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州王莊文筆塔的故事

秋分 汾河 風水 霍州 美麗家鄉綠色家園 2019-07-12
霍州王莊文筆塔的故事

南山文筆被村人稱為文筆寶塔,它承載著世代王莊人對美好幸福的嚮往和期盼。多少年來有關文筆塔的傳說被村人口口相傳。為弘揚、傳承優秀文化,我們整理編輯了這期資料。

文筆塔的傳說故事你知道多少?我們今天為你講述。

文筆塔的故事

相傳在元末明初,王莊村為彌補風水提振文風,在村南高山之巔修建了一座寶塔,其塔形似一枝毛筆,筆尖朝天,村人稱為文筆塔。

因事關村裡風水文脈之大事,村人鄭重其事,特將筆尖用黃銅打製,藍天之下,陽光照耀,塔尖金光閃閃,蔚為壯觀。

巍巍南山,景色優美,登臨山頂,這裡視野開闊,令人頓覺心曠神怡,極目遠眺,自然美景,一覽無餘,遠山、村莊、田野,汾河,象一幅美麗的圖畫盡收眼底。輕撫文筆寶塔,遙望波光粼粼的汾河流水。不禁驚歎古人的智慧,人們自然就能領悟到善良的先民,意欲讓這枝大筆飽蘸汾水,來滋潤、裝點這片土地。千秋萬代護祐王莊兒女。

霍州王莊文筆塔的故事

然而誰都不會想到,此塔的建成,引發出的一個矛盾竟讓王莊、石櫃兩村村人許多年爭鬥不休,煩惱不已。

相傳,文筆塔建成後的第八年,汾河對岸的石曲渡(石櫃原名石曲渡),來了一位自稱來自京城的風水先生,村人聞知後,甚喜,求其指點村裡的風水。

在村人引領下,先生看遍了村裡的山水,但始終無有定論。只言:一村風水,關乎千秋,不明不能胡言亂語,吾當長住,以觀究竟。

於是村裡安頓先生住下,派專人好生款待。

轉眼幾個月過去,秋分過後的一天風水先生召見了村中幾位主事之人告曰:風水之事今已察明?村人大喜追問:何如?先生笑曰:本村風水本無大缼,只是對面山上所建文筆塔,有礙村裡風水。村人不解追問,它村文筆如何妨礙我村風水?先生答曰,村畔泮池乃你村風水之地,池水乃財氣也。此塔筆尖在每年春分、秋風之日,日出之時筆尖影子就正好照在水池中央,池乃硯臺,筆至則會蘸去池中之財氣。如若不信,可待明年春分、秋分之日,日出之時親自察看。村人頓覺言之有理,更感先生高明神奇。問及破解之法,先生答曰,只要在每年春分,秋分時設法把塔頂筆頭去掉即可。

從那以後每年春分、秋分時搞掉塔頂筆尖,就成了石曲渡人刻意要完成的大事。而做為王莊人,保護自身的風水,當然也是毫不相讓。以致兩村每年因此發生衝突。年年歲歲,怨恨漸深。甚至到了兩村人互不願結親的地步。也給兩村人的心中投下了陰影。

霍州王莊文筆塔的故事

直到清初,隨著兩村幾位賢達人士的出現,這一糾結多年的歷史矛盾才得以徹底化解。

相傳那年,當時都是鄉老(村裡或家族中有威望的賢士)治政,王莊劉氏族人主政村事。此人姓劉名大有,是王莊村歷史上的一位優秀人士,他飽讀詩書,性格豁達,溫良謙恭,是村人心目中德高望重的長者,他敢想敢幹,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帶領村人興修水利,廣開農田;引導村人崇儒重文,規範禮儀。十幾年光景,使得整個村莊鄰里和睦,民風淳樸。村人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於是蓋住宅,興土木,修繕廟宇,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年春分時節快要到來,在一個晴好的清晨,劉大有獨自乘著小船來到了石曲渡(當時交通就是舟船),一個時辰後返回,連續兩天都是如此,人們都不知他所為何事。又過了幾天,他帶著村中的兩位主事人同乘一舟,去了石曲渡,午時隨同石曲渡村中幾大家族的主事人共計十餘人分乘兩條小船回到王莊後一起來到了文筆塔。

這是在幹什麼呢?

原來,劉大有在任已數年,在任期間對王莊、石曲渡兩個鄰村因文筆風水之事非常關注,他對這種怨恨糾結的關係深感憂慮,他不願看到兩村人因為此事世代結怨,希望用一種平和的方式,解開村人心中的凝慮,消除多年的積怨,經過深思熟慮他有了自己的方案。

文筆塔是否真的影響石曲渡村的風水?由於此事是祖輩傳下來的,真實的情況到底如何?並沒有人去關注。

他決定先察看究竟。

頭兩天他一人一早去石曲渡後,就在泮池邊等著看日出,經過兩天考察,他終於看出了端倪,因當時接近春分,站在池邊看日出時,人和文筆及太陽三點基本是一線,但當日影照至泮池時,根本看不到文筆影子。細想一下就會明白,一個文筆在相隔幾裡之遙地方,看上去只是一個很小尖頂,它的影子在池塘如何能看到呢?所謂的筆頭影子照進池塘,無非是人的推測和想象。太陽照著文筆應該有影子,但絕對看不到。再所謂的春分、秋分這個結點,乍聽覺得很神奇,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自然現象,因為這兩個節日,太陽到了同樣的角度,這是一般常人都應知道的知識。再退一萬步講,即使真是如風水先生所言能蘸走風水,那按風水學也有其它的方式規避,如:屆時可有一塊大布將筆頭蓋住,使其不能蘸水。為何非要搬掉呢?還有,如果文筆蘸脈,我們村邊的汾河,源遠流長,浩浩湯湯,這是何等的脈氣呀,怎麼會舍大河而用小池呢?

霍州王莊文筆塔的故事

因此綜上仔細分析,以前的所謂破解之法只不過是當年的風水先生,在秋分時巧遇日出,借題發揮,故做神奇的一種雕蟲小技而已。

瞭解到這些,他心中有了底,經過深思熟慮後,決定在今年春分時設法解決這個問題。於是在幾天後又來到了石曲渡村。

也許是運勢所致,正巧當時石曲渡村中的治政鄉老也都是開明之士,他們德高望重,謙恭包容把村裡的各項事搞的風生水起,紅紅火火。

這一次劉大有來到石曲渡商談,首先要展現出自己的誠意,之前他已派人過去做了會談的前期準備工作的。這天去到石曲渡村,首先對石曲渡幾大家族的主事人及賢達之士,一一登門拜訪,表達了願意化解世代恩怨,握手言和,共建和諧鄰村的願望,詳細向各位講述了親臨池邊觀日出的詳情和結果,客觀的分析了事理,暢述了自己的見解。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他誠墾的態度感動了眾人,精闢入理的分析讓人們恍然大悟,心悅誠服, 會談期間,氣氛平和融洽,交流了看法,達成了共識,並對後續工作的開展商討出了具體方案。

最後為了做好村人的工作,他建議大家一同去文筆塔現場一看,當人們登臨山頂,極目遠眺,看到二十餘里湯湯汾水盡在眼底,身臨其境,不用多言,從大家的表情就表現的清清楚楚,人們心中豁然亮了!

為徹底消除村民的顧慮,劉大有首先主動提出,今後每年春分、秋分時王莊村就會派人用紅布把文筆尖遮住。 以解村人之疑。

石曲渡的幾位鄉老也做出了相應的決定。

順應石曲渡村人怕好風水流走之意,決定改改村名,想來想去因為村落左右都是青石,就把村名改為‘石櫃’。意在祈盼把好風水鎖在櫃子裡一樣留下來。

又到春分,這天一大早,天公作美,晴空萬里,石曲渡村的男女老少都集中在泮池旁也等待著日出時一看究竟,這是石曲渡主事人組織起來的,結果正如劉大有描述的,緊接著幾位主事人講明瞭事情的來龍去脈,解開村民心中的心結。宣佈了新的村名。

從那以後石曲渡村就改名為石櫃, 延續多年的風水糾風就這樣煙消雲散了。

從此石櫃、王莊兩村和睦相處。真是村和萬事興,兩村的各項事業出現了蓬勃興旺的景象。曾經發生的事情也就成了後人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故事。

劉耀紅 / 整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