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深處煉鋅人——記陝西鋅業公司總工程師王正民

秦嶺 水汙染 經濟 空氣汙染 華商網 2017-04-21

他,進入公司以來,累計完成攻關項目近百項,為公司創效5000餘萬元;他,先後三次婉言謝絕外地大公司和高校的高薪聘請,全身心地投入到企業發展中,使公司的主要技術指標和產品質量均達到或超過國內先進水平,主產品成為陝西省名牌產品、上海期交所交割品牌;他,帶領團隊,把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小企業發展成為全國煉鋅行業排名前十位、綜合回收利用能力排名前三位的綜合性大企業。他,就是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陝西省頂尖人才、商洛市首批有突出貢獻拔尖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國家科技部專家庫專家、陝西鋅業公司總工程師王正民。

秦嶺深處煉鋅人——記陝西鋅業公司總工程師王正民

從礦院學生到技術骨幹

1990年,王正民從西安礦業學院畢業後,懷揣對專業的熱愛和對家鄉的感情,毅然返回家鄉,投身礦產行業,在商洛煉鋅廠一干就是20多年。當時的商洛煉鋅廠是陝西省“七五”時期重點建設扶貧項目,項目建成後因遲遲不能達到設計產能,企業嚴重虧損。時任廠長遂把培養各類人才作為企業扭虧為盈的突破口,派出王正民在內的10餘名大中專學生到同類企業培訓實習,回廠後全部委以重任,負責生產技術。王正民從生產一線幹起,從最基礎的工作幹起,通過近百項科技攻關項目的磨練,在公司的培養和個人的努力下,逐步成為公司技術骨幹,一步步成長為公司總工程師,成長為國家科技部專家庫專家、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和重點領域頂尖人才。近年來,他多次參加國家863計劃、科級進步獎、行業協會鉛鋅關鍵技術評審和省市研究成果鑑定,不負所學,服務社會。

科技創新團隊的領頭人

王正民在企業負責人才培養工作。他說:“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區域競爭的核心是人才優勢的競爭,樹立先進的人才理念是人才成長的前提。”

對此,他探索建立了“一線鍛鍊、定向培養”制度,對初到企業的各類院校學生,先分配到車間從操作工、技術員逐級幹起,根據個人表現、愛好、潛力為他們量身定做職業生涯規劃,提供培養條件,擇機任用。對錶現特別優秀的人才,敢於“壓擔子”,將他們納入公司的省、市級重點建設項目方案論證、設計、施工,以及公司重點科技攻關項目推進的全過程,讓他們在磨礪中迅速成長。同時,他樂於“給實惠”,在職稱評定、職務晉升、工資待遇和住房等事項上向優秀技術骨幹傾斜,對技術人員實行量化考核,季考評,依據考評結果發放津貼。並設立“特別貢獻獎”,每年評定一次,讓為企業做出貢獻的科技人才拿到獎金、收穫榮譽。積極為科技人員申報新技術、新工藝項目獎和組織鑑定新產品研究成果,充分激發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

目前,公司共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86名,其中教授級高工2人、高工14人、中級71人,享受政府津貼專家5人,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企業科技人才團隊。

綠色循環助推企業“東方不敗”

現代企業的競爭實質上是科技軟實力的競爭、是科技創新能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競爭。王正民深深地認識到了這一點。正是充分發揮了人才的作用,搭建了人才施展拳腳的平臺,實現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陝西鋅業公司才在人才的“反哺”下扭虧為盈、蓬勃發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全國400餘家煉鋅企業存活下來的不足30家,甚至原來行業排名前三位的葫蘆島鋅廠、株洲冶煉廠和西北鉛鋅廠因技術落後而嚴重虧損,目前都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如何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原材料產業不景氣的情況下,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擔任公司技術中心主任的王正民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變則通,通則達。科技研發、科技創新是挽救公司的唯一出路。王正民帶領中心130餘名專兼職技術人員組成的科技團隊,克難攻關,銳意改革,以廢渣、廢氣、廢水為原料,加強餘熱利用,變“三廢”為寶,開闢出了一條以副補助的企業循環發展新路子。

滄海橫流顯英雄,大浪淘沙露真金。“十二五”期間,陝西鋅業公司投入研發儀器、設備及配套設施160餘臺套,每年科技投入6000餘萬元。共建成14條綜合回收生產線,年減排廢渣20萬噸、廢水35萬噸、二氧化碳20萬噸,節約標準煤7.7萬噸,達到了清潔化生產目標。累計開發新產品15種,榮獲科技成果獎40餘項,為生產經營活動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從廢渣中回收的銦、金、銀等15種貴金屬,使公司年銷售收入增加10億元,為“陝南綠色循環發展”和“一江清水供津京”做出了表率和貢獻。

公司技術中心被認定為陝西省企業技術中心和陝西省尾礦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公司被評為陝西省循環經濟示範企業、低碳生產示範企業、首批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和全國循環經濟示範企業、先進單位......這一串串榮譽背後,無不浸透著王正民及其團隊的辛勤汗水,放射出科學創新、執著求實的精神光芒。

編輯:於佳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