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連玉帝都敢惹,卻玩不過這個神仙?原來西遊暗藏這麼多玄機

清朝 玉皇大帝 孫悟空 和珅 西遊記 白馬晉一 2018-12-04

文:四角夔牛(作者原創授權)

很多人把社會稱為江湖,關於江湖,有一句臺詞很著名: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江湖中有一些東西是很厲害的,就是規矩。

我們一直說,反映一個時代的最佳鏡子,就是當時的小說。《西遊記》就是反應當時的社會,所以,小說中的故事,其實是當時的故事。從西遊故事中,我們可以窺見當時的廟堂與江湖,也能感受到當時社會流行怎樣的規矩。

廟堂,就是朝廷,也可以引申為官府、衙門。自古以來,廟堂和江湖,就有各種各樣的規矩。

先以廟堂為例。

官場的規矩真是太多了,稍有不慎,極有可能觸怒某位上司,極有可能得罪某個同事。舉三個例子,講一講官場的規矩。

古代的官員,除了大家同殿為臣之外,還需要經常私下裡聯絡感情,以此形成良好的朋友圈子,用來支持自己的前途,萬一自己遇到困難了,需要朋友幫襯。私下裡和自己的上司聯絡感情,一般是兩種,一是去家中做客,二是在外瀟灑,比如一起聽戲、品茶、吃宴等,如果去家裡呢,那就不能白著手去,一般是要帶點東西的,除非關係特別好,是上司的心腹,那就可以空著手去了。到了上司家裡,也不能實盤大坐的脫鞋上炕,雖然在家裡,還是要知禮節、守規矩的。在《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中,有一集的劇情,簡直把官場的百態演活了,真是惟妙惟肖。

劇情是這樣的,有一位下屬官員去和珅家拜會和大人,和珅跟他聊了一會,已經不耐煩了,就端茶喝水。這個大臣還是不識趣,還想再跟和珅聊一聊,氣的和珅沒好氣的說:端茶送客這麼簡單的禮兒都不懂嗎!這個大臣趕緊告退。到了下次,這個大臣又去和珅家裡拜會,商量一些事情,聊了一會,和珅一看,該說的都說了,沒什麼說的了,就端茶喝水,這個大臣一開始還在思索某些事情,猛然間抬頭看見和珅正在端茶喝水,嚇得立馬跑了,連招呼都不打一聲。這就是規矩,上司已經表示送客的意思了,你必須馬上起身告退,有再重要的的事情,也要明天說了,或者你剛來時就說。

我以前看過一本書,現在想不起名字來了,裡面就講到了,逢三節兩壽都要給上司送禮,主管自己的上司送多少,協管自己的上司送多少,地方的大員送多少,京城裡不得不巴結的京官送多少,都有規矩。為什麼都有規矩呢?在地方上任職的官員稱為外官,在京師的官員稱為京官。一般而言,外官油水多,可撈的金銀也多,京官比較清貧,但是京官也是人啊,也喜歡金銀財寶,可是京官有時候撈不到怎麼辦?京官掌握著朝廷中樞的權力,能決定你的前途,這就導致了外官需要巴結京官,給京官送禮。最著名的就是冬夏兩季的冰敬和碳敬。

孫悟空連玉帝都敢惹,卻玩不過這個神仙?原來西遊暗藏這麼多玄機

這送禮的裡面,也有規矩,大家一般都有默契,同級別的官員,送的銀子都是一樣多的。這裡面大有學問,如果你送的銀子比別的同級官員少,那麼就會得罪上司,別人都送一百兩,你送五十兩?你什麼意思?對上司心懷不滿?還是看不起上司?如果你送的銀兩比同級別的官員多,一旦被同級別的官員知曉了,那麼,他們就會聯合起來排擠你,因為你有野心啊,誰都有野心,可是你暴露出來了,我們現在是平級的,你想爬到我們頭上去。

第三個例子,承接上面的故事,古代的縣令基本都有師爺,師爺是縣太爺的智囊,有時候,師爺隨著縣令走,縣令調往另一地了,師爺跟著走。有時候,因為某些原因,師爺並不跟著走,留下來,迎接下一任縣令。某一個縣令,也是初來乍到,也是性格使然,對這位留任的師爺,不太尊敬,得罪了這位師爺,這位師爺心裡不爽,於是,在快臨近三節兩壽的日子,這位縣太爺向師爺詢問,應該送多少銀子,這位師爺告訴了這位縣令一個假的數額,導致這位縣令因為送禮的問題,數額不合適,得罪了上司,沒過多久就被罷官免職,這就是不尊重下屬、不懂得維護下屬的例子之一。

以上的三個例子,僅是從與上級、與同級、與下級三個方面簡單舉個例子,來說明每時每刻、每地每處都有規矩,如果忘了規矩,或者不遵守規矩,就會惹來很大的麻煩,就容易捅婁子。

孫悟空連玉帝都敢惹,卻玩不過這個神仙?原來西遊暗藏這麼多玄機

再以江湖為例。

江湖中的規矩同樣不少,同樣的,有一些規矩如果不遵守,就很容易使自己陷入麻煩。江湖比不得廟堂,廟堂上的人雖然腹黑,滿肚子歪歪腸子,但是一般都是玩陰的、玩暗的。而江湖就不一樣了,江湖中三教九流、參差不齊,很多沒能耐讀書考試的人,也需要活著,這就使得江湖是個大染缸,什麼人都有,小偷小摸、明搶強取這類人有,打把勢、耍雜技、賣力氣,靠自己的本事活著的這類人有,尤其是有一門手藝的人,可能混的還不錯,老話說:災年餓不死手藝人。

我舉一個例子,來說一下江湖中的規矩,小偷,是大家深惡痛絕的一類人,但是,小偷這個行業裡面也有很多規矩,這些規矩之一就是,不碰官府,不取名冊。不碰官府,是因為小偷都知道偷官府衙門是什麼樣的後果。不取名冊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儘量不偷金銀財寶以外的東西,除非這人窮瘋了,得著什麼偷什麼。儘量不偷金銀財寶以外的東西,是因為那些東西並不能直接拿來買東西,而且,小偷想要的是金銀,那些東西對他而言,並沒有什麼價值,相反,那些東西,比如地契、房契、賬本、四書五經等,對於失主而言異常重要,如果連名冊都偷,一旦惹急了失主,很有可能失主鋌而走險,痛下殺手,失主自己僱傭江湖中人來破案。到時候,自己的性命岌岌可危。

有人說,明的規矩是規矩,比如見了皇親國戚、長輩叔伯如何行禮打招呼,見了同行鄰居如何打招呼,就像《還珠格格》裡面,容嬤嬤教小燕子她們宮中的規矩。暗的規矩只能叫潛規則。要是這麼分的話,那我上面舉的例子多算是潛規則,潛規則也算是規矩的一種。

孫悟空連玉帝都敢惹,卻玩不過這個神仙?原來西遊暗藏這麼多玄機

同樣的,《西遊記》中也描述了很多規矩。我們試舉幾個例子,來看看明朝,也就是吳老先生生活的那個朝代,有什麼樣的規矩。

孫悟空第二次被招安之後,封了一個有官無祿、有銜無職的齊天大聖,後來有許旌陽建議,給孫悟空安排一個差事,免得他整日閒逛,玉帝聽從建議,給孫悟空安排了一個蟠桃園園長的職位,某一天,來了七位仙女,奉王母懿旨來摘取蟠桃,要開蟠桃盛會,孫悟空得知並未邀請自己,氣瘋了,用定身法困住女仙女,自己前往蟠桃會搗亂,蟠桃會正處在準備期間,仙童仙女緊忙活著,孫悟空偷吃了珍饈美味後,醉醺醺來到兜率宮,趁著酒醉,偷了老君的仙丹,後來嚇醒了,認為自己闖了天大的禍,趕緊逃回花果山。後來,東窗事發,經過初步排查,確定罪魁禍首就是孫悟空。就這大家向玉帝告御狀時,南海觀音菩薩來了,看到大會的場景,就問群仙這是怎麼了?隨後,觀音帶領大家一起去覲見玉帝,這時候,要注意了,觀音到了通明殿外,並不是直接進去,而是在殿外等候,煩請天師邱弘濟代為傳報,玉帝宣觀音覲見時,觀音才敢進殿拜見玉帝。這位觀世音菩薩是非常守規矩的。

孫悟空在號山枯鬆澗遇到了強勁的對手紅孩兒,幾番大戰後,發現這紅孩兒還真是有些本領,不得已,前往南海求救。孫悟空到了南海,將過程說了一遍,其中提到了紅孩兒曾經變作觀音模樣,觀音聽後頓時大怒。氣的觀音隨手把手中的玉淨瓶扔到了水池中,把孫悟空嚇壞了,他從沒見過如此場景,把觀音氣成這樣子。孫悟空還說到,那淨瓶是個寶貝,你扔了,還不如送給我呢。不一會,有一個老龜馱著淨瓶出了水面,對著觀音點頭二十四次,當做二十四拜。觀音命孫悟空去拿瓶子,發現根本拿不動,觀音嘲笑孫悟空,你哪有架海的本領,我這淨瓶之中,有一海之水。

觀音上前很輕鬆地就把淨瓶拿起來了,並且說,我這淨瓶中的水,乃是甘露,不是四海龍王的私雨,能滅那妖精的三昧火。本來想讓你去拿,結果你拿不動,想要龍女和你一起拿,又怕你看見龍女漂亮,淨瓶是個寶貝,被你騙了去,你必須留下什麼東西抵押在我這裡才行。

孫悟空連玉帝都敢惹,卻玩不過這個神仙?原來西遊暗藏這麼多玄機

為什麼觀音要孫悟空抵押東西,才願意去幫孫悟空呢?是因為觀音知道孫悟空這人不守規矩,看見好東西就想要,要不走,就想偷,所以故意說你要抵押東西在我這裡,我才願意幫你,免得你到我這裡來一趟,我費盡心思幫你,你臨走時順手牽羊,偷我寶貝。最後呢,孫悟空憑著自己的頭腦和口才,說服觀音,並沒有要抵押,就跟著孫悟空去了號山。

其實呢,觀音並未真的想要抵押,只是提醒孫悟空,我知道你這人不守規矩,這只是提醒你,不要亂搞,我早就看透你了。

觀音一開始要的抵押物,是孫悟空三根救命毫毛其中一根。

孫悟空經此提醒,果然懂了規矩了,觀音命孫悟空在前面先過海,孫悟空說,請菩薩先行,我翻筋斗時,會露出屁股,被菩薩看見,多麼不雅,還是請菩薩先行。你看,這猴子果然是比鬼還精,現學現賣。

再看第三個例子,觀音菩薩領瞭如來法旨,前往東土尋找取經人,她與惠岸,也就是木叉,來到長安城,變作身上長疥瘡的行腳僧,在長安城晃悠了一天,到了晚上進了一座土地廟,土地廟裡的土地一看是觀音,都嚇得渾身哆嗦,急忙通知城隍。社令等毛神前來恭迎、覲見觀音菩薩。觀音說,你們不可走漏消息,我奉金旨,前來尋訪取經人,借你廟宇暫住幾天,找到取經人,我就走。於是眾毛神各回各的寺廟,唯獨借住的土地廟,廟中的土地神去了城隍廟借住,因為要把土地廟讓出來給觀音師徒住下。

孫悟空連玉帝都敢惹,卻玩不過這個神仙?原來西遊暗藏這麼多玄機

我們通過上面三個例子,看到了觀音是很懂規矩的,對待上級時,畢恭畢敬,該有的禮節、規矩,一樣不少,盡到了作為臣子的本分。觀音對待身邊人時,就表現的很自然了,也很隨和,甚至會和身邊人開玩笑,觀音很隨和,並不代表很隨意,該遵守的規矩,一樣要遵守。這就是那句常說的老話,領導拿你當兄弟,你依然要拿領導當上級。觀音在和下屬打交道時,也是高高在上、危言聳聽的,自己暫住土地廟幾天,這幾天,土地就不能和觀音擠在一起,要出去借住城隍那裡,這個土地廟暫時只能觀音師徒住下。這也是尊敬上級應該有的規矩。

通過這些小細節,三個例子,觀音與上級、身邊人、下級的相處過程,我們能簡單窺探一下明朝當時的百姓的生活片段,也可以窺探一下明朝當時的官場流行什麼樣的規矩。有位文學批評家說過,小說最能反映當時社會的真實樣子。這話有道理,有些歷史書中記載,明朝的商品經濟十分發達,因此對傳統觀念衝擊也較大,到了明代,有一些思想觀念發生了動搖,比如君子固窮,恥於言利。

當然,也有另一種觀點,認為《西遊記》這本書,其實是一本諷刺小說,諷刺明朝的社會,就拿觀音而言,一個出家人,還這麼在乎身外之物。這就是諷刺明朝的社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