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

我少年時讀到這故事的時候,喜歡七月這樣的姑娘,她和《暖暖》有一部分相同的屬性:帶著暖意,清澈的,善意的。

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初初長成的少女而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最好的朋友陪在我身邊,我愛的男孩子也深愛我,一生漫長,不管命運的手如何翻雲覆雨操控折騰,他和她永遠都不會棄我而去。

"

我少年時讀到這故事的時候,喜歡七月這樣的姑娘,她和《暖暖》有一部分相同的屬性:帶著暖意,清澈的,善意的。

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初初長成的少女而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最好的朋友陪在我身邊,我愛的男孩子也深愛我,一生漫長,不管命運的手如何翻雲覆雨操控折騰,他和她永遠都不會棄我而去。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我闡明一個觀點:

我相信,讀安妮寶貝的朋友,如今大多也為人妻為人母,踏入了家長裡短的煙火生活。從我自己來說,我不建議少年時期讀安妮寶貝,當年郭敬明用“冷豔張揚”來形容安妮寶貝的文字,(我本人就是從那邊郭轉來的)。

不是她的文字故事不好,而是她的文字力度衝擊感掌控感太重,她寫的野心,愛情,慾望,無能為力,挫敗感,純真,柔軟……直到現在,我25歲的這個時候,我依然不懷疑她所表達出來的觀點,不反駁她對男女情愛持有的態度。

我是認為:她講出來的愛情的真相,少年時期得知這種真相,並不是一件好事,也許會一生都無法幸福。她將你心裡關於情愛甜蜜的那一部分擊潰,展示給你:與其說我們對愛情失望,不如說,我們對自己失望,無法接受無法原諒自己在愛情裡的樣子,我愛你,究其本質是我愛我自己,我愛我自己愛著你時的樣子。一旦我不愛你,我也喪失對我自己的愛。

"

我少年時讀到這故事的時候,喜歡七月這樣的姑娘,她和《暖暖》有一部分相同的屬性:帶著暖意,清澈的,善意的。

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初初長成的少女而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最好的朋友陪在我身邊,我愛的男孩子也深愛我,一生漫長,不管命運的手如何翻雲覆雨操控折騰,他和她永遠都不會棄我而去。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我闡明一個觀點:

我相信,讀安妮寶貝的朋友,如今大多也為人妻為人母,踏入了家長裡短的煙火生活。從我自己來說,我不建議少年時期讀安妮寶貝,當年郭敬明用“冷豔張揚”來形容安妮寶貝的文字,(我本人就是從那邊郭轉來的)。

不是她的文字故事不好,而是她的文字力度衝擊感掌控感太重,她寫的野心,愛情,慾望,無能為力,挫敗感,純真,柔軟……直到現在,我25歲的這個時候,我依然不懷疑她所表達出來的觀點,不反駁她對男女情愛持有的態度。

我是認為:她講出來的愛情的真相,少年時期得知這種真相,並不是一件好事,也許會一生都無法幸福。她將你心裡關於情愛甜蜜的那一部分擊潰,展示給你:與其說我們對愛情失望,不如說,我們對自己失望,無法接受無法原諒自己在愛情裡的樣子,我愛你,究其本質是我愛我自己,我愛我自己愛著你時的樣子。一旦我不愛你,我也喪失對我自己的愛。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從某種層面上,安妮寶貝和亦舒相像,但又不雷同。亦舒筆下的女人,愛情於她們而言是錦上添花的點綴,有戀愛當然開心,沒有戀愛也不會影響自己找尋樂子的好心情,她們不受男人的支配與掌控,參《我的前半生》。

我一度認為,是這座城市鋪天蓋地的壓抑讓她早期的作品中呈現出濃重的尋找刺激的絕望感:我猜想,那是她成名初期,彼時她還在上海這座城市,坐在格子間裡成日裡寫策劃案,觀察著這城市裡面容英俊帶著銳利感的上海男人,想象著一個在在地鐵站裡跳軌自殺的男人的內心獨白。

比如深夜裡網絡兩端徹夜不眠聊天的男女;

在網上給網絡另一端的陌生人放帕格尼尼聽的女孩;

來上海這座城市出差,做短暫停留,一次2小時會面的網絡朋友;

公司電梯裡十指糾纏片刻的同事;

一直一直寫信談愛情與理想,談痛苦與現狀的的陌生男女;

……

"

我少年時讀到這故事的時候,喜歡七月這樣的姑娘,她和《暖暖》有一部分相同的屬性:帶著暖意,清澈的,善意的。

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初初長成的少女而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最好的朋友陪在我身邊,我愛的男孩子也深愛我,一生漫長,不管命運的手如何翻雲覆雨操控折騰,他和她永遠都不會棄我而去。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我闡明一個觀點:

我相信,讀安妮寶貝的朋友,如今大多也為人妻為人母,踏入了家長裡短的煙火生活。從我自己來說,我不建議少年時期讀安妮寶貝,當年郭敬明用“冷豔張揚”來形容安妮寶貝的文字,(我本人就是從那邊郭轉來的)。

不是她的文字故事不好,而是她的文字力度衝擊感掌控感太重,她寫的野心,愛情,慾望,無能為力,挫敗感,純真,柔軟……直到現在,我25歲的這個時候,我依然不懷疑她所表達出來的觀點,不反駁她對男女情愛持有的態度。

我是認為:她講出來的愛情的真相,少年時期得知這種真相,並不是一件好事,也許會一生都無法幸福。她將你心裡關於情愛甜蜜的那一部分擊潰,展示給你:與其說我們對愛情失望,不如說,我們對自己失望,無法接受無法原諒自己在愛情裡的樣子,我愛你,究其本質是我愛我自己,我愛我自己愛著你時的樣子。一旦我不愛你,我也喪失對我自己的愛。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從某種層面上,安妮寶貝和亦舒相像,但又不雷同。亦舒筆下的女人,愛情於她們而言是錦上添花的點綴,有戀愛當然開心,沒有戀愛也不會影響自己找尋樂子的好心情,她們不受男人的支配與掌控,參《我的前半生》。

我一度認為,是這座城市鋪天蓋地的壓抑讓她早期的作品中呈現出濃重的尋找刺激的絕望感:我猜想,那是她成名初期,彼時她還在上海這座城市,坐在格子間裡成日裡寫策劃案,觀察著這城市裡面容英俊帶著銳利感的上海男人,想象著一個在在地鐵站裡跳軌自殺的男人的內心獨白。

比如深夜裡網絡兩端徹夜不眠聊天的男女;

在網上給網絡另一端的陌生人放帕格尼尼聽的女孩;

來上海這座城市出差,做短暫停留,一次2小時會面的網絡朋友;

公司電梯裡十指糾纏片刻的同事;

一直一直寫信談愛情與理想,談痛苦與現狀的的陌生男女;

……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呵,那個時期網絡上並沒有“聊騷”“撩妹”這類詞,每一個在深夜裡陪著你徹夜聊天的人,都有同一個原因:因為大家都覺得寂寞。是一生漫長,不知今夕何夕的茫然,想找一個人說說話的寂寞。無所謂說的是什麼,即使你什麼都不說,只要你的頭像還亮著,我就知道你還在。

她的作品在轉型,《山頂上的女孩》,這是一次解釋她自己的小說,借林南生與羅辰的身份,借一個編輯與簽約作者之口,說出一個目的:我寫的是黑暗的東西,但我真正要表達的是光亮的東西,不穿過黑暗的隧道,如何看到外面的光明?

從這時候開始,她的文字已經不再是華麗的故事,也不是空虛的荒涼,不再是豔美的大上海小資情調,這裡已經有了實質的用經歷填充的故事,開始向小人物的掙扎存活過渡,有了時代背景,有了具體的可供查詢的痕跡。

儘管情愛觀還是消極,愛而不可得,但是有了真相為證。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宿命擺下的局,我們不過是棋盤上的棋子。

"

我少年時讀到這故事的時候,喜歡七月這樣的姑娘,她和《暖暖》有一部分相同的屬性:帶著暖意,清澈的,善意的。

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初初長成的少女而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最好的朋友陪在我身邊,我愛的男孩子也深愛我,一生漫長,不管命運的手如何翻雲覆雨操控折騰,他和她永遠都不會棄我而去。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我闡明一個觀點:

我相信,讀安妮寶貝的朋友,如今大多也為人妻為人母,踏入了家長裡短的煙火生活。從我自己來說,我不建議少年時期讀安妮寶貝,當年郭敬明用“冷豔張揚”來形容安妮寶貝的文字,(我本人就是從那邊郭轉來的)。

不是她的文字故事不好,而是她的文字力度衝擊感掌控感太重,她寫的野心,愛情,慾望,無能為力,挫敗感,純真,柔軟……直到現在,我25歲的這個時候,我依然不懷疑她所表達出來的觀點,不反駁她對男女情愛持有的態度。

我是認為:她講出來的愛情的真相,少年時期得知這種真相,並不是一件好事,也許會一生都無法幸福。她將你心裡關於情愛甜蜜的那一部分擊潰,展示給你:與其說我們對愛情失望,不如說,我們對自己失望,無法接受無法原諒自己在愛情裡的樣子,我愛你,究其本質是我愛我自己,我愛我自己愛著你時的樣子。一旦我不愛你,我也喪失對我自己的愛。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從某種層面上,安妮寶貝和亦舒相像,但又不雷同。亦舒筆下的女人,愛情於她們而言是錦上添花的點綴,有戀愛當然開心,沒有戀愛也不會影響自己找尋樂子的好心情,她們不受男人的支配與掌控,參《我的前半生》。

我一度認為,是這座城市鋪天蓋地的壓抑讓她早期的作品中呈現出濃重的尋找刺激的絕望感:我猜想,那是她成名初期,彼時她還在上海這座城市,坐在格子間裡成日裡寫策劃案,觀察著這城市裡面容英俊帶著銳利感的上海男人,想象著一個在在地鐵站裡跳軌自殺的男人的內心獨白。

比如深夜裡網絡兩端徹夜不眠聊天的男女;

在網上給網絡另一端的陌生人放帕格尼尼聽的女孩;

來上海這座城市出差,做短暫停留,一次2小時會面的網絡朋友;

公司電梯裡十指糾纏片刻的同事;

一直一直寫信談愛情與理想,談痛苦與現狀的的陌生男女;

……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呵,那個時期網絡上並沒有“聊騷”“撩妹”這類詞,每一個在深夜裡陪著你徹夜聊天的人,都有同一個原因:因為大家都覺得寂寞。是一生漫長,不知今夕何夕的茫然,想找一個人說說話的寂寞。無所謂說的是什麼,即使你什麼都不說,只要你的頭像還亮著,我就知道你還在。

她的作品在轉型,《山頂上的女孩》,這是一次解釋她自己的小說,借林南生與羅辰的身份,借一個編輯與簽約作者之口,說出一個目的:我寫的是黑暗的東西,但我真正要表達的是光亮的東西,不穿過黑暗的隧道,如何看到外面的光明?

從這時候開始,她的文字已經不再是華麗的故事,也不是空虛的荒涼,不再是豔美的大上海小資情調,這裡已經有了實質的用經歷填充的故事,開始向小人物的掙扎存活過渡,有了時代背景,有了具體的可供查詢的痕跡。

儘管情愛觀還是消極,愛而不可得,但是有了真相為證。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宿命擺下的局,我們不過是棋盤上的棋子。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再到後來的作品,絕對是可以反覆品讀的,它們能讓一顆浮躁的心沉下來,它們本身就像是穿著洗的發舊的棉布裙子的女孩,與這個喧囂的世界隔著距離,散發著白色的清香。

《蓮花》裡的女子蘇內河,父母離異,寄人籬下。少年時和學校裡的美術老師戀愛,男人受不了世俗的輿論與壓力,選擇迴歸家庭,少女被迫流產,被當成送進精神病醫院,後面的人生多年流浪,與外國男子戀愛結婚,之後離婚,時間大概2000年左右的時候,青藏鐵路還未建成,徒步進乳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抵達人跡罕至的村落,做志願者,後來因意外死亡在那個落後的小村落。《二三事》,女子蘇良生與尹蓮安,身世落魄打包過往的成年女子,在一次旅行中結識,一個寫作為生,一個是爆紅的女明星,一個天蠍座男人愛她,也愛她,到最後還是擺脫不了宿命。

"

我少年時讀到這故事的時候,喜歡七月這樣的姑娘,她和《暖暖》有一部分相同的屬性:帶著暖意,清澈的,善意的。

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初初長成的少女而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最好的朋友陪在我身邊,我愛的男孩子也深愛我,一生漫長,不管命運的手如何翻雲覆雨操控折騰,他和她永遠都不會棄我而去。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我闡明一個觀點:

我相信,讀安妮寶貝的朋友,如今大多也為人妻為人母,踏入了家長裡短的煙火生活。從我自己來說,我不建議少年時期讀安妮寶貝,當年郭敬明用“冷豔張揚”來形容安妮寶貝的文字,(我本人就是從那邊郭轉來的)。

不是她的文字故事不好,而是她的文字力度衝擊感掌控感太重,她寫的野心,愛情,慾望,無能為力,挫敗感,純真,柔軟……直到現在,我25歲的這個時候,我依然不懷疑她所表達出來的觀點,不反駁她對男女情愛持有的態度。

我是認為:她講出來的愛情的真相,少年時期得知這種真相,並不是一件好事,也許會一生都無法幸福。她將你心裡關於情愛甜蜜的那一部分擊潰,展示給你:與其說我們對愛情失望,不如說,我們對自己失望,無法接受無法原諒自己在愛情裡的樣子,我愛你,究其本質是我愛我自己,我愛我自己愛著你時的樣子。一旦我不愛你,我也喪失對我自己的愛。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從某種層面上,安妮寶貝和亦舒相像,但又不雷同。亦舒筆下的女人,愛情於她們而言是錦上添花的點綴,有戀愛當然開心,沒有戀愛也不會影響自己找尋樂子的好心情,她們不受男人的支配與掌控,參《我的前半生》。

我一度認為,是這座城市鋪天蓋地的壓抑讓她早期的作品中呈現出濃重的尋找刺激的絕望感:我猜想,那是她成名初期,彼時她還在上海這座城市,坐在格子間裡成日裡寫策劃案,觀察著這城市裡面容英俊帶著銳利感的上海男人,想象著一個在在地鐵站裡跳軌自殺的男人的內心獨白。

比如深夜裡網絡兩端徹夜不眠聊天的男女;

在網上給網絡另一端的陌生人放帕格尼尼聽的女孩;

來上海這座城市出差,做短暫停留,一次2小時會面的網絡朋友;

公司電梯裡十指糾纏片刻的同事;

一直一直寫信談愛情與理想,談痛苦與現狀的的陌生男女;

……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呵,那個時期網絡上並沒有“聊騷”“撩妹”這類詞,每一個在深夜裡陪著你徹夜聊天的人,都有同一個原因:因為大家都覺得寂寞。是一生漫長,不知今夕何夕的茫然,想找一個人說說話的寂寞。無所謂說的是什麼,即使你什麼都不說,只要你的頭像還亮著,我就知道你還在。

她的作品在轉型,《山頂上的女孩》,這是一次解釋她自己的小說,借林南生與羅辰的身份,借一個編輯與簽約作者之口,說出一個目的:我寫的是黑暗的東西,但我真正要表達的是光亮的東西,不穿過黑暗的隧道,如何看到外面的光明?

從這時候開始,她的文字已經不再是華麗的故事,也不是空虛的荒涼,不再是豔美的大上海小資情調,這裡已經有了實質的用經歷填充的故事,開始向小人物的掙扎存活過渡,有了時代背景,有了具體的可供查詢的痕跡。

儘管情愛觀還是消極,愛而不可得,但是有了真相為證。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宿命擺下的局,我們不過是棋盤上的棋子。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再到後來的作品,絕對是可以反覆品讀的,它們能讓一顆浮躁的心沉下來,它們本身就像是穿著洗的發舊的棉布裙子的女孩,與這個喧囂的世界隔著距離,散發著白色的清香。

《蓮花》裡的女子蘇內河,父母離異,寄人籬下。少年時和學校裡的美術老師戀愛,男人受不了世俗的輿論與壓力,選擇迴歸家庭,少女被迫流產,被當成送進精神病醫院,後面的人生多年流浪,與外國男子戀愛結婚,之後離婚,時間大概2000年左右的時候,青藏鐵路還未建成,徒步進乳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抵達人跡罕至的村落,做志願者,後來因意外死亡在那個落後的小村落。《二三事》,女子蘇良生與尹蓮安,身世落魄打包過往的成年女子,在一次旅行中結識,一個寫作為生,一個是爆紅的女明星,一個天蠍座男人愛她,也愛她,到最後還是擺脫不了宿命。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分手時,蘇良生獨身去醫院做了流產。而蓮安失手殺死了壓榨她的經紀人,留下她和他的孩子,旅行的路上在偏僻地區的小旅館廁所自殺。良生遇上一個溫暖的男人,共同養育她們和蓮安的孩子。

它並不是催淚小說的花式虐心,完全是成人式的講述,分析利弊,反覆思量。最後一個春宴是我大學時期讀完的,講真,這是個完全成人世界的故事,並非我當時可懂,可是懵懵懂懂的年紀裡,看這個故事看的淚流滿面。

是我們不夠相愛嗎?

我們為了這段愛情,整個人生近乎粉碎重組,可是到最後,你是別人的,我也是別人的。

"

我少年時讀到這故事的時候,喜歡七月這樣的姑娘,她和《暖暖》有一部分相同的屬性:帶著暖意,清澈的,善意的。

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初初長成的少女而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最好的朋友陪在我身邊,我愛的男孩子也深愛我,一生漫長,不管命運的手如何翻雲覆雨操控折騰,他和她永遠都不會棄我而去。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我闡明一個觀點:

我相信,讀安妮寶貝的朋友,如今大多也為人妻為人母,踏入了家長裡短的煙火生活。從我自己來說,我不建議少年時期讀安妮寶貝,當年郭敬明用“冷豔張揚”來形容安妮寶貝的文字,(我本人就是從那邊郭轉來的)。

不是她的文字故事不好,而是她的文字力度衝擊感掌控感太重,她寫的野心,愛情,慾望,無能為力,挫敗感,純真,柔軟……直到現在,我25歲的這個時候,我依然不懷疑她所表達出來的觀點,不反駁她對男女情愛持有的態度。

我是認為:她講出來的愛情的真相,少年時期得知這種真相,並不是一件好事,也許會一生都無法幸福。她將你心裡關於情愛甜蜜的那一部分擊潰,展示給你:與其說我們對愛情失望,不如說,我們對自己失望,無法接受無法原諒自己在愛情裡的樣子,我愛你,究其本質是我愛我自己,我愛我自己愛著你時的樣子。一旦我不愛你,我也喪失對我自己的愛。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從某種層面上,安妮寶貝和亦舒相像,但又不雷同。亦舒筆下的女人,愛情於她們而言是錦上添花的點綴,有戀愛當然開心,沒有戀愛也不會影響自己找尋樂子的好心情,她們不受男人的支配與掌控,參《我的前半生》。

我一度認為,是這座城市鋪天蓋地的壓抑讓她早期的作品中呈現出濃重的尋找刺激的絕望感:我猜想,那是她成名初期,彼時她還在上海這座城市,坐在格子間裡成日裡寫策劃案,觀察著這城市裡面容英俊帶著銳利感的上海男人,想象著一個在在地鐵站裡跳軌自殺的男人的內心獨白。

比如深夜裡網絡兩端徹夜不眠聊天的男女;

在網上給網絡另一端的陌生人放帕格尼尼聽的女孩;

來上海這座城市出差,做短暫停留,一次2小時會面的網絡朋友;

公司電梯裡十指糾纏片刻的同事;

一直一直寫信談愛情與理想,談痛苦與現狀的的陌生男女;

……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呵,那個時期網絡上並沒有“聊騷”“撩妹”這類詞,每一個在深夜裡陪著你徹夜聊天的人,都有同一個原因:因為大家都覺得寂寞。是一生漫長,不知今夕何夕的茫然,想找一個人說說話的寂寞。無所謂說的是什麼,即使你什麼都不說,只要你的頭像還亮著,我就知道你還在。

她的作品在轉型,《山頂上的女孩》,這是一次解釋她自己的小說,借林南生與羅辰的身份,借一個編輯與簽約作者之口,說出一個目的:我寫的是黑暗的東西,但我真正要表達的是光亮的東西,不穿過黑暗的隧道,如何看到外面的光明?

從這時候開始,她的文字已經不再是華麗的故事,也不是空虛的荒涼,不再是豔美的大上海小資情調,這裡已經有了實質的用經歷填充的故事,開始向小人物的掙扎存活過渡,有了時代背景,有了具體的可供查詢的痕跡。

儘管情愛觀還是消極,愛而不可得,但是有了真相為證。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宿命擺下的局,我們不過是棋盤上的棋子。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再到後來的作品,絕對是可以反覆品讀的,它們能讓一顆浮躁的心沉下來,它們本身就像是穿著洗的發舊的棉布裙子的女孩,與這個喧囂的世界隔著距離,散發著白色的清香。

《蓮花》裡的女子蘇內河,父母離異,寄人籬下。少年時和學校裡的美術老師戀愛,男人受不了世俗的輿論與壓力,選擇迴歸家庭,少女被迫流產,被當成送進精神病醫院,後面的人生多年流浪,與外國男子戀愛結婚,之後離婚,時間大概2000年左右的時候,青藏鐵路還未建成,徒步進乳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抵達人跡罕至的村落,做志願者,後來因意外死亡在那個落後的小村落。《二三事》,女子蘇良生與尹蓮安,身世落魄打包過往的成年女子,在一次旅行中結識,一個寫作為生,一個是爆紅的女明星,一個天蠍座男人愛她,也愛她,到最後還是擺脫不了宿命。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分手時,蘇良生獨身去醫院做了流產。而蓮安失手殺死了壓榨她的經紀人,留下她和他的孩子,旅行的路上在偏僻地區的小旅館廁所自殺。良生遇上一個溫暖的男人,共同養育她們和蓮安的孩子。

它並不是催淚小說的花式虐心,完全是成人式的講述,分析利弊,反覆思量。最後一個春宴是我大學時期讀完的,講真,這是個完全成人世界的故事,並非我當時可懂,可是懵懵懂懂的年紀裡,看這個故事看的淚流滿面。

是我們不夠相愛嗎?

我們為了這段愛情,整個人生近乎粉碎重組,可是到最後,你是別人的,我也是別人的。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不難發現,後期作品中這些女子,都等到了那個塵世裡溫暖有趣的男人,他可以可以雷厲風行處理工作,他會在家裡的院子裡挖大池塘種荷花,他有一雙靈巧的手,可以編竹筐,他會在家裡種上海棠。

他不介意你容色蒼白,不化妝塗紅脣。

他愛你生命的質地。

而這些女子,在經過長長的青春,在獨自面對了命運的反覆摧殘,她們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是一朵帶刺的薔薇,經過時間的洗禮,她們都是碩大的健壯的一類植物,呈現著強韌的力度,不會輕易被命運的風雨擊敗。

安妮寶貝筆下的女子,她們幾乎全都是巨蟹女子的特性,有著一半純白一半陰暗的矛盾屬性。在這個世界上,要擁有真實的愛情,哪怕即便是性慾,那我也要,而同時,她們又極其絕望,即便是一段早已明知沒有結果的愛情,也不肯放手,要彼此筋疲力盡千蒼百孔,才肯撒手離去。

"

我少年時讀到這故事的時候,喜歡七月這樣的姑娘,她和《暖暖》有一部分相同的屬性:帶著暖意,清澈的,善意的。

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初初長成的少女而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最好的朋友陪在我身邊,我愛的男孩子也深愛我,一生漫長,不管命運的手如何翻雲覆雨操控折騰,他和她永遠都不會棄我而去。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我闡明一個觀點:

我相信,讀安妮寶貝的朋友,如今大多也為人妻為人母,踏入了家長裡短的煙火生活。從我自己來說,我不建議少年時期讀安妮寶貝,當年郭敬明用“冷豔張揚”來形容安妮寶貝的文字,(我本人就是從那邊郭轉來的)。

不是她的文字故事不好,而是她的文字力度衝擊感掌控感太重,她寫的野心,愛情,慾望,無能為力,挫敗感,純真,柔軟……直到現在,我25歲的這個時候,我依然不懷疑她所表達出來的觀點,不反駁她對男女情愛持有的態度。

我是認為:她講出來的愛情的真相,少年時期得知這種真相,並不是一件好事,也許會一生都無法幸福。她將你心裡關於情愛甜蜜的那一部分擊潰,展示給你:與其說我們對愛情失望,不如說,我們對自己失望,無法接受無法原諒自己在愛情裡的樣子,我愛你,究其本質是我愛我自己,我愛我自己愛著你時的樣子。一旦我不愛你,我也喪失對我自己的愛。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從某種層面上,安妮寶貝和亦舒相像,但又不雷同。亦舒筆下的女人,愛情於她們而言是錦上添花的點綴,有戀愛當然開心,沒有戀愛也不會影響自己找尋樂子的好心情,她們不受男人的支配與掌控,參《我的前半生》。

我一度認為,是這座城市鋪天蓋地的壓抑讓她早期的作品中呈現出濃重的尋找刺激的絕望感:我猜想,那是她成名初期,彼時她還在上海這座城市,坐在格子間裡成日裡寫策劃案,觀察著這城市裡面容英俊帶著銳利感的上海男人,想象著一個在在地鐵站裡跳軌自殺的男人的內心獨白。

比如深夜裡網絡兩端徹夜不眠聊天的男女;

在網上給網絡另一端的陌生人放帕格尼尼聽的女孩;

來上海這座城市出差,做短暫停留,一次2小時會面的網絡朋友;

公司電梯裡十指糾纏片刻的同事;

一直一直寫信談愛情與理想,談痛苦與現狀的的陌生男女;

……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呵,那個時期網絡上並沒有“聊騷”“撩妹”這類詞,每一個在深夜裡陪著你徹夜聊天的人,都有同一個原因:因為大家都覺得寂寞。是一生漫長,不知今夕何夕的茫然,想找一個人說說話的寂寞。無所謂說的是什麼,即使你什麼都不說,只要你的頭像還亮著,我就知道你還在。

她的作品在轉型,《山頂上的女孩》,這是一次解釋她自己的小說,借林南生與羅辰的身份,借一個編輯與簽約作者之口,說出一個目的:我寫的是黑暗的東西,但我真正要表達的是光亮的東西,不穿過黑暗的隧道,如何看到外面的光明?

從這時候開始,她的文字已經不再是華麗的故事,也不是空虛的荒涼,不再是豔美的大上海小資情調,這裡已經有了實質的用經歷填充的故事,開始向小人物的掙扎存活過渡,有了時代背景,有了具體的可供查詢的痕跡。

儘管情愛觀還是消極,愛而不可得,但是有了真相為證。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宿命擺下的局,我們不過是棋盤上的棋子。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再到後來的作品,絕對是可以反覆品讀的,它們能讓一顆浮躁的心沉下來,它們本身就像是穿著洗的發舊的棉布裙子的女孩,與這個喧囂的世界隔著距離,散發著白色的清香。

《蓮花》裡的女子蘇內河,父母離異,寄人籬下。少年時和學校裡的美術老師戀愛,男人受不了世俗的輿論與壓力,選擇迴歸家庭,少女被迫流產,被當成送進精神病醫院,後面的人生多年流浪,與外國男子戀愛結婚,之後離婚,時間大概2000年左右的時候,青藏鐵路還未建成,徒步進乳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抵達人跡罕至的村落,做志願者,後來因意外死亡在那個落後的小村落。《二三事》,女子蘇良生與尹蓮安,身世落魄打包過往的成年女子,在一次旅行中結識,一個寫作為生,一個是爆紅的女明星,一個天蠍座男人愛她,也愛她,到最後還是擺脫不了宿命。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分手時,蘇良生獨身去醫院做了流產。而蓮安失手殺死了壓榨她的經紀人,留下她和他的孩子,旅行的路上在偏僻地區的小旅館廁所自殺。良生遇上一個溫暖的男人,共同養育她們和蓮安的孩子。

它並不是催淚小說的花式虐心,完全是成人式的講述,分析利弊,反覆思量。最後一個春宴是我大學時期讀完的,講真,這是個完全成人世界的故事,並非我當時可懂,可是懵懵懂懂的年紀裡,看這個故事看的淚流滿面。

是我們不夠相愛嗎?

我們為了這段愛情,整個人生近乎粉碎重組,可是到最後,你是別人的,我也是別人的。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不難發現,後期作品中這些女子,都等到了那個塵世裡溫暖有趣的男人,他可以可以雷厲風行處理工作,他會在家裡的院子裡挖大池塘種荷花,他有一雙靈巧的手,可以編竹筐,他會在家裡種上海棠。

他不介意你容色蒼白,不化妝塗紅脣。

他愛你生命的質地。

而這些女子,在經過長長的青春,在獨自面對了命運的反覆摧殘,她們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是一朵帶刺的薔薇,經過時間的洗禮,她們都是碩大的健壯的一類植物,呈現著強韌的力度,不會輕易被命運的風雨擊敗。

安妮寶貝筆下的女子,她們幾乎全都是巨蟹女子的特性,有著一半純白一半陰暗的矛盾屬性。在這個世界上,要擁有真實的愛情,哪怕即便是性慾,那我也要,而同時,她們又極其絕望,即便是一段早已明知沒有結果的愛情,也不肯放手,要彼此筋疲力盡千蒼百孔,才肯撒手離去。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

我少年時讀到這故事的時候,喜歡七月這樣的姑娘,她和《暖暖》有一部分相同的屬性:帶著暖意,清澈的,善意的。

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初初長成的少女而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最好的朋友陪在我身邊,我愛的男孩子也深愛我,一生漫長,不管命運的手如何翻雲覆雨操控折騰,他和她永遠都不會棄我而去。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我闡明一個觀點:

我相信,讀安妮寶貝的朋友,如今大多也為人妻為人母,踏入了家長裡短的煙火生活。從我自己來說,我不建議少年時期讀安妮寶貝,當年郭敬明用“冷豔張揚”來形容安妮寶貝的文字,(我本人就是從那邊郭轉來的)。

不是她的文字故事不好,而是她的文字力度衝擊感掌控感太重,她寫的野心,愛情,慾望,無能為力,挫敗感,純真,柔軟……直到現在,我25歲的這個時候,我依然不懷疑她所表達出來的觀點,不反駁她對男女情愛持有的態度。

我是認為:她講出來的愛情的真相,少年時期得知這種真相,並不是一件好事,也許會一生都無法幸福。她將你心裡關於情愛甜蜜的那一部分擊潰,展示給你:與其說我們對愛情失望,不如說,我們對自己失望,無法接受無法原諒自己在愛情裡的樣子,我愛你,究其本質是我愛我自己,我愛我自己愛著你時的樣子。一旦我不愛你,我也喪失對我自己的愛。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從某種層面上,安妮寶貝和亦舒相像,但又不雷同。亦舒筆下的女人,愛情於她們而言是錦上添花的點綴,有戀愛當然開心,沒有戀愛也不會影響自己找尋樂子的好心情,她們不受男人的支配與掌控,參《我的前半生》。

我一度認為,是這座城市鋪天蓋地的壓抑讓她早期的作品中呈現出濃重的尋找刺激的絕望感:我猜想,那是她成名初期,彼時她還在上海這座城市,坐在格子間裡成日裡寫策劃案,觀察著這城市裡面容英俊帶著銳利感的上海男人,想象著一個在在地鐵站裡跳軌自殺的男人的內心獨白。

比如深夜裡網絡兩端徹夜不眠聊天的男女;

在網上給網絡另一端的陌生人放帕格尼尼聽的女孩;

來上海這座城市出差,做短暫停留,一次2小時會面的網絡朋友;

公司電梯裡十指糾纏片刻的同事;

一直一直寫信談愛情與理想,談痛苦與現狀的的陌生男女;

……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呵,那個時期網絡上並沒有“聊騷”“撩妹”這類詞,每一個在深夜裡陪著你徹夜聊天的人,都有同一個原因:因為大家都覺得寂寞。是一生漫長,不知今夕何夕的茫然,想找一個人說說話的寂寞。無所謂說的是什麼,即使你什麼都不說,只要你的頭像還亮著,我就知道你還在。

她的作品在轉型,《山頂上的女孩》,這是一次解釋她自己的小說,借林南生與羅辰的身份,借一個編輯與簽約作者之口,說出一個目的:我寫的是黑暗的東西,但我真正要表達的是光亮的東西,不穿過黑暗的隧道,如何看到外面的光明?

從這時候開始,她的文字已經不再是華麗的故事,也不是空虛的荒涼,不再是豔美的大上海小資情調,這裡已經有了實質的用經歷填充的故事,開始向小人物的掙扎存活過渡,有了時代背景,有了具體的可供查詢的痕跡。

儘管情愛觀還是消極,愛而不可得,但是有了真相為證。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宿命擺下的局,我們不過是棋盤上的棋子。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再到後來的作品,絕對是可以反覆品讀的,它們能讓一顆浮躁的心沉下來,它們本身就像是穿著洗的發舊的棉布裙子的女孩,與這個喧囂的世界隔著距離,散發著白色的清香。

《蓮花》裡的女子蘇內河,父母離異,寄人籬下。少年時和學校裡的美術老師戀愛,男人受不了世俗的輿論與壓力,選擇迴歸家庭,少女被迫流產,被當成送進精神病醫院,後面的人生多年流浪,與外國男子戀愛結婚,之後離婚,時間大概2000年左右的時候,青藏鐵路還未建成,徒步進乳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抵達人跡罕至的村落,做志願者,後來因意外死亡在那個落後的小村落。《二三事》,女子蘇良生與尹蓮安,身世落魄打包過往的成年女子,在一次旅行中結識,一個寫作為生,一個是爆紅的女明星,一個天蠍座男人愛她,也愛她,到最後還是擺脫不了宿命。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分手時,蘇良生獨身去醫院做了流產。而蓮安失手殺死了壓榨她的經紀人,留下她和他的孩子,旅行的路上在偏僻地區的小旅館廁所自殺。良生遇上一個溫暖的男人,共同養育她們和蓮安的孩子。

它並不是催淚小說的花式虐心,完全是成人式的講述,分析利弊,反覆思量。最後一個春宴是我大學時期讀完的,講真,這是個完全成人世界的故事,並非我當時可懂,可是懵懵懂懂的年紀裡,看這個故事看的淚流滿面。

是我們不夠相愛嗎?

我們為了這段愛情,整個人生近乎粉碎重組,可是到最後,你是別人的,我也是別人的。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不難發現,後期作品中這些女子,都等到了那個塵世裡溫暖有趣的男人,他可以可以雷厲風行處理工作,他會在家裡的院子裡挖大池塘種荷花,他有一雙靈巧的手,可以編竹筐,他會在家裡種上海棠。

他不介意你容色蒼白,不化妝塗紅脣。

他愛你生命的質地。

而這些女子,在經過長長的青春,在獨自面對了命運的反覆摧殘,她們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是一朵帶刺的薔薇,經過時間的洗禮,她們都是碩大的健壯的一類植物,呈現著強韌的力度,不會輕易被命運的風雨擊敗。

安妮寶貝筆下的女子,她們幾乎全都是巨蟹女子的特性,有著一半純白一半陰暗的矛盾屬性。在這個世界上,要擁有真實的愛情,哪怕即便是性慾,那我也要,而同時,她們又極其絕望,即便是一段早已明知沒有結果的愛情,也不肯放手,要彼此筋疲力盡千蒼百孔,才肯撒手離去。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她們的顧不上去思量在一起的男人,他們是否能與自己匹配,彼此能不能勢均力敵,再遇上愛情的時候,她們全然不顧。

如同熱播劇《七月與安生》,電視劇改動極大,我一直覺得,誰演七月都會砸,這是從小在富足和愛裡長大的女孩子,她的暖她的好是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她愛安生,就如同愛她自己。安妮寶貝在《二三事》裡,良生與蓮安都愛上那個男子即使有瑕疵,那也屬世間少有的男人,在情愛衝突面前,這兩個女人戰線統一:我們都愛他,因為他好,他世間稀有。但男人的愛是經過思量對比的,而我們愛彼此,如同愛自己,好或不好,我們都愛。

我想,愛上蘇家明的兩個女孩子,她們在安妮寶貝的世界裡,理應如此。他好,我們都愛他,他選擇誰,那是他的自由,不妨礙我們繼續愛他。

"

我少年時讀到這故事的時候,喜歡七月這樣的姑娘,她和《暖暖》有一部分相同的屬性:帶著暖意,清澈的,善意的。

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初初長成的少女而言,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莫過於我最好的朋友陪在我身邊,我愛的男孩子也深愛我,一生漫長,不管命運的手如何翻雲覆雨操控折騰,他和她永遠都不會棄我而去。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我闡明一個觀點:

我相信,讀安妮寶貝的朋友,如今大多也為人妻為人母,踏入了家長裡短的煙火生活。從我自己來說,我不建議少年時期讀安妮寶貝,當年郭敬明用“冷豔張揚”來形容安妮寶貝的文字,(我本人就是從那邊郭轉來的)。

不是她的文字故事不好,而是她的文字力度衝擊感掌控感太重,她寫的野心,愛情,慾望,無能為力,挫敗感,純真,柔軟……直到現在,我25歲的這個時候,我依然不懷疑她所表達出來的觀點,不反駁她對男女情愛持有的態度。

我是認為:她講出來的愛情的真相,少年時期得知這種真相,並不是一件好事,也許會一生都無法幸福。她將你心裡關於情愛甜蜜的那一部分擊潰,展示給你:與其說我們對愛情失望,不如說,我們對自己失望,無法接受無法原諒自己在愛情裡的樣子,我愛你,究其本質是我愛我自己,我愛我自己愛著你時的樣子。一旦我不愛你,我也喪失對我自己的愛。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從某種層面上,安妮寶貝和亦舒相像,但又不雷同。亦舒筆下的女人,愛情於她們而言是錦上添花的點綴,有戀愛當然開心,沒有戀愛也不會影響自己找尋樂子的好心情,她們不受男人的支配與掌控,參《我的前半生》。

我一度認為,是這座城市鋪天蓋地的壓抑讓她早期的作品中呈現出濃重的尋找刺激的絕望感:我猜想,那是她成名初期,彼時她還在上海這座城市,坐在格子間裡成日裡寫策劃案,觀察著這城市裡面容英俊帶著銳利感的上海男人,想象著一個在在地鐵站裡跳軌自殺的男人的內心獨白。

比如深夜裡網絡兩端徹夜不眠聊天的男女;

在網上給網絡另一端的陌生人放帕格尼尼聽的女孩;

來上海這座城市出差,做短暫停留,一次2小時會面的網絡朋友;

公司電梯裡十指糾纏片刻的同事;

一直一直寫信談愛情與理想,談痛苦與現狀的的陌生男女;

……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呵,那個時期網絡上並沒有“聊騷”“撩妹”這類詞,每一個在深夜裡陪著你徹夜聊天的人,都有同一個原因:因為大家都覺得寂寞。是一生漫長,不知今夕何夕的茫然,想找一個人說說話的寂寞。無所謂說的是什麼,即使你什麼都不說,只要你的頭像還亮著,我就知道你還在。

她的作品在轉型,《山頂上的女孩》,這是一次解釋她自己的小說,借林南生與羅辰的身份,借一個編輯與簽約作者之口,說出一個目的:我寫的是黑暗的東西,但我真正要表達的是光亮的東西,不穿過黑暗的隧道,如何看到外面的光明?

從這時候開始,她的文字已經不再是華麗的故事,也不是空虛的荒涼,不再是豔美的大上海小資情調,這裡已經有了實質的用經歷填充的故事,開始向小人物的掙扎存活過渡,有了時代背景,有了具體的可供查詢的痕跡。

儘管情愛觀還是消極,愛而不可得,但是有了真相為證。愛情是什麼?愛情是宿命擺下的局,我們不過是棋盤上的棋子。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再到後來的作品,絕對是可以反覆品讀的,它們能讓一顆浮躁的心沉下來,它們本身就像是穿著洗的發舊的棉布裙子的女孩,與這個喧囂的世界隔著距離,散發著白色的清香。

《蓮花》裡的女子蘇內河,父母離異,寄人籬下。少年時和學校裡的美術老師戀愛,男人受不了世俗的輿論與壓力,選擇迴歸家庭,少女被迫流產,被當成送進精神病醫院,後面的人生多年流浪,與外國男子戀愛結婚,之後離婚,時間大概2000年左右的時候,青藏鐵路還未建成,徒步進乳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抵達人跡罕至的村落,做志願者,後來因意外死亡在那個落後的小村落。《二三事》,女子蘇良生與尹蓮安,身世落魄打包過往的成年女子,在一次旅行中結識,一個寫作為生,一個是爆紅的女明星,一個天蠍座男人愛她,也愛她,到最後還是擺脫不了宿命。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分手時,蘇良生獨身去醫院做了流產。而蓮安失手殺死了壓榨她的經紀人,留下她和他的孩子,旅行的路上在偏僻地區的小旅館廁所自殺。良生遇上一個溫暖的男人,共同養育她們和蓮安的孩子。

它並不是催淚小說的花式虐心,完全是成人式的講述,分析利弊,反覆思量。最後一個春宴是我大學時期讀完的,講真,這是個完全成人世界的故事,並非我當時可懂,可是懵懵懂懂的年紀裡,看這個故事看的淚流滿面。

是我們不夠相愛嗎?

我們為了這段愛情,整個人生近乎粉碎重組,可是到最後,你是別人的,我也是別人的。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不難發現,後期作品中這些女子,都等到了那個塵世裡溫暖有趣的男人,他可以可以雷厲風行處理工作,他會在家裡的院子裡挖大池塘種荷花,他有一雙靈巧的手,可以編竹筐,他會在家裡種上海棠。

他不介意你容色蒼白,不化妝塗紅脣。

他愛你生命的質地。

而這些女子,在經過長長的青春,在獨自面對了命運的反覆摧殘,她們在開始的時候可能是一朵帶刺的薔薇,經過時間的洗禮,她們都是碩大的健壯的一類植物,呈現著強韌的力度,不會輕易被命運的風雨擊敗。

安妮寶貝筆下的女子,她們幾乎全都是巨蟹女子的特性,有著一半純白一半陰暗的矛盾屬性。在這個世界上,要擁有真實的愛情,哪怕即便是性慾,那我也要,而同時,她們又極其絕望,即便是一段早已明知沒有結果的愛情,也不肯放手,要彼此筋疲力盡千蒼百孔,才肯撒手離去。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她們的顧不上去思量在一起的男人,他們是否能與自己匹配,彼此能不能勢均力敵,再遇上愛情的時候,她們全然不顧。

如同熱播劇《七月與安生》,電視劇改動極大,我一直覺得,誰演七月都會砸,這是從小在富足和愛裡長大的女孩子,她的暖她的好是從內而外散發出來的,她愛安生,就如同愛她自己。安妮寶貝在《二三事》裡,良生與蓮安都愛上那個男子即使有瑕疵,那也屬世間少有的男人,在情愛衝突面前,這兩個女人戰線統一:我們都愛他,因為他好,他世間稀有。但男人的愛是經過思量對比的,而我們愛彼此,如同愛自己,好或不好,我們都愛。

我想,愛上蘇家明的兩個女孩子,她們在安妮寶貝的世界裡,理應如此。他好,我們都愛他,他選擇誰,那是他的自由,不妨礙我們繼續愛他。

劇版《七月與安生》| 比起馬思純,陳都靈才是最佳“七月”

這樣沒有雜質的女孩子之間的情誼,到了電視劇中,卻成了拉長劇情的反覆試探,劇中的七月除了面容上的乾淨,內心裡又何嘗不是心機婊。

而一個女孩子,並不是長髮飄飄,穿個小清新的裙子就是所謂的溫暖乾淨。

只有那些心理強大,見過了陰暗,卻還依然持有真與善的姑娘,才稱得上暖。

最後再吐槽,上一次馬思純的七月演的粗糙又強勢,陳妹子演的真的好心機,小家子氣。不過估計換誰來演,可能都要捱罵。。

畢竟,這世界美好的東西太難得,但凡有一點點瑕疵,都是破壞美好。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