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笄山之戰敵對雙方勢力分析

齊頃公 陸軍 晉文公 春秋時期 馳躍中原九色鹿 2017-06-19

第一:正義性分析:這次大戰的起因完全是由齊頃公人為因素引起的。竟然拿四個盟國外交官個人的身體缺陷讓他的母親笑一笑,等於是把諸侯國之間的結盟往來視同兒戲。因此,雖然齊軍前期獲得兩個小勝,暫時處於優勢,但這次出兵誰也不清楚為誰而戰,為什麼而戰,齊頃公怎麼也說不清楚,也不敢說清楚。這也就註定了齊軍出兵的非正義性。而對於晉、魯、衛、曹四個國家來說,既是維護四個大夫的尊嚴,更是對盟主不滿的表達,同時這也正好送給新崛起的晉國一個爭霸的充足理由。

靡笄山之戰敵對雙方勢力分析

第二:後勤保障:我們知道,古今一樣,打仗主要還是打的後勤。齊頃公害怕驚動老百姓,他採取了主動進攻的戰略方針,一直把戰線拉到晉國境內。離本國越遠,糧食供應、其他補給肯定跟不上。這就需要速戰速勝。從齊頃公初期佔龍邑、勝孫良夫,以及雙方對陣,首先向對方下戰書就能看得出來。

靡笄山之戰敵對雙方勢力分析

第三:戰車及兵員實力不對稱。齊國投入的是五百乘(一乘甲士3人,步卒72人,後邊替補25人),等於五百輛戰車、五萬人。而光晉國就投入八百輛戰車,八萬人,加上魯、衛、曹三國投入兵力,戰車肯定不低於一千輛,人員應該十萬人以上。

靡笄山之戰敵對雙方勢力分析

第四戰前動員上,齊國君臣就兩個字:“驕傲”。雙方即將開戰,很明顯,對對方戰力的試探並不在齊頃公戰役計劃之內。大將高固擅自行動,雖然給齊軍一個小驚喜,卻對軍心的懈怠起了催化作用。歷史對這一過程記錄有點小精彩:“大將高固請於頃公曰:“齊、晉從未交兵,未知晉人之勇怯,臣請探之。”乃駕單車徑入晉壘挑戰。有末將亦乘車自營門而出,高固取巨石擲之,正中其腦,倒於車上,御人驚走。高固騰身一躍,早跳在晉國之上,腳踹晉囚,手挽轡索,馳還齊壘,周圍一轉,大呼曰:“出賣餘勇!”齊軍皆笑”。更為嚴重的是,大戰在即,齊頃公竟對將士們口出狂言:“餘姑翦滅此而朝食!”,甚至戰馬也不讓披上甲冑。表面上看來,是對戰士們的壯膽和對敵方的蔑視。其實正應了兩個字:“輕敵”。戰前輕敵,歷來是兵家大忌。

靡笄山之戰敵對雙方勢力分析

第五:軍隊的士氣是“客兵”主動進攻“主兵”。齊國的軍隊士氣始終給人以鬥志昂揚的感覺。其實不然,齊頃公佔領龍邑、戰敗衛國孫良夫之後,沒有歇息,就“大閱車徒。挑選五百乘,三日三夜,行五百餘里,直至鞍地紮營”。先進行一次大規模閱兵,然後五萬人三天三夜狂奔五百多裡。戰車損毀沒有?士兵減員沒有?軍糧輸送跟上沒有?官兵休整沒有?難怪齊頃公一到達靡笄山鞍地,就向四國聯軍下戰書。他是要藉助這股銳氣速戰速決。而聯軍由於是“名正言順”,沒有一個國的國君不支持,上下官兵也都非常清楚這次大戰的起因,完全是以逸待勞,萬眾一心。

靡笄山之戰敵對雙方勢力分析

第五聯軍的主力晉國為什麼投入“八百乘”?郤克以晉文公城濮大戰,投入“七百乘”一舉成“伯”做先例,強烈要求晉君給“八百乘”,幾乎等於是傾全晉國的軍力。如果僅僅是為了幫助郤克報私仇,晉君會這麼做嗎?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晉國君臣充分分析形勢,召開軍事會議,認為應該藉助這次機會,一戰成名,確立“圖伯”的總目標。這次出兵,晉軍已經不是僅僅為郤克一個人的尊嚴而戰了。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主要是車戰,即“堂堂之陣”,靈活性差。出奇制勝、迂迴分割包圍的戰役戰術很少有人採用,“硬碰硬”的多,面對軍力的不對稱,註定了這次靡笄山大戰,齊軍失敗的命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