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宋代鈞瓷“蚯蚓走泥紋”的神祕面紗

蚯蚓 宋朝 瓷器 文物 保萊拍賣 2019-04-24

在宋代鈞窯的鈞瓷中,有這樣一種紋路覆於釉面上,就好像是蚯蚓在泥土中游走爬行留下的痕跡。《飲流齋說瓷》一著中曾說明:“鈞窯之釉,捫之甚平,而內現粗紋垂垂而直下者謂之淚痕,屈曲蟠折者謂之蚯蚓走泥印。”


揭開宋代鈞瓷“蚯蚓走泥紋”的神祕面紗


蚯蚓走泥紋也叫做“泥鰍紋”,這個詞有些藏家朋友們不甚明白其意,很容易概念模糊。有說法稱:“蚯蚓走泥紋是釉面開裂後又被熱熔釉填滿裂縫所成”。這種論點顯然並不正確,釉上開裂形成裂紋就是裂縫,這已經不是蚯蚓走泥紋。就算被釉填滿了,但裂縫也不存在了,所以也不能算是蚯蚓走泥紋

揭開宋代鈞瓷“蚯蚓走泥紋”的神祕面紗



揭開宋代鈞瓷“蚯蚓走泥紋”的神祕面紗


眾所周知,宋代鈞瓷胎厚、緻密、色灰、釉厚, 以月白、天青、天藍為基本色料。但不被常人所知的是,因為所用釉料成分的特殊性,瓷器出現掛釉後,器壁與釉表層的溫度並不一樣,釉中的銅經過高溫呈現出紫紅色。

這時因為釉面很厚,釉質在煅燒時翻滾,所含金屬分子的重量不同造成了有的浮於表面,有的沉於釉底。這樣不施人意純屬天意的結果就是,釉層上漂浮著淺釉,釉層下沉積著深釉,蚯蚓走泥紋就出現了。


揭開宋代鈞瓷“蚯蚓走泥紋”的神祕面紗


鈞窯天藍釉三足筒式爐

浸染瓷器已久的人知道看鈞窯首先要看它的蚯蚓走泥紋。如果連這一特徵都沒有,就很難說其可靠性。但是鈞瓷由於年代久遠,這種時代差異感造成了一種古拙美的感觀。在現代仿品中偶見一些傳統工藝方法仿製所得的精品,甚至也仿有"蚯蚓走泥紋"的這一到代特點。其逼真程度之高,很容易以假亂真。

古瓷為當時朝代的審美和習俗而成,整體看上去很舒服。但是新仿之物由於傳統工藝失傳,加入很多自以為是的東西,細節禁不起推敲,甚至風馬牛不相及。雖然看著挺好看,挺精緻,但細看之下漏洞百出。在鑑賞鈞窯瓷器時要仔細觀察,從胎,釉,造型,底足,成形工藝等方面綜合分析和判斷。


揭開宋代鈞瓷“蚯蚓走泥紋”的神祕面紗


鈞窯玫瑰紫釉花盆

在國內古玩市場中,仿鈞窯鈞瓷屢見不鮮。

這些仿品通體施釉層薄,無渾厚玉般質感,瓷釉表面折射出的光澤生硬刺目,有的淌釉太明顯。器身不見鐵質斑痕,底胎色為焦黑褐色,胎質粗糲乾燥,沒有細砂那種細膩、溫潤、熟舊感。

有些仿品會耍些小把戲,釉面會採取塗抹黃土或用弱酸腐蝕等手段給瓷器做舊處理。但是這樣人為做舊的仿品,釉色呆板不說,還沒有真正宋鈞瓷釉面的生動感和厚潤質感。

宋代鈞窯徹底改變了以往只有高溫青釉和黑釉當家做主的局面,其經典傳世的工藝,大氣雍容的外觀,極具吸引力的釉色,稱得上是渾然天成,舉世無雙。由於種種原因,後世各朝代及現代的仿製品,都無法仿製還原出真正的鈞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