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漢臣,朝廷視他為權威,死後榮譽不亞於配享太廟

在努爾哈赤時代,漢人基本上是沒有參政議政的機會的,以滿洲貴族為主體的統治集團崇尚武力,其社會結構還處在奴隸主時代,也正是因為這種歧視漢人的做法,讓後努爾哈赤時代陷入了各種危機之中,而這個難題在皇太極即位之後表現得更為突出。

大清第一漢臣,朝廷視他為權威,死後榮譽不亞於配享太廟

皇太極是大清歷史上一位雄才大略、虛懷如谷、從諫如流的帝王。他的滿漢觀念就不是那麼嚴重,對於屬下的諫言,他不像乃父那樣歧視漢人,相反,卻很優待漢官。對於漢官的諫言,他總是高度重視,並積極採納。

事實上,皇太極打破了民族偏見,主張無論是滿、漢、蒙,只要有一技之長,都會給予重用。就是在這種政治環境中,一個漢人脫穎而出,他就是被視為諸葛在世的范文程。

范文程這個人大家都不陌生,他的先祖據說是宋朝宰相范仲淹,但是到了他的父親這一輩便與做官無緣了。范文程21歲時,還是一名縣學的生員。撫順城被攻陷後,他主動投降努爾哈赤。也正是因為他的投降,後世很多人認為他有失大節,甚至被冠以漢奸的稱號,這個說法其實有失偏頗。

大清第一漢臣,朝廷視他為權威,死後榮譽不亞於配享太廟

先不論范文程氣節問題,當努爾哈赤得知他是范仲淹之後,欣然接受了他的投誠,不過努爾哈赤此舉重點還是在籠絡人心,並沒有實質性的給予重用。所以在天命年間,范文程一直蟄伏在後金,沒有機會大展拳腳。

皇太極對范文程的垂青可就非同一般了,甚至是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當時范文程的官職是“章京”,這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官,但皇太極每遇軍國大事,都要和范文程商量,每次遇到難以決策的大事時,便會問:“範章京在否?”八旗王公貴族遇到棘手的事情,皇太極也都會建議:“何不與範章京議之”。甚至范文程告病休假,許多事情都要等他痊癒後裁決。

大清第一漢臣,朝廷視他為權威,死後榮譽不亞於配享太廟

實事求是地說,范文程為大清的開國立下了赫赫功勞,他參與了“破旅順”、“收皮島”、“討朝鮮”、“撫定蒙古”等諸多重大國事的決策。天聰五年,皇太極在攻下大淩河後,范文程上了一道很有殺傷力的奏摺,他建議皇太極避開山海關,繞道防禦薄弱的雁門關攻入關內,乘勝進攻北京。

天聰八年(1634年),皇太極發動了“入口之戰”,功圍大小城鎮50餘個,縱深幾達山西中部,即沉重打擊了大明朝,又壯大了自己的力量。皇太極還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議,在後金知識分子中選考舉人、秀才,為清朝依明朝制實行科舉制,奠定了基礎。

在皇太極一朝,范文程受到了最高的禮遇,成為了首位漢人大學士,比起後來的雍正帝對張廷玉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皇太極駕崩後,范文程一如既往地輔佐新君。

大清第一漢臣,朝廷視他為權威,死後榮譽不亞於配享太廟

1644年,在關係到清朝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命運的關鍵時刻,大學士范文程向攝政王多爾袞上了一個“入關南下、進取中原”的奏疏。由於范文程多年的崇高威望,使得他成為影響清朝統治者決策的關鍵人物,起結果便是范文程一言九鼎,奏疏上而計策定。三天之後,多爾袞率軍南下。

在後金晚期和清朝初期,范文程在鞏固政權和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無人能比,雖不曾躍馬揚鞭,衝鋒陷陣,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其功勞不輸任何滿族親貴。入關後,范文程禮葬崇禎帝、舉薦降臣等建議,安定了人心,籠絡了人才,統一了思想。

為此,范文程也獲得了極大的回報,歷經四朝,官至議政大臣,以“四世輔臣”聞名天下。他去世之後,少年康熙帝親書“元輔高風”以表嘉獎。

大清第一漢臣,朝廷視他為權威,死後榮譽不亞於配享太廟

在范文程的墓誌銘中,還有這麼一段話,更是體現了他無可比擬的身份地位,其文為:“國家定鼎燕京,武功赫奕,其以文臣著燮,調綏乂勳,為中外瞻倚者,首推故太傅範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