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說明:本文所標的定價是綜合目前國內錢幣市場行情標定的。因市場價格受各種因素影響而上下浮動,故各錢所標價格也僅作為參考價格。所列標價勻為人民幣計價

近年來有一大部分藏家被拍賣公司和收購公司所誤導,都覺得自己手中的古錢幣價值好幾百萬,甚至過千萬,那您有沒有想過您手中的錢幣真這麼值錢那您為什麼還沒有高價賣出呢?該醒醒啦,這才是市場價!!!不要再被忽悠!

下圖(圖1)是目前市值最貴的銀元:宣統元寶,價值上百萬。是宣統二年(1910年)雲南造幣廠曾試鑄的,因為當時是作為樣幣試鑄造,該幣存世不到十枚。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1、雲南庚戌春季宣統元寶,價值165萬元)

據2007年6月27日《重慶晨報》報道:溫州的代先生十年前花2000元買來的十塊銀幣中,有一枚被故宮專家鑑定為“庚戌春雲南造宣統元寶”真品,目前世上僅存兩枚,其中一枚2002年在北京拍出了108.9萬元的天價。當得知這一消息,代先生一家高興壞了,準備將這枚銀幣作為傳家寶一代代傳下去。而這枚價值百萬的銀幣是代先生在北京出差時偶然在一位老人手裡買到的,不懂銀幣知識的他將銀幣隨便放在家裡,直到有一天,當代先生的孩子從電腦上搜索,他這才知道此銀幣的價值。

也許你要說了,我怎麼會有這麼好的運氣,碰上價值百萬的銀元?有句俗話說的好:“運氣只屬於有準備的人”。如果你手上正好有幾枚銀元,不妨對照下面的圖,看看你的銀元價值多少呢?或者看了以下的介紹,有一天你也碰上了天上掉下來的陷餅,你正好接住呢!

最初,流通於我國市場的銀元是從國外輸入的。明代後期,隨著國際貿易的發展,外國銀元開始流入我國。及至清代中期,海禁漸開,對外貿易日趨繁榮。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外國銀元開始深入我國內地城鎮,且數量與日俱增。有關資料表明,當時我國市面上流通的外國銀元多達幾十種,其中比較常見的有:西班牙的“本洋”(重27.07克,成色90.3%)、墨西哥的“鷹洋”(重27.58克,成色90%)、英國的“站人洋”(重27.44克,成色90%)、日本的“龍洋”(重27.59克,成色90.1%)、美國的貿易銀元(重27.64克,成色90%)。

由於外國銀元製作精巧,格式劃一,重量、成色標準統一,以枚計值,便於交易與計算,故此不脛而走,廣為流通。其間,一些外商為套購中國的白銀,從中漁利,竟用重約七錢、成色90%的一枚銀元交換成色為93.5%的一兩紋銀。中國白銀大量外流,損失極大。加之,鴉片貿易劇增,流入的外國銀元日益減少,流出的中國白銀日益增多。面對“白銀恐慌”,清廷決定順應時勢,自鑄銀元。

實際上,此前地方政府或民間業已用土法打製銀元。據史書記載,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清政府在西藏拉薩設立寶藏局,開鑄寶藏銀錢(圖2)。此錢分大、中、小三等,大者重一錢五分(5.6克),直徑30.5毫米;中者重一錢(4克),直徑26毫米;小者重五分(2克),直徑22毫米。正面紀“乾隆寶藏”四個字,邊緣紀年,背面鑄藏文,內容與正面漢文相對應。這是流通於我國境內的最早的本國正式銀元。乾隆以後,又有“嘉慶寶藏”、“道光寶藏”銀錢面世。這兩種銀錢,亦為土法打製,傳世極少。其他地區也曾自鑄銀元,例如道光十八年(1838年)福建省在臺灣發行的壽星銀餅(圖3),咸豐八年(1858年)福建漳州發行的有曾國荃簽字的漳州軍餉足紋通行銀餅。這兩種仿製銀元,由於鑄工不精,花紋粗劣,流通不廣。咸豐年間民間也曾自發的仿製數種銀元。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臺灣壽星銀餅,68000元)

光緒十年(1884年),吉林機器官局試鑄的吉林“廠平銀幣”,幣值共五種,即一兩、七錢、半兩、三錢、一錢。正面中央為篆書“光緒十年吉林機器官局監製”十二字,在文字兩側各有一蛟龍圖案。背面鑄有滿、漢紀值文字和雲紋。這是中國第一套機鑄銀幣。這套銀幣只限於流通吉林一帶,且所鑄無多,因此未曾對全國商品經濟的發展產生明顯影響。

中國最早大規模正式機制的銀元——“光緒元寶”開始於廣東。光緒十六年(1890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經清政府批准在廣東使用外國造幣機器自鑄庫平七錢三分銀幣。這種新式銀幣,正面紀“光緒元寶”四字,其中央以滿文紀“光緒元寶”,周圍以英文紀省名、幣重;背面飾蟠龍圖案,其周圍環書“廣東省造·庫平七錢三分”。外國銀元一般重為七錢二分,而此種銀元重為七錢三分。其所以略重於一般銀元,目的在於驅逐外國銀元。正因為重量的差別,“七錢三分”銀元行用不久,即多被私毀或收藏。這種以庫平七錢三分為準,並將英文印於正面的銀元,錢幣學上稱為“七三反版”。因首鑄的“光緒元寶”銀元背面鑄有龍的圖像,故俗稱“龍洋”。光緒十五年(1889年),“七三反版”停鑄,改鑄庫平七錢二分的“七二反版”。“七二反版”銀元只減輕重量,圖案未變,並仍將英文置於幣的正面,因此引起一些清政府官員的非議。光緒十六年,廣東造幣廠根據戶部所定體制,將正面的英文移於背面,背面的中文移於正面,正式鑄發普通版的“龍洋”。一元主幣直徑39.40毫米,重27.2克,成色88%。同時還鑄有五角、二角、一角、五分四等輔幣。

普通版的廣東龍洋,成色良好,商民樂用,成效顯著。因有利可圖(銀元幣值比較高,壹圓合制錢千文),各省相繼設局,以廣東龍洋模式鑄造本省銀元。銀元數量激增,流通順暢,迫使陳舊的銀兩貨幣急速退出流通領域。

龍洋的廣泛鑄行,必然與傳統的銀兩制度發生矛盾。由此引發了一場有關主幣銀元重量的大爭論。對改鑄一兩銀元的意見,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各有主張,各有理由。爭論的結果,主張用“兩”者暫時佔了上風。當時清政府雖通令鑄造一兩銀幣,但各省多懷觀望,並未認真遵行。光緒二十九年至光緒三十二年(1903-1906年),除湖北所鑄的一兩“大清銀幣”曾一度流通於市外,其餘所鑄一兩銀幣,如戶部所鑄的一兩“光緒元寶”、一兩“大清銀幣”、北洋機器局所鑄的一兩“光緒元寶”、廣東所鑄的“壽”字一兩“光緒元寶”等,均未行用流通,均屬試鑄樣幣。至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主張“七錢二分”的一派得勢,從此“七錢二分”成為定製。

光緒三十二年至光緒三十四年(1906-1908年),四川曾鑄“盧比”銀幣。這種銀幣正面鑄有光緒帝肖像,以三錢二分為主幣,一錢六分及八分為輔幣。這是我國最早有人物圖像的銀幣,也是唯一有我國帝王像的銀幣。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3、湖北一兩大清銀幣,55000元)

(圖4、北洋一兩光緒元寶,280000元)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5、廣東“壽”字一兩光緒元寶,450000元)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北洋機器局首先開鑄壹圓“大清銀幣”,但未流通。宣統二年(1910年),天津造幣總廠試鑄壹圓“大清銀幣”,但也未通用。同年,清政府頒佈《幣制則例》,將鑄幣權收回中央,正式規定銀元為本位幣,以“圓”為單位。次年,由戶部天津造幣總廠開鑄壹圓“大清銀幣”。“大清銀幣”,亦為一種龍洋,直徑39毫米,重26.56克,成色88%,其正面中部紀“大清銀幣”四字,下部紀“宣統三年”,上部以滿文紀“宣統三年”;背面飾蟠龍圖案,中央紀“壹圓”二字,下印英文“ONE DOLLAR”即“壹元”。主幣“壹圓”尚有“簽字版”,鑄“G·L”英文款志。民國初年,因局勢不穩,幣制未定,所以續制“大清銀幣”。民國三年,袁世凱像銀幣制出,“大清銀幣”停鑄。

宣統二年,清政府正式規定“大清銀幣”以“圓”為單位,從而打破了我國傳統的稱量貨幣單位的成式。此後,“圓”便正式成為我國的貨幣單位,一直沿用至今。

宣統元年至二年(1909-1910年),湖北、四川、雲南、廣東、山西等省曾先後鑄發少量的“宣統元寶”銀幣。本文一開頭提到的代先生收藏的就是這種銀元。

清末自鑄銀元大多成套,一元以下小銀幣,俗稱小洋。小洋麵額分為五角、貳角、壹角等數種,其中貳角者(即所謂雙毫)因大小適中,便於交易,流通尤暢。作為輔幣的小銀幣,成色比一元幣略低,一般為82%。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6、宣統三年輔幣:壹角,450元)

相對落後的銀兩制度而言,銀元是一種先進的幣制。因此,清末自鑄銀元無論對於抵制外國銀元還是對於當時的經濟發展都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宣統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滿清政府被推翻。民國元年(1912年),南京造幣廠首鑄孫中山像開國紀念銀幣。此幣重26.6克,成色90.4%,直徑39毫米,正面珠圈內有孫中山小頭側面半身像,珠圈上下環列隸書“中華民國開國紀念幣”九字;背面中央有隸書“壹圓”二字,珠圈外上下環列英文“中華民國一元”,緣部兩側各有一“五角星”。不久,因袁世凱篡位而停鑄。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7、民國元年孫中山像開國紀念幣,8500元)

民國三年(1914年),國民政府公佈《國幣條例》,整頓、統一銀元的鑄造。按照《國幣條例》的規定,本位幣仍然以“元”為單位,將鑄發的袁世凱頭像銀幣(俗稱袁大頭)定為國幣,全國通用。初由天津造幣廠開鑄,後各省紛紛仿鑄面值有一元、中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鎳質)五等,其中有的等級又有數種版別又有一種“簽字版”,即在頭像右側刻“L.GIORGI”英文款志(意大利雕版師之名)此幣為試鑄樣幣,未經流通。作為流通中的主幣,袁頭幣重量及成色劃一(重26.6克,成色90.4%,直徑39毫米),圖案新穎,識別方便,官民樂用。從發行收效看,袁頭幣是我國鑄造最成功、流通最廣的銀幣。它的廣泛流通,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逐漸取代了外國銀元。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圖8、民國三年袁世凱像銀幣,450元)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9、民國三年袁世凱像中圓銀幣,36500元)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10、袁世凱像銀幣“簽字版”,350000元)

民國十六年(1927年),北伐勝利,國民政府停鑄袁頭像銀幣,改鑄孫中山像銀幣。但因時間急促,國幣圖案尚未規定,不能及時鑄造。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南京、天津、浙江、四川等造幣廠對民國元年孫幣舊模略作修改繼續鑄造。繼鑄的這類“孫幣”,其背面英文改為“中華民國誕生紀念”,“五角星”改為“六角星”。1927年所鑄的另一種版別,即泉界稱之為“上五角星”者,傳世較少。作為國幣的孫中山像銀幣(俗稱“孫幣”或“船洋”),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開鑄,枚重26.6克,成色90.4%,39.5毫米,正面為孫中山正側面半身像,背面為帆船放洋圖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圖11、民國二十三年孫像帆船圖銀幣,550元)

民國年間,一些省曾一度鑄發地方性質的銀幣,如四川於民國元年至三年(1912-1914年)鑄發的“漢”字“四川銀幣”(有一元、五角、二角、一角共四等幣值)(圖15.35);直隸於民國十五年(1926年)鑄發的龍鳳銀幣(有二角、一角共兩等幣值),雲南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鑄發的雙旗銀幣(有五角、二角共兩等幣值)等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圖12、雲南省造雙旗銀幣,80元)

民國初期,天津、南京造幣廠還曾先後鑄造屬於紀念性質的金銀幣,諸如孫中山紀念金銀幣、黎元洪開國紀念金銀幣、袁世凱共和紀念金銀幣、曹錕憲法成立紀念金銀幣、段祺瑞執政紀念金銀幣、張作霖大元帥紀念銀幣,等等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13、袁世凱共和紀念銀幣,32000元)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14、張作霖大元帥紀念銀幣,397000元)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國民政府頒佈《銀本位幣鑄造條例》,宣佈廢兩改元,即革除銀兩制度,以銀元為法定貨幣;規定主幣重26.6971克,成色88%。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國民政府實行新的法幣政策,禁止使用銀元。我國以銀元為本位的幣制至此終結。

我國自鑄銀幣,數額巨大,種類、版別極多。其中有些品種,如湖南、福建、浙江“七錢二分”主幣、廣東“七三反版”(俗稱“七三番版”)、“七二反版”(俗稱“七二番版”)等鑄額甚小,傳世甚少;有些品種,如廣東、北洋“一兩”銀幣、四川“缶寶”銀幣、光緒二十二年壹圓“大清”銀幣、宣統二年壹圓“大清銀幣”、宣統三年短鬚龍“大清銀幣”、孫像“三鳥”銀幣、孫像地球銀幣、袁像共和、飛龍“簽字版”銀幣等,均屬試鑄樣幣,均極稀貴;近二三十年來又有一些新發現的稀見之品見諸報刊,如“奉天一兩”、陝西省造“光緒元寶”銀幣、戊申“吉”字一兩銀幣、喀什道“大清銀幣”等。上述各種銀元,都是價格昂貴的名珍或大名譽品,都是中外集藏家追求的目標。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15、宣統三年短鬚龍“大清銀幣”,無定價)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16、民國十八年孫像地球試鑄幣,430000元)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17、陝西省造“光緒元寶”銀幣,650000元)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圖18、戊申“吉”字一兩“大清銀幣”,無定價)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以上圖文摘自高英民著,學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錢幣》。

看看哪些銀元價值百萬,可不要白日做夢以為是古錢幣就值錢!

博物館徵集137,36,86,66,77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