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增頓珠:走出青藏高原來到清華,是為了更好地回去

編者按

我們曾說:十種方式上清華。清華求學數年間,在考試周期間的堅強求生,在學生節與DDL之間的痛並快樂,在畢業論文與工作申請間多線作戰,到該說再見的時候,你將留下怎樣的故事?你將帶走怎樣的情懷?你將找尋怎樣的未來?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仁增頓珠,一起看看他心之所向、夢之所繫、身之所往的成長故事。

仁增頓珠,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9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後將回到藏北草原成為一名基層工作者。

艱難的求學之路

在西藏林芝市米林縣偏遠的普龍溝,有一個半農半牧的小山村,那裡就是我的家鄉——普龍村。對於家鄉最深的印象可能就是它的“原始”和“閉塞”,那裡至今還未通電,村裡的幾戶牧民至今仍延續著傳統的放牧方式,物資靠犛牛馱運,交通靠騎馬,而我就是從這裡走出來的第一位大學生。

2015年6月25日,高考成績馬上就要出來了,因為牧場沒有通電通網通公路,所以我只能徒步3小時左右到村子裡查成績。一路上劃過草地、穿過森林、蹚過小河,聽著清脆的鳥叫和潺潺的流水聲,我的思緒一下回到了第一次去上學的時候。那時我騎著馬,父親牽著馬走在前面,沿著這條路走了整整一天後才到達有公路的地方,第二天又在公路邊苦苦等待了三四個小時才等來了一輛車,然後乘車最終到達鄉里的小學。因為路途遙遠,很多學生都是從小學開始住校,一年只有寒暑假時才能夠回家。尤其是牧區的孩子,不僅路途遙遠,還要翻雪山、過河流,上學路途異常艱辛、危險。正因為如此,很多孩子早早地放棄了學業,選擇回到家裡幫父母幹活。當時我們上小學一年級時,全班有60多名學生,然而到六年級時只剩下不到20名學生,失學輟學現象非常嚴重。到初中畢業時,村裡大部分和我同齡的人都已經成家,有的甚至已經有了孩子。當時我們家家境並不富裕,但是父親一直支持、鼓勵我繼續唸書,希望我能憑藉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改變自己的命運。

仁增頓珠:走出青藏高原來到清華,是為了更好地回去

孩子們的上學路

初三畢業時,家裡發生變故,父親永遠的離開了我們,而我成為了家裡唯一的男人。高一一年休學在家,我知道自己已經在輟學的邊緣了。那一年,我跟著母親到山上挖蟲草,蟲草季結束後去採松茸,接著又去山上放牧,每天都在為了生活而努力。回想起來,那一年是非常辛苦的一年,也是我成長最快、收穫最多的一年。五六月份的牧區,雨雪天氣仍十分頻繁,我們就匍匐在地上,一寸一寸地尋找蟲草。

採挖蟲草的隊伍當中,有60多歲的老人,有揹著嬰兒的母親,也有剛剛輟學的學生。在與他們相處、交流中,我開始真正理解何為人生百態、何為生活的艱辛。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我便開始調整自我,一邊放牧,一邊學習。休學一年之後我又重新回到了校園,得以繼續完成我的學業。

走出來是為了更好地回去

考上清華以後,很多人會跟我說:“你真幸運!可以離開這個偏僻的地方到大城市生活,再也不需要在烈日和暴雨下幹農活了。”但是我深知,自己走出來並不是為了逃避、遠離那個偏僻的故鄉,而是為了能夠更好地回去,以自己所學的知識和微薄之力去建設它、改變它,使它變得更加美好。在清華大學學習生活的這四年更加堅定了我的這種想法和決心,不管以後從事何種行業,身居何種職位,我都一定會選擇回到西藏,回到故鄉,為家鄉的建設事業出自己的一份力。

記得大一的時候,在班主任和學院幾位老師的幫助下,我們組織了愛心捐衣活動,將老師們不穿的舊衣服收集起來,然後寄往我的家鄉。我們前後寄了三批衣服,聽我媽媽說每次都是一搶而空,一件都不剩。今年寒假時,我回家過藏曆新年,藏曆初三是藏曆新年期間最熱鬧、最隆重的一天,人們會穿上節日盛裝、佩戴最珍貴的首飾來參加祭神、賽馬等活動。那天人群中有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奶奶,她身著深色藏袍,脖子上圍了一條鮮豔的紅色圍巾,在人群中非常顯眼。走近以後發現,奶奶的圍巾上有“清韻燭光”四個字,“清韻燭光·我最喜愛的教師”是由清華學子自發提議、清華大學學生會組織承辦的一項評選活動,而那條紅色圍巾可能就是某位師生收到的紀念品,通過我們的捐衣活動輾轉落到了老奶奶的手中,成為了她新年的特殊配飾。通過這件小事,我發現自己的微薄力量其實也能帶給人溫暖,無論這種溫暖是短暫的還是持久的,它都能帶給我持久的感動和力量,讓我更加堅定了自己回到西藏、服務基層的決心和信念。

仁增頓珠:走出青藏高原來到清華,是為了更好地回去

牧區的孩子

在對比中堅定信念

每次從北京回家,尤其是乘飛機回家時,就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一端是現代化的繁華都市,另一端是落後閉塞的小山村;一端的人們出門只需攜帶一部智能手機就能輕鬆解決許多問題,而生活在另一端的人們可能還在山上尋找手機信號。這種對比、落差時常圍繞在我的周圍。

去年暑假時,我從村子回到牧場,發現那裡還停留在我記憶中的十幾年前的樣子。泥濘崎嶇的小路、簡易破舊的房屋、靠天吃飯的牧民。如果一定要說看到了什麼變化,可能就是夜晚時,牧民家裡多了一盞昏暗的、可有可無的太陽能照明燈以及一臺播放幾分鐘就沒電的山寨光盤放映機。因為沒有網絡信號,牧民們想要打一通電話可能都需要爬到一座很高的山頂,然後一手拿著手機,邊走邊尋找信號。當然,這是發生在偏遠牧區的故事。近幾年來,我也親眼目睹了家鄉發生的一些可喜的變化。大一回家時,村莊路口安裝了太陽能路燈;大二回家時,村子裡多了一個籃球場;去年回家時,家家戶戶新建了浴室、廁所;而今年聽村幹部說,有望在年內實現通電。這些變化可能是微小的,但它終究也在發生。

在經歷過這些落差以後,我發現了家鄉的落後與貧窮,但也讓我更加留戀那片土地,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我不想逃離那片土地,只是希望把它能建得更加美好。

仁增頓珠:走出青藏高原來到清華,是為了更好地回去

通往牧場的路

選擇西藏,選擇基層

有人說,決定你一生的並不是你的實力,而是你所做的選擇。在選擇到基層就業之前,我收到了一家大型國企的offer,豐厚的薪資、舒適的工作環境、良好的發展前景……我也曾猶豫過,畢竟我還需要掙錢養家,需要掙錢供弟弟妹妹讀書,需要考慮的現實因素還是非常多的。但最終,我做了一個在大家看來並不“明智”的選擇,我放棄了國企的工作機會,選擇到藏北草原當一名基層工作者。當然,我的選擇並不能說是一種犧牲,而只是一種選擇——我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事情,選擇了能讓我發揮作用的地方。

作為一名從西藏走出來的學生,我深愛著我的故鄉,我希望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未來能夠永遠跟家鄉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也希望自己能夠親身投入到它的建設當中,通過自己微薄的力量,為建設美好家鄉添磚加瓦。其次,作為一個從牧區走出來的孩子,我希望自己的腳上永遠沾著泥土,永不停下行走的腳步。我害怕太過安逸舒適的生活會困住我,讓我忘記苦難的滋味、讓我看不到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因此,我選擇了西藏,選擇了基層;我選擇了自己的家鄉,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事業。

圖文丨仁增頓珠

編輯 | 錢瑩瑩 劉明輝

文章來源 | “清華職業輔導”微信公眾號

仁增頓珠:走出青藏高原來到清華,是為了更好地回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