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殺兄弟兒子毫不手軟,偏偏此人下不了手,到了刑場還特旨免死

雍正無疑是清代最有作為的皇帝之一,他在位十三年一舉刷新了吏治,充盈了國庫,為乾隆盛世打下堅實的基礎。可為了太和殿那個寶座,雍正付出的代價也是很高。為了給自己正名,他背上了“不忠不孝,不仁不義”的罪名,也有人說他嗜殺成性,不計後果。

雍正殺兄弟兒子毫不手軟,偏偏此人下不了手,到了刑場還特旨免死

的確,在雍正眼裡,一切都不在話下,似乎要殺誰就殺誰,而且總能找到藉口和法律依據,做到“至公至正”地殺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雍正是個殺人狂,一點也不冤。但說他不計後果,恐怕也未必。從雍正不肯殺謝濟世這一點上看,他還是有所顧忌的。

謝濟世,廣西全州人。康熙五十一年進士。雍正四年,任浙江道監察御史,上任不到十天,即彈劾河南巡撫田文鏡“營私負國,貪虐不法”等十款大罪。身為御史的謝濟世,彈劾一個封疆大吏,這在當時算不上什麼大事。然而,雍正當時正信任和依靠田文鏡,所以見到奏摺,心裡很不是滋味,指責謝濟世與李紱互通聲氣,陰結朋黨。

在此之前,即雍正四年三月,李紱由廣西巡撫升任為直隸總督,赴任前經過河南,見到與他同年科考的官員,一個個被田文鏡參劾,於是心生不滿,當面指責田文鏡故意蹂躪讀書人。到京後,李紱上奏雍正帝彈劾他誤國殃民,有意排擠科甲出身的官員。

雍正殺兄弟兒子毫不手軟,偏偏此人下不了手,到了刑場還特旨免死

因為謝濟世所彈劾的內容與李紱極為相似,雍正便懷疑他們早有串通,因此他將謝濟世的奏章擲還,不讓參奏。可是,謝濟世堅持不收回,惹得雍正大怒,下令奪了謝濟世的官,讓大學士、九卿、科道共同審理此案。

謝濟世還真是條硬漢,泰山壓頂腰不彎。審訊中,他申辯極為有力。刑部尚書按照雍正的旨意問他:“謝濟世,你這樣做,是誰在背後指使?”他回答乾脆:“沒人指使,如果說有人指使,那就是孔、孟。”不管是怎樣審訊,怎樣用刑,謝濟世始終如一,守口如瓶,不承認有人指使。不得已,刑部以“顯系聽人指使,要結朋黨”審結,奏請斬立決。

雍正殺兄弟兒子毫不手軟,偏偏此人下不了手,到了刑場還特旨免死

這個結果報給雍正以後,讓他感到十分為難,殺掉謝濟世,擔心釀成世道人心之患,可不殺又咽不下這口氣。為了挽回面子,雍正在眾臣面前強辯說:“謝濟世與李紱所奏完全相同,其間必有大奸大詐之人暗中指使,目的是讓朕背上殺言官的罪名。”隨後,他下旨免了謝濟世的死罪,將其發往軍中效力。就這樣,雍正給自己搭了個臺階走了下來。

雍正之所以要整謝濟世,是想把他作為整朋黨的突破口,查清與李紱的關係,企圖一舉粉碎科甲同盟。然而,謝濟世的所作所為,使雍正落了空,可他又不甘心,不得不拿起文字獄這把屠刀,想從文字上抓住了謝濟世的把柄將其置於死地。

雍正殺兄弟兒子毫不手軟,偏偏此人下不了手,到了刑場還特旨免死

謝濟世對儒學的造詣很深,他給《大學》作了註釋,不料這事被雍正獲知。他說謝濟世是“誹謗程朱”,含“怨望不平”氣,借注經表達對皇帝的怨恨和誹謗。不久,爆發了陸生楠《通鑑論》案,雍正授意將陸生楠和謝濟世擬斬立決。

雍正七年(1729年)十二月底,行刑的那一天,刑部為謝、陸兩人開設酒宴,隨後將二人押赴刑場。劊子手先砍下了陸生楠的腦袋,並讓謝濟世押在一旁觀刑。行刑官逼問:“你現在總該知道田文鏡公忠體國了吧?”謝濟世不慌不忙地說:“臣愚笨,至死也不知道田文鏡的好處。”正當劊子手舉刀之時,忽聽監斬官喊道:“慢!有密旨在,謝濟世從寬免死,交順承郡王錫保,令當差效力贖罪。”

雍正殺兄弟兒子毫不手軟,偏偏此人下不了手,到了刑場還特旨免死

這是一幕惡作劇,雍正是想讓謝濟世體驗一下死神降臨的恐懼和痛苦。不過也不排除雍正欣賞謝濟世的剛直不屈,或許正是謝濟世行刑前說的那番話,觸動了雍正帝,這樣的耿直的大臣是殺不得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