工作生態,將這不足兩個小時的內容,放大到十年的劇集拍攝,可想而知這是由多少血肉築起的長城。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觀眾的非議主要是針對劇情,編劇作為影視創作工作裡的核心工種之一,對最終作品的完成度有一定的領航作用,這是從受眾角度出發的不滿。作為劇集的粉絲,被吸引的首要原因便是劇情的曲折、驚險,在劇情內容無法滿足受眾的情況下,自然也會導致整體觀感的斷崖式下降。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而蘇菲·特納的迴應是站在更多、更龐大、更工業化的工作人員的角度,這不是僅僅靠編劇、導演和演員幾個職務就能完成的鉅製,幕後人員類型繁雜且人數極多,光道具這一部分,不同種類的道具都有不同的人負責。將對劇情的不滿誇張為對整季工作人員成果的貶低,蘇菲·特納作為主創之一自然是憤慨的。

在現代影視工業中,我們越來越能感受到作品的分裂性,很難去界定它的工業性和藝術性的比重。像《權力的遊戲》這樣的劇集,它的藝術性首要來自於文學性,再其次有佈景、道具的美術,以及攝影或其他硬件部分。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但製作一出這樣體量的劇集,顯然需要付出巨大的工業成本,真正將它推上神壇的並不是其中的文學性,那是原著本身的基因,真正締造這個傳奇的,從本質上而言,是影視工業體系這頭巨獸。

大部分觀眾只會盯著高塔的尖端,忽略了下層的磚瓦。作品本身與觀眾之間就存在著一種微妙的關係,一部作品在完成、上映之後,也許仍然是未竟的狀態,只有經過觀眾的解讀和評析才能真正的完整。

觀眾可以通過觀看,可以成為作品的一部分。但這也是一個彼此博弈的過程,主創們看待自己作品的角度和觀眾必然不同,例如道具師自然看的是道具是否逼真,剪輯師看的是鏡頭的切換。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權力的遊戲:最後的守夜人》為觀眾提供了另一種視角,不要沉醉於敘事的快感,那是一部影視作品極其重要的部分,但並不是全部。站在幕後去看待這部劇集,也許一部分觀眾會放棄對於劇情的追究,從不同的角度感受、理解它。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無論有多少對《權力的遊戲》結局不滿,它已經成為過去。紀錄片稱幕後人員們為最後的守夜人,我們這些念念不捨的觀眾,其實何嘗不也是最後的守夜人呢?

憤慨的背後,更像是渴望傳奇永不落幕的不甘之心,但正如結局一幕,雪諾帶著眾人走進荒野,他們是故事裡最後的守夜人,未來如白雪茫茫尚未開啟。

而作為觀眾的我們如同站在長城之上,看著他們遠去,接過這守夜人的身份,守護著這一段故事,等待著下一個傳奇的開啟。

對《權遊》爛尾的所有憤怒,看完這個就煙消雲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