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佑在知乎:穿另外一個人的鞋子才知道他的感受

“歸不得的家園,鹿港的小鎮,當年離家的年輕人。”

這是羅大佑 1982 年發行的首張專輯《之乎者也》裡的第一首歌。無論是對於當年還在景美綜合醫院當內科駐院醫師的羅大佑,還是對於整個華語音樂圈來說,這首歌都有著深重的意義。

7 月,羅大佑的新專輯《家III》發行,並開始準備《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巡迴演唱會。據媒體報道,這很可能會是年過六旬的羅大佑最後的演出。

一代人的人生都從這裡開始。路慢慢展開,鏡頭漸漸拉遠,年輕的人們離鄉背井去尋找不同的可能,輪迴之後再落葉歸根,回到這裡結束。

最近,羅大佑在知乎註冊了帳號,用了張一家三口在宜蘭鄉間的照片作背景,形容自己是“哼歌唱曲的大伯”。他用一種過來人平心靜氣的方式,講述了很多關於這張專輯背後的故事。

羅大佑在知乎:穿另外一個人的鞋子才知道他的感受

過了 30 多年,羅大佑終於能用平和的方式,把自己的另一面,用熨帖舒服的方式作表達。

羅大佑在知乎:穿另外一個人的鞋子才知道他的感受

“有看法就會尖銳,這次沒有”

羅大佑在知乎“想法”裡說:

“ 多了一個女人和一個小女孩,《羅大佑家III》,那這樣的家好像也才成立了。而且是回到了宜蘭這個我生命裡開始有記憶的地方(我們住在當時省立宜蘭醫院的醫師宿舍,宜蘭市新民路 152 號,我讀的那家幼稚園叫做愛育幼稚園,還在),帶著女兒回來踩在路上。

如今我的父母都不在了,這個小女孩有一對父母;我們帶著她,來到當初我父母帶著還是小朋友的我來住過一段時間的地方,叫做宜蘭。”

距離上一次《家》那張專輯,已經時隔 33 年。對羅大佑來說,恐怕是如同經歷了好幾輩子的人生。

那些年,在“憤怒青年”,“抗議歌手”之類的名號之下,正逢桀驁不馴的年紀,羅大佑在巨大的內外壓力中寫了《家》和《家Ⅱ》。他嘗試用盡量溫和的姿態,去講述人生在世的前面兩個家——父母給我們的家,和我們自己出去追尋的那個家。

儘管唱著“我的家庭我誕生的地方,有我童年時期最美的時光,那是我後來逃出的地方,也是我現在眼淚歸去的地方”,面對諸多壓力的羅大佑卻不得不選擇離開家,讓自己歸零。

1985 年,羅大佑離開臺灣,開始了近三十載的海外漂泊。如今,再多跌宕起伏也已經事過境遷,終於能說一說自己有所歸依的這第三個家。於是,《家III》這張專輯,聽起來簡直溫和到不像是羅大佑的作品。

連他自己也說:“有看法就會尖銳,這次沒有。”

能坦言自己“沒有看法”是需要底氣的。尤其在大家都在努力表達,扯著嗓子呼喊,或者假裝在呼喊的年頭。

羅大佑說,沒有看法。走過半生,終於能不論屋外的風雨,回到自己的家,聊聊內心的聲音,和平凡的生活。沒有看法,只有述說。

家庭讓人能夠往回看,看到不管出走多久的自己都還能有所依傍,還有家人能支撐;也能讓人往前看,看到不管如何折騰還要著眼未來,還有後輩要多多關照。

羅大佑在知乎:穿另外一個人的鞋子才知道他的感受

“子子孫孫永保用,世世代代傳香火”

羅大佑是經歷過深重時代變遷的。

他的作品,如看破人情的《思念》;故土家園的《鄉愁四韻》;政治變遷的《皇后大道東》;家國情懷的《亞細亞的孤兒》;思想啟蒙的《之乎者也》;鄉愁故土的《鹿港小鎮》……都有著強烈羅大佑印記,是羅大佑對於世界不同角度的思考和理解。

羅大佑早年很多作品都很有祭祀祝歌的感覺,甚而會給你一種在喊魂的感受,譬如《美麗島》。他自己也曾經在做節目的時候說:“舞臺的起源是用於祭天的”。於是,在他的音樂裡很多虔誠的東西,有需要認真地說給皇天后土的話。音樂是他給皇天后土遞交的作品,也是他對這個世界最真實的理解和表達。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創作者如何看待他人對自己作品的解讀?”

羅大佑在回答裡迴應了經歷的一些異議。他說:“你要去穿另外一個人的鞋子才知道他的感受。”

然而真相往往是,大家的腳尺寸不一樣,經歷不一樣,背景不一樣,走過的路經過的橋吃過的飯嘗過的鹽,通通都不一樣。所以即便穿上另一個人的鞋子,也不一定就真的能知道他的感受。

但有這個“穿另外一個人的鞋子”的動作,才有了善意和誠懇來搭建溝通的橋樑,才有了羅大佑這一代人的承前啟後,才能讓人抱有更誠摯的期待,如《鹿港小鎮》裡唱的:

“子子孫孫永保用,世世代代傳香火。”

羅大佑在知乎:穿另外一個人的鞋子才知道他的感受

閃亮的日子

有趣的是,羅大佑在知乎“想法”裡頭,聊到了很多早年的故事。

上大學期間,還在醫學院見習時就開始音樂創作,並努力找朋友在廣播電臺播放;家中三叔早年天縱英才,赴日本學醫深造,卻遭遇二戰結尾美國轟炸,不幸逝世,讓父親一輩子唏噓感慨;出完《之乎者也》之後,還在當醫師的自己幫當時的大佬寫歌,作為一個樂壇新人卻無比雞婆……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看完所有的故事,想到羅大佑最早期的一首歌《閃亮的日子》:

“我來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我輕輕地唱,你慢慢地和。”

說起來,知乎倒是一個很適合讓羅大佑這樣的角色,來心平氣和地與這個世界溝通的地方。摒棄了互聯網世界鬧哄哄的喧囂紛擾,又能接近當下的年輕人。知乎算是開闢出了一塊冷靜的土地,讓一段段過往在羅大佑講述中娓娓道來。

聚集羅大佑這樣的教父級人物,共同講述過去的故事,給年輕人以激勵和啟發,這對於一代人的傳承而言,是一種極大的支持。從這一點來看,知乎是各個知識分享平臺裡,走得最遠的一家。

羅大佑在知乎:穿另外一個人的鞋子才知道他的感受

知乎陸續吸引了很多各領域的領袖級人物,羅大佑這樣的大佬也成為知乎在推的“大·人物”第二季的一員。除了羅大佑,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李銀河;全球知名的說服術及影響力研究權威,心理學家羅伯特·B·西奧迪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教授,有著“食神”之稱的蔡瀾;以及寫實雕塑藝術家向京,也紛紛在“大·人物”第二季中亮相。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