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人萬里遠征世界第二大國 竟將擁兵百萬的超級大國給打趴下了

清朝 中國近代史 中國古代史 中國歷史 健姐說歷史 2017-05-10

1838年(道光十八年)冬,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禁鴉片。林則徐到任後,嚴行查繳鴉片2萬餘箱,並於虎門海口悉數銷燬。為打開中國市場大門,英國政府以此為藉口,決定派出遠征軍侵華,英國國會也通過對華戰爭的撥款案。1840年6月,英軍艦船47艘、陸軍4000人在海軍少將懿律(Anthony Blaxland Stransham)、駐華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t)率領下,陸續抵達廣東珠江口外,封鎖海口,鴉片戰爭爆發。

戰爭前期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沉重打擊英國侵略者,但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抵抗不住英國的侵略,戰爭以中國失敗並賠款割地告終。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四千人萬里遠征世界第二大國 竟將擁兵百萬的超級大國給打趴下了

上面是我在百度百科中找到的,關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和大概經過。

可是歷史不可能如百科介紹的那麼簡單,我們的歷史課本因篇幅有限,也不能告訴我更多關於這場戰爭的一些事情。

今天我就來給大家扒一扒這場戰爭一些鮮為人知的事情。

為什麼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會選擇在1840年呢?這不僅僅是因為林則徐在1838年虎門銷煙,然後英國從那時開始籌備發動戰爭,到1840年剛好準備完畢,可以發動戰爭那麼簡單。

之所以選擇在1840年,發動戰爭,根本原因是因為英國人不再懼怕大清朝。而在此之前,中國是能掐住英國人脖子,甚至可以說是經濟命脈的。

這並不是筆者在胡言亂語,而是事實。這事是這樣子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一直是國際貿易大國,而且絕對的優勢地位,中國所產出的產品,有三大王牌,除了瓷器、絲綢外,另外一件王牌就是茶葉。茶葉在古代可不僅僅是一種飲品這麼簡單,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戰略性的物資,因為在1839年前,除了中國外,其他國家是不懂得如何種茶、製茶的,而茶葉卻是硬通貨,必需品,是在國際貿易中佔很大比例的商品,特別是英國人喜歡喝茶,他們卻不能種茶、製茶,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英國人千辛萬苦的在全世界掠奪得到的財富,卻不得不拿到中國來換取他們喜歡的,必須的茶葉,在當時世界貿易中,因為英國已經成為了世界頭號殖民帝國,所控制的地區及人口非常多,包括獨立出來的美國,都非常喜歡喝茶,所以當時茶葉在世界貿易中是佔很大比例的(最直接的證據就是著名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也就是說,如果在英國人沒有掌握種茶、製茶技術之前,他們是不敢發動戰爭的,因為只有中國切斷茶葉的供應,英國就會遭受到嚴重的損失,這是其無法承受,這是英國的資本家所不能容忍的。而就在鴉片戰爭爆發前的1839年,在印度的阿薩姆地區正式出產了著名的阿薩姆紅茶,英國人再也不用擔心發動戰爭會被被中國人掐住脖子,所以敢發動戰爭。

四千人萬里遠征世界第二大國 竟將擁兵百萬的超級大國給打趴下了

而關於鴉片戰爭,有一件事,我估計是很多中國人都想不通和感到憤慨,那就是當時的中國是一個體量龐大,綜合實力至少是世界第二,有數億人口,一兩百萬軍隊的“超級大國”,為什麼面對四千英軍,偌大的中國,竟然輸了,而且還輸得那麼慘。

僅僅是因為英國人船堅炮利嗎?僅僅是因為英國人的武器比中國人先進了幾個時代嗎?

顯然這並不能完全解釋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因為在同樣的時代,甚至是幾乎同樣的時間段,英國人和阿富汗人也打了一戰。

在鴉片戰爭爆發的前一年,也就是1839年,英軍殺入了阿富汗,一開始也是摧枯拉朽的打得阿富汗人毫無招架之力,可是不久卻陷入了阿富汗的戰爭泥潭,在阿富汗人英勇的反抗下,最終三萬英軍全軍覆沒,狼狽的退出了阿富汗。

要知道阿富汗在當時還是一個正式成立國家不到一百年的小國家,在當時大清朝的常備軍及地方團練,也就是正規軍事力量及有軍事戰鬥能力的力量,這些人數估計就比當時阿富汗總人口還多了(有說當時清朝有八旗兵約20萬,綠營兵約60萬,總兵力達80萬人,也有說清軍總兵力兩百萬的,總之是一支數量龐大,人數在當時堪稱世界第一的)。

從一開始的四千人,到最後加到了一萬八到兩萬人,遠征萬里之遙的超級大國,怎麼看當時中國的贏面是很大的,雖然在局部地區,可能清軍在人數上無法對英軍達到絕對優勢,但是如果清軍堅持抵抗的話,單單是靠“拖”,也能將英軍拖死在中國沿海。

當時中國想要擊敗英軍,其實一點都不難,先用一招“避而不戰,堅守不出”,然後再對英軍的後方基地進行騷擾,就能將遠征中國的英軍給拖死,累死。

這是很簡單的招數,連筆者這種軍事白痴,都能想到的道理,滿清朝廷不可能想不到,我們可以說滿清朝廷腐敗無能,可是真不能說滿清朝廷的皇帝和文武大臣都是酒囊飯袋,他們當中肯定有不少飽學之士的,而滿清皇族對《三國演義》可是推崇備至的,在當時什麼《孫子兵法》、《三十六計》也是人盡皆知的事情。現在的滿清餘孽不還說滿清沒有昏君嗎?既然不是昏君,那麼基本的兵法總歸知道吧?

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及歷史學家蒐集了無數的證據證明,當時清軍在火器上,並不是處於絕對的劣勢,而且清軍將士普遍能做到浴血奮戰,而且當時清軍軍法是非常嚴苛的,丟失陣地是要嚴懲的,所以許多將領自殺也不逃跑和投降。

可是戰爭的結果就是中國慘敗,和英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

為什麼清軍明明數量龐大、中國當時綜合實力不弱,清軍完全有辦法在初期戰爭失利後,採取固守等待勞師遠征的英軍出問題,即便做不到如阿富汗和埃塞俄比亞人那般,人人皆兵,誓死抵抗,浴血奮戰,僅僅是拖著,也能取得戰爭的勝利。

可是為什麼清朝不那麼幹呢?

四千人萬里遠征世界第二大國 竟將擁兵百萬的超級大國給打趴下了

原因說出來,你可能都不相信,竟是因為清朝比英國人更拖不起。沒錯,一個在本土作戰的政府,比一個勞師遠征,都已經爆發了疫情的外國軍隊還拖不起。

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是因為清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特殊的朝代,這個朝代並不是由佔中國人口大多數的漢人建立的,而是一個滿人,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這個朝代是靠血腥的屠殺,高壓的政策來維持其統治的。

在鴉片戰爭爆發前,中國已經是一個水深火熱的國家,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在鴉片戰爭爆發前不久,中國就爆發了長達數十年的白蓮教起義,這已經動搖了清朝的統治,削弱了清朝的統治力量,清朝已經由盛入衰了。

當時的清朝統治者之所以還能統治這個國家,竟是靠放縱統治階級剝削百姓,擴大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矛盾來維持其統治的。

說白了就是,清朝已經對官員貪汙腐敗、貪贓枉法、肆意勒索視而不見的地步,只要不激起民變,大清朝的官吏可以隨意盤剝百姓,勒索商戶。即便是在所謂的康乾盛世,那也是哀殍遍野。清朝的統治者,將利益讓渡於官吏士紳階級,然後通過得到這些人的支持,以維護自身的統治,然後再通過在滿清入關時對漢人的血腥屠殺,在漢人面前樹立了一個不可戰勝的殘暴形象,再加上思想上的控制,政治上的高壓,迫使中國人,特別是漢人成為麻木的、貧窮的、沒有思想的行屍走肉,以維護自身的統治。

但是這種高壓強迫政策,註定是不可能持久的。

1793年8月5日(清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廿三),馬戛爾尼使團在天津登陸正式訪華。英國人所瞭解以前的漢人王朝中,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聰明最禮貌的一個民族”。是以孔子的理論來指導的國家,整個帝國就和一個大家庭那樣親愛和睦。統治者是“充滿了仁慈”的,老百姓則是誠實而禮貌的,“服從長上,尊敬老人。哪怕農夫與婢僕之輩,日常談話或隔日會面之時,彼此非常客氣,其殷勤程度勝過歐洲所有貴族。萬千子民生活在祥和的環境中,可眼前被滿清所奴役著的中國一下子就粉碎了他們對清廷的好感和對漢人的豔羨。

英國人對當時中國人的冷漠、缺乏人道主義關懷和公共觀念也大為驚愕。使團的船經過運河時,一夥看熱鬧的人壓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許多人掉進河中,“雖然這一帶有不少船隻在行駛,卻沒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裡掙扎的人”。最後,英國人勸說自己船上的人開過去救援也得不到響應。

英國副使斯當東編輯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認為滿清統治下的中國是“靠棍棒進行恐怖統治的東方專制主義暴政的典型。中國不是富裕的國度,而是一片貧困的土地,不是社會靠農業發展,而是社會停滯於農業。”

斯當東男爵 :“(清國)貧窮得令人驚訝,一路上我們丟掉的垃圾,會被生活在底層的百姓撿去吃”,所見的清國軍隊軍著也如同“叫花子般”。

這就是當時的中國,還是所謂康乾盛世時的中國,再經過四十多年的恐怖統治,期間還有一二十年的戰爭,可想而知到鴉片戰爭爆發前的中國百姓,是生活得如何水深火熱,可是當時的清朝實行高壓恐怖統治,愚民教育、壓制著百姓的思想,任由官吏盤剝百姓……清朝是一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他們生怕有任何外來力量,點燃漢人百姓的憤怒,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清朝政府不敢打,為什麼呢?他們好不容易架起了一個“大個子”,在漢人面前豎起了不可戰勝的形象,真要打起來,已經腐敗不堪的八旗兵就露陷了,漢人就要起來反抗了,事實上也是,在這不久後就爆發了差點要了滿清命的太平天國起義。

慈禧為什麼說“寧與友邦,不與家奴”,清朝朝廷為何後來常說“保中國就不保大清”,他們要是繼續打下去,也許能贏了英軍,可是卻會露怯啊,到時候他們失去的是整片江山,所以他們寧肯將領土將主權將利益讓給“友邦”,也不願意維護“中國”。畢竟在他們心目中,中國是中國,大清是大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