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稱霸之路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霸主,他“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使得齊國成為當時最強大的諸侯。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一時間齊國大治。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稱霸之路

齊桓公

政事方面:實行國野分治的方法,國都為國,其他地方為野。國中設二十一鄉,其中工商六鄉,士十五鄉。每五家為一軌,軌設軌長。每十軌為一里,裡設裡司。每四里為一連,連設連長。每十連為一鄉,鄉設良人。再為臣設三卿,工設三族,商設三鄉,澤設三虞,山設三衡,加強管理。對於野,以三十家為一邑,邑設邑司。十邑為一卒,卒設卒帥。十卒為一鄉,鄉設鄉帥。三鄉為一縣,縣設縣帥。十縣為一屬,屬設大夫。全國共有五屬,設五屬大夫分別治理。並劃分各級官員的職權範圍,屬大夫管形獄,縣帥管劃分田界,鄉帥管一般政事,要求他們兢兢業業,不許荒廢政事,不然處以刑罰。每年正月,五屬大夫要向桓公彙報述職,桓公根據政績來進行獎懲。

軍事方面:實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規定士鄉的居民必須服兵役。每家出一人為士卒,每軌為一伍,伍由軌長率領。每裡五十人為一小戎,小戎由裡司率領。每連二百人為卒,卒由連長率領。每鄉兩千人為一旅,旅由良人率領。五鄉一萬人為一軍,十五鄉共三軍,桓公、國子、高子各率一軍。農閒時訓練,由戰事時出征。這樣既提高了士兵戰鬥力,也不必支付養兵的費用。另外,為解決武器不足的問題,規定犯罪可以用兵器贖罪。犯重罪可以用甲和戟贖罪,犯輕罪的可以用盾和戟贖罪,犯小罪可以用金屬贖罪,銅用來鑄兵器,鐵用來鑄農具。訴訟成功則要交一束箭。從此,齊國的兵器也漸漸充足起來。

齊桓公改革之後,齊國國力大為增強,齊桓公開始走上稱霸的道路。

他先是與鄰國修好,歸還給魯國以前侵佔的棠、潛兩邑,讓魯國作為南邊的屏障;歸還衛國以前侵佔的臺、原、姑、漆裡四邑,讓衛國成為西邊的屏障;歸還燕國以前侵佔的柴夫、吠狗兩邑,讓燕國成為北部的屏障。

齊桓公五年(前681年),齊、宋、陳、蔡、邾等五國國君在齊國的“北杏會盟”,旨在協力平息宋國內部爭奪君位的變亂,齊國首開以諸侯身份主持天下會盟的記錄,齊桓公的威望在諸侯中開始不斷提高。會盟前曾邀遂國國君入盟,遭到拒絕。“北杏會盟”結束後,齊桓公吞滅遂國。滅遂國後,齊桓公率兵殺向魯國。魯莊公請求免戰,與齊結盟,齊桓公答應與魯在柯地會盟。雙方登壇尚未入座時,魯莊公手下重臣曹沫從懷裡拔出劍來,威逼齊桓公說:“魯國力量小,齊國就經常欺負我們,與其屈辱地滅亡,不如拼死一搏!”管仲想救駕,卻被左右攔住。齊桓公不得不答應了魯莊公提出的齊、魯以汶水為界的條件。與魯莊公在柯地會盟的失敗教訓了齊桓公,認識到輕舉妄動的錯誤,輕則勞而無功、重則功敗垂成.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稱霸之路

曹沫刺齊桓公

齊桓公六年(前680年),曾參加“北杏會盟”的宋國背叛盟約,齊桓公約請曾參加“北杏會盟”的陳、蔡二國一起出兵伐宋。齊桓公先派人帶著豐盛的禮物去朝拜周天子,說宋國不尊重周天子,隨便廢立國君,請周天子興師問罪。周天子想借齊國的力量來樹立天子威望,遂答應齊桓公要求,派大夫單伯帶部分兵力,會同齊、陳、蔡三國合兵伐宋。宋國看到齊國打著周天子的旗號來討伐,不想揹負抗禦王師、與天子作對的罪名,請求歸順王室、與諸侯和好。齊桓公覺得“拉大旗作虎皮”的辦法比自己直接出兵更有效,便又在第二年冬天,拉著周天子的代表單伯,約集衛、鄭、宋三國國君一起在“鄄地會盟”,各國看到周天子支持齊國,諸侯國君遂共推齊桓公為盟主,齊桓公的霸主地位開始確立。

齊桓公八年(前678年),齊又約集魯、宋、陳、衛、鄭、許、滑、滕等國在“幽地會盟”。會上大家再推齊桓公為盟主,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齊桓公十二年(前674年),齊桓公出兵伐戎狄,沒取得什麼實質性效果,卻取得了戰略上的勝利,贏得了齊桓公“保衛華夏、攘除夷狄”的好名聲。

齊桓公十五年(前671年),與魯莊公在扈會盟。齊桓公十八年(前668年),齊國幫助魯莊公伐徐。

齊桓公十九年(前667年),在幽地會盟各國諸侯,齊桓公一直是以盟主的身份主持會盟。這就是歷史上齊桓公“九合諸侯”的壯舉。而維護周朝王室的“一匡天下”行為,則是齊桓公最舉世矚目、永垂史冊的功績。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稱霸之路

齊桓公九合諸侯

齊桓公二十二年(前664年),山戎人大規模進攻北方燕國,燕莊公向與燕國接壤的齊國求援。齊桓公想到自己是諸侯盟主,有救援燕國的義務;且燕國若亡于山戎,脣亡而齒寒,齊國北部邊境亦不得安寧,答應出兵救援。齊桓公在管仲陪同下,親率大軍討伐山戎、拯救燕國。山戎聞齊師大隊人馬將至,擄掠大量財物撤圍而去。齊軍一鼓作氣,兵圍孤竹國,孤竹國國君死於亂軍之中。這樣,齊桓公憑藉人強馬壯、軍力強大,經過六個月的艱苦征戰,把山戎人打敗,滅令支、孤竹兩國,將新徵闢的五百里土地全部交給燕莊公管理。齊桓公對燕莊公說:“你應該執行燕國開國之君召公時的國政,像周成王和周康王時那樣,按時向周天子納貢。”燕莊公感激涕零,諾諾稱是。在平定山戎之亂中,管仲展現了多方面的才能,使得勞師遠征的齊國軍隊得以不佔地利與人和的情況下取得勝利。

打敗北方山戎以後,邢國遭到另一狄人部落的侵犯。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春天,齊、宋、曹三國之君各率本國兵馬共同救邢。狄人退兵後,三國決定把邢國遷得離狄族遠些,齊桓公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靠近齊國較為安全的夷儀(今聊城西南)。不久,狄人又侵犯衛國,齊桓公考慮到衛國已是君死國滅,要重新建國,便於第二年(前658年)春在楚丘幫助衛國築新城,使得衛國在黃河南岸重建國都。邢、衛兩國遭狄人洗劫後,均在齊桓公幫助下得以復國。

齊桓公營救燕、邢、衛三國的行為,令中原眾諸侯震服,齊桓公的威望如日中天。在管仲的謀劃下,齊桓公把“尊王攘夷”作為政治綱領,齊國的霸主地位更加牢固。衛文公於是歌詠《木瓜》之詩,感謝齊桓公救衛復國、再立宗廟之舉:“投我以木瓜兮,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桃兮,報之以瓊瑤;匪報也,永以為好也。投我以木李,報之以瓊玖;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一歌而三唱,要報答齊桓公對於衛國的恩德。

楚國崛起於江淮流域後,當年被周武王封為子爵的楚國國君,放棄“楚子”稱號,乾脆自稱楚王,不把周天子放在眼裡。那時候,齊桓公的盟主地位只有南方的楚國不服。齊桓公二十九年(前657年)秋,楚國進攻鄭國,齊桓公約集各國國君在“陽谷會盟”,商討伐楚救鄭。齊桓公三十年(前656年)春,齊桓公率領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聯軍先對楚國的盟國蔡國實行軍事行動;接著,齊桓公率大軍聯合進攻楚國。迫使楚國認錯,答應向周天子進貢包茅。於是齊桓公和中原八國諸侯共同與楚國在召陵訂立盟約,要求楚國向周天子稱臣、每年都要向周天子貢獻苞茅,各自退兵,史稱“召陵之盟”。在管仲的策劃下,齊桓公“會諸侯,討不忠,伐叛逆”的諸多偉業都遵循一個標準,即一定要有利於齊國稱霸諸侯的戰略目標。

齊桓公三十一年(前655年),周王室發生更立太子之事。周惠王已立王子鄭為太子,因惠後喜歡小兒子帶,周惠王便欲廢鄭立帶。周惠王死後,齊桓公約集魯、宋、衛、許、曹、陳等國在洮會盟,正式將王太子鄭扶上週天子寶座,是為周襄王。齊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時,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持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

縱觀齊桓公的一生,可以看出他具備一個做大事的人的基本素養,他能夠任用賢能,心胸足夠開闊,雖然個人的能力品德未必很好,但是能夠聽得進勸說,所以最後還是成就了霸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