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青島 萊蕪 無棣 海螺 我在宮裡做廚師 德國 蝸牛 王正廷 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2019-08-25
"
"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舊青島的格局,其實不大,它的四至,侷限在以膠州灣東側,德國人打造的城市基礎上,北面不過遼寧路,南邊至前海,西邊到團島,東邊至八大關一帶,出了這個小小的範圍,就是城郊和村莊。這個格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沒有大的改變,青島人賦予這片繁華城區一個名字,叫"市裡"。

在"紅綠綜合症"的影響下,老青島的街巷發展也很有特色,每條街道都有特殊的地方,比如江寧路的餐娛一條街、黃島路的色情一條街,四方路的雜貨一條街、中山路的金融一條街。當然,相對有名氣的街道,大都集中在膠澳的洋人區,或者與洋人區毗鄰的華人區一帶。

每個城市,都有一批原生的土著居民,他們就像是部落的長老,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守衛著屬於這個城市特有的祕密。它們就像是掩藏在歷史深處的密碼,以古怪的方式展現在外人面前,可能是一段傳聞,也許是一首童謠,更可能只是一個名稱。其中的奧妙,非本族的住戶,除非浸淫其中,是無法體會到其中深邃的含義。

這裡要說一條奇特的道路,就是包藏在土著居民心中的一段歷史記憶。它完全位於老青島的華人區一側,以馬牙石鋪設而成,曲折上下,蜿蜒前行,在街巷市井中顯得那麼特立獨行,在歲月洗禮中充滿了異域風韻。

看到這裡,但凡青島人都已經知道個七七八八,它的官方名稱叫"膠東路",在民眾的俗語中,它有個更親民的名字叫"波螺油子"。

"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舊青島的格局,其實不大,它的四至,侷限在以膠州灣東側,德國人打造的城市基礎上,北面不過遼寧路,南邊至前海,西邊到團島,東邊至八大關一帶,出了這個小小的範圍,就是城郊和村莊。這個格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沒有大的改變,青島人賦予這片繁華城區一個名字,叫"市裡"。

在"紅綠綜合症"的影響下,老青島的街巷發展也很有特色,每條街道都有特殊的地方,比如江寧路的餐娛一條街、黃島路的色情一條街,四方路的雜貨一條街、中山路的金融一條街。當然,相對有名氣的街道,大都集中在膠澳的洋人區,或者與洋人區毗鄰的華人區一帶。

每個城市,都有一批原生的土著居民,他們就像是部落的長老,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守衛著屬於這個城市特有的祕密。它們就像是掩藏在歷史深處的密碼,以古怪的方式展現在外人面前,可能是一段傳聞,也許是一首童謠,更可能只是一個名稱。其中的奧妙,非本族的住戶,除非浸淫其中,是無法體會到其中深邃的含義。

這裡要說一條奇特的道路,就是包藏在土著居民心中的一段歷史記憶。它完全位於老青島的華人區一側,以馬牙石鋪設而成,曲折上下,蜿蜒前行,在街巷市井中顯得那麼特立獨行,在歲月洗禮中充滿了異域風韻。

看到這裡,但凡青島人都已經知道個七七八八,它的官方名稱叫"膠東路",在民眾的俗語中,它有個更親民的名字叫"波螺油子"。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你選哪一個:"波螺油子"和"波螺牛子"

為啥叫"波螺油子",青島地方話中的"油子",是圓滑世故的意思,八面玲瓏、滑如泥鰍,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詞語。在地名中,它沒有感情色彩,只是借用了其油滑的形態。

螺,則是近海城市才有的特產。青島地區方言,叫波螺,早些年間寫作"蚌螺",後來改作"波螺"。"波螺"就是海螺,青島的海螺,還有尖底的"辣波螺"和圓底的"香波螺"之分,只因辣波螺的螺肉中部有道青灰的辣筋,吃起辣齁齁的。這裡的波螺油子,應該是辣波螺,因為它中心有軸,在殼內繞轉兩週。青島話的說法,這種波螺,分為"頭"和"油子"。這樣想來,S型的膠東路,被叫做"波螺油子"恰如其分。

關於這條路,還有另一個說法,順著膠東路向下,在幾岔路的交匯處,一塊三角地把道路劈成兩叉,就像是蝸牛頭上伸出的兩個觸角,一條連著無棣諸支路,延伸到萊蕪一路、二路接壤。另一個岔路由江蘇路向南延伸曲折向上,就是同樣鋪設了馬牙石的蘇州路。被想象成蝸牛的膠東路,叫做"波螺牛子"。這個傳說,想來是對青島民俗不甚瞭解的提法。

膠東路,在膠州路、熱河路、江蘇路、上海路等四條道路的岔口交匯處,略向東一點就是。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道路形態,只因為青島多山的地貌特點,平路極少,多為上下起伏的丘陵山峰,同樣難度的還有萊蕪一路、二路和蘇州路,集中在附近,落差都很大。往往一條道路多年才能修建完成。

步步走低的道路,是一種奇異的體驗,以兩側的住宅為基準,會有急速下降的感覺,就像是到了兩側陡峭的石壁峽谷,仰頭上望,無棣一路的路面,甚至要比處在低端的蘇州路樓頂還要高一些。頗有些山城的韻味,此處當年也是許多電影公司選景的地點。

"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舊青島的格局,其實不大,它的四至,侷限在以膠州灣東側,德國人打造的城市基礎上,北面不過遼寧路,南邊至前海,西邊到團島,東邊至八大關一帶,出了這個小小的範圍,就是城郊和村莊。這個格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沒有大的改變,青島人賦予這片繁華城區一個名字,叫"市裡"。

在"紅綠綜合症"的影響下,老青島的街巷發展也很有特色,每條街道都有特殊的地方,比如江寧路的餐娛一條街、黃島路的色情一條街,四方路的雜貨一條街、中山路的金融一條街。當然,相對有名氣的街道,大都集中在膠澳的洋人區,或者與洋人區毗鄰的華人區一帶。

每個城市,都有一批原生的土著居民,他們就像是部落的長老,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守衛著屬於這個城市特有的祕密。它們就像是掩藏在歷史深處的密碼,以古怪的方式展現在外人面前,可能是一段傳聞,也許是一首童謠,更可能只是一個名稱。其中的奧妙,非本族的住戶,除非浸淫其中,是無法體會到其中深邃的含義。

這裡要說一條奇特的道路,就是包藏在土著居民心中的一段歷史記憶。它完全位於老青島的華人區一側,以馬牙石鋪設而成,曲折上下,蜿蜒前行,在街巷市井中顯得那麼特立獨行,在歲月洗禮中充滿了異域風韻。

看到這裡,但凡青島人都已經知道個七七八八,它的官方名稱叫"膠東路",在民眾的俗語中,它有個更親民的名字叫"波螺油子"。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你選哪一個:"波螺油子"和"波螺牛子"

為啥叫"波螺油子",青島地方話中的"油子",是圓滑世故的意思,八面玲瓏、滑如泥鰍,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詞語。在地名中,它沒有感情色彩,只是借用了其油滑的形態。

螺,則是近海城市才有的特產。青島地區方言,叫波螺,早些年間寫作"蚌螺",後來改作"波螺"。"波螺"就是海螺,青島的海螺,還有尖底的"辣波螺"和圓底的"香波螺"之分,只因辣波螺的螺肉中部有道青灰的辣筋,吃起辣齁齁的。這裡的波螺油子,應該是辣波螺,因為它中心有軸,在殼內繞轉兩週。青島話的說法,這種波螺,分為"頭"和"油子"。這樣想來,S型的膠東路,被叫做"波螺油子"恰如其分。

關於這條路,還有另一個說法,順著膠東路向下,在幾岔路的交匯處,一塊三角地把道路劈成兩叉,就像是蝸牛頭上伸出的兩個觸角,一條連著無棣諸支路,延伸到萊蕪一路、二路接壤。另一個岔路由江蘇路向南延伸曲折向上,就是同樣鋪設了馬牙石的蘇州路。被想象成蝸牛的膠東路,叫做"波螺牛子"。這個傳說,想來是對青島民俗不甚瞭解的提法。

膠東路,在膠州路、熱河路、江蘇路、上海路等四條道路的岔口交匯處,略向東一點就是。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道路形態,只因為青島多山的地貌特點,平路極少,多為上下起伏的丘陵山峰,同樣難度的還有萊蕪一路、二路和蘇州路,集中在附近,落差都很大。往往一條道路多年才能修建完成。

步步走低的道路,是一種奇異的體驗,以兩側的住宅為基準,會有急速下降的感覺,就像是到了兩側陡峭的石壁峽谷,仰頭上望,無棣一路的路面,甚至要比處在低端的蘇州路樓頂還要高一些。頗有些山城的韻味,此處當年也是許多電影公司選景的地點。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1897年,德佔時期膠東路誕生記

膠東路"波螺油子",是與百年青島共生的老路。1897年德國侵佔膠州灣後,在膠澳地區開始的如火如荼的殖民地建設,它們要把這裡建成遠東地區殖民地的"示範標杆"。嚴謹的德國人,在膠澳修築了幾十條基礎馬路,其中之一就是膠東路。

這條路,是一條自南而北貫通的喇叭口型道路,建造在一個大溝上,這就是"波螺油子"的雛形,最初時期,僅僅是一條小道,用來連接熱河路和對面的高坡。1914年,日本人打跑了德國人,接手了膠澳的殖民時期。雖然換了強盜,但是這條小道依然存在著,沒有什麼變化,可能日本人對這裡根本就沒有關注過。

1922年,通過艱苦的外交談判,號稱中國第一位外交官的王正廷和熊炳琦,打破了日本人的陰謀,代表北洋政府收回了青島的主權,對城市進行了再規劃,為方便出行,在膠東路鋪上了馬牙石,沿地勢拓寬修建了蘇州路、萊蕪一路、萊蕪二路等數條馬路。

因為筆者住在上海路的緣故,對這條膠東路非常熟悉。相對於市南區達官顯貴的鼎盛繁華,頂多算是平民百姓的商業區。不過,麻雀雖小,這裡倒也有不輸於四方路、海泊路的商業品類,更像是微縮版的綜合商業街。

"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舊青島的格局,其實不大,它的四至,侷限在以膠州灣東側,德國人打造的城市基礎上,北面不過遼寧路,南邊至前海,西邊到團島,東邊至八大關一帶,出了這個小小的範圍,就是城郊和村莊。這個格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沒有大的改變,青島人賦予這片繁華城區一個名字,叫"市裡"。

在"紅綠綜合症"的影響下,老青島的街巷發展也很有特色,每條街道都有特殊的地方,比如江寧路的餐娛一條街、黃島路的色情一條街,四方路的雜貨一條街、中山路的金融一條街。當然,相對有名氣的街道,大都集中在膠澳的洋人區,或者與洋人區毗鄰的華人區一帶。

每個城市,都有一批原生的土著居民,他們就像是部落的長老,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守衛著屬於這個城市特有的祕密。它們就像是掩藏在歷史深處的密碼,以古怪的方式展現在外人面前,可能是一段傳聞,也許是一首童謠,更可能只是一個名稱。其中的奧妙,非本族的住戶,除非浸淫其中,是無法體會到其中深邃的含義。

這裡要說一條奇特的道路,就是包藏在土著居民心中的一段歷史記憶。它完全位於老青島的華人區一側,以馬牙石鋪設而成,曲折上下,蜿蜒前行,在街巷市井中顯得那麼特立獨行,在歲月洗禮中充滿了異域風韻。

看到這裡,但凡青島人都已經知道個七七八八,它的官方名稱叫"膠東路",在民眾的俗語中,它有個更親民的名字叫"波螺油子"。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你選哪一個:"波螺油子"和"波螺牛子"

為啥叫"波螺油子",青島地方話中的"油子",是圓滑世故的意思,八面玲瓏、滑如泥鰍,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詞語。在地名中,它沒有感情色彩,只是借用了其油滑的形態。

螺,則是近海城市才有的特產。青島地區方言,叫波螺,早些年間寫作"蚌螺",後來改作"波螺"。"波螺"就是海螺,青島的海螺,還有尖底的"辣波螺"和圓底的"香波螺"之分,只因辣波螺的螺肉中部有道青灰的辣筋,吃起辣齁齁的。這裡的波螺油子,應該是辣波螺,因為它中心有軸,在殼內繞轉兩週。青島話的說法,這種波螺,分為"頭"和"油子"。這樣想來,S型的膠東路,被叫做"波螺油子"恰如其分。

關於這條路,還有另一個說法,順著膠東路向下,在幾岔路的交匯處,一塊三角地把道路劈成兩叉,就像是蝸牛頭上伸出的兩個觸角,一條連著無棣諸支路,延伸到萊蕪一路、二路接壤。另一個岔路由江蘇路向南延伸曲折向上,就是同樣鋪設了馬牙石的蘇州路。被想象成蝸牛的膠東路,叫做"波螺牛子"。這個傳說,想來是對青島民俗不甚瞭解的提法。

膠東路,在膠州路、熱河路、江蘇路、上海路等四條道路的岔口交匯處,略向東一點就是。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道路形態,只因為青島多山的地貌特點,平路極少,多為上下起伏的丘陵山峰,同樣難度的還有萊蕪一路、二路和蘇州路,集中在附近,落差都很大。往往一條道路多年才能修建完成。

步步走低的道路,是一種奇異的體驗,以兩側的住宅為基準,會有急速下降的感覺,就像是到了兩側陡峭的石壁峽谷,仰頭上望,無棣一路的路面,甚至要比處在低端的蘇州路樓頂還要高一些。頗有些山城的韻味,此處當年也是許多電影公司選景的地點。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1897年,德佔時期膠東路誕生記

膠東路"波螺油子",是與百年青島共生的老路。1897年德國侵佔膠州灣後,在膠澳地區開始的如火如荼的殖民地建設,它們要把這裡建成遠東地區殖民地的"示範標杆"。嚴謹的德國人,在膠澳修築了幾十條基礎馬路,其中之一就是膠東路。

這條路,是一條自南而北貫通的喇叭口型道路,建造在一個大溝上,這就是"波螺油子"的雛形,最初時期,僅僅是一條小道,用來連接熱河路和對面的高坡。1914年,日本人打跑了德國人,接手了膠澳的殖民時期。雖然換了強盜,但是這條小道依然存在著,沒有什麼變化,可能日本人對這裡根本就沒有關注過。

1922年,通過艱苦的外交談判,號稱中國第一位外交官的王正廷和熊炳琦,打破了日本人的陰謀,代表北洋政府收回了青島的主權,對城市進行了再規劃,為方便出行,在膠東路鋪上了馬牙石,沿地勢拓寬修建了蘇州路、萊蕪一路、萊蕪二路等數條馬路。

因為筆者住在上海路的緣故,對這條膠東路非常熟悉。相對於市南區達官顯貴的鼎盛繁華,頂多算是平民百姓的商業區。不過,麻雀雖小,這裡倒也有不輸於四方路、海泊路的商業品類,更像是微縮版的綜合商業街。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百年老街上的"紅色印記"

膠東路,還是一條為解放事業作出貢獻的紅色傳奇路。由於當地地形特殊,車輛難以進入,只能靠步行上下,相對比較隱蔽安全。地工人員就選擇在這開展對敵鬥爭, 設置了一部隱蔽電臺,專門傳遞重要信息給解放區,出於國統區經常抓壯丁的情況,傳遞消息的交通員多為女性。

電臺位置在膠東路20號甲,建立了專門的呼號,採用密碼傳遞、手搖發電的隱蔽形式發佈信息。它成為連通國民黨警備區司令部、水陸聯運指揮部以及海、陸軍機關的地下交通網的重要環節。為了安全起見,地工人員又在曹縣路(青島火柴廠)和城陽路設立了備用地點,緊急時刻可以迅速轉移。

1949年,解放前夕,國民黨在青島做最後的垂死掙扎,城區形勢日益嚴峻複雜。許多膠東郊區各縣的群眾,為了躲避兵禍戰亂,四處流動,有一部分來到了青島膠東路,在這裡搭設簡易棚子暫時棲身。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臺的日常工作,增加了暴露風險。經過上級慎重研究決定,這個祕密發報點,轉移到曹縣路備用地點。

"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舊青島的格局,其實不大,它的四至,侷限在以膠州灣東側,德國人打造的城市基礎上,北面不過遼寧路,南邊至前海,西邊到團島,東邊至八大關一帶,出了這個小小的範圍,就是城郊和村莊。這個格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沒有大的改變,青島人賦予這片繁華城區一個名字,叫"市裡"。

在"紅綠綜合症"的影響下,老青島的街巷發展也很有特色,每條街道都有特殊的地方,比如江寧路的餐娛一條街、黃島路的色情一條街,四方路的雜貨一條街、中山路的金融一條街。當然,相對有名氣的街道,大都集中在膠澳的洋人區,或者與洋人區毗鄰的華人區一帶。

每個城市,都有一批原生的土著居民,他們就像是部落的長老,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守衛著屬於這個城市特有的祕密。它們就像是掩藏在歷史深處的密碼,以古怪的方式展現在外人面前,可能是一段傳聞,也許是一首童謠,更可能只是一個名稱。其中的奧妙,非本族的住戶,除非浸淫其中,是無法體會到其中深邃的含義。

這裡要說一條奇特的道路,就是包藏在土著居民心中的一段歷史記憶。它完全位於老青島的華人區一側,以馬牙石鋪設而成,曲折上下,蜿蜒前行,在街巷市井中顯得那麼特立獨行,在歲月洗禮中充滿了異域風韻。

看到這裡,但凡青島人都已經知道個七七八八,它的官方名稱叫"膠東路",在民眾的俗語中,它有個更親民的名字叫"波螺油子"。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你選哪一個:"波螺油子"和"波螺牛子"

為啥叫"波螺油子",青島地方話中的"油子",是圓滑世故的意思,八面玲瓏、滑如泥鰍,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詞語。在地名中,它沒有感情色彩,只是借用了其油滑的形態。

螺,則是近海城市才有的特產。青島地區方言,叫波螺,早些年間寫作"蚌螺",後來改作"波螺"。"波螺"就是海螺,青島的海螺,還有尖底的"辣波螺"和圓底的"香波螺"之分,只因辣波螺的螺肉中部有道青灰的辣筋,吃起辣齁齁的。這裡的波螺油子,應該是辣波螺,因為它中心有軸,在殼內繞轉兩週。青島話的說法,這種波螺,分為"頭"和"油子"。這樣想來,S型的膠東路,被叫做"波螺油子"恰如其分。

關於這條路,還有另一個說法,順著膠東路向下,在幾岔路的交匯處,一塊三角地把道路劈成兩叉,就像是蝸牛頭上伸出的兩個觸角,一條連著無棣諸支路,延伸到萊蕪一路、二路接壤。另一個岔路由江蘇路向南延伸曲折向上,就是同樣鋪設了馬牙石的蘇州路。被想象成蝸牛的膠東路,叫做"波螺牛子"。這個傳說,想來是對青島民俗不甚瞭解的提法。

膠東路,在膠州路、熱河路、江蘇路、上海路等四條道路的岔口交匯處,略向東一點就是。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道路形態,只因為青島多山的地貌特點,平路極少,多為上下起伏的丘陵山峰,同樣難度的還有萊蕪一路、二路和蘇州路,集中在附近,落差都很大。往往一條道路多年才能修建完成。

步步走低的道路,是一種奇異的體驗,以兩側的住宅為基準,會有急速下降的感覺,就像是到了兩側陡峭的石壁峽谷,仰頭上望,無棣一路的路面,甚至要比處在低端的蘇州路樓頂還要高一些。頗有些山城的韻味,此處當年也是許多電影公司選景的地點。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1897年,德佔時期膠東路誕生記

膠東路"波螺油子",是與百年青島共生的老路。1897年德國侵佔膠州灣後,在膠澳地區開始的如火如荼的殖民地建設,它們要把這裡建成遠東地區殖民地的"示範標杆"。嚴謹的德國人,在膠澳修築了幾十條基礎馬路,其中之一就是膠東路。

這條路,是一條自南而北貫通的喇叭口型道路,建造在一個大溝上,這就是"波螺油子"的雛形,最初時期,僅僅是一條小道,用來連接熱河路和對面的高坡。1914年,日本人打跑了德國人,接手了膠澳的殖民時期。雖然換了強盜,但是這條小道依然存在著,沒有什麼變化,可能日本人對這裡根本就沒有關注過。

1922年,通過艱苦的外交談判,號稱中國第一位外交官的王正廷和熊炳琦,打破了日本人的陰謀,代表北洋政府收回了青島的主權,對城市進行了再規劃,為方便出行,在膠東路鋪上了馬牙石,沿地勢拓寬修建了蘇州路、萊蕪一路、萊蕪二路等數條馬路。

因為筆者住在上海路的緣故,對這條膠東路非常熟悉。相對於市南區達官顯貴的鼎盛繁華,頂多算是平民百姓的商業區。不過,麻雀雖小,這裡倒也有不輸於四方路、海泊路的商業品類,更像是微縮版的綜合商業街。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百年老街上的"紅色印記"

膠東路,還是一條為解放事業作出貢獻的紅色傳奇路。由於當地地形特殊,車輛難以進入,只能靠步行上下,相對比較隱蔽安全。地工人員就選擇在這開展對敵鬥爭, 設置了一部隱蔽電臺,專門傳遞重要信息給解放區,出於國統區經常抓壯丁的情況,傳遞消息的交通員多為女性。

電臺位置在膠東路20號甲,建立了專門的呼號,採用密碼傳遞、手搖發電的隱蔽形式發佈信息。它成為連通國民黨警備區司令部、水陸聯運指揮部以及海、陸軍機關的地下交通網的重要環節。為了安全起見,地工人員又在曹縣路(青島火柴廠)和城陽路設立了備用地點,緊急時刻可以迅速轉移。

1949年,解放前夕,國民黨在青島做最後的垂死掙扎,城區形勢日益嚴峻複雜。許多膠東郊區各縣的群眾,為了躲避兵禍戰亂,四處流動,有一部分來到了青島膠東路,在這裡搭設簡易棚子暫時棲身。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臺的日常工作,增加了暴露風險。經過上級慎重研究決定,這個祕密發報點,轉移到曹縣路備用地點。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膠東路的商業繁華與寥落

解放後的膠東路,延續了它一貫的繁華和熱鬧景象。從熱河路向左,就是膠東路口,在路邊欄杆向下望,就是層層疊疊一路到底的"波螺油子"。可以看到,攤位店鋪鱗次櫛比,夾雜著商販們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各種日常所需的商品都應有盡有。

順著路口向下,第一拐最醒目的是售賣豬肉的鋪面,生肉穿在鐵鉤子上,在架子上微微晃盪,想要那一塊,告訴老闆直接割下,可能長刀略略偏移,本來的瘦多肥少就變成了肥多瘦少;第二拐的位置,是一個炸油條、糖餅和肉火燒的,他家的位置正在拐角,別的攤販插不進,因此那一塊都屬於一家,只邊上有一個修鞋布鞋的小攤與之比鄰;再一拐就是個收賣舊書雜物的攤位,在拐角路口處,胖胖的老闆,卻不怎麼憨厚。

當時有句話,"波螺油子走一遍,想啥有啥都買全"。從膠東路上頭走到下頭,什麼針頭線腦、紙張文具、生食熟貨、模型玩具、煙牌漫畫、菸捲火柴、鍋碗瓢盆,還有修理鐘錶的、刻章刻字的,等等等等,攤位們都沿著馬牙路兩側設置,把原本不甚寬敞的路面塞得更加狹窄擁擠,來回行走都要小心翼翼,緩慢蠕動,不小心就要颳了某家的攤位。那時候民居樸素,沒有城管督查,以至於經常出現些磕磕碰碰,口舌爭執,倒也是市井的一景。

後來規模繼續擴大,攤位放不下,就向外輻射到周邊道路。無棣二路的攤位,主營綢緞布匹和時令服裝,夾雜著中西藥房;無棣三路變成了副食品集中地,四季菜蔬、魚蝦海鮮、豬牛羊肉應有盡有。另外在蘇州路、無棣一、四路等略偏位置,也有一些商鋪和攤位出現。這一段道路,青島的老人們也叫它"下沿兒"。

"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舊青島的格局,其實不大,它的四至,侷限在以膠州灣東側,德國人打造的城市基礎上,北面不過遼寧路,南邊至前海,西邊到團島,東邊至八大關一帶,出了這個小小的範圍,就是城郊和村莊。這個格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沒有大的改變,青島人賦予這片繁華城區一個名字,叫"市裡"。

在"紅綠綜合症"的影響下,老青島的街巷發展也很有特色,每條街道都有特殊的地方,比如江寧路的餐娛一條街、黃島路的色情一條街,四方路的雜貨一條街、中山路的金融一條街。當然,相對有名氣的街道,大都集中在膠澳的洋人區,或者與洋人區毗鄰的華人區一帶。

每個城市,都有一批原生的土著居民,他們就像是部落的長老,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守衛著屬於這個城市特有的祕密。它們就像是掩藏在歷史深處的密碼,以古怪的方式展現在外人面前,可能是一段傳聞,也許是一首童謠,更可能只是一個名稱。其中的奧妙,非本族的住戶,除非浸淫其中,是無法體會到其中深邃的含義。

這裡要說一條奇特的道路,就是包藏在土著居民心中的一段歷史記憶。它完全位於老青島的華人區一側,以馬牙石鋪設而成,曲折上下,蜿蜒前行,在街巷市井中顯得那麼特立獨行,在歲月洗禮中充滿了異域風韻。

看到這裡,但凡青島人都已經知道個七七八八,它的官方名稱叫"膠東路",在民眾的俗語中,它有個更親民的名字叫"波螺油子"。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你選哪一個:"波螺油子"和"波螺牛子"

為啥叫"波螺油子",青島地方話中的"油子",是圓滑世故的意思,八面玲瓏、滑如泥鰍,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詞語。在地名中,它沒有感情色彩,只是借用了其油滑的形態。

螺,則是近海城市才有的特產。青島地區方言,叫波螺,早些年間寫作"蚌螺",後來改作"波螺"。"波螺"就是海螺,青島的海螺,還有尖底的"辣波螺"和圓底的"香波螺"之分,只因辣波螺的螺肉中部有道青灰的辣筋,吃起辣齁齁的。這裡的波螺油子,應該是辣波螺,因為它中心有軸,在殼內繞轉兩週。青島話的說法,這種波螺,分為"頭"和"油子"。這樣想來,S型的膠東路,被叫做"波螺油子"恰如其分。

關於這條路,還有另一個說法,順著膠東路向下,在幾岔路的交匯處,一塊三角地把道路劈成兩叉,就像是蝸牛頭上伸出的兩個觸角,一條連著無棣諸支路,延伸到萊蕪一路、二路接壤。另一個岔路由江蘇路向南延伸曲折向上,就是同樣鋪設了馬牙石的蘇州路。被想象成蝸牛的膠東路,叫做"波螺牛子"。這個傳說,想來是對青島民俗不甚瞭解的提法。

膠東路,在膠州路、熱河路、江蘇路、上海路等四條道路的岔口交匯處,略向東一點就是。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道路形態,只因為青島多山的地貌特點,平路極少,多為上下起伏的丘陵山峰,同樣難度的還有萊蕪一路、二路和蘇州路,集中在附近,落差都很大。往往一條道路多年才能修建完成。

步步走低的道路,是一種奇異的體驗,以兩側的住宅為基準,會有急速下降的感覺,就像是到了兩側陡峭的石壁峽谷,仰頭上望,無棣一路的路面,甚至要比處在低端的蘇州路樓頂還要高一些。頗有些山城的韻味,此處當年也是許多電影公司選景的地點。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1897年,德佔時期膠東路誕生記

膠東路"波螺油子",是與百年青島共生的老路。1897年德國侵佔膠州灣後,在膠澳地區開始的如火如荼的殖民地建設,它們要把這裡建成遠東地區殖民地的"示範標杆"。嚴謹的德國人,在膠澳修築了幾十條基礎馬路,其中之一就是膠東路。

這條路,是一條自南而北貫通的喇叭口型道路,建造在一個大溝上,這就是"波螺油子"的雛形,最初時期,僅僅是一條小道,用來連接熱河路和對面的高坡。1914年,日本人打跑了德國人,接手了膠澳的殖民時期。雖然換了強盜,但是這條小道依然存在著,沒有什麼變化,可能日本人對這裡根本就沒有關注過。

1922年,通過艱苦的外交談判,號稱中國第一位外交官的王正廷和熊炳琦,打破了日本人的陰謀,代表北洋政府收回了青島的主權,對城市進行了再規劃,為方便出行,在膠東路鋪上了馬牙石,沿地勢拓寬修建了蘇州路、萊蕪一路、萊蕪二路等數條馬路。

因為筆者住在上海路的緣故,對這條膠東路非常熟悉。相對於市南區達官顯貴的鼎盛繁華,頂多算是平民百姓的商業區。不過,麻雀雖小,這裡倒也有不輸於四方路、海泊路的商業品類,更像是微縮版的綜合商業街。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百年老街上的"紅色印記"

膠東路,還是一條為解放事業作出貢獻的紅色傳奇路。由於當地地形特殊,車輛難以進入,只能靠步行上下,相對比較隱蔽安全。地工人員就選擇在這開展對敵鬥爭, 設置了一部隱蔽電臺,專門傳遞重要信息給解放區,出於國統區經常抓壯丁的情況,傳遞消息的交通員多為女性。

電臺位置在膠東路20號甲,建立了專門的呼號,採用密碼傳遞、手搖發電的隱蔽形式發佈信息。它成為連通國民黨警備區司令部、水陸聯運指揮部以及海、陸軍機關的地下交通網的重要環節。為了安全起見,地工人員又在曹縣路(青島火柴廠)和城陽路設立了備用地點,緊急時刻可以迅速轉移。

1949年,解放前夕,國民黨在青島做最後的垂死掙扎,城區形勢日益嚴峻複雜。許多膠東郊區各縣的群眾,為了躲避兵禍戰亂,四處流動,有一部分來到了青島膠東路,在這裡搭設簡易棚子暫時棲身。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臺的日常工作,增加了暴露風險。經過上級慎重研究決定,這個祕密發報點,轉移到曹縣路備用地點。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膠東路的商業繁華與寥落

解放後的膠東路,延續了它一貫的繁華和熱鬧景象。從熱河路向左,就是膠東路口,在路邊欄杆向下望,就是層層疊疊一路到底的"波螺油子"。可以看到,攤位店鋪鱗次櫛比,夾雜著商販們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各種日常所需的商品都應有盡有。

順著路口向下,第一拐最醒目的是售賣豬肉的鋪面,生肉穿在鐵鉤子上,在架子上微微晃盪,想要那一塊,告訴老闆直接割下,可能長刀略略偏移,本來的瘦多肥少就變成了肥多瘦少;第二拐的位置,是一個炸油條、糖餅和肉火燒的,他家的位置正在拐角,別的攤販插不進,因此那一塊都屬於一家,只邊上有一個修鞋布鞋的小攤與之比鄰;再一拐就是個收賣舊書雜物的攤位,在拐角路口處,胖胖的老闆,卻不怎麼憨厚。

當時有句話,"波螺油子走一遍,想啥有啥都買全"。從膠東路上頭走到下頭,什麼針頭線腦、紙張文具、生食熟貨、模型玩具、煙牌漫畫、菸捲火柴、鍋碗瓢盆,還有修理鐘錶的、刻章刻字的,等等等等,攤位們都沿著馬牙路兩側設置,把原本不甚寬敞的路面塞得更加狹窄擁擠,來回行走都要小心翼翼,緩慢蠕動,不小心就要颳了某家的攤位。那時候民居樸素,沒有城管督查,以至於經常出現些磕磕碰碰,口舌爭執,倒也是市井的一景。

後來規模繼續擴大,攤位放不下,就向外輻射到周邊道路。無棣二路的攤位,主營綢緞布匹和時令服裝,夾雜著中西藥房;無棣三路變成了副食品集中地,四季菜蔬、魚蝦海鮮、豬牛羊肉應有盡有。另外在蘇州路、無棣一、四路等略偏位置,也有一些商鋪和攤位出現。這一段道路,青島的老人們也叫它"下沿兒"。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百年老街的最後輝煌

進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低標準、配給制和公私合營的出現,熱鬧的膠東路逐漸蕭條,這是受到一個階段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直到八十年代,膠東路的商業氣息逐漸恢復,但是與之前的熱鬧景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攤位減少了大半,沿街的商鋪成為主流。隨著市場的需求變化,音像製品、兒童玩具、以及圖書漫畫成為重頭戲。

漫畫比較多的,像當時比較著名的,香港黃玉郎漫畫系列作品,日本的《北斗神拳》、《風魔小次郎》、《幽遊白書》、《孔雀王》、《城市獵人》,歐美地區的《變形金剛》、《超級英雄》等等,都是值得炫耀的搶手貨。兒童玩具也都是這些漫畫的衍生品。

光盤類的銷售,多以盜版為主,有遊戲和影片、電視劇、動漫幾種,品質和質量都不能保障,根據資源新舊程度,也有價格上的差異,特別新的電影光盤,可能要十到十五元,普通的也在七八元左右。另有一種被稱為"打口"的光盤,是質量比較好的流出品,這樣的光盤當然價格要高一些。

隨著市場監管的嚴格和規範,這些被放在大紙盒子裡隨便挑選的光盤,也逐漸進入了隱祕狀態。無論哪一種內容,想要買到它,買賣雙方都必須像接頭一樣,到偏僻暗處單獨交易。至於那些違反法律法規的光盤書刊,則更在打擊之列。

直到本世紀初年,膠東路的地形地貌仍保持完好,地面上的馬牙石,經過百年的行走消磨,更為光滑油潤,遠遠看去彷彿玉石一樣。有些人會特意找過來,體會一下青島最具特色的"波螺油子"路,體會在蜿蜒崎嶇上的獨特行走。

遺憾的是,風風火火的城市化大運動中,它成了東西交通大動脈的"障礙",經過修整拆改,變成了公園。美則美矣,原先的滋味已經消失不見。

總有些懷舊的人會想,如果在規劃時保留這條路,如果把這條路當做特色街運作,當然在逝去的歷史長河之中,不可能有“如果”的存在。

"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舊青島的格局,其實不大,它的四至,侷限在以膠州灣東側,德國人打造的城市基礎上,北面不過遼寧路,南邊至前海,西邊到團島,東邊至八大關一帶,出了這個小小的範圍,就是城郊和村莊。這個格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沒有大的改變,青島人賦予這片繁華城區一個名字,叫"市裡"。

在"紅綠綜合症"的影響下,老青島的街巷發展也很有特色,每條街道都有特殊的地方,比如江寧路的餐娛一條街、黃島路的色情一條街,四方路的雜貨一條街、中山路的金融一條街。當然,相對有名氣的街道,大都集中在膠澳的洋人區,或者與洋人區毗鄰的華人區一帶。

每個城市,都有一批原生的土著居民,他們就像是部落的長老,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守衛著屬於這個城市特有的祕密。它們就像是掩藏在歷史深處的密碼,以古怪的方式展現在外人面前,可能是一段傳聞,也許是一首童謠,更可能只是一個名稱。其中的奧妙,非本族的住戶,除非浸淫其中,是無法體會到其中深邃的含義。

這裡要說一條奇特的道路,就是包藏在土著居民心中的一段歷史記憶。它完全位於老青島的華人區一側,以馬牙石鋪設而成,曲折上下,蜿蜒前行,在街巷市井中顯得那麼特立獨行,在歲月洗禮中充滿了異域風韻。

看到這裡,但凡青島人都已經知道個七七八八,它的官方名稱叫"膠東路",在民眾的俗語中,它有個更親民的名字叫"波螺油子"。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你選哪一個:"波螺油子"和"波螺牛子"

為啥叫"波螺油子",青島地方話中的"油子",是圓滑世故的意思,八面玲瓏、滑如泥鰍,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詞語。在地名中,它沒有感情色彩,只是借用了其油滑的形態。

螺,則是近海城市才有的特產。青島地區方言,叫波螺,早些年間寫作"蚌螺",後來改作"波螺"。"波螺"就是海螺,青島的海螺,還有尖底的"辣波螺"和圓底的"香波螺"之分,只因辣波螺的螺肉中部有道青灰的辣筋,吃起辣齁齁的。這裡的波螺油子,應該是辣波螺,因為它中心有軸,在殼內繞轉兩週。青島話的說法,這種波螺,分為"頭"和"油子"。這樣想來,S型的膠東路,被叫做"波螺油子"恰如其分。

關於這條路,還有另一個說法,順著膠東路向下,在幾岔路的交匯處,一塊三角地把道路劈成兩叉,就像是蝸牛頭上伸出的兩個觸角,一條連著無棣諸支路,延伸到萊蕪一路、二路接壤。另一個岔路由江蘇路向南延伸曲折向上,就是同樣鋪設了馬牙石的蘇州路。被想象成蝸牛的膠東路,叫做"波螺牛子"。這個傳說,想來是對青島民俗不甚瞭解的提法。

膠東路,在膠州路、熱河路、江蘇路、上海路等四條道路的岔口交匯處,略向東一點就是。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道路形態,只因為青島多山的地貌特點,平路極少,多為上下起伏的丘陵山峰,同樣難度的還有萊蕪一路、二路和蘇州路,集中在附近,落差都很大。往往一條道路多年才能修建完成。

步步走低的道路,是一種奇異的體驗,以兩側的住宅為基準,會有急速下降的感覺,就像是到了兩側陡峭的石壁峽谷,仰頭上望,無棣一路的路面,甚至要比處在低端的蘇州路樓頂還要高一些。頗有些山城的韻味,此處當年也是許多電影公司選景的地點。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1897年,德佔時期膠東路誕生記

膠東路"波螺油子",是與百年青島共生的老路。1897年德國侵佔膠州灣後,在膠澳地區開始的如火如荼的殖民地建設,它們要把這裡建成遠東地區殖民地的"示範標杆"。嚴謹的德國人,在膠澳修築了幾十條基礎馬路,其中之一就是膠東路。

這條路,是一條自南而北貫通的喇叭口型道路,建造在一個大溝上,這就是"波螺油子"的雛形,最初時期,僅僅是一條小道,用來連接熱河路和對面的高坡。1914年,日本人打跑了德國人,接手了膠澳的殖民時期。雖然換了強盜,但是這條小道依然存在著,沒有什麼變化,可能日本人對這裡根本就沒有關注過。

1922年,通過艱苦的外交談判,號稱中國第一位外交官的王正廷和熊炳琦,打破了日本人的陰謀,代表北洋政府收回了青島的主權,對城市進行了再規劃,為方便出行,在膠東路鋪上了馬牙石,沿地勢拓寬修建了蘇州路、萊蕪一路、萊蕪二路等數條馬路。

因為筆者住在上海路的緣故,對這條膠東路非常熟悉。相對於市南區達官顯貴的鼎盛繁華,頂多算是平民百姓的商業區。不過,麻雀雖小,這裡倒也有不輸於四方路、海泊路的商業品類,更像是微縮版的綜合商業街。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百年老街上的"紅色印記"

膠東路,還是一條為解放事業作出貢獻的紅色傳奇路。由於當地地形特殊,車輛難以進入,只能靠步行上下,相對比較隱蔽安全。地工人員就選擇在這開展對敵鬥爭, 設置了一部隱蔽電臺,專門傳遞重要信息給解放區,出於國統區經常抓壯丁的情況,傳遞消息的交通員多為女性。

電臺位置在膠東路20號甲,建立了專門的呼號,採用密碼傳遞、手搖發電的隱蔽形式發佈信息。它成為連通國民黨警備區司令部、水陸聯運指揮部以及海、陸軍機關的地下交通網的重要環節。為了安全起見,地工人員又在曹縣路(青島火柴廠)和城陽路設立了備用地點,緊急時刻可以迅速轉移。

1949年,解放前夕,國民黨在青島做最後的垂死掙扎,城區形勢日益嚴峻複雜。許多膠東郊區各縣的群眾,為了躲避兵禍戰亂,四處流動,有一部分來到了青島膠東路,在這裡搭設簡易棚子暫時棲身。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臺的日常工作,增加了暴露風險。經過上級慎重研究決定,這個祕密發報點,轉移到曹縣路備用地點。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膠東路的商業繁華與寥落

解放後的膠東路,延續了它一貫的繁華和熱鬧景象。從熱河路向左,就是膠東路口,在路邊欄杆向下望,就是層層疊疊一路到底的"波螺油子"。可以看到,攤位店鋪鱗次櫛比,夾雜著商販們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各種日常所需的商品都應有盡有。

順著路口向下,第一拐最醒目的是售賣豬肉的鋪面,生肉穿在鐵鉤子上,在架子上微微晃盪,想要那一塊,告訴老闆直接割下,可能長刀略略偏移,本來的瘦多肥少就變成了肥多瘦少;第二拐的位置,是一個炸油條、糖餅和肉火燒的,他家的位置正在拐角,別的攤販插不進,因此那一塊都屬於一家,只邊上有一個修鞋布鞋的小攤與之比鄰;再一拐就是個收賣舊書雜物的攤位,在拐角路口處,胖胖的老闆,卻不怎麼憨厚。

當時有句話,"波螺油子走一遍,想啥有啥都買全"。從膠東路上頭走到下頭,什麼針頭線腦、紙張文具、生食熟貨、模型玩具、煙牌漫畫、菸捲火柴、鍋碗瓢盆,還有修理鐘錶的、刻章刻字的,等等等等,攤位們都沿著馬牙路兩側設置,把原本不甚寬敞的路面塞得更加狹窄擁擠,來回行走都要小心翼翼,緩慢蠕動,不小心就要颳了某家的攤位。那時候民居樸素,沒有城管督查,以至於經常出現些磕磕碰碰,口舌爭執,倒也是市井的一景。

後來規模繼續擴大,攤位放不下,就向外輻射到周邊道路。無棣二路的攤位,主營綢緞布匹和時令服裝,夾雜著中西藥房;無棣三路變成了副食品集中地,四季菜蔬、魚蝦海鮮、豬牛羊肉應有盡有。另外在蘇州路、無棣一、四路等略偏位置,也有一些商鋪和攤位出現。這一段道路,青島的老人們也叫它"下沿兒"。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百年老街的最後輝煌

進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低標準、配給制和公私合營的出現,熱鬧的膠東路逐漸蕭條,這是受到一個階段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直到八十年代,膠東路的商業氣息逐漸恢復,但是與之前的熱鬧景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攤位減少了大半,沿街的商鋪成為主流。隨著市場的需求變化,音像製品、兒童玩具、以及圖書漫畫成為重頭戲。

漫畫比較多的,像當時比較著名的,香港黃玉郎漫畫系列作品,日本的《北斗神拳》、《風魔小次郎》、《幽遊白書》、《孔雀王》、《城市獵人》,歐美地區的《變形金剛》、《超級英雄》等等,都是值得炫耀的搶手貨。兒童玩具也都是這些漫畫的衍生品。

光盤類的銷售,多以盜版為主,有遊戲和影片、電視劇、動漫幾種,品質和質量都不能保障,根據資源新舊程度,也有價格上的差異,特別新的電影光盤,可能要十到十五元,普通的也在七八元左右。另有一種被稱為"打口"的光盤,是質量比較好的流出品,這樣的光盤當然價格要高一些。

隨著市場監管的嚴格和規範,這些被放在大紙盒子裡隨便挑選的光盤,也逐漸進入了隱祕狀態。無論哪一種內容,想要買到它,買賣雙方都必須像接頭一樣,到偏僻暗處單獨交易。至於那些違反法律法規的光盤書刊,則更在打擊之列。

直到本世紀初年,膠東路的地形地貌仍保持完好,地面上的馬牙石,經過百年的行走消磨,更為光滑油潤,遠遠看去彷彿玉石一樣。有些人會特意找過來,體會一下青島最具特色的"波螺油子"路,體會在蜿蜒崎嶇上的獨特行走。

遺憾的是,風風火火的城市化大運動中,它成了東西交通大動脈的"障礙",經過修整拆改,變成了公園。美則美矣,原先的滋味已經消失不見。

總有些懷舊的人會想,如果在規劃時保留這條路,如果把這條路當做特色街運作,當然在逝去的歷史長河之中,不可能有“如果”的存在。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題外話】辣波螺是青島的美味之一

最後,再來說說辣波螺吧。青島的餐桌,以海鮮味之,辣波螺是其中之一。現在很少去吃,當年在家裡,如果有一盆辣波螺,拾掇拾掇,真是解饞的美妙時刻。辣波螺有大有小,先要淘洗過水,弄乾淨以後倒進鍋裡,聽著波螺殼與鍋碰擊的譁拉,真是美妙。

以前都是柴鍋燒飯,下面燒柴,風匣一拉,火力頗旺,一會兒就開鍋,小孩們聞到熟悉的海味,都口水直流,大人會操著青島方言說,"看看饞的,都哩啦吃水了"。

波螺不經燒煮,不多時即可出鍋食用。裝盤上桌後,大家都不約而同圍坐一起,每人手裡一根縫衣針,一手捏著辣波螺,一邊挑肉一邊往嘴裡送。味道如何,從愜意的表情上即可看出八九。

有些沒有挑乾淨的,大人會把它們集中起來,用小錘子敲碎,把裡面的螺肉吃掉,一點不剩。只是有一點,發現味道或顏色有異,絕對不能食用,有食物中毒的風險。

新鮮的辣波螺,則鮮美不可方物。大快朵頤的時候,誰還顧得去掉螺肉上的辣筋。何況還要吃那個辣齁齁的滋味呢。

"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舊青島的格局,其實不大,它的四至,侷限在以膠州灣東側,德國人打造的城市基礎上,北面不過遼寧路,南邊至前海,西邊到團島,東邊至八大關一帶,出了這個小小的範圍,就是城郊和村莊。這個格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沒有大的改變,青島人賦予這片繁華城區一個名字,叫"市裡"。

在"紅綠綜合症"的影響下,老青島的街巷發展也很有特色,每條街道都有特殊的地方,比如江寧路的餐娛一條街、黃島路的色情一條街,四方路的雜貨一條街、中山路的金融一條街。當然,相對有名氣的街道,大都集中在膠澳的洋人區,或者與洋人區毗鄰的華人區一帶。

每個城市,都有一批原生的土著居民,他們就像是部落的長老,世世代代在這裡繁衍,守衛著屬於這個城市特有的祕密。它們就像是掩藏在歷史深處的密碼,以古怪的方式展現在外人面前,可能是一段傳聞,也許是一首童謠,更可能只是一個名稱。其中的奧妙,非本族的住戶,除非浸淫其中,是無法體會到其中深邃的含義。

這裡要說一條奇特的道路,就是包藏在土著居民心中的一段歷史記憶。它完全位於老青島的華人區一側,以馬牙石鋪設而成,曲折上下,蜿蜒前行,在街巷市井中顯得那麼特立獨行,在歲月洗禮中充滿了異域風韻。

看到這裡,但凡青島人都已經知道個七七八八,它的官方名稱叫"膠東路",在民眾的俗語中,它有個更親民的名字叫"波螺油子"。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你選哪一個:"波螺油子"和"波螺牛子"

為啥叫"波螺油子",青島地方話中的"油子",是圓滑世故的意思,八面玲瓏、滑如泥鰍,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詞語。在地名中,它沒有感情色彩,只是借用了其油滑的形態。

螺,則是近海城市才有的特產。青島地區方言,叫波螺,早些年間寫作"蚌螺",後來改作"波螺"。"波螺"就是海螺,青島的海螺,還有尖底的"辣波螺"和圓底的"香波螺"之分,只因辣波螺的螺肉中部有道青灰的辣筋,吃起辣齁齁的。這裡的波螺油子,應該是辣波螺,因為它中心有軸,在殼內繞轉兩週。青島話的說法,這種波螺,分為"頭"和"油子"。這樣想來,S型的膠東路,被叫做"波螺油子"恰如其分。

關於這條路,還有另一個說法,順著膠東路向下,在幾岔路的交匯處,一塊三角地把道路劈成兩叉,就像是蝸牛頭上伸出的兩個觸角,一條連著無棣諸支路,延伸到萊蕪一路、二路接壤。另一個岔路由江蘇路向南延伸曲折向上,就是同樣鋪設了馬牙石的蘇州路。被想象成蝸牛的膠東路,叫做"波螺牛子"。這個傳說,想來是對青島民俗不甚瞭解的提法。

膠東路,在膠州路、熱河路、江蘇路、上海路等四條道路的岔口交匯處,略向東一點就是。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道路形態,只因為青島多山的地貌特點,平路極少,多為上下起伏的丘陵山峰,同樣難度的還有萊蕪一路、二路和蘇州路,集中在附近,落差都很大。往往一條道路多年才能修建完成。

步步走低的道路,是一種奇異的體驗,以兩側的住宅為基準,會有急速下降的感覺,就像是到了兩側陡峭的石壁峽谷,仰頭上望,無棣一路的路面,甚至要比處在低端的蘇州路樓頂還要高一些。頗有些山城的韻味,此處當年也是許多電影公司選景的地點。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1897年,德佔時期膠東路誕生記

膠東路"波螺油子",是與百年青島共生的老路。1897年德國侵佔膠州灣後,在膠澳地區開始的如火如荼的殖民地建設,它們要把這裡建成遠東地區殖民地的"示範標杆"。嚴謹的德國人,在膠澳修築了幾十條基礎馬路,其中之一就是膠東路。

這條路,是一條自南而北貫通的喇叭口型道路,建造在一個大溝上,這就是"波螺油子"的雛形,最初時期,僅僅是一條小道,用來連接熱河路和對面的高坡。1914年,日本人打跑了德國人,接手了膠澳的殖民時期。雖然換了強盜,但是這條小道依然存在著,沒有什麼變化,可能日本人對這裡根本就沒有關注過。

1922年,通過艱苦的外交談判,號稱中國第一位外交官的王正廷和熊炳琦,打破了日本人的陰謀,代表北洋政府收回了青島的主權,對城市進行了再規劃,為方便出行,在膠東路鋪上了馬牙石,沿地勢拓寬修建了蘇州路、萊蕪一路、萊蕪二路等數條馬路。

因為筆者住在上海路的緣故,對這條膠東路非常熟悉。相對於市南區達官顯貴的鼎盛繁華,頂多算是平民百姓的商業區。不過,麻雀雖小,這裡倒也有不輸於四方路、海泊路的商業品類,更像是微縮版的綜合商業街。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百年老街上的"紅色印記"

膠東路,還是一條為解放事業作出貢獻的紅色傳奇路。由於當地地形特殊,車輛難以進入,只能靠步行上下,相對比較隱蔽安全。地工人員就選擇在這開展對敵鬥爭, 設置了一部隱蔽電臺,專門傳遞重要信息給解放區,出於國統區經常抓壯丁的情況,傳遞消息的交通員多為女性。

電臺位置在膠東路20號甲,建立了專門的呼號,採用密碼傳遞、手搖發電的隱蔽形式發佈信息。它成為連通國民黨警備區司令部、水陸聯運指揮部以及海、陸軍機關的地下交通網的重要環節。為了安全起見,地工人員又在曹縣路(青島火柴廠)和城陽路設立了備用地點,緊急時刻可以迅速轉移。

1949年,解放前夕,國民黨在青島做最後的垂死掙扎,城區形勢日益嚴峻複雜。許多膠東郊區各縣的群眾,為了躲避兵禍戰亂,四處流動,有一部分來到了青島膠東路,在這裡搭設簡易棚子暫時棲身。這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臺的日常工作,增加了暴露風險。經過上級慎重研究決定,這個祕密發報點,轉移到曹縣路備用地點。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膠東路的商業繁華與寥落

解放後的膠東路,延續了它一貫的繁華和熱鬧景象。從熱河路向左,就是膠東路口,在路邊欄杆向下望,就是層層疊疊一路到底的"波螺油子"。可以看到,攤位店鋪鱗次櫛比,夾雜著商販們此起彼伏的叫賣聲,各種日常所需的商品都應有盡有。

順著路口向下,第一拐最醒目的是售賣豬肉的鋪面,生肉穿在鐵鉤子上,在架子上微微晃盪,想要那一塊,告訴老闆直接割下,可能長刀略略偏移,本來的瘦多肥少就變成了肥多瘦少;第二拐的位置,是一個炸油條、糖餅和肉火燒的,他家的位置正在拐角,別的攤販插不進,因此那一塊都屬於一家,只邊上有一個修鞋布鞋的小攤與之比鄰;再一拐就是個收賣舊書雜物的攤位,在拐角路口處,胖胖的老闆,卻不怎麼憨厚。

當時有句話,"波螺油子走一遍,想啥有啥都買全"。從膠東路上頭走到下頭,什麼針頭線腦、紙張文具、生食熟貨、模型玩具、煙牌漫畫、菸捲火柴、鍋碗瓢盆,還有修理鐘錶的、刻章刻字的,等等等等,攤位們都沿著馬牙路兩側設置,把原本不甚寬敞的路面塞得更加狹窄擁擠,來回行走都要小心翼翼,緩慢蠕動,不小心就要颳了某家的攤位。那時候民居樸素,沒有城管督查,以至於經常出現些磕磕碰碰,口舌爭執,倒也是市井的一景。

後來規模繼續擴大,攤位放不下,就向外輻射到周邊道路。無棣二路的攤位,主營綢緞布匹和時令服裝,夾雜著中西藥房;無棣三路變成了副食品集中地,四季菜蔬、魚蝦海鮮、豬牛羊肉應有盡有。另外在蘇州路、無棣一、四路等略偏位置,也有一些商鋪和攤位出現。這一段道路,青島的老人們也叫它"下沿兒"。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百年老街的最後輝煌

進入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低標準、配給制和公私合營的出現,熱鬧的膠東路逐漸蕭條,這是受到一個階段社會環境影響的結果。直到八十年代,膠東路的商業氣息逐漸恢復,但是與之前的熱鬧景象,已經不可同日而語,攤位減少了大半,沿街的商鋪成為主流。隨著市場的需求變化,音像製品、兒童玩具、以及圖書漫畫成為重頭戲。

漫畫比較多的,像當時比較著名的,香港黃玉郎漫畫系列作品,日本的《北斗神拳》、《風魔小次郎》、《幽遊白書》、《孔雀王》、《城市獵人》,歐美地區的《變形金剛》、《超級英雄》等等,都是值得炫耀的搶手貨。兒童玩具也都是這些漫畫的衍生品。

光盤類的銷售,多以盜版為主,有遊戲和影片、電視劇、動漫幾種,品質和質量都不能保障,根據資源新舊程度,也有價格上的差異,特別新的電影光盤,可能要十到十五元,普通的也在七八元左右。另有一種被稱為"打口"的光盤,是質量比較好的流出品,這樣的光盤當然價格要高一些。

隨著市場監管的嚴格和規範,這些被放在大紙盒子裡隨便挑選的光盤,也逐漸進入了隱祕狀態。無論哪一種內容,想要買到它,買賣雙方都必須像接頭一樣,到偏僻暗處單獨交易。至於那些違反法律法規的光盤書刊,則更在打擊之列。

直到本世紀初年,膠東路的地形地貌仍保持完好,地面上的馬牙石,經過百年的行走消磨,更為光滑油潤,遠遠看去彷彿玉石一樣。有些人會特意找過來,體會一下青島最具特色的"波螺油子"路,體會在蜿蜒崎嶇上的獨特行走。

遺憾的是,風風火火的城市化大運動中,它成了東西交通大動脈的"障礙",經過修整拆改,變成了公園。美則美矣,原先的滋味已經消失不見。

總有些懷舊的人會想,如果在規劃時保留這條路,如果把這條路當做特色街運作,當然在逝去的歷史長河之中,不可能有“如果”的存在。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題外話】辣波螺是青島的美味之一

最後,再來說說辣波螺吧。青島的餐桌,以海鮮味之,辣波螺是其中之一。現在很少去吃,當年在家裡,如果有一盆辣波螺,拾掇拾掇,真是解饞的美妙時刻。辣波螺有大有小,先要淘洗過水,弄乾淨以後倒進鍋裡,聽著波螺殼與鍋碰擊的譁拉,真是美妙。

以前都是柴鍋燒飯,下面燒柴,風匣一拉,火力頗旺,一會兒就開鍋,小孩們聞到熟悉的海味,都口水直流,大人會操著青島方言說,"看看饞的,都哩啦吃水了"。

波螺不經燒煮,不多時即可出鍋食用。裝盤上桌後,大家都不約而同圍坐一起,每人手裡一根縫衣針,一手捏著辣波螺,一邊挑肉一邊往嘴裡送。味道如何,從愜意的表情上即可看出八九。

有些沒有挑乾淨的,大人會把它們集中起來,用小錘子敲碎,把裡面的螺肉吃掉,一點不剩。只是有一點,發現味道或顏色有異,絕對不能食用,有食物中毒的風險。

新鮮的辣波螺,則鮮美不可方物。大快朵頤的時候,誰還顧得去掉螺肉上的辣筋。何況還要吃那個辣齁齁的滋味呢。

消失的百年老路|青島的膠東路在哪裡,'波螺油子'又是什麼梗

(本文原創,屬於頭條“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圖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