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長重病,胡適勸他立遺囑,他沉默不答,死後眾人才知緣由

提起清華,有一位校長不可不提,他就是與葉企孫、潘光旦、陳寅恪一起被列為“清華百年曆史四大哲人”的梅貽琦。

梅貽琦1931年任清華校長,帶領清華走過抗日戰爭那段最艱難的時期,一干就是三十一年,可以說是畢生都獻給了這所學校。

梅貽琦不是一個性格鮮明、果斷強勢的校長,他的特點是“慢、穩、剛”,從不乾綱獨斷。他奉行“教授治校”原則,開會時候總是默默而坐,從不干涉教授發言,偶爾站起來給大家倒倒水。他的口頭禪是“吾從眾”,由得教授們去爭吵辯論,會後負責將決議執行到位。他曾說,“校長的任務就是給教授搬搬椅子,端端茶水的”。

清華校長重病,胡適勸他立遺囑,他沉默不答,死後眾人才知緣由

學生們用梅貽琦的口頭禪,給他做過一首打油詩,“大概或者也許是,不過我們不敢說,可是學校總認為,恐怕彷彿不見得。”梅貽琦本就沉默寡言,被時人稱為“寡言君子”,說話又習慣性地謹慎斟酌,總給人一種一拳打棉花裡的感覺,正似太極的“以柔克剛”之道。

也正是這樣“又慢又穩”的工作作風,才讓他在紛繁複雜的環境裡得以多方周旋,費盡心力維護並發展了清華。在雲南之時,西南聯大雖由三所大學聯合辦學,但主要由梅貽琦負責日常工作。當時時局緊張,經費困難,梅貽琦花費巨大精力與中央政府及當地領導,“雲南王”龍雲搞好關係,維持學校的辦學經費、物資供應、學生活動、乃至就業安排等諸多方面。

清華校長重病,胡適勸他立遺囑,他沉默不答,死後眾人才知緣由

而當時,教授動不動發表對時局的過激言論,學生經常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梅貽琦帶領學校高層頻繁拜訪政府官員,多方解釋溝通,起到了一個緩衝斡旋的作用,全力保護學生教授的自由與安全。其中所費心力,實是難以衡量。

除了“慢”和“穩”,梅貽琦性格實是外圓內方,有其“剛”的一面。他為了西南聯大,費心費力與“雲南王”龍雲搞好關係,但當龍雲的女兒未能考進西南聯大,龍雲親自上門為女兒說情的時候,他卻一口回絕了。

龍雲對此非常憤怒,認為梅貽琦不給面子,後來聽祕書說,梅貽琦自己的小女兒梅祖芬也名落孫山,未被錄取,這才釋懷。

當時清華校風極嚴,有個學生的一門課得了59.5分,影響畢業。他找教務長說情,未獲同意,便質問說:“59.5分與60分有什麼差別?”教務長回答:“如果59.5分與60分無差別,那麼59分與59.5分也無差別,自然與60分也無差別。如此類推,最後零分與60分也無差別了。”

清華校長重病,胡適勸他立遺囑,他沉默不答,死後眾人才知緣由

在西南聯大時期,梅貽琦租住民房,住處逼仄狹小。他將校長專車交給學校共用,自己外出近則步行,遠則搭別人便車,該拿的補助金也不拿,導致生活拮据,沒有青菜,經常吃白飯拌辣椒。梅夫人不得不自謀生計,擺地攤賣糕點。

暮年時,梅貽琦生病入院,多位清華校友出面為他募集醫藥費用。病重時,胡適勸他要記得寫遺囑,他默默地看了胡適一眼,不做聲。胡適再三勸說,他還是沉默不言。直到去世後,眾人才發現他家中毫無積蓄,更別提留給子女遺產之類。唯在床下發現了個皮箱,打開一看,裡面是他帶在身邊17年一個賬本,裡面一筆一筆,全是清華基金使用賬目。就像這一生行事,條理分明,雖沉默寡言,到最後都未留下一字,卻已將畢生的清白磊落,說得清清楚楚。

作者 檸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