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樓夢》是中國清明清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獲得了世界上廣泛的讚譽。

書中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諸多濃墨重彩的描寫。舉凡除夕、元旦、元宵、芒種、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或濃墨重彩,大段大段的鋪排,務求其細,如除夕祭宗祠、元宵行盛宴;或寥寥數語,連帶而出,以顯其貌,如芒種送花神、端陽吃粽子。

在這許多節日中,偏有一個節日,從不見書中之人舉辦節慶活動,這就是今人所臆造出的“中國的情人節”——七夕!

“七夕”指的是農曆七月七日,俗謂這一天是牛郎、織女在天河(銀河)相會的日子,也稱天河會。牛郎和織女本是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它們隔銀河而東西相望,被人格化後,成為一對配偶神。

這兩個星宿的記載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

《紅樓夢》是中國清明清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獲得了世界上廣泛的讚譽。

書中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諸多濃墨重彩的描寫。舉凡除夕、元旦、元宵、芒種、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或濃墨重彩,大段大段的鋪排,務求其細,如除夕祭宗祠、元宵行盛宴;或寥寥數語,連帶而出,以顯其貌,如芒種送花神、端陽吃粽子。

在這許多節日中,偏有一個節日,從不見書中之人舉辦節慶活動,這就是今人所臆造出的“中國的情人節”——七夕!

“七夕”指的是農曆七月七日,俗謂這一天是牛郎、織女在天河(銀河)相會的日子,也稱天河會。牛郎和織女本是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它們隔銀河而東西相望,被人格化後,成為一對配偶神。

這兩個星宿的記載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詩經

但詩中的牽牛、織女僅僅作為自然存在的星辰,尚未形成任何故事情節。七夕成為民間普遍的節日,大約形成於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日益完善,並廣泛流傳。

據班固在《兩都賦》中說:

“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

《紅樓夢》是中國清明清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獲得了世界上廣泛的讚譽。

書中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諸多濃墨重彩的描寫。舉凡除夕、元旦、元宵、芒種、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或濃墨重彩,大段大段的鋪排,務求其細,如除夕祭宗祠、元宵行盛宴;或寥寥數語,連帶而出,以顯其貌,如芒種送花神、端陽吃粽子。

在這許多節日中,偏有一個節日,從不見書中之人舉辦節慶活動,這就是今人所臆造出的“中國的情人節”——七夕!

“七夕”指的是農曆七月七日,俗謂這一天是牛郎、織女在天河(銀河)相會的日子,也稱天河會。牛郎和織女本是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它們隔銀河而東西相望,被人格化後,成為一對配偶神。

這兩個星宿的記載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詩經

但詩中的牽牛、織女僅僅作為自然存在的星辰,尚未形成任何故事情節。七夕成為民間普遍的節日,大約形成於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日益完善,並廣泛流傳。

據班固在《兩都賦》中說:

“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兩都賦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訓練水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開鑿了昆明池,象徵天河,兩岸刻制牛郎、織女石像。說明直到西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

據東漢《四民月令》載:

“七月……七日,遂作曲,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幹糗,採蕙耳也。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注云:“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雲,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乞願,三年乃得。”

三國時曹植《九詠》中載:

“臨迴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

唐李善注云:“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東晉周處的《風土記》載:

“七夕灑掃於庭,施几筵,設酒果於河鼓、織女,言二星神會,乞富壽及子。”

據南朝梁殷芸《小說》載: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孫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南朝梁蕭統所輯《古詩十九首》中也載有牛郎織女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

《紅樓夢》是中國清明清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獲得了世界上廣泛的讚譽。

書中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諸多濃墨重彩的描寫。舉凡除夕、元旦、元宵、芒種、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或濃墨重彩,大段大段的鋪排,務求其細,如除夕祭宗祠、元宵行盛宴;或寥寥數語,連帶而出,以顯其貌,如芒種送花神、端陽吃粽子。

在這許多節日中,偏有一個節日,從不見書中之人舉辦節慶活動,這就是今人所臆造出的“中國的情人節”——七夕!

“七夕”指的是農曆七月七日,俗謂這一天是牛郎、織女在天河(銀河)相會的日子,也稱天河會。牛郎和織女本是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它們隔銀河而東西相望,被人格化後,成為一對配偶神。

這兩個星宿的記載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詩經

但詩中的牽牛、織女僅僅作為自然存在的星辰,尚未形成任何故事情節。七夕成為民間普遍的節日,大約形成於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日益完善,並廣泛流傳。

據班固在《兩都賦》中說:

“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兩都賦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訓練水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開鑿了昆明池,象徵天河,兩岸刻制牛郎、織女石像。說明直到西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

據東漢《四民月令》載:

“七月……七日,遂作曲,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幹糗,採蕙耳也。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注云:“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雲,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乞願,三年乃得。”

三國時曹植《九詠》中載:

“臨迴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

唐李善注云:“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東晉周處的《風土記》載:

“七夕灑掃於庭,施几筵,設酒果於河鼓、織女,言二星神會,乞富壽及子。”

據南朝梁殷芸《小說》載: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孫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南朝梁蕭統所輯《古詩十九首》中也載有牛郎織女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古詩十九首

在後來的民間演繹中,織女擅長織布,是玉帝和王母娘娘的女兒,她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後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樸實的農人牛郎,並養育了一雙兒女,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但他們的行徑,觸犯了天條,引得玉帝及王母娘娘不滿,盛怒之下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拿回。

牛郎見狀,將兒女放入籮筐,用扁擔挑著追上天去,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劃,一條大河橫亙在了牛郎面前,擋住了去路,這條河就是天上的銀河。兩人隔河相望,悲痛欲絕,兒女也哭聲震天。王母娘娘見他們夫妻和母子之間感情真摯,破例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是日,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這看似大團圓的結局,實際上充滿了深深的悲劇色調!

“七夕”又名“乞巧”,指通過穿針、浮針等方法乞祝巧慧。

我國傳統要求女子精於女紅針黹(zhǐ),故以針作為側顏智巧的工具。這一習俗也是漢代就已形成,如《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穿針乞巧”也稱“金針度人”,是在七夕時,對月用綵線等貫穿針孔,所穿針漢代有七孔、元代有九孔,這些針統稱玄鍼,針孔越多,難度越大;穿過的叫“得巧”,落在後面的稱“輸巧”。《荊楚歲時記》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tōu)石(指銅)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浮針乞巧”也是七夕乞巧的方法之一,即把針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不墜,且針影在容器底部形成各種圖案,以驗智巧,也稱“投花針”。如《帝京景物略》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面生膜,繡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菇影者,謂戚得巧。”

大觀園中生活著這麼多青春靚麗的女孩子,而七夕,又恰是女孩子們乞巧的日子,按說應該大書特書才對,然而,翻遍《紅樓夢》也沒看到如何過七夕的描寫。但是,無論是書中的人物,還是故事情節,卻都與七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

第十八回元妃省親時,點了四齣戲,其中一出就是《乞巧》,也就是清代洪昇《長生殿》傳奇第二十二出《密誓》。

"

《紅樓夢》是中國清明清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獲得了世界上廣泛的讚譽。

書中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諸多濃墨重彩的描寫。舉凡除夕、元旦、元宵、芒種、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或濃墨重彩,大段大段的鋪排,務求其細,如除夕祭宗祠、元宵行盛宴;或寥寥數語,連帶而出,以顯其貌,如芒種送花神、端陽吃粽子。

在這許多節日中,偏有一個節日,從不見書中之人舉辦節慶活動,這就是今人所臆造出的“中國的情人節”——七夕!

“七夕”指的是農曆七月七日,俗謂這一天是牛郎、織女在天河(銀河)相會的日子,也稱天河會。牛郎和織女本是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它們隔銀河而東西相望,被人格化後,成為一對配偶神。

這兩個星宿的記載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詩經

但詩中的牽牛、織女僅僅作為自然存在的星辰,尚未形成任何故事情節。七夕成為民間普遍的節日,大約形成於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日益完善,並廣泛流傳。

據班固在《兩都賦》中說:

“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兩都賦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訓練水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開鑿了昆明池,象徵天河,兩岸刻制牛郎、織女石像。說明直到西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

據東漢《四民月令》載:

“七月……七日,遂作曲,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幹糗,採蕙耳也。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注云:“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雲,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乞願,三年乃得。”

三國時曹植《九詠》中載:

“臨迴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

唐李善注云:“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東晉周處的《風土記》載:

“七夕灑掃於庭,施几筵,設酒果於河鼓、織女,言二星神會,乞富壽及子。”

據南朝梁殷芸《小說》載: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孫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南朝梁蕭統所輯《古詩十九首》中也載有牛郎織女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古詩十九首

在後來的民間演繹中,織女擅長織布,是玉帝和王母娘娘的女兒,她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後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樸實的農人牛郎,並養育了一雙兒女,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但他們的行徑,觸犯了天條,引得玉帝及王母娘娘不滿,盛怒之下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拿回。

牛郎見狀,將兒女放入籮筐,用扁擔挑著追上天去,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劃,一條大河橫亙在了牛郎面前,擋住了去路,這條河就是天上的銀河。兩人隔河相望,悲痛欲絕,兒女也哭聲震天。王母娘娘見他們夫妻和母子之間感情真摯,破例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是日,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這看似大團圓的結局,實際上充滿了深深的悲劇色調!

“七夕”又名“乞巧”,指通過穿針、浮針等方法乞祝巧慧。

我國傳統要求女子精於女紅針黹(zhǐ),故以針作為側顏智巧的工具。這一習俗也是漢代就已形成,如《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穿針乞巧”也稱“金針度人”,是在七夕時,對月用綵線等貫穿針孔,所穿針漢代有七孔、元代有九孔,這些針統稱玄鍼,針孔越多,難度越大;穿過的叫“得巧”,落在後面的稱“輸巧”。《荊楚歲時記》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tōu)石(指銅)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浮針乞巧”也是七夕乞巧的方法之一,即把針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不墜,且針影在容器底部形成各種圖案,以驗智巧,也稱“投花針”。如《帝京景物略》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面生膜,繡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菇影者,謂戚得巧。”

大觀園中生活著這麼多青春靚麗的女孩子,而七夕,又恰是女孩子們乞巧的日子,按說應該大書特書才對,然而,翻遍《紅樓夢》也沒看到如何過七夕的描寫。但是,無論是書中的人物,還是故事情節,卻都與七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

第十八回元妃省親時,點了四齣戲,其中一出就是《乞巧》,也就是清代洪昇《長生殿》傳奇第二十二出《密誓》。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元妃省親

內中寫到七月七夕,楊玉環在長生殿中乞巧,恰逢李隆基駕至,同話牛郎、織女之情。楊玉環渴望得到專一和長久的愛,因傷情而流淚,唐明皇與他對天盟誓:“生生世世,共為夫婦,永不分離。”但此後未久,安史之亂爆發,在逃亡途中,楊玉環被逼縊(yì)死。故而,人們認為“乞巧”為不吉之兆,脂硯齋也曾有批語“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十一回的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一句,其中的“雙星”就是指的牽牛和織女二星。歷來研究認為,這一回目標示著本回關於金麒麟情節的描寫,並隱喻史湘雲後來的命運。

"

《紅樓夢》是中國清明清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獲得了世界上廣泛的讚譽。

書中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諸多濃墨重彩的描寫。舉凡除夕、元旦、元宵、芒種、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或濃墨重彩,大段大段的鋪排,務求其細,如除夕祭宗祠、元宵行盛宴;或寥寥數語,連帶而出,以顯其貌,如芒種送花神、端陽吃粽子。

在這許多節日中,偏有一個節日,從不見書中之人舉辦節慶活動,這就是今人所臆造出的“中國的情人節”——七夕!

“七夕”指的是農曆七月七日,俗謂這一天是牛郎、織女在天河(銀河)相會的日子,也稱天河會。牛郎和織女本是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它們隔銀河而東西相望,被人格化後,成為一對配偶神。

這兩個星宿的記載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詩經

但詩中的牽牛、織女僅僅作為自然存在的星辰,尚未形成任何故事情節。七夕成為民間普遍的節日,大約形成於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日益完善,並廣泛流傳。

據班固在《兩都賦》中說:

“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兩都賦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訓練水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開鑿了昆明池,象徵天河,兩岸刻制牛郎、織女石像。說明直到西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

據東漢《四民月令》載:

“七月……七日,遂作曲,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幹糗,採蕙耳也。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注云:“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雲,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乞願,三年乃得。”

三國時曹植《九詠》中載:

“臨迴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

唐李善注云:“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東晉周處的《風土記》載:

“七夕灑掃於庭,施几筵,設酒果於河鼓、織女,言二星神會,乞富壽及子。”

據南朝梁殷芸《小說》載: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孫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南朝梁蕭統所輯《古詩十九首》中也載有牛郎織女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古詩十九首

在後來的民間演繹中,織女擅長織布,是玉帝和王母娘娘的女兒,她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後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樸實的農人牛郎,並養育了一雙兒女,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但他們的行徑,觸犯了天條,引得玉帝及王母娘娘不滿,盛怒之下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拿回。

牛郎見狀,將兒女放入籮筐,用扁擔挑著追上天去,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劃,一條大河橫亙在了牛郎面前,擋住了去路,這條河就是天上的銀河。兩人隔河相望,悲痛欲絕,兒女也哭聲震天。王母娘娘見他們夫妻和母子之間感情真摯,破例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是日,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這看似大團圓的結局,實際上充滿了深深的悲劇色調!

“七夕”又名“乞巧”,指通過穿針、浮針等方法乞祝巧慧。

我國傳統要求女子精於女紅針黹(zhǐ),故以針作為側顏智巧的工具。這一習俗也是漢代就已形成,如《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穿針乞巧”也稱“金針度人”,是在七夕時,對月用綵線等貫穿針孔,所穿針漢代有七孔、元代有九孔,這些針統稱玄鍼,針孔越多,難度越大;穿過的叫“得巧”,落在後面的稱“輸巧”。《荊楚歲時記》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tōu)石(指銅)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浮針乞巧”也是七夕乞巧的方法之一,即把針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不墜,且針影在容器底部形成各種圖案,以驗智巧,也稱“投花針”。如《帝京景物略》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面生膜,繡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菇影者,謂戚得巧。”

大觀園中生活著這麼多青春靚麗的女孩子,而七夕,又恰是女孩子們乞巧的日子,按說應該大書特書才對,然而,翻遍《紅樓夢》也沒看到如何過七夕的描寫。但是,無論是書中的人物,還是故事情節,卻都與七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

第十八回元妃省親時,點了四齣戲,其中一出就是《乞巧》,也就是清代洪昇《長生殿》傳奇第二十二出《密誓》。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元妃省親

內中寫到七月七夕,楊玉環在長生殿中乞巧,恰逢李隆基駕至,同話牛郎、織女之情。楊玉環渴望得到專一和長久的愛,因傷情而流淚,唐明皇與他對天盟誓:“生生世世,共為夫婦,永不分離。”但此後未久,安史之亂爆發,在逃亡途中,楊玉環被逼縊(yì)死。故而,人們認為“乞巧”為不吉之兆,脂硯齋也曾有批語“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十一回的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一句,其中的“雙星”就是指的牽牛和織女二星。歷來研究認為,這一回目標示著本回關於金麒麟情節的描寫,並隱喻史湘雲後來的命運。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史湘雲

據回後總評“後數十回若蘭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綱伏於此回中,所謂草蛇灰線,在千里之外”,有研究者推測,此金麒麟後來輾轉到了衛若蘭手中,並與史湘雲成婚,但因某種變故,夫婦離異,如神話中的牽牛織女二星一樣,永抱白頭之憾。

第四十回賈母在大觀園設席招待劉姥姥,席間眾人行酒令,鴛鴦作為令官,說的骨牌副兒中有句“當中‘二五’是雜七。”薛姨媽接道:“織女牛郎會七夕。”

這句酒令,顯然是借織女牛郎有所指,由於薛姨媽是個中年寡婦,肯定不是指其自身。

"

《紅樓夢》是中國清明清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獲得了世界上廣泛的讚譽。

書中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諸多濃墨重彩的描寫。舉凡除夕、元旦、元宵、芒種、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或濃墨重彩,大段大段的鋪排,務求其細,如除夕祭宗祠、元宵行盛宴;或寥寥數語,連帶而出,以顯其貌,如芒種送花神、端陽吃粽子。

在這許多節日中,偏有一個節日,從不見書中之人舉辦節慶活動,這就是今人所臆造出的“中國的情人節”——七夕!

“七夕”指的是農曆七月七日,俗謂這一天是牛郎、織女在天河(銀河)相會的日子,也稱天河會。牛郎和織女本是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它們隔銀河而東西相望,被人格化後,成為一對配偶神。

這兩個星宿的記載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詩經

但詩中的牽牛、織女僅僅作為自然存在的星辰,尚未形成任何故事情節。七夕成為民間普遍的節日,大約形成於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日益完善,並廣泛流傳。

據班固在《兩都賦》中說:

“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兩都賦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訓練水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開鑿了昆明池,象徵天河,兩岸刻制牛郎、織女石像。說明直到西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

據東漢《四民月令》載:

“七月……七日,遂作曲,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幹糗,採蕙耳也。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注云:“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雲,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乞願,三年乃得。”

三國時曹植《九詠》中載:

“臨迴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

唐李善注云:“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東晉周處的《風土記》載:

“七夕灑掃於庭,施几筵,設酒果於河鼓、織女,言二星神會,乞富壽及子。”

據南朝梁殷芸《小說》載: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孫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南朝梁蕭統所輯《古詩十九首》中也載有牛郎織女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古詩十九首

在後來的民間演繹中,織女擅長織布,是玉帝和王母娘娘的女兒,她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後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樸實的農人牛郎,並養育了一雙兒女,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但他們的行徑,觸犯了天條,引得玉帝及王母娘娘不滿,盛怒之下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拿回。

牛郎見狀,將兒女放入籮筐,用扁擔挑著追上天去,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劃,一條大河橫亙在了牛郎面前,擋住了去路,這條河就是天上的銀河。兩人隔河相望,悲痛欲絕,兒女也哭聲震天。王母娘娘見他們夫妻和母子之間感情真摯,破例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是日,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這看似大團圓的結局,實際上充滿了深深的悲劇色調!

“七夕”又名“乞巧”,指通過穿針、浮針等方法乞祝巧慧。

我國傳統要求女子精於女紅針黹(zhǐ),故以針作為側顏智巧的工具。這一習俗也是漢代就已形成,如《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穿針乞巧”也稱“金針度人”,是在七夕時,對月用綵線等貫穿針孔,所穿針漢代有七孔、元代有九孔,這些針統稱玄鍼,針孔越多,難度越大;穿過的叫“得巧”,落在後面的稱“輸巧”。《荊楚歲時記》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tōu)石(指銅)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浮針乞巧”也是七夕乞巧的方法之一,即把針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不墜,且針影在容器底部形成各種圖案,以驗智巧,也稱“投花針”。如《帝京景物略》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面生膜,繡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菇影者,謂戚得巧。”

大觀園中生活著這麼多青春靚麗的女孩子,而七夕,又恰是女孩子們乞巧的日子,按說應該大書特書才對,然而,翻遍《紅樓夢》也沒看到如何過七夕的描寫。但是,無論是書中的人物,還是故事情節,卻都與七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

第十八回元妃省親時,點了四齣戲,其中一出就是《乞巧》,也就是清代洪昇《長生殿》傳奇第二十二出《密誓》。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元妃省親

內中寫到七月七夕,楊玉環在長生殿中乞巧,恰逢李隆基駕至,同話牛郎、織女之情。楊玉環渴望得到專一和長久的愛,因傷情而流淚,唐明皇與他對天盟誓:“生生世世,共為夫婦,永不分離。”但此後未久,安史之亂爆發,在逃亡途中,楊玉環被逼縊(yì)死。故而,人們認為“乞巧”為不吉之兆,脂硯齋也曾有批語“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十一回的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一句,其中的“雙星”就是指的牽牛和織女二星。歷來研究認為,這一回目標示著本回關於金麒麟情節的描寫,並隱喻史湘雲後來的命運。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史湘雲

據回後總評“後數十回若蘭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綱伏於此回中,所謂草蛇灰線,在千里之外”,有研究者推測,此金麒麟後來輾轉到了衛若蘭手中,並與史湘雲成婚,但因某種變故,夫婦離異,如神話中的牽牛織女二星一樣,永抱白頭之憾。

第四十回賈母在大觀園設席招待劉姥姥,席間眾人行酒令,鴛鴦作為令官,說的骨牌副兒中有句“當中‘二五’是雜七。”薛姨媽接道:“織女牛郎會七夕。”

這句酒令,顯然是借織女牛郎有所指,由於薛姨媽是個中年寡婦,肯定不是指其自身。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寶玉和寶釵

而眾所周知,薛姨媽為了讓寶釵嫁給寶玉,常年賴在賈府不走,給他們創造獨處的機會,排除來自方方面面的障礙,因此,很大的可能是預示了二寶後來的命運。這也正同《終身誤》中所唱:“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第四十二回寫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的時候,鳳姐讓她給自己的女兒起名:

“……一則藉藉你的壽;二則你們是莊稼人,不怕你惱,到底貧苦些,你貧苦人起個名字,只怕壓的住他。”

劉姥姥聽說,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幾時生的?”

鳳姐兒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

劉姥姥忙笑道:“這個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兒。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這名字,他必長命百歲。日後大了,各人成家立業,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卻從這‘巧’字上來。”

"

《紅樓夢》是中國清明清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獲得了世界上廣泛的讚譽。

書中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諸多濃墨重彩的描寫。舉凡除夕、元旦、元宵、芒種、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或濃墨重彩,大段大段的鋪排,務求其細,如除夕祭宗祠、元宵行盛宴;或寥寥數語,連帶而出,以顯其貌,如芒種送花神、端陽吃粽子。

在這許多節日中,偏有一個節日,從不見書中之人舉辦節慶活動,這就是今人所臆造出的“中國的情人節”——七夕!

“七夕”指的是農曆七月七日,俗謂這一天是牛郎、織女在天河(銀河)相會的日子,也稱天河會。牛郎和織女本是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它們隔銀河而東西相望,被人格化後,成為一對配偶神。

這兩個星宿的記載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詩經

但詩中的牽牛、織女僅僅作為自然存在的星辰,尚未形成任何故事情節。七夕成為民間普遍的節日,大約形成於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日益完善,並廣泛流傳。

據班固在《兩都賦》中說:

“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兩都賦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訓練水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開鑿了昆明池,象徵天河,兩岸刻制牛郎、織女石像。說明直到西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

據東漢《四民月令》載:

“七月……七日,遂作曲,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幹糗,採蕙耳也。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注云:“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雲,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乞願,三年乃得。”

三國時曹植《九詠》中載:

“臨迴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

唐李善注云:“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東晉周處的《風土記》載:

“七夕灑掃於庭,施几筵,設酒果於河鼓、織女,言二星神會,乞富壽及子。”

據南朝梁殷芸《小說》載: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孫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南朝梁蕭統所輯《古詩十九首》中也載有牛郎織女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古詩十九首

在後來的民間演繹中,織女擅長織布,是玉帝和王母娘娘的女兒,她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後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樸實的農人牛郎,並養育了一雙兒女,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但他們的行徑,觸犯了天條,引得玉帝及王母娘娘不滿,盛怒之下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拿回。

牛郎見狀,將兒女放入籮筐,用扁擔挑著追上天去,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劃,一條大河橫亙在了牛郎面前,擋住了去路,這條河就是天上的銀河。兩人隔河相望,悲痛欲絕,兒女也哭聲震天。王母娘娘見他們夫妻和母子之間感情真摯,破例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是日,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這看似大團圓的結局,實際上充滿了深深的悲劇色調!

“七夕”又名“乞巧”,指通過穿針、浮針等方法乞祝巧慧。

我國傳統要求女子精於女紅針黹(zhǐ),故以針作為側顏智巧的工具。這一習俗也是漢代就已形成,如《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穿針乞巧”也稱“金針度人”,是在七夕時,對月用綵線等貫穿針孔,所穿針漢代有七孔、元代有九孔,這些針統稱玄鍼,針孔越多,難度越大;穿過的叫“得巧”,落在後面的稱“輸巧”。《荊楚歲時記》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tōu)石(指銅)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浮針乞巧”也是七夕乞巧的方法之一,即把針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不墜,且針影在容器底部形成各種圖案,以驗智巧,也稱“投花針”。如《帝京景物略》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面生膜,繡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菇影者,謂戚得巧。”

大觀園中生活著這麼多青春靚麗的女孩子,而七夕,又恰是女孩子們乞巧的日子,按說應該大書特書才對,然而,翻遍《紅樓夢》也沒看到如何過七夕的描寫。但是,無論是書中的人物,還是故事情節,卻都與七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

第十八回元妃省親時,點了四齣戲,其中一出就是《乞巧》,也就是清代洪昇《長生殿》傳奇第二十二出《密誓》。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元妃省親

內中寫到七月七夕,楊玉環在長生殿中乞巧,恰逢李隆基駕至,同話牛郎、織女之情。楊玉環渴望得到專一和長久的愛,因傷情而流淚,唐明皇與他對天盟誓:“生生世世,共為夫婦,永不分離。”但此後未久,安史之亂爆發,在逃亡途中,楊玉環被逼縊(yì)死。故而,人們認為“乞巧”為不吉之兆,脂硯齋也曾有批語“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十一回的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一句,其中的“雙星”就是指的牽牛和織女二星。歷來研究認為,這一回目標示著本回關於金麒麟情節的描寫,並隱喻史湘雲後來的命運。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史湘雲

據回後總評“後數十回若蘭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綱伏於此回中,所謂草蛇灰線,在千里之外”,有研究者推測,此金麒麟後來輾轉到了衛若蘭手中,並與史湘雲成婚,但因某種變故,夫婦離異,如神話中的牽牛織女二星一樣,永抱白頭之憾。

第四十回賈母在大觀園設席招待劉姥姥,席間眾人行酒令,鴛鴦作為令官,說的骨牌副兒中有句“當中‘二五’是雜七。”薛姨媽接道:“織女牛郎會七夕。”

這句酒令,顯然是借織女牛郎有所指,由於薛姨媽是個中年寡婦,肯定不是指其自身。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寶玉和寶釵

而眾所周知,薛姨媽為了讓寶釵嫁給寶玉,常年賴在賈府不走,給他們創造獨處的機會,排除來自方方面面的障礙,因此,很大的可能是預示了二寶後來的命運。這也正同《終身誤》中所唱:“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第四十二回寫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的時候,鳳姐讓她給自己的女兒起名:

“……一則藉藉你的壽;二則你們是莊稼人,不怕你惱,到底貧苦些,你貧苦人起個名字,只怕壓的住他。”

劉姥姥聽說,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幾時生的?”

鳳姐兒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

劉姥姥忙笑道:“這個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兒。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這名字,他必長命百歲。日後大了,各人成家立業,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卻從這‘巧’字上來。”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巧姐和板兒

雖然七夕是乞巧節,但在鳳姐以及劉姥姥等人看來,顯然不是什麼好日子。因此,才要以毒攻毒,以火攻火。一則貴家之女,本不用靠針黹為生存之計;二則七月有個大日子,道家稱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要舉行齋醮等法事活動等;佛家稱為“盂蘭盆節”,也要放焰口,給餓鬼施食等;民間則放河燈,祭奠先人。

巧姐在前八十回中“戲份”不多,但她畢竟位列金陵十二釵第十位,比李紈和秦可卿的位置還要靠前,因此在八十回後肯定有不少描寫,從她的判詞“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以及圖畫“後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裡紡績”,可以看出,劉姥姥根據她生日起的名字,與她今後的命運有重大關係!

第七十八回,寶玉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兒誄》中,有一句“樓空鳷(zhī)鵲,徒懸七夕之針;帶斷鴛鴦,誰續五絲之縷?”

"

《紅樓夢》是中國清明清社會世態百相的史詩性著作,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取得了非凡的藝術成就,獲得了世界上廣泛的讚譽。

書中對於中國的傳統節日,有諸多濃墨重彩的描寫。舉凡除夕、元旦、元宵、芒種、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等,或濃墨重彩,大段大段的鋪排,務求其細,如除夕祭宗祠、元宵行盛宴;或寥寥數語,連帶而出,以顯其貌,如芒種送花神、端陽吃粽子。

在這許多節日中,偏有一個節日,從不見書中之人舉辦節慶活動,這就是今人所臆造出的“中國的情人節”——七夕!

“七夕”指的是農曆七月七日,俗謂這一天是牛郎、織女在天河(銀河)相會的日子,也稱天河會。牛郎和織女本是從牽牛星、織女星的星名衍化而來,它們隔銀河而東西相望,被人格化後,成為一對配偶神。

這兩個星宿的記載最早出自《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詩經

但詩中的牽牛、織女僅僅作為自然存在的星辰,尚未形成任何故事情節。七夕成為民間普遍的節日,大約形成於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日益完善,並廣泛流傳。

據班固在《兩都賦》中說:

“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雲漢之無涯。”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兩都賦

漢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為訓練水軍,在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開鑿了昆明池,象徵天河,兩岸刻制牛郎、織女石像。說明直到西漢時,這兩顆星宿才被轉化為具體人物。

據東漢《四民月令》載:

“七月……七日,遂作曲,合藍丸及蜀漆丸,曝經書及衣裳,作幹糗,採蕙耳也。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祈請於河鼓、織女。”注云:“言此二星神當會,守夜者鹹懷私願。或雲見天漢中有奕奕正白雲,如地河之波,輝輝有光曜五色,以此為徵,應見者便拜乞願,三年乃得。”

三國時曹植《九詠》中載:

“臨迴風兮浮漢渚,目牽牛兮眺織女。交有際兮會有期,嗟痛吾兮來不時。”

唐李善注云:“牽牛為夫,織女為婦,織女牽牛之星,各處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會。”

東晉周處的《風土記》載:

“七夕灑掃於庭,施几筵,設酒果於河鼓、織女,言二星神會,乞富壽及子。”

據南朝梁殷芸《小說》載:

“天河之東有織女,天帝之孫也,年年機杼勞役,織成雲錦天衣,容貌不暇整。天帝憐其獨處,許嫁河西牛郎,嫁後遂廢織紉。天帝怒,責令歸河東,許一年一度相會。”

南朝梁蕭統所輯《古詩十九首》中也載有牛郎織女事: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古詩十九首

在後來的民間演繹中,織女擅長織布,是玉帝和王母娘娘的女兒,她每天給天空織彩霞,後討厭這枯燥的生活,就偷偷下到凡間,私自嫁給河西樸實的農人牛郎,並養育了一雙兒女,過上男耕女織的生活。但他們的行徑,觸犯了天條,引得玉帝及王母娘娘不滿,盛怒之下派天兵天將把織女拿回。

牛郎見狀,將兒女放入籮筐,用扁擔挑著追上天去,眼看要追上了,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劃,一條大河橫亙在了牛郎面前,擋住了去路,這條河就是天上的銀河。兩人隔河相望,悲痛欲絕,兒女也哭聲震天。王母娘娘見他們夫妻和母子之間感情真摯,破例允許他們每年七月七日相會一次。是日,無數喜鵲飛來,用身體搭成一道跨越天河的彩橋,讓牛郎織女在天河上相會。

這看似大團圓的結局,實際上充滿了深深的悲劇色調!

“七夕”又名“乞巧”,指通過穿針、浮針等方法乞祝巧慧。

我國傳統要求女子精於女紅針黹(zhǐ),故以針作為側顏智巧的工具。這一習俗也是漢代就已形成,如《西京雜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

“穿針乞巧”也稱“金針度人”,是在七夕時,對月用綵線等貫穿針孔,所穿針漢代有七孔、元代有九孔,這些針統稱玄鍼,針孔越多,難度越大;穿過的叫“得巧”,落在後面的稱“輸巧”。《荊楚歲時記》雲:“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聚會之夜。……是夕,婦人結綵樓,穿七孔針,或以金、銀、鍮(tōu)石(指銅)為針,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

“浮針乞巧”也是七夕乞巧的方法之一,即把針放入盛水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不墜,且針影在容器底部形成各種圖案,以驗智巧,也稱“投花針”。如《帝京景物略》載:“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面生膜,繡針投之則浮。則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菇影者,謂戚得巧。”

大觀園中生活著這麼多青春靚麗的女孩子,而七夕,又恰是女孩子們乞巧的日子,按說應該大書特書才對,然而,翻遍《紅樓夢》也沒看到如何過七夕的描寫。但是,無論是書中的人物,還是故事情節,卻都與七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如:

第十八回元妃省親時,點了四齣戲,其中一出就是《乞巧》,也就是清代洪昇《長生殿》傳奇第二十二出《密誓》。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元妃省親

內中寫到七月七夕,楊玉環在長生殿中乞巧,恰逢李隆基駕至,同話牛郎、織女之情。楊玉環渴望得到專一和長久的愛,因傷情而流淚,唐明皇與他對天盟誓:“生生世世,共為夫婦,永不分離。”但此後未久,安史之亂爆發,在逃亡途中,楊玉環被逼縊(yì)死。故而,人們認為“乞巧”為不吉之兆,脂硯齋也曾有批語“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

第三十一回的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雙星”一句,其中的“雙星”就是指的牽牛和織女二星。歷來研究認為,這一回目標示著本回關於金麒麟情節的描寫,並隱喻史湘雲後來的命運。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史湘雲

據回後總評“後數十回若蘭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綱伏於此回中,所謂草蛇灰線,在千里之外”,有研究者推測,此金麒麟後來輾轉到了衛若蘭手中,並與史湘雲成婚,但因某種變故,夫婦離異,如神話中的牽牛織女二星一樣,永抱白頭之憾。

第四十回賈母在大觀園設席招待劉姥姥,席間眾人行酒令,鴛鴦作為令官,說的骨牌副兒中有句“當中‘二五’是雜七。”薛姨媽接道:“織女牛郎會七夕。”

這句酒令,顯然是借織女牛郎有所指,由於薛姨媽是個中年寡婦,肯定不是指其自身。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寶玉和寶釵

而眾所周知,薛姨媽為了讓寶釵嫁給寶玉,常年賴在賈府不走,給他們創造獨處的機會,排除來自方方面面的障礙,因此,很大的可能是預示了二寶後來的命運。這也正同《終身誤》中所唱:“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第四十二回寫劉姥姥二進榮國府的時候,鳳姐讓她給自己的女兒起名:

“……一則藉藉你的壽;二則你們是莊稼人,不怕你惱,到底貧苦些,你貧苦人起個名字,只怕壓的住他。”

劉姥姥聽說,便想了一想,笑道:“不知他幾時生的?”

鳳姐兒道:“正是生日的日子不好呢,可巧是七月初七日。”

劉姥姥忙笑道:“這個正好,就叫他是巧哥兒。這叫作‘以毒攻毒,以火攻火’的法子。姑奶奶定要依我這名字,他必長命百歲。日後大了,各人成家立業,或一時有不遂心的事,必然是遇難成祥,逢凶化吉,卻從這‘巧’字上來。”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巧姐和板兒

雖然七夕是乞巧節,但在鳳姐以及劉姥姥等人看來,顯然不是什麼好日子。因此,才要以毒攻毒,以火攻火。一則貴家之女,本不用靠針黹為生存之計;二則七月有個大日子,道家稱為“中元地官赦罪之辰”,要舉行齋醮等法事活動等;佛家稱為“盂蘭盆節”,也要放焰口,給餓鬼施食等;民間則放河燈,祭奠先人。

巧姐在前八十回中“戲份”不多,但她畢竟位列金陵十二釵第十位,比李紈和秦可卿的位置還要靠前,因此在八十回後肯定有不少描寫,從她的判詞“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偶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以及圖畫“後面又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裡紡績”,可以看出,劉姥姥根據她生日起的名字,與她今後的命運有重大關係!

第七十八回,寶玉祭奠晴雯的《芙蓉女兒誄》中,有一句“樓空鳷(zhī)鵲,徒懸七夕之針;帶斷鴛鴦,誰續五絲之縷?”

紅樓夢中的七夕出現在戲文、回目、酒令、名字和祭文中,都是悲劇

《紅樓夢》87版電視劇·寶玉探晴雯

前面提到的《荊楚歲時記》中,已經說過“七夕之針”。後一句“五絲之縷”,典出《西京雜記》:傳說漢高祖劉邦寵愛戚夫人,“至七月七日,臨百子池,作於闐樂。樂畢,以五色縷相羈,謂為相連受。”意思是說,漢高祖在七月七日以五色絲縷與戚夫人相系,稱為相連綬。

僅此一句詩,便可令人回想“勇晴雯病補雀金裘”的情節,這裡既讚美了她高妙無雙的女紅之藝,也滲透著如今斯人已去針空懸,人天相隔兩茫茫的哀痛。

在《紅樓夢》中,無論是一齣戲文、一條回目、一個酒令、一個名字或者一篇祭文,無不揭示出“七夕”本質上是個悲劇!如今的“七夕”,搖身一變成了“中國的情人節”,除了商家的鼓譟,過度消費和異化傳統節日的問題,也實在值得有識之士反思!


參考文獻:

  1. 《詩經》
  2. 《文選》
  3. 《紅樓夢》
  4. 《紅樓夢大辭典》
  5. 《中國歲時節令辭典》

注:

  • 文中照片皆來自網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