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代譽滿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齡童):王曉玲

1931年12月6日出生於甘肅臨洮,七歲學藝,八歲登臺,九歲成名,人稱"九齡童"。四十年代就名震金城蘭州,譽滿西北諸省。她先後在蘭州新新社、眾英社、金城劇團、平涼平樂社、武威新伶社、新疆新中舞臺等多家西北著名的秦腔戲園獻藝,與同期活躍在蘭州戲壇的豫劇大師常香玉等是親密好友。新中國成立後,成為蘭州文化社的骨幹演員。先後參加赴朝慰問志願軍演出、十大油田送鄉音演出以及福建前線對臺廣播演唱等活動,受到政府嘉獎。1956年加入甘肅省秦劇團,1988年光榮退休。

四十年代譽滿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齡童):王曉玲

演藝經歷

王曉玲少年成名,勤奮好學,從未間斷對秦腔藝術的孜孜追求和苦苦探索。曾得到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和程硯秋的教誨;和常香玉、陳素貞、筱蘭香、王香蘭等藝術名家在蘭州相處的日子裡,亦經常切磋技藝,獲益頗深;也曾得到不同行當的老藝人如麻子紅、王文鵬、李可易、田德年等在表演、臺詞、唱腔上的很多指點。她善於博採眾長,補己之短,形成了獨具個人魅力的藝術風格,在近六十年的舞臺生涯裡,主演過近百本秦腔劇目,成功塑造瞭如:秦香蓮、王寶釧、白素貞、玉堂春、楊玉環、白玉樓、孫尚香、劉胡蘭、白毛女、桃妝女、蘭豔娘等許多栩栩如生的舞臺藝術形象。她熱心公益事業,多次參加為貧困地區和兒童福利基金舉辦的募捐義演。

四十年代譽滿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齡童):王曉玲

演藝成就

現為中國劇協會員,甘肅省劇協理事,曾任甘肅省文聯常委,第一至七屆甘肅省政協委員。中共黨員,國家一級演員。曾在中南海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等中央最高領導人的接見。1959年朱老總在蘭州視察期間接見王曉玲時風趣的勉勵她要“為社會主義演到九十九”。1955年在《三堂會審》中扮演蘇三獲得西北五省匯演一等獎,她一生獲得的各種獎項不計其數。

四十年代譽滿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齡童):王曉玲

演唱風格

王曉玲從髫齡登上戲曲舞臺起,經歷了數十春秋,她的戲路寬,技巧熟,既能演花旦、閨門旦、青衣,又能演娃娃旦、丫環旦,還能演劉胡蘭、喜兒、小芹等新女性。她以堅韌不拔的毅力鑽研戲曲藝術,終於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一九七九年《甘肅日報》發表的文志樣、田萍寫的《秦腔名演員王曉玲舞臺四十年》—文中曾指出:“在四十年的舞臺生涯中,她勒學苦練,勇於實踐,在鑽研秦腔演唱藝術的同時,注意博採豫劇、晉劇、京劇等劇種之長,學習研究梅蘭芳、常香玉的唱、念、做、打等方面,加以融會貫通,從而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她的唱腔功力尤深,發音自然,音質優美,宇正腔圓、高音鏗鏘有力,低音悠婉動聽;在有些唱腔的變化上,有異峰突起之妙。她擅長‘苦中樂’、‘麻鞋底’、‘十三腔’、‘倒板序子三拉腔’等秦腔中難度很大的彩腔,更是獨具一格”。另據本人談:建國後,她特別注意刻劃劇中人物的性格,務使唱腔服從所飾角色的心理狀態和思想情緒,並據以設計傳種不同的唱腔。例如除諳熟和擅用“三拉腔”、“三滴水”、“麻鞋底”等秦腔傳統彩腔外,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她更從評劇中汲取“偶然剎板,行雲遏駐、然後放腔直至高八度”的唱法,使《後三對》(《鍘美案》一折)的秦香蓮音樂語言更加豐富、抒情,感人至深。

四十年代譽滿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齡童):王曉玲

德藝雙磬

王曉玲從豆蔻年華到鬃發斑白,始終保持著中國婦女優良的傳統美德。在苦難深重的舊社會,她因是“紅演員”,經濟收入較富裕,對患難中的同行頗多關懷,有的演員病了,失業了,遭到了天災人禍,她伸出溫暖的支接之手。例如著名花臉田德年,當年的坤角李屏卿,都曾經在王家裡吃、住過一個時期,有的臨走還得到盤纏。王又用錢接濟過同行孔新晟、荊生彥(名琴師)、於海如與佟桌(均系教師)等。

四十年代譽滿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齡童):王曉玲

全國解放以後,通過學習和黨的教育培養,她進一步覺悟到社會主義品德是一個文藝工作者的靈魂。因此在結婚後,她對公婆孝敬,如親生父形一般。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她丈夫一九五七年被錯劃為右派,開除黨籍,“文革”中又遭殘酷迫害;被遣送原籍。她沒有嫌棄,反而倍加照顧,並繼續按月給公婆寄錢。而她這時的經濟並不寬裕,因為五個孩子都靠其供養和上學。

四十年代譽滿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齡童):王曉玲

一九八一年夏,王曉玲響應黨中央“為兒童做好事”的倡議,在景泰縣劇團和八名老藝人配合下,在蘭州連續演出了她的拿手戲《玉堂春》、《秦香蓮》、《五典坡》、《殺狗勸妻》等戲。收入全部捐獻作為兒童福利基金。她說:“為了我們下一代茁壯成長,我應該盡一份力量。”王曉玲這種高尚的思想品德,受到文藝界的稱讚,也得到省上有關領導的表揚。

四十年代譽滿西北各省的秦腔名旦(九齡童):王曉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