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如果要研究古代東亞史,那麼藩屬制度一定是無法忽視的重點。古代中國統治者對於各藩屬國,基本都持以懷柔態度,秉承“厚往薄來”的傳統,不僅很少干預其內政,還往往無償提供政治仲裁、軍事保護,堪稱仁義備至。不過很多藩屬國對於中原政權並非忠心耿耿,安南、緬甸等國就時常反覆,與之相比,拉達克王國則可謂藩屬國的“忠誠典範”。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如果要研究古代東亞史,那麼藩屬制度一定是無法忽視的重點。古代中國統治者對於各藩屬國,基本都持以懷柔態度,秉承“厚往薄來”的傳統,不僅很少干預其內政,還往往無償提供政治仲裁、軍事保護,堪稱仁義備至。不過很多藩屬國對於中原政權並非忠心耿耿,安南、緬甸等國就時常反覆,與之相比,拉達克王國則可謂藩屬國的“忠誠典範”。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拉達克首府列城

需要指出的是,藩屬國與殖民地、保護國存在本質區別。對於殖民地而言,宗主國與其關係乃是壓迫與被壓迫、剝削和被剝削、控制與被控制,表面上維持平等,實則為赤裸裸的掠奪。藩屬制度則不然,其核心思想乃是“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中原王朝是通過文化、貿易等手段間接影響藩屬國,不直接干涉其內政。很多人或許會說藩屬國需要朝貢,這很不公平,然而這種朝貢並非強迫,很多都是出於藩屬國自願,況且還有大量藩屬國在規定的朝貢時間之外主動朝貢,一方面是為了交好中原王朝,一方面也是為了討要更多賞賜。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如果要研究古代東亞史,那麼藩屬制度一定是無法忽視的重點。古代中國統治者對於各藩屬國,基本都持以懷柔態度,秉承“厚往薄來”的傳統,不僅很少干預其內政,還往往無償提供政治仲裁、軍事保護,堪稱仁義備至。不過很多藩屬國對於中原政權並非忠心耿耿,安南、緬甸等國就時常反覆,與之相比,拉達克王國則可謂藩屬國的“忠誠典範”。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拉達克首府列城

需要指出的是,藩屬國與殖民地、保護國存在本質區別。對於殖民地而言,宗主國與其關係乃是壓迫與被壓迫、剝削和被剝削、控制與被控制,表面上維持平等,實則為赤裸裸的掠奪。藩屬制度則不然,其核心思想乃是“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中原王朝是通過文化、貿易等手段間接影響藩屬國,不直接干涉其內政。很多人或許會說藩屬國需要朝貢,這很不公平,然而這種朝貢並非強迫,很多都是出於藩屬國自願,況且還有大量藩屬國在規定的朝貢時間之外主動朝貢,一方面是為了交好中原王朝,一方面也是為了討要更多賞賜。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達拉克班公湖

藩屬制度正式施行是在西漢時期,分為“藩國”和“屬國”。所謂“藩國”,是指那些由宗室所統治的王國,分封在京畿外圍,負責拱衛天子;“屬國”則源於戰國時期的“屬邦”,因避高祖諱而改此名。據《漢書·卷六·武帝本紀》記載:“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其中西漢歷史上最早的屬國,要屬匈奴昆邪王率眾來降後,漢武帝批准設立的五大屬國。至於古代中國對“拉達克”的最早記載,也同樣出現於《漢書》。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如果要研究古代東亞史,那麼藩屬制度一定是無法忽視的重點。古代中國統治者對於各藩屬國,基本都持以懷柔態度,秉承“厚往薄來”的傳統,不僅很少干預其內政,還往往無償提供政治仲裁、軍事保護,堪稱仁義備至。不過很多藩屬國對於中原政權並非忠心耿耿,安南、緬甸等國就時常反覆,與之相比,拉達克王國則可謂藩屬國的“忠誠典範”。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拉達克首府列城

需要指出的是,藩屬國與殖民地、保護國存在本質區別。對於殖民地而言,宗主國與其關係乃是壓迫與被壓迫、剝削和被剝削、控制與被控制,表面上維持平等,實則為赤裸裸的掠奪。藩屬制度則不然,其核心思想乃是“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中原王朝是通過文化、貿易等手段間接影響藩屬國,不直接干涉其內政。很多人或許會說藩屬國需要朝貢,這很不公平,然而這種朝貢並非強迫,很多都是出於藩屬國自願,況且還有大量藩屬國在規定的朝貢時間之外主動朝貢,一方面是為了交好中原王朝,一方面也是為了討要更多賞賜。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達拉克班公湖

藩屬制度正式施行是在西漢時期,分為“藩國”和“屬國”。所謂“藩國”,是指那些由宗室所統治的王國,分封在京畿外圍,負責拱衛天子;“屬國”則源於戰國時期的“屬邦”,因避高祖諱而改此名。據《漢書·卷六·武帝本紀》記載:“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其中西漢歷史上最早的屬國,要屬匈奴昆邪王率眾來降後,漢武帝批准設立的五大屬國。至於古代中國對“拉達克”的最早記載,也同樣出現於《漢書》。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列城的土邦王宮

在《漢書》中,拉達克與其他十一個國家並稱為“藏地十二小邦”,其中拉達克又被稱為“羊同”,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明確記載了這個小國。唐朝時期,佔領拉達克東部的吐蕃政權不斷擴張,甚至侵吞了唐朝所控制的拉達克北部,因此拉達克的宗主權也就在大唐和吐蕃之間交替。吐蕃王朝崩潰後,吐蕃貴族佔據部羊同故地“麻域”,成為拉達克、古格等吐蕃小王系的共同祖先,拉達克也因此過上了一段時間的“自由生活”。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如果要研究古代東亞史,那麼藩屬制度一定是無法忽視的重點。古代中國統治者對於各藩屬國,基本都持以懷柔態度,秉承“厚往薄來”的傳統,不僅很少干預其內政,還往往無償提供政治仲裁、軍事保護,堪稱仁義備至。不過很多藩屬國對於中原政權並非忠心耿耿,安南、緬甸等國就時常反覆,與之相比,拉達克王國則可謂藩屬國的“忠誠典範”。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拉達克首府列城

需要指出的是,藩屬國與殖民地、保護國存在本質區別。對於殖民地而言,宗主國與其關係乃是壓迫與被壓迫、剝削和被剝削、控制與被控制,表面上維持平等,實則為赤裸裸的掠奪。藩屬制度則不然,其核心思想乃是“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中原王朝是通過文化、貿易等手段間接影響藩屬國,不直接干涉其內政。很多人或許會說藩屬國需要朝貢,這很不公平,然而這種朝貢並非強迫,很多都是出於藩屬國自願,況且還有大量藩屬國在規定的朝貢時間之外主動朝貢,一方面是為了交好中原王朝,一方面也是為了討要更多賞賜。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達拉克班公湖

藩屬制度正式施行是在西漢時期,分為“藩國”和“屬國”。所謂“藩國”,是指那些由宗室所統治的王國,分封在京畿外圍,負責拱衛天子;“屬國”則源於戰國時期的“屬邦”,因避高祖諱而改此名。據《漢書·卷六·武帝本紀》記載:“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其中西漢歷史上最早的屬國,要屬匈奴昆邪王率眾來降後,漢武帝批准設立的五大屬國。至於古代中國對“拉達克”的最早記載,也同樣出現於《漢書》。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列城的土邦王宮

在《漢書》中,拉達克與其他十一個國家並稱為“藏地十二小邦”,其中拉達克又被稱為“羊同”,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明確記載了這個小國。唐朝時期,佔領拉達克東部的吐蕃政權不斷擴張,甚至侵吞了唐朝所控制的拉達克北部,因此拉達克的宗主權也就在大唐和吐蕃之間交替。吐蕃王朝崩潰後,吐蕃貴族佔據部羊同故地“麻域”,成為拉達克、古格等吐蕃小王系的共同祖先,拉達克也因此過上了一段時間的“自由生活”。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如今的拉達克人

在漫長的交往中,拉達克成為藏民族聚居區,無論是民族、宗教還是文化都接近西藏,主要信仰藏傳佛教噶舉派,素有“小西藏”之稱。康熙年間,拉達克再次投入中原政權“懷抱”,成為西藏的一部分,並歸駐藏大臣和西藏噶廈管轄。不過令人感慨的是,這一次迴歸並沒有持續多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和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多格拉人和錫克帝國在英國人的支持下兩次發兵進攻拉達克,拉達克向駐藏大臣求助均遭拒絕,西藏噶廈也保持緘默。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如果要研究古代東亞史,那麼藩屬制度一定是無法忽視的重點。古代中國統治者對於各藩屬國,基本都持以懷柔態度,秉承“厚往薄來”的傳統,不僅很少干預其內政,還往往無償提供政治仲裁、軍事保護,堪稱仁義備至。不過很多藩屬國對於中原政權並非忠心耿耿,安南、緬甸等國就時常反覆,與之相比,拉達克王國則可謂藩屬國的“忠誠典範”。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拉達克首府列城

需要指出的是,藩屬國與殖民地、保護國存在本質區別。對於殖民地而言,宗主國與其關係乃是壓迫與被壓迫、剝削和被剝削、控制與被控制,表面上維持平等,實則為赤裸裸的掠奪。藩屬制度則不然,其核心思想乃是“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中原王朝是通過文化、貿易等手段間接影響藩屬國,不直接干涉其內政。很多人或許會說藩屬國需要朝貢,這很不公平,然而這種朝貢並非強迫,很多都是出於藩屬國自願,況且還有大量藩屬國在規定的朝貢時間之外主動朝貢,一方面是為了交好中原王朝,一方面也是為了討要更多賞賜。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達拉克班公湖

藩屬制度正式施行是在西漢時期,分為“藩國”和“屬國”。所謂“藩國”,是指那些由宗室所統治的王國,分封在京畿外圍,負責拱衛天子;“屬國”則源於戰國時期的“屬邦”,因避高祖諱而改此名。據《漢書·卷六·武帝本紀》記載:“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其中西漢歷史上最早的屬國,要屬匈奴昆邪王率眾來降後,漢武帝批准設立的五大屬國。至於古代中國對“拉達克”的最早記載,也同樣出現於《漢書》。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列城的土邦王宮

在《漢書》中,拉達克與其他十一個國家並稱為“藏地十二小邦”,其中拉達克又被稱為“羊同”,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明確記載了這個小國。唐朝時期,佔領拉達克東部的吐蕃政權不斷擴張,甚至侵吞了唐朝所控制的拉達克北部,因此拉達克的宗主權也就在大唐和吐蕃之間交替。吐蕃王朝崩潰後,吐蕃貴族佔據部羊同故地“麻域”,成為拉達克、古格等吐蕃小王系的共同祖先,拉達克也因此過上了一段時間的“自由生活”。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如今的拉達克人

在漫長的交往中,拉達克成為藏民族聚居區,無論是民族、宗教還是文化都接近西藏,主要信仰藏傳佛教噶舉派,素有“小西藏”之稱。康熙年間,拉達克再次投入中原政權“懷抱”,成為西藏的一部分,並歸駐藏大臣和西藏噶廈管轄。不過令人感慨的是,這一次迴歸並沒有持續多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和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多格拉人和錫克帝國在英國人的支持下兩次發兵進攻拉達克,拉達克向駐藏大臣求助均遭拒絕,西藏噶廈也保持緘默。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清朝西藏地圖(局部)中的拉達克

究其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首先,拉達克國王寫信求助時並沒有寫明是何人進攻,僅用“披裡”二字代替,導致清朝方面以為只是小國進攻,所以不值得大動干戈。其次,時值多事之秋,清朝無力幫助一個隔著西藏的附屬小國。第三,根據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頒佈的《欽定西藏章程》,駐藏大臣有權管理西藏整體事務,在駐藏大臣已經拍板的情況下,噶廈不好反駁,況且拉達克國力衰微,若是沒有清朝支持也無法長時間對抗錫克帝國,此時組織藏兵前去支援顯然為時已晚。

"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如果要研究古代東亞史,那麼藩屬制度一定是無法忽視的重點。古代中國統治者對於各藩屬國,基本都持以懷柔態度,秉承“厚往薄來”的傳統,不僅很少干預其內政,還往往無償提供政治仲裁、軍事保護,堪稱仁義備至。不過很多藩屬國對於中原政權並非忠心耿耿,安南、緬甸等國就時常反覆,與之相比,拉達克王國則可謂藩屬國的“忠誠典範”。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拉達克首府列城

需要指出的是,藩屬國與殖民地、保護國存在本質區別。對於殖民地而言,宗主國與其關係乃是壓迫與被壓迫、剝削和被剝削、控制與被控制,表面上維持平等,實則為赤裸裸的掠奪。藩屬制度則不然,其核心思想乃是“王者不治夷狄,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中原王朝是通過文化、貿易等手段間接影響藩屬國,不直接干涉其內政。很多人或許會說藩屬國需要朝貢,這很不公平,然而這種朝貢並非強迫,很多都是出於藩屬國自願,況且還有大量藩屬國在規定的朝貢時間之外主動朝貢,一方面是為了交好中原王朝,一方面也是為了討要更多賞賜。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達拉克班公湖

藩屬制度正式施行是在西漢時期,分為“藩國”和“屬國”。所謂“藩國”,是指那些由宗室所統治的王國,分封在京畿外圍,負責拱衛天子;“屬國”則源於戰國時期的“屬邦”,因避高祖諱而改此名。據《漢書·卷六·武帝本紀》記載:“凡言屬國者,存其國號而屬漢朝,故曰屬國。”其中西漢歷史上最早的屬國,要屬匈奴昆邪王率眾來降後,漢武帝批准設立的五大屬國。至於古代中國對“拉達克”的最早記載,也同樣出現於《漢書》。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列城的土邦王宮

在《漢書》中,拉達克與其他十一個國家並稱為“藏地十二小邦”,其中拉達克又被稱為“羊同”,唐朝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也明確記載了這個小國。唐朝時期,佔領拉達克東部的吐蕃政權不斷擴張,甚至侵吞了唐朝所控制的拉達克北部,因此拉達克的宗主權也就在大唐和吐蕃之間交替。吐蕃王朝崩潰後,吐蕃貴族佔據部羊同故地“麻域”,成為拉達克、古格等吐蕃小王系的共同祖先,拉達克也因此過上了一段時間的“自由生活”。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如今的拉達克人

在漫長的交往中,拉達克成為藏民族聚居區,無論是民族、宗教還是文化都接近西藏,主要信仰藏傳佛教噶舉派,素有“小西藏”之稱。康熙年間,拉達克再次投入中原政權“懷抱”,成為西藏的一部分,並歸駐藏大臣和西藏噶廈管轄。不過令人感慨的是,這一次迴歸並沒有持續多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和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多格拉人和錫克帝國在英國人的支持下兩次發兵進攻拉達克,拉達克向駐藏大臣求助均遭拒絕,西藏噶廈也保持緘默。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清朝西藏地圖(局部)中的拉達克

究其原因,其實也不難理解。首先,拉達克國王寫信求助時並沒有寫明是何人進攻,僅用“披裡”二字代替,導致清朝方面以為只是小國進攻,所以不值得大動干戈。其次,時值多事之秋,清朝無力幫助一個隔著西藏的附屬小國。第三,根據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頒佈的《欽定西藏章程》,駐藏大臣有權管理西藏整體事務,在駐藏大臣已經拍板的情況下,噶廈不好反駁,況且拉達克國力衰微,若是沒有清朝支持也無法長時間對抗錫克帝國,此時組織藏兵前去支援顯然為時已晚。

此地曾為中華藩屬,面積比7個上海還大,從清朝至今均未承認分離

▲清朝駐藏大臣衙門舊址

就這樣,拉達克徹底淪陷,被併入多格拉土邦,拉達克王室僅保留部分王權。五年後,英國掌控錫克帝國,拉達克隨之落入英國之手。隨後,英國方面強迫拉達克停止向清朝進貢,並設置條約強迫清朝將拉達克“送給”印度。雖然拉達克迫於壓力停止進貢,但拉達克王室卻身著道光皇帝賞給的五品頂戴花翎以表決心,清朝方面也堅持不簽署該條約,因此從法理上來說,我國從清朝以來,從未承認被侵佔的拉達克屬於外國。如今,拉達克轄境面積約為4.5萬平方公里(相當於7個上海),首府為列城,居民約26萬,雖然受印度實際統治,但一直期盼著迴歸故土。

參考文獻:

《王者不治夷狄論》《清史稿》《拉達克地理》

微信公眾號:趣觀歷史,每日為您甄選好玩有趣的歷史。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歡迎加入近代史愛好者同盟,增長見識、銘記先烈、結交知己、收穫友情。子淵在這裡與你不見不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