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什麼人才能有資格被皇帝“賞穿黃馬褂”

之前有一篇關於“義丐”武訓的文章。在這篇文章裡,武訓是一個乞丐,他由於不識字經常受到別人的欺辱,於是便暗暗發誓,即便是乞討也要辦一所學校,用來興教育。就這樣,武訓幾十年如一日,用乞討來的錢興辦了學校,培養了大批的人才。朝廷知道了這件事後,對他大加褒揚並賞穿黃馬褂。

這裡我們就會有一個疑問,黃馬褂究竟是什麼人穿的,朝廷如果要賞賜給某人需要符合哪些條件?只有弄明白這個問題,我們才知道武訓到底有沒有得到黃馬褂。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黃馬褂”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不妨看看清史專家鄭天挺先生的說法,鄭先生認為,“黃馬褂是清朝官吏的一種制服,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政權,拿來收買、愚弄、麻醉他的僕從們的一種工具。”這種觀點顯然帶有階級史觀的色彩,但似乎不妨礙我們對“黃馬褂”是什麼有個清晰的認識。

在清朝什麼人才能有資格被皇帝“賞穿黃馬褂”

圖1 清乾隆 藍色雲龍紋暗花綢鑲羊皮裡行服袍


我們再來介紹一下清朝的制服有哪些。根據《清會典》記載,清朝的制服總共有四類:禮服、常服、行服、雨服。禮服、常服、雨服,我們都好理解,那什麼是行服呢?所謂行服,顧名思義就是在行動時穿的衣服,主要指在打仗、旅行、騎馬時穿。行服再細分為“行袍”和“行褂”,“行袍”和長袍一樣,而“行褂”則和我們今天的外套接近,衣短主要是為了騎馬方便,袖短是為了射箭方便,所以它又有一個名字,即我們所熟知的“馬褂”。

而在清朝時,“內大臣”和“侍衛”作為皇帝的保衛者,都是要穿“行褂”的,還要佩刀。因為他們所穿的“行褂”是用明黃色的絲綢或紗做成,故又稱“黃馬褂”。那麼,什麼是“明黃”呢?明黃就是淡黃色,是當時皇帝的專用色,一般的貴族只能穿金黃色,而平民則只能穿杏黃色(發紅的黃色)。正因為“黃馬褂”金貴,所以能得到這種賞賜是莫大的榮耀,如果某人立了大功,皇帝有時就會“賞穿黃馬褂”。

在清朝什麼人才能有資格被皇帝“賞穿黃馬褂”


圖2 清 身穿黃馬褂畫像

那麼,什麼人才能有資格“賞穿黃馬褂”呢?

前面提到的“內大臣”和“侍衛”穿黃馬褂,是因為他們任職的關係,因為是皇家衛隊,代表了天子威儀,故才有這個特權。不過他們雖然穿黃馬褂,但這黃馬褂並不是真正屬於他們的,只有他們在任職內才可以穿,一旦離職,黃馬褂就不能穿了。所以這種黃馬褂還不是“賞穿黃馬褂”,而是“職任褂子”,用滿語來說,就是“禿山”褂子。

事實上,只有兩種情況下才能“賞穿黃馬褂”。

一種是狩獵時所賞賜。我們知道清朝是馬背上的民族,嫻於騎射,即便入了關,但依然保留這個傳統。在咸豐以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圍場狩獵,稱為“木蘭秋獮”。如果在狩獵中獵中鹿的以及打獵完蒙古人在路上獻禽的,這些人一律都“賞穿黃馬褂”。

不過這種黃馬褂也不能隨便穿,根據《養吉齋叢錄》記載,這種行獵時所賞賜的黃馬褂只能在狩獵時才能穿,平時是禁止穿的。另外,在打獵期間,皇帝往往還要舉行射箭比賽,要求文武百官,不論是滿人還是漢人都要射箭,滿人如果射中五箭,漢人如果射中三箭都有獎賞。如果是官階高,且得賞次數較多的官員還能得到黃馬褂,不過這種褂子有一個統稱,叫做“行圍褂子”

在清朝什麼人才能有資格被皇帝“賞穿黃馬褂”


圖3 清代將領

另一種則是真正的“賞穿黃馬褂”。如果高級武官或者統兵的文官在戰場上立了功,皇帝則一般會賞賜黃馬褂。這種黃馬褂不限時間,不限地點,想什麼時候、什麼場合穿都可以。不過這種做法在道光以前很少見到,是在咸豐以後才逐漸流行起來的。此外,對於武將,還會加封“巴圖魯”,“賞戴花翎”,以及封爵、世襲等。我們知道在後來鎮壓過太平天國起義的那批將領裡邊,大都是賞賜過黃馬褂的,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

然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賞穿黃馬褂”不是一種孤立的獎品,是要和其他條件搭配在一起的。只能一步一步地來,到了最高的賞賜,才會“賞穿黃馬褂”。上面提到的三種黃馬褂都是有區別的。職任和行圍的褂子是使用的黑色紐絆,武功的褂子則使用黃色紐絆。

在清朝什麼人才能有資格被皇帝“賞穿黃馬褂”


圖4 武訓(1838-1896),行七,原無名

  • 瞭解了這些,我們再來看武訓到底有沒有穿過黃馬褂。

我們可以總結出四點:第一、“黃馬褂”是賞賜給和軍事相關的人員的;第二、黃馬褂是賞賜給高級官吏的;第三、“黃馬褂”不是孤立的獎品,是和“花翎”、“品級”等配合賞賜的;第四、黃馬褂是最高規格的賞賜。因此,皇帝每賞一個人時,都是要在史書上大書特書的。所以清朝哪一個人被皇帝“賞穿黃馬褂”,我們都是可以查到的。

我們再來看看武訓:第一:他不是軍事相關人員;第二、他也不是官吏,只是一個普通的乞丐;第三、他根本得不到這些獎賞,因此無法配合“黃馬褂”賞賜;第四就更不用說了。以上四條無論從哪一條來說武訓都不符合,因此我們知道他是沒有“賞穿黃馬褂”的資格的不過這只是推理,我們還得看看歷史記載。

在清朝什麼人才能有資格被皇帝“賞穿黃馬褂”


圖5 武訓先生墓

那麼,既然是這樣,問題就來了,為什麼很多人都說武訓得過黃馬褂呢?那是因為我們後人的想當然了,後人為了紀念武訓,抬高武訓的地位,所以才說他賞穿過黃馬褂。在我們國人的心目中,即便一個人取得了再高的成就,在民間享有很高的地位也是不完滿的,一定要得到政府的承認才具有合法性。我們知道武訓興辦義學,仁義無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義丐”,但他的社會地位畢竟不高,與他所做的社會貢獻怎麼說都有點不協調,所以人們要將“賞穿黃馬褂”這件事加到他的身上。

我們翻閱清朝的史料,根本就沒有關於武訓“賞穿黃馬褂”的隻言片語。到了抗戰時期,才有了武訓得過黃馬褂的傳說,但還不確定。直到抗戰結束以後才坐實了武訓穿過黃馬褂。到了電影《武訓傳》則更是無以復加地認為,武訓得了黃馬褂以後,穿過它,又扔了它。其實這也符合我國曆史的傳統。按照顧頡剛先生的說法就是“層累造成的古史”,越到後面的歷史記載越詳細。其實這就像滾雪球一樣,這裡添一點,那裡添一點,到後來雪球變得越來越大。

文:甪里先生

參考文獻:《養吉齋叢錄》《清會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