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見到嚮往已久的清華簡!

雖然早就在新聞和資料圖片上見過它們,早就通過學者的著述瞭解到竹簡文字的內容,但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展櫃裡,親眼看到它們安靜地躺在那裡,看著細細竹簡上那些不知名的先人用毛筆一筆一劃寫下的娟秀文字,仍然是感到震撼不已。

清華簡:身世成謎,但它解開經學史一大謎題,還有很多意外驚喜

清華簡展廳

想想在至少兩千三百多年前的時候,不知哪位古人也曾經這樣看著它們——還可以用手觸摸、把玩它們——“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今人不見古人,古人不見今人,但這些簡書既見過古人也見過今人,還將見到未來的無數人。在它們眼裡,古人今人都不過是流水一樣的過客而已。

其實,光是兩千多年的悠長歲月,就足以讓人對它肅然起敬了!

而作為一個讀書人,親眼看到兩千多年前先民讀過的書,又是何其幸運!

身世成謎:這批竹簡流落香港,清華校友出手買下,清華大學鄭重入藏

“清華簡”是清華大學所藏戰國竹簡的俗稱。這批竹簡據說在2006年冬流入到香港。由於竹簡交易市場有假簡充斥,它們的真實價值很晚才得到確認。有清華校友出手將它們買下,並捐獻給清華大學。2008年7月15日,這批竹簡結束流浪,進入清華大學。

一個月後,8月14日,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吉林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上海博物館、荊州博物館的11位學者專家(包括著名考古學家李伯謙教授、復旦大學著名古文字學家裘錫圭教授等,都是當今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等學科領域最具聲望的學者)共同為之做了鑑定:

從竹簡形制和文字看,鑑定組認為這批竹簡應是楚地出土的戰國時代簡冊。

這批竹簡內涵豐富,初步觀察以書籍為主,其中有對探索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極為重要的經、史類書,大多在已經發現的先秦竹簡中是從未見過的,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在簡牘形制與古文字研究等方面也具有重要價值。

經碳14測定證實,這批竹簡是戰國中晚期文物;文字風格主要是楚國的,簡的數量一共約有2500枚(包括少數殘斷簡),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竹簡中算是為數較多的。

但是,這批竹簡出自何方,其主人是誰,現在都已經不可考。因為是本身就是通過非法渠道流入香港的,估計是盜掘的,無法根據交易線索追究其出處。

竹簡在香港流落一段時間,部分竹簡開始發黴變質。清華大學為這批簡書建立了一個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以已故著名古文字專家李學勤先生為主任,緊急採取各種措施保護竹簡,同時著手整理這批竹簡。

到2018年7月,共整理髮布了8輯研究成果。現在還沒有整理完,但已經完成的部分就足夠震撼了。

經學史之謎:清華簡的價值,要從《尚書》今古文之爭說起

《尚書》是中華文明元典之一,是早期文獻彙編。它保存了商、周時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孔子編訂過《尚書》作為他的教科書。據說他整理的《尚書》有100篇。但孔子編訂的《尚書》什麼樣,現在是看不到了。

《尚書》在流傳過程中,有過幾次差點斷絕的經歷:

秦朝建立後,焚書坑儒,實行“挾書令”,在幾十年時間裡,孔子的徒子徒孫們完全靠口耳相傳,一代代往下傳。直到漢惠帝時,才廢除“挾書令”。

這時候,朝廷發現,全國只有一個人懂《尚書》,就是濟南的伏生。他曾做過秦朝的博士官。秦焚書時,他在家中牆壁裡藏了一部《尚書》,自己到處流亡。漢朝建立後,他打開牆壁找書,僅剩下28篇。他就拿著這28篇在齊魯一帶開始教授學生。

朝廷徵召伏生去太學教書,但那時他已經九十多歲,無法行動。於是朝廷派晁錯去伏生那裡學習、記錄。晁錯用當時通行隸書記錄下來的《尚書》總共28篇(後來又加入一篇河內女子發現的《泰誓》),這個版本後來被稱為“今文尚書”,西漢人學習的就是這個版本的《尚書》。

據說在漢武帝時代,孔府拆舊宅,在牆壁中發現了一批文獻,其中就有《尚書》。孔壁《尚書》版本是用秦以前的古文字書寫的。為區別伏生的《尚書》版本,這個版本被稱為“古文尚書”,比《今文尚書》多出16篇。

清華簡:身世成謎,但它解開經學史一大謎題,還有很多意外驚喜

據說就是在此處壁中發現古文《尚書》(攝於曲阜孔府)

孔子後裔孔安國把孔壁《尚書》做了釋讀。後來這個版本被獻給朝廷,但被放在朝廷圖書館裡,長期無人問津。西漢末年,國家圖書館館長劉歆發現了這本書,認為《古文尚書》有價值,要求立在太學,受到當時主流學界的反對,為此引發了一場綿延不絕的“今古文之爭”。

東漢末年,今古文尚書合流,當時一些重要學者把今古文尚書合併註釋、研究。

但是,漢末三國兩晉連年戰亂,導致文獻大量流失、毀滅;等到東晉朝廷偏安一隅,開始振興文化事業時,竟然又找不到《尚書》了!

這時候,豫章內史梅賾獻給朝廷一本《尚書》。這個版本的《尚書》共58篇,把西漢的29篇拆分成33篇;又另外添了25篇,說是《古文尚書》;還有據說是孔安國做的傳,每一篇前面都一段,解釋每篇的寫作由來。這個版本比較全面,當時也沒有別的版本,所以被奉為正宗,流傳開來。晉朝以後,《尚書》就以梅賾的版本為標準了。

到了宋代,開始有學者懷疑古文尚書的真偽。宋代的吳棫、朱熹,元代的郝經、吳澄,明代的梅鷟、胡應麟都提出質疑。

到了清代,學者們有了新的學術研究方法,就把古文尚書作偽這件事給坐實了。

清代學者怎樣考證《古文尚書》作偽的呢?他們考證功夫非常厲害,把《偽古文尚書》的文字,一點點找到他們的來源。學者閻若璩著《古文尚書疏證》就是這樣寫出來的;下面以《鹹有一德》這篇為例,看他們是如何還原的【注:括號內的文字是指出文字來源】:

伊尹既復政厥闢,將告歸,乃陳戒於德。曰:嗚呼!“天難諶”(見《君奭》),“命靡常”(見《詩·大雅·文王》,“命”上省“天”字)。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墨子·非樂(上)》引湯之官刑,又《非命(下)》引《太誓》之文)。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監於萬方,啟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湯,鹹有一德”(《禮記·緇衣》引《尹吉》之文),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於一德;非商求於下民,惟民歸於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惟吉凶不僭,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今嗣王新“服厥命”(見《召誥》,“服”上原有“茲”字),惟新厥德,“終始惟一”(見《荀子·議兵篇》,“惟”作“如”),時乃日新。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惟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俾萬姓鹹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綏先王之祿,永厎烝民之生。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改易呂氏春秋諭大篇引商書之文)。後非民罔使,民非後罔事。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見《論語·憲問篇》、《孟子·萬章下》),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本篇譯文:

伊尹已經把政權歸還給太甲,將要告老回到他的私邑,於是陳述純一之德,告戒太甲。伊尹說:“唉!上天難信,天命無常。經常修德,可以保持君位;修德不能經常,九州因此就會失掉。夏桀不能經常修德,怠慢神明,虐待人民。皇天不安,觀察萬方,開導佑助天命的人,眷念尋求純德的君,使他作為百神之主。只有伊尹自身和成湯都有純一之德,能合天心,接受上天的明教,因此擁有九州的民眾,於是革除了夏王的虐政。這不是上天偏愛我們商家,而是上天佑助純德的人;不是商家求請於民,而是人民歸向純德的人。德純一,行動起來無不吉利;德不純一,行動起來無不凶險。吉和凶不出差錯,雖然在人;上天降災降福,卻在於德啊!

“現在嗣王新受天命,要更新自己的品德;始終如一而不間斷,這樣就能日日更新。任命官吏當用賢才,任用左右大臣當用忠良。大臣協助君上施行德政,協助下屬治理人民;對他們要重視,要慎重,當和諧,當專一。德沒有不變的榜樣,以善為準則就是榜樣;善沒有不變的準則,協合於能夠純一的人就是準則。要使萬姓都說:重要呀!君王的話。又說:純一呀!君王的心。這樣,就能安享先王的福祿,長久安定眾民的生活。

“嗚呼!供奉七世祖先的宗廟,可以看到功德;萬夫的首長,可以看到行政才能。君主沒有人民就無人任用,人民沒有君主就無處盡力。不可自大而小視人,小視人就不能盡人的力量。平民百姓如果不得各盡其力,人君就沒有人幫助建立功勳。”

其他證偽之書還有姚際恆《古今偽書通考》、惠棟《古文尚書考》、程廷祚《晚書訂疑》、崔述《尚書辨偽》等,基本上確定古文尚書是造假的。此後,註疏家也都把今文和古文分開註疏,如孫星衍《尚書今古文註疏》;或者乾脆不再註疏古文部分。

不過,儘管這些學者提出有力證據證明《古文尚書》之偽,但一直有人認為,傳世《古文尚書》是真的。畢竟真正的《尚書》誰也沒見過,你憑什麼就說人家造假呢?

清華簡提供《古文尚書》作偽的最實錘證據

可巧,清華簡裡就發現了幾篇屬於《尚書》的文章,題目符合古文尚書篇目,但內容完全不同。如這一篇《尹誥》:

清華簡:身世成謎,但它解開經學史一大謎題,還有很多意外驚喜

《尹誥》簡文

清華簡《尹誥》就是傳世《古文尚書》的《鹹有一德》篇。

研究人員比對後發現,清華簡的《尹誥》與傳世的《鹹有一德》篇沒有任何共同之處。下面就是清華簡《尹誥》及其譯文,朋友們可以和上面《鹹有一德》對照一下:

惟尹既及湯鹹有一德(伊尹已經來到了商湯這裡,君臣二人都有純一之德)。尹念天之敗西邑夏(伊尹想到上天已經毀壞了夏朝),曰:“夏自絕其有民,亦惟厥眾(夏朝的統治者自絕於民眾,夏朝的民眾也與他們國君決裂),非民亡與守邑,厥闢作怨於民(國君沒有民眾的擁戴就無法保有國家,夏朝國君給民眾造成了仇恨),民復之用離心,我捷滅夏。今後胡不監(後:國君,這裡指商湯。監:明,明白。這句話是說,可是君王怎麼不明白這一點呢?)?”摯告湯曰:“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我們能夠協同我們的盟友,如今那些離開故土的人們都有迴歸的意願。)湯日:“嗚呼,吾何祚於民,俾我眾勿違朕言?(我該怎樣才能造福於百姓,使我的民眾們不會違揹我的話?)”摯日:“後其賚之,其有夏之[金]玉實邑,舍之吉言。”乃致眾於毫中邑。(君王您要賞賜他們,用夏朝的金玉財富來充實我們的國家,並把這些財富施捨給民眾。於是商湯在毫的城邑中招來民眾。)

清華簡的《傅說之命》篇,也是這種情況(在傳世《古文尚書》中,題目為《說命》)。

《傅說之命》是記錄商代賢臣傅説言論的文章,簡文長約45釐米,有三篇,共24支,其中部分內容與《國語·楚語》的引文完全一致,證明是先秦時期《說命》篇的原貌;它與梅賾所獻的傳世《古文尚書》中的《說命》篇,內容就全然不同了(原文較長,此處不引了)。

清華簡:身世成謎,但它解開經學史一大謎題,還有很多意外驚喜

《傅說之命》簡,共23支

2018年發佈的第8輯中,有一篇名為《攝命》的西周冊命文書,研究人員認為就是《古文尚書》中的《冏命》篇。

清華簡《攝命》篇記載了周天子命伯攝“出納朕命”,協於畿內御事百官與畿外四方小大邦,告誡攝當勤恤政事、恫瘝小民,毋敢怠惰、酗酒,冊命規格很高。

清華簡:身世成謎,但它解開經學史一大謎題,還有很多意外驚喜

《攝命》篇

這三篇出土的《尚書》文獻,文辭古奧、內涵豐富、體例典雅,與傳世的相應篇目毫無相同之處,確定是秦以前的《古文尚書》真正原本。

這不僅證明了傳世《古文尚書》之偽,也證明了孔壁藏書一事的真實性。因為在清末,隨著疑古思潮的發展,有些學者乾脆連孔壁藏書一事的真實性也起了懷疑,認為《古文尚書》根本就是劉歆偽造的,目的是幫助王莽奪權。

另一方面,清華簡也發現屬於《今文尚書》篇目的《金縢》篇,是講述周公事蹟的文獻。

清華簡:身世成謎,但它解開經學史一大謎題,還有很多意外驚喜

簡書《金縢》,23支簡

簡書《金縢》篇與傳世的《金縢》篇大致相同,只有小部分文字有出入。有可能伏生傳授時,晁錯因語言不通導致錯誤,亦或是歷代傳抄中造成了誤差,但可以確定《今文尚書》之真。

——至此,令歷代讀書人聚訟不已的今古文尚書問題,因為清華簡的問世,可以結束了!

意外驚喜:清華簡還創造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有趣的是,2014年1月發佈的第4輯成果中的《算表》,還創造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清華簡:身世成謎,但它解開經學史一大謎題,還有很多意外驚喜

《算表》簡,共21支

《算表》簡書共有21支,形制比較特殊:竹簡上端鑿有圓孔,孔內有絲帶殘留。2010年7月,數學史專家進行鑑定後認為,這21支竹簡不僅具有數字特質,更具有運算功能,是一份實用的運算表,並建議將之命名為《算表》。

《算表》呈表格形態,核心部分是由“九”至“一”及其乘積“八十一”至“一”構成的九九乘法表;擴展部分一端為“半”與“半”的乘積“錙”(四分之一),另一端被乘數及乘數分別擴至十倍,也就是最大為“九十”與“九十”的乘積“八千一百”。通過絲線交叉,運用交換律將兩位數乘法轉換為四個交叉點數字相加,實現快捷運算。

《算表》是目前國內發現最早的實用算具,利用這套《算表》,不僅能夠快速計算100以內的兩個任意整數乘除,還能計算包含分數1/2的兩位數乘法。前國際數學史學會主席道本週指出:“這一發現意義非凡,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十進制乘法表實物。”

2017年4月23日,清華簡《算表》在北京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算表》是中國留存最早的數學文獻實物,填補了先秦數學文獻實物的空白,這是目前發現的人類最早的十進制計算器。

“二重證據法”:清華簡的新應用

1925年7月,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在《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新發現之學問》演講中指出,自古以來,在學術史上發現一種新的學問都是由於有新的發現。中國學術史上有兩個大的發現,一個是孔壁中經,另一個是西晉初年時候的汲冢竹書,這兩次重大發現都帶來了學術史上新的方向。在王國維生活的時代,考古學又有四大發現:甲骨文、西陲木簡、敦煌卷、明清內閣大庫檔案,每一項發現都可以和歷史上前兩次大發現相比。

王國維先生根據自己在研究甲骨、金文及簡牘帛書等方面的體會,提出了“二重證據法”的研究途徑:

“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材料,我輩固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不無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日始得為之。”

王國維先生首創並大力倡導的“二重證據法”,為出土材料的研究指明瞭方向。他所指出的西陲木簡,就是簡牘,現在已經發展成為“簡帛學”。

清華簡大多為經史類典籍。在已經釋讀的簡文中,再現《尚書》諸多佚篇,證明東晉流傳的所謂古文《尚書》系偽造,為古史爭議提供重要史實依據,其失而復得對經學史影響深遠。

此外,清華簡還包含大量“連司馬遷都沒有見過的”文獻資料,為我們認識古史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視角。如《系年》:


清華簡:身世成謎,但它解開經學史一大謎題,還有很多意外驚喜

《系年》(1-3章),共138支簡


《系年》全篇138支簡,每支簡背有編號,共3875字(包括合文與重文)。全篇原分23章,每章相對獨立,章尾有標誌,簡尾留白。內容自武王克商開始,一直到戰國早期三晉與楚大戰、楚師大敗結束。《系年》提供了一些前所未知的重要史料,尤其是前四章有關西周晚期與後四章戰國早期的史事。

又如這篇《筮法》:


清華簡:身世成謎,但它解開經學史一大謎題,還有很多意外驚喜

《筮法》左幅



清華簡:身世成謎,但它解開經學史一大謎題,還有很多意外驚喜

《筮法》右幅

據李學勤先生介紹:

“《筮法》簡保存良好,沒有明顯缺損。入藏時,簡冊的前半部分已經分離散亂,後面部分仍保留原來成卷的狀態。簡長35釐米,共63支,每支簡尾正面有次序編號,所以在簡的編排上沒有疑難。簡上的文字是分欄書寫的,還插有圖形,整篇看來很像是一幅帛書。”

“簡文詳細記述了占筮的理論和方法,並且列舉了許多數字卦作為佔例。這些數字卦的結構,與天星觀簡、包山簡、葛陵簡等楚簡所載實佔的數字卦,形式基本一致。《筮法》的出現可能為數字卦的研究打開新的局面,也將給易學的進展帶來新的契機。”

清華簡全部釋讀出來,估計要20輯;對整理出來的文獻進一步研究,將會產生大量學術成果。

我們期待整理工作早日完成,那將是嘉惠學林、澤及後世的文化盛事。

——本文為【觀物記】第6篇——

參考文獻:

李學勤:《我國三十年來的古文字與古代史》《初識清華簡》《清華簡整理工作的第一年》《清華簡九篇綜述》《清華簡<筮法>與數字卦問題 》等。

劉國忠:《走近清華簡》。

梁啟超:《梁啟超國學講錄二種》。

陳夢家:《尚書通論》。

顧頡剛:《古史辨自序》。

劉起釪:《尚書學史》。

附錄:目前已經發布的8輯清華簡研究成果介紹

第一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

收錄《尹至》《尹誥》《程寤》《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祭公》《楚居》等9篇。

第二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

收錄一部失傳2300多年的歷史著作,工作人員將之命名為《系年》。

第三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叄)》

收錄《傅說之命》《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辭》《赤鵠之集湯之屋》等6篇。

第四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肆)》

收錄《算表》《筮法》《別卦》等3篇。

第五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

收錄《厚父》《封許之命》《命訓》《湯處於湯丘》《湯在啻門》《殷高宗問於三壽》等6篇文獻,其中有五篇是傳世文獻未見之篇章。

第六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陸)》

收錄《鄭武夫人規孺子》《鄭文公問太伯》《子產》《管仲》《子儀》等5篇,記錄了春秋時期鄭、齊、秦、楚諸國史事,皆為前所未見的篇章,其整理公佈為歷史學、文獻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前三篇文獻都涉及鄭國史事。

第七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

收錄《子犯子餘》《晉文公入於晉》《趙簡子》《越公其事》等4篇,均為傳世文獻未見的佚籍。份量最重的《越公其事》,敘述越王勾踐兵敗,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重新崛起、最終滅吳的故事。

第八輯《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捌)》

收錄《攝命》《邦家之政》《邦家處位》《治邦之道》《心是謂中》《天下之道》《八氣五味五祀五行之屬》《虞夏殷周之治》等8篇,均是前所未見的戰國佚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