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慶陽:漢唐絲綢之路東段的大道,蕭關古道之石道坡遺蹟

自古以來,甘肅就是絲綢之路的黃金地帶,而慶陽處在甘肅“絲綢大道”的最東端。慶陽境內的北石窟寺,是絲綢之路東起的第一大石窟,是世界石窟藝術的珍品。在北石窟附近,有一條至今仍留在石頭上的漢唐大道,車轍印記深刻清晰,一路隨山蜿蜒而上。這條歷經千年的絲綢古道是著名的蕭關古道的組成部分,如今佈滿苔蘚,野草亂生,瀰漫著一股厚重的歷史氣息,令人震撼,它就是——石道坡。

一、石道坡的概況

從慶陽市北石窟寺往西南方向大約1.5公里的蒲河東岸鹿山腳下,有一條從北石窟寺往董志塬山頂延伸的一段絲綢古道,當地人稱之為石道坡。慶陽北石窟寺通到董志塬邊的這段絲綢之路古道總長為3180米,車轍印長為84米,據考證,它是我國絲綢之路古道中保存最長、最完整的一段。

走到石道坡的入口,你會發現曾經的絲綢之路古道在接近河谷的地方被攔腰斬斷了,看起來就像是被人有意斬斷的,高約兩米有餘。若不是安裝鐵梯供人們上下,恐怕是沒有辦法上去的。

從石道坡絲綢之路古道附近的古城遺存和史料記載可以看出,當時之所以會斬斷石道坡,主要是為了防止西夏的進攻。在宋金期間, 慶陽是中原王朝和北方割據政權交鋒的前沿陣地,公元1038年,党項族李元昊在銀川建立大夏國以後,對身處北宋邊界的慶陽發動了一系列進攻。為了防止西夏軍隊的進攻,邊防駐兵便把石道坡斬斷了。

行走慶陽:漢唐絲綢之路東段的大道,蕭關古道之石道坡遺蹟

行走慶陽:漢唐絲綢之路東段的大道,蕭關古道之石道坡遺蹟

這條絲綢古道是沿著山體盤旋一路延伸的,開鑿在砂石崖上,路面的寬度大小不等,最窄處只有1.5米,靠近崖邊還留有低矮的護牆,與路面有五六十釐米的落差。古道邊的山崖上還殘留著孔樁和石窟,這說明以前這裡是留有建築的,但是寺廟遺址還是驛站遺址我們就不得而知了,只能從地面殘留的建築材料中確定它們為唐代的建築。

走到古道的拐彎處,我們可以看見一段段的弧形車轍印,大約有五六十公分。從這些痕跡較深的車印我們可以推測出當時這條古道十分熱鬧繁華,因為這條絲綢之路的支線沿途物產豐富,便於補給,導致人流量非常大。這裡是一個急轉彎處,古道的左邊就是懸崖,沒有一定技術和膽量的車伕是不敢輕易走的。轉過彎後,還有一段石板路,順著山坡往上走,原來的路已經被野草黃土覆蓋,一條溝壑出現在眼前,黃土山坡上的道路變成幽深的峽谷。

二、歷史中的石道坡

據當地的史料記載,在經過古道過河向西走5公里便是漢代的彭陽縣(今鎮原縣彭陽鄉),現在還仍有古城遺址存在,這裡曾經出土過帶有彭陽銘文的漢代銅鼎。不難看出從彭陽古城沿茹河到寧夏彭陽縣城這條通道,自古以來就是北方少數民族入侵和中原王朝進行抵抗的軍事要道。

漢文帝十四年冬,匈奴入侵中原,走的就是這條道路。而後漢靈帝時,“段潁討叛羌由彭陽直指高平”(高平即寧夏固原,寧夏彭陽原屬固原),也選擇的是這條通道。史書中還記載了西夏李元昊從彭陽城入侵,宋代大將景泰在彭陽城西遇見敵兵,以山為陣地,打敗元昊的經過。而李元昊的這次入侵,也是走得石道坡這條路。

公元25年時,東漢史學家班彪為了躲避關中戰亂,從長安出發前往姑藏(武威),途經路過石道坡。他把自己途中所見作了一首《北征賦》:“朝發韌於長都兮,夕宿瓠谷之玄宮,歷雲門而反顧,望通天下之崇崇,乘陵崗以登降,息郇邠之邑鄉。慕公劉之遺德。及行葦之不傷……登赤須之長阪,入義渠之舊城……直安定以為期……過泥陽而太息兮,北祖廟之不修,釋餘馬之彭陽兮……越安定以容與兮…… ”記述他一路北遊的行程:長都(長安今西安)北上,經瓠谷(陝西涇陽縣口鎮附近,禮泉縣北部)、雲門及雲陽(陝西淳化西北)、郇(陝西旬邑縣北)、邠(陝西彬縣)、泥陽(慶陽寧縣東南)、義渠(慶陽西南寧縣)、安定(甘肅涇川縣)、彭陽(鎮原縣彭陽鄉有漢代古城遺址,漢代屬安定郡等地後至安定郡治高平(寧夏固原),而後再前往姑藏(甘肅武威)。我們可以看出班彪《北征賦》中所記的古道正是這條“蕭關-茹河道”。

行走慶陽:漢唐絲綢之路東段的大道,蕭關古道之石道坡遺蹟

唐代詩人楊夔的《寧州道中》詩中寫道“城枕蕭關路,胡兵日夕臨。唯憑一炬火,以慰萬人心。春老雪猶重,沙寒草不深。如何驅匹馬,向此獨閒吟。”說明了這條古道在唐代時被稱作蕭關路。

唐代安史之亂的時候,公元756年和757年唐肅宗途行到董志塬這條古道,在這條古道邊的彭原古城駐紮了數月之久,然後抵達靈州(寧夏靈武)即位,號令天下,收復大唐江山。

在元代至正七年(公元1347)時,一位叫李授進的將軍帶領兵卒對石道坡進行了修繕,並在崖壁上留下唯一有紀年的題記。後來又有一個叫羅中的人在石道邊雕刻一幅楹聯:“今往藏龍伏虎地,偶聞鹿鳴鳳臨聲。”雖短短數字,卻已包含了石道坡附近的鹿山、鳳山、龍山三座山的地名。羅中本人的資料無處查詢,但在元代回族著名詩人馬祖常的詩中有提到過此人《明日羅中官園池次韻》,證明羅中在元代也是朝中的官員,羅中和馬祖常應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同朝為官。

行走慶陽:漢唐絲綢之路東段的大道,蕭關古道之石道坡遺蹟

行走慶陽:漢唐絲綢之路東段的大道,蕭關古道之石道坡遺蹟

即使經過修繕,石道坡還是顯露出了被斬斷的痕跡。面對斬斷的石道坡,或許後來者不用掩蓋什麼。但歷史是真實存在的不會因為單純的人力去改變 ,斬斷的石道坡上永遠有著抹不去的血雨腥風。

三、北石窟與石道坡

走在石道坡上眼前不斷浮現出當年浩浩蕩蕩的駝隊商人,他們從長安出發,一路顛簸,行走在黃土高原上。順著石道坡方向前進,就距離山底的北石窟寺不遠了。

北石窟寺是隴東早期人類生息繁衍、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帶,秦漢以後發展成為了絲綢之路在隴東的一個重要地點。這裡沉積了深厚的黃砂岩,質細砂綿,易於雕刻。南北朝以後,這裡不斷開鑿石窟,成為隴東規模最大的一座石窟群。

歷史上的北石窟寺成了最為繁華和熱鬧的地方。途經留宿的各路客人,都會去北石窟寺焚香拜佛,祈求一路順風。於是,北石窟寺幾千年的嫋嫋香火,飄落在熱鬧的絲綢古道上。正是石道坡絲綢古道的繁榮,見證了北石窟寺的昌盛。或者可以說,如果沒有這條石道坡絲綢古道,也就沒有北石窟寺在中國石窟藝術中的重要地位。

四、石道坡的歷史意義

石道坡古道,是漢唐以來絲綢之路古茹河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這條古道遺址周圍文化遺存十分豐富,既有史前文明的文化遺存,也有漢、魏、北周、唐、宋、元、明時期文化遺存,也更加驗證了這條古道的悠久歷史與重要地位。

石道坡絲綢古道歷史悠久、保存完整、在絲綢之路古道遺存上的地位非凡。然而,石道坡絲綢之路古道還是淡出了歷史的視線,被世人所忽略。這是為什麼呢?在經過翻閱歷史資料以後,我們發現西漢時,匈奴一直從蕭關行至彭陽,增加了漢朝的邊患。而在魏晉以後,石道坡絲綢之路古道因為距離邊疆太近被荒廢下去了。但是,不可否定的是,石道坡附近彙集了各類古文化遺址、原生態村落、歷史古道、佛教藝術、眾多土質建築,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和社會價值。

行走慶陽:漢唐絲綢之路東段的大道,蕭關古道之石道坡遺蹟

行走慶陽:漢唐絲綢之路東段的大道,蕭關古道之石道坡遺蹟

行走慶陽:漢唐絲綢之路東段的大道,蕭關古道之石道坡遺蹟

行走慶陽:漢唐絲綢之路東段的大道,蕭關古道之石道坡遺蹟

站在石道坡古道上望著遠方,可以想像出漢唐時期的這裡一定是個繁華地帶,南來北往的客商都停在這裡歇息交流。石道坡絲綢古道不僅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石窟文化的興盛,如茹河流域的大大小小的石窟都因此道而興盛了起來。如果你認為石道坡只是單純的商業用道,那就大錯特錯了。石道坡也是軍事用道,自古以來就是中原王朝用來抵抗北方少數民族入侵的軍事要道。這條古道見證了幾千年的腥風血雨,留下了太多的刀光劍影。

石道坡絲綢古道自秦漢以來,歷經了十六國、北朝、唐、宋、元、明、清數代,有過輝煌燦爛,有過蕭條落幕,但它對中國古代南北經濟文化的交通作用是不會消滅的。

五、蕭關古道

蕭關古道,就是漢唐絲綢之路東段的大道,是中原通西域的交通要道。蕭關古道可以算是絲綢之路上的一條捷徑,有學者考證,從這裡出發可以節約至少200裡的路途。蕭關古道大致走向,是由長安出發,沿涇河過固原、海原,在靖遠縣北渡黃河,經景泰直抵武威,最後又從河西走廊到達敦煌。

蕭關古道的開通,加速了中原與邊地的商貿活動,使中國的絲綢源源不斷地運往西方,而西方的良馬、玉石以及一些農作物如苜蓿、胡豆、胡麻等傳入中國,曾出現“胡商販客,日款於塞下”的繁榮景象。

蕭關古道促進了中西方,文學藝術、科技、醫藥、宗教、習俗、歌舞等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絲綢之路對中國社會生活和文化繁榮有著重大影響,尤其是對佛教文化的影響深遠。蕭關古道為中原地區帶來了新的文化融合,這些至今仍體現在沿線地區的生活中。

時光穿梭,蕭關古道上發生了多少曲折故事,又經歷了多少兵馬鬥爭,這一切都在歷史長河裡一一消散,唯有這條古道一直存在著,見證著黃土大地上的變遷。

雖然現在的石道坡絲綢古道已經年久失修,廢棄不用了。但踏上這條古道,在歷史的時空裡,依然可以感受到往昔車馬喧鬧,客商湧動的繁華景象,體味到車伕行走此道的艱險,以及戰亂時候的瀟瀟風雨。

時光易逝,朝代更替,歷史的滄海桑田裡有著我們中華民族不變的記憶和繁榮興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