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入關後,首先在工部和戶部設立寶源和寶泉兩個中央造幣廠,這兩個造幣廠鑄造了清代歷朝錢幣。 隨後在各地又建立了一些地方造幣廠,大量鑄造銅錢。有清一代先後在各省設立的造幣廠:直隸有宣府錢局、密鎮錢局、薊鎮錢局、寶直局、寶德局。山西有大同局、寶晉局、陽和錢局。奉天有盛京錢局、寶奉局。吉林有寶吉局。江蘇有江寧府局(寶寧、寶安局)、寶蘇局。浙江有寶浙局。福建有寶福局、漳州局。江西有寶昌局。山東有臨清鎮局、寶濟局(寶東局)、萊州局。河南有寶河蜀:湖北有寶武局、荊州府局、襄陽錢局,鄖陽錢局。湖南有常德府局、寶南局。廣東有寶廣局、肇慶府局。廣西有寶桂局。四川有寶川局、寧遠府局。貴州有寶黔局(貴陽府局)、畢節縣局、大定府局。雲南有寶雲局、大理府局、祿豐縣局、蒙自縣局、臨安府局、沾益州局、東川府局、廣西州局、東川府新局、順寧府局、永昌府局、曲靖府局、楚雄錢局、廣南錢局、寧臺廠錢局、文山縣局。西藏有寶藏局。陝西有延綏錢局、寶陝局。甘肅有鞏昌府局、寶鞏局、寧夏府局。新疆有葉爾羌局、阿克蘇局、烏什局、庫車局、喀什噶爾局、寶迪局、寶伊局,臺灣有寶臺局。只不過這些造幣廠時鑄時停,大多沒有連續鑄造。

1、

清代四川有兩府設局,一為寶川局,在成都府;一為寧遠府局。

康熙七年開設四川成都府局,所鑄錢幣背為“川”字,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

雍正元年因四川銅礦未獲開採。開局之議未果,十年礦成而寶川局又開始鑄造。局址在成都府貢院內西邊,有爐8座。

乾隆三年,因滇銅產量漸增,增加寶川局爐7座,合計15座,年鑄額達到了72800串,十一年又增爐15座。鑄錢運陝西行用,年增鑄額為62200餘串。十五年停止鑄造運陝西錢而停爐7座,十九年又恢復7爐,二十年因川省議修城工,故又增爐30座,歲增錢124000餘串。此時寶川局除增爐外僅餘舊爐10座,合計40爐。二十九年又曾加鑄。

四十年因川省銅不敷使用而使40爐減卯鑄造。五十九年停鑄。

嘉慶元年至二年,寶川局40爐開鑄,五年八月至六年二月40爐計鑄錢36399串999文。

道光年間寶川局開始減卯鑄造,特別是十七年以後,半年減卯直到停鑄。

咸豐四年下半年,寶川局開鑄咸豐錢,有小平、當十、當五十、當百等數種。

光緒二十年寶川局曾鑄重1錢2分的制錢,二十四年改鑄重8分的小錢,旋因無銅而停鑄。

四川寧遠府局是乾隆十八年時,因寧遠一帶行用小錢,故議設爐4座改鑄這些小錢,鑄完歇局。

2.

山東有三鑄局,一為臨清鎮局,一為濟南的山東鼓鑄局,又稱寶濟局、寶東局,三在萊州稱萊州局。順治二年五月臨清鎮局開鑄,用舊遺銅鉛,鑄出錢幣發放兵餉。至八年十月計獲息3992 兩,旋停。十年又開,十四年停,十七年復開,所鑄錢背標滿漢文“臨”字。康熙元年復開,旋停, 六年又開。十四年撤局。

順治六年山東濟南開鼓鑄局,十四年停,十七年復開。錢背標“東”字。康熙元年復開,又停, 六年又開,九年停。二十三年夏開。

雍正七年開濟南府局,背鑄滿文“寶濟”。乾隆三年停。

咸豐四年十一月寶濟局始鑄咸豐大錢。先開2爐,計有當十、五十、百三種,以前兩種為多,旋因大錢不暢行而停。

光緒十三年五月,山東在煙臺設爐鑄錢,每文重1錢,沿寶東局舊名,擬一年內先鑄10萬串交戶部。但寶東局錢並不多見,似很快停歇。

萊州府局於順治十二年在萊州開鑄錢幣,十四年停,但順治錢未見有背萊字者,估計錢背標的是“東”字。

3.

福建有寶福局和漳州局,漳州局存世很短。

順治六年清廷下令福建福州局開鑄制錢,十三年停。十七年又開,所鑄錢背為福字。康熙元年旋開旋停。六年又開,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三十四年又停。

乾隆五年因臺灣錢貴而復開福建鼓鑄局。局址福州府,設爐8座,年鑄錢48533300文有奇,所鑄錢幣運至臺灣發放兵餉。後又停運盡數撥往福建內地。嘉慶年間時有鑄造。道光四年停,後時鑄時停。咸豐三年六月在局內添爐鑄大錢,四年三月鑄減重大錢,十一月將舊設4爐改鑄鐵錢,另2爐仍鑄當百以下大錢,鐵錢每文重1錢6分,至五年除原有4爐外,並添設4爐,以及分建官廠添設12爐,前後共計20爐,月鑄鐵錢18000文。到了咸豐九年,該局已積存鐵錢幾萬串,無法行用,後運至天津行使,爐座停歇。寶福局大錢有好幾個系列,有當十、二十、五十、當百,有的錢背鑄當一十文、七錢五分及滿文寶福;有的後僅有一十及寶福兩滿文;還有的在後郭上又加鑄計重五錢等字樣,形制特別。同治年間該局也曾鑄造。光緒十三年,曾用機器試鑄制錢,旋停。十九年又設爐8座,鑄造錢幣以資週轉,後停歇。漳州局僅在康熙年間開鑄,康熙二十年開設,所鑄錢上背有滿、漢文“漳”字,二十一年停局。

4.

甘肅鞏昌府和蘭州府先後設局,均稱寶鞏局。此外清代隸屬於甘肅的寧夏,也設有錢局稱甘肅錢局。

設於鞏昌的鞏昌府局,建立於康熙六年,錢背為“鞏”字,後因銅少而停鑄。

雍正四年蘭州府局開鑄,有爐12座,七年停。

乾隆年間甘肅錢幣主要靠外省供運。咸豐四年重新開鑄,設局於小倉,有爐8座,後又在省 城東城根,開辦新廠。至三月已鑄出黃銅錢當十、當五十、當百及紫銅當五百、當千,旋又鑄鐵小平、當五及當十。七年後專鑄當五、當十錢,並添鑄重8分重的制錢,且添爐8座。同治年間增鑄鐵錢,並鑄當十及小平銅錢,種類繁多,三年撤局,光緒十四年該局又上奏恢復鼓鑄,旋因累賠而停,但未見實物。

隸屬於甘肅的寧夏府局(時寧夏屬甘肅),又稱甘肅府局,部頒鑄本,順治四年四月至月,計獲息1641兩,後因無銅而停鑄,所鑄錢幣面文為順治通寶,背穿上“寧”字。

5.

廣東有廣州和肇慶兩府開局鑄錢,廣州府局又稱寶廣局。

順治四年七月,廣東始鑄順治通寶。康熙七年開廣州府局,背鑄“廣”字,九年停,二十四年復開,三十一年停,三十四年又開,三十七年又 停。乾隆十年復開,在廣州府設爐6座,年鑄青 錢17244100文有奇,十四年加卯鑄造,十九年,以鹽易雲南銅鼓鑄,後漸停歇。同治年間寶廣局復置,鑄同治通寶錢。

光緒十五年,廣東開始用機器鑄造制錢,並迅成為機制制錢的生產中心。同時也用土法鑄錢幣。但數量較少。銅元興 後。機制制錢停鑄。

廣東肇慶府局於康熙二十四年開立,錢背標“廣”字,二十六年撤局。

6.

貴州在大定、貴陽兩府及畢節設三局,貴陽府局後改名為寶黔局。

康熙七年首先開設了貴陽府局鑄造,錢背標有貴字,但錢幣實物到現在還沒有找到。九年停,二十四年又曾開鑄,旋停。

乾隆二十四年,將貴州畢節縣局(也稱寶黔局)移至省城貴陽加卯鼓鑄,年可出錢57355串,用來放兵晌,此時有爐20座。三十七年減爐5座,四十一年又復置5爐,五十二年移5爐於大定府鼓鑄,三十九年停。

嘉慶年間寶黔局仍有鑄造,道光時該局時鑄時停,另鑄有小錢,稱底火錢而被申飭、咸豐三年十一月議鑄大錢,僅鑄當十。

同治光緒年間寶黔局僅零星鑄造,另最近貴陽發現寶黔局光緒通寶錢背當百,極為奇特。

畢節縣局設立於雍正八年十月。創建於畢節縣城。設爐10座,局址在畢節縣城北隅,乾隆五年添爐10座,20爐分稱東西爐,

乾隆二十四年移局於貴陽,所鑄錢背滿文寶黔。

大定府局建立於乾隆五十二年,由貴陽寶黔局20爐中分出5爐移至大定府設局鑄造錢幣,用來發放南隴等處兵餉,所鑄錢幣背標滿文“寶黔”嘉靖、道光年間大定府局時鑄時停,至道光二十三年仍在鑄造,後停鑄。

7.

廣西僅在桂林府開局鑄錢,稱寶桂局。

康熙七年廣西桂林府設局,九年停,復開,第二年又停,二十四復開,所鑄錢幣背標有”桂”字,錢局設在省城文昌門外。

乾隆七年又開寶桂局,設爐10座,於三月十五日開爐,九年增爐至20,後僅開10爐,十二年設爐11座,年鑄錢96000串,後又增為20爐,三十五年因銅少錢多而減7爐,剩爐13座。三十八年又增爐3座,四十三年又減3爐,至四十四年又減1爐為12爐,五十九年停。

嘉慶元年九月開鑄嘉慶新錢,因錢賤又減爐7座,僅存5爐,道光十八年因銀貴錢賤,鑄造累陪而停鑄。咸豐三年十一月開鑄咸豐錢,計鑄有小平、當十、當五十三種。同治光緒年間史料記載均未開鑄,但同治寶桂錢存世較多,似已開鑄。光緒寶桂錢少見,但光緒年間廣西屢次上奏言鑄錢困難,也有開鑄的可能。

8.

河南僅有開封寶河局一處。順治四年,開封設局。六年因懷慶有銅、煤而移至懷慶府。設爐18座,十四年停,所鑄錢背為“河”字。十七年又開,康熙元年又開鑄康熙錢,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停,二十四年重開。

雍正七年開鑄雍正通寶錢,背滿文“寶河”,九年停。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寶河局未開鑄。咸豐四年七月開鑄當千、五百、百、五十、當十各種大錢。十一月飭開歸、河北兩道於河北地方僱匠試鑄鐵錢,建爐一座。年底又在懷慶、河內縣購鐵開爐,並在省城新建寶河錢局改鑄鐵錢,五年十一月開鑄。到了咸豐九年,因錢日多,漸至壅滯,將省城原有的4爐及已有20爐減至8爐的懷慶局一併撤掉。

光緒二十四年,寶河局重新組建開工,每月鑄10爐,可出錢8640串,每文重7分,光緒末年停鑄。

9.

湖北曾在武昌府、荊州府、襄陽府及勳陽開爐鑄錢,武昌局即寶武局。

寶武局開立於順治三年,十四年停,十七年又開,因在武昌錢背鑄“昌”字。康熙元年旋鑄旋停,六年開,九年又停,二十四年復開,二十六、三十六年因湖北錢輕小,不堪行用而嚴加申飭,甚至停用背昌字錢。三十九年停鑄。雍正七年復開,十一年又停,此時錢背鑄滿文寶武。

乾隆八年復開寶武局,設爐15座,年鑄錢72800串,十二年增爐5座,後又增至20座,專鑄重1錢2分的大錢。十八年因修城而加倍鑄造,四十三年裁爐10座,五十九年停。嘉慶元年復開,三年因銅鉛不繼而暫停。以後時鑄時停。道光年間開鑄次數不多,至十五年時請停鑄。

咸豐四年開鑄制錢及大錢,七年因胡林翼攻克武昌,故又新設寶武局,七月開爐,設爐10座改鑄大錢為制錢。同治元二年兩年僅鑄錢2000串,至光緒十三年又開始設爐鑄造,有爐10座,年鑄85850餘串,旋停。

二十二年始用機器鑄制錢,同時也用土法鑄造,局址在武昌鐵政局西偏。

荊州府局開設於順治五年四月,至八年七月計獲息16821兩多,八年停,九年復開,至十四年裁局,所鑄錢背為荊字。

襄陽府局開立於順治五年,九年停鑄撤局,所鑄錢幣背標“襄”字。

鄖陽錢局於順治五年十月開鑄,至八年十一月時獲息達21415兩有奇,十四年停鑄。

10.

湖南有常德府局和長沙府局,後者又稱寶南局。

順治四年湖廣常德府局開鑄,順治八年停鑄。

長沙府局開鑄於康熙六年,錢背標南字。九年停,二十二復開,二十六年因所鑄錢小而被朝廷禁用,三十九年停鑄。雍正七年又開,局址在長沙小吳門內,座北朝南。八年至十年底計出錢15310串,有爐5座,旋停。乾隆六年又開5爐鼓鑄,以收回小錢,十七年因湖南銅多,添爐5座,合計10座,二十一年又增至20座,二十四年又增至20座爐鑄錢,所鑄錢調甘肅。五十九年停鑄。嘉慶元年又開鑄,八年減10爐,僅餘5爐,後又增至15爐十九年又減至10爐,以後經常停鑄。咸豐四年閏七月先行試鑄當十、當五十、當百三種大錢,旋因難行而停鑄,後又將大錢改鑄為制錢。一直到光緒二十二年才又援案開鑄重8分8釐的制錢,至二十五年因銅鉛價格太高產量日少而停鑄,從此未再鑄造。

11.

奉天設有兩個鑄局,一為順治年間設立的盛京錢局,一為清末光緒年間的寶奉局。

盛京錢局於順治四年開鑄,僅鑄造了一年.順治五年停局。

寶奉局開立於光緒二十五年,奉天機器局用機器製造制錢,錢背為滿文“寶奉”及漢文“官板四分”字樣,每文重5分,月可造1600串餘.旋因銅元興起而停。

12.

吉林僅光緒末年時設立有寶吉局,鑄造制錢。

光緒十三年,吉林在省城迎恩門裡舊官鐵互房安爐試鑄制錢,有4座爐,十六年因火災而減2爐,十九年又減1爐,僅剩1爐。

後吉林又用機器製造制錢,錢背均用滿文“寶吉”。

13.

江蘇有江寧府局。後稱寶寧局、寶安局,蘇州府局稱寶蘇局。

順治五年開江南江寧府局。江寧原為明代的鑄錢中心,至順治初年時仍有四廠。八年改為三廠,計有爐200座,一廠為寶源局,一廠為開通廠,一廠為廣鑄廠,並將運同二局廠合併於廣鑄廠。九年減至100座,十年又加至200座,達到300爐。300爐鑄錢達77062587文,順治年間江寧府鑄錢獲息甚巨,十四年停。該局一釐錢背為江字,十七年又開鑄背滿漢文“寧”字的順治錢。

康熙元年鑄康熙通寶,旋各地鑄局均停,僅留江寧府局,因該地為駐防重地。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雍正九年,安徽開局於江寧府,因當時安徽布政使司駐於江寧府,故江寧局錢背用“寶安”字。雍正十二年停。

一直到光緒十三年,江寧才又開鑄制錢,設局於藩司署內。依照寶蘇局辦 理,後又用機器鑄造機制制錢多種。

康熙六年開江蘇蘇州府局,七年增爐至100座,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到雍正年間,該局僅存爐2座,十年停。乾隆五年因錢階日昂而復開,設爐16座,年鑄造額111699400文嘉慶年間也一直開鑄,但局工私鑄很多。道光年間除十九年有暫停開鑄的記載外,儘管減卯鑄造,但是堅持下來了。

咸豐四年開鑄大錢,五年在淮城,清江添設官錢局,開爐鑄造當百、五十、十文大錢,清江所設稱寶蘇局。後又加鑄當二十、五十文大錢。五年三月又試鑄當五、當十鐵錢。八月清江停鑄。同治年間也曾開鑄,光緒十三年又大量鑄造光緒通寶制錢,並委託廣東用機器鑄造,

光緒二十五年因土法鑄造累賠而暫停,三十—年又開鑄當五制錢,與銅元制錢摻用,旋停。

14.

山西有三個鑄錢局,即大同府局、寶晉局(太原府局)和陽和局。

大同府局於順治元年十月開鑄,到五年六月計獲息118326兩9錢。

順治六年移局至陽和城,八年停,十年又開順治十三年又移陽和局於大同,改鑄錢幕“陽”字為“同”字,十四年又開,十七年又開鑄背滿漢文同字順治通寶,第二年減20爐為10爐。康熙元年鑄康熙通寶,旋停,六年又開,十年撤局。

寶晉局初叫太原府局,順治二年開立,錢背標原字。十四年停鑄,十七年又開。第二年移大同鎮局10爐至太原府,使爐座增至20座。康熙元年初鑄康熙通寶錢,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又停。雍正七年又開,錢背鑄滿文寶晉,計設6爐,九年停。

乾隆十三年復開寶晉局鼓鑄,設爐10座。年鑄青錢42324串,十七年停。十八年又開,僅剩6爐,二十一年增爐5座,達11爐。至十九年後僅開4爐。

嘉慶年間寶晉局繼續鼓鑄,道光九年時仍有4爐,旋停。二十二年又開4爐,咸豐三年寶晉局鑄鐵錢,四年底鑄當十大錢,九年寶泉局在山西平定州設寶泉分局,鑄鐵錢解京。後改為晉省接辦,有爐29座,六月減爐14座, 存15座,此時局存鐵錢已達15萬數幹串,無法 暢行,旋停。同治四年仍開4爐。到光緒年間因 銅貴,至二十五年開始開1爐,第二年又加1爐,鑄重7分4釐重的制錢,每月出錢2千串。

陽和局於順治七年二月在陽和開立,至八年十月停爐止計獲息8083兩8錢.十三年移至大同。

15.

陝西有兩個錢局,一為延綏錢局,一為西安府局,即寶陝局。

順治三年六月延綏錢局開局鑄造錢幣,所鑄順治通寶錢幕為延字。用明代舊遺銅鑄造,錢成後發放兵餉,四年四月後因銅少而停鑄。

西安府局即後來的寶陝局,開立於順治二年,十四年停,十七年又開,所鑄一釐錢背陝字。康熙元年旋鑄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停,二十四年又曾開鑄,旋又停。乾隆十三年又開陝西局,設爐10座,錢幕鑄滿文寶陝,每年鑄錢72800串,十五年因停川錢運陝而增爐10座,二十八年後減卯鑄造,五十九年停。嘉慶年間仍有鼓鑄,道光年間屢請緩鑄,後又減卯鑄造。咸豐四年開鑄大錢,有當十、五十、百、五百、千等種類,另鑄有小平錢及鐵錢,九年後停鑄大錢。光緒十三年又遵旨開辦鑄錢,旋因鑄錢1串,賠錢300—400文而停。

16.

臺灣屬福建,有臺灣府局即寶臺局開爐鑄錢。

康熙二十七年,福建巡撫奏請在臺灣就地鑄錢,以免由福建海運銅錢至臺,部頒樣錢背文為滿漢文“臺”字,錢局設在臺南府東安坊,因所鑄錢小,故不行於內地,三十一年始停。

雍正年間又恢復鑄造,錢背為滿文寶臺。

乾隆年間臺灣所需錢由福建鑄造後運入。故未開鑄。咸豐年間,因全國開鑄大錢,該局又加以恢復,銷舊炮鑄錢,大錢有當十、百、千三種,旋停。

17.

新疆先後在葉爾羌、阿克蘇、烏什局、庫空、喀葉噶爾、伊犁、迪化七處設立鑄錢局,鑄造錢幣。

乾隆二十五年葉爾羌設局,九月開鑄,以銷燬舊時的錢幣普爾,改鑄新錢,至三十二年將舊普爾錢鑄完後而停鑄。三十三年因又收到大批舊錢而開鑄,三十四年後停鑄。咸豐三年恢復設局,鑄有當十、當五十、當百的紅銅大錢,五年停。同治初年鑄有同治當十錢,旋因阿古柏侵佔該地而停鑄,從此未再開鑄。

阿克蘇局開鑄於乾隆二十六年,設爐6座,三十一年移至烏什,嘉慶四年又從烏什移回,五年開始鑄造乾隆通寶二成,嘉慶通寶八成。道光初年,阿克蘇局年鑄紅錢2600串。六年增爐1座,以供平定張格爾叛亂之用。後鑄道光背八年五、十錢。咸豐三年又加爐2座鑄大錢,有當五、十、五十、百等。同治初年又鑄同治通寶當十錢,旋因阿古柏入侵而停鑄。至光緒四年九月十五日又重新恢復鑄造,九年後停。十二年又重開,十八年移局庫車。

烏什局於乾隆三十一年由阿克蘇局移設,初鑄錢重二分,三十五年改重一錢五分,四十六年減重鑄造,以省銅料。嘉慶四年移回阿克蘇,遂停。宣統年間又代庫車局鑄錢。

庫車局設於道光六年,咸豐年間又鑄有當五、十、五十、百四種錢幣。同治年間鑄有同治錢,三年因發生暴動而停。光緒四年重新開爐,九年停,十二年又恢復鼓鑄。十三年阿克蘇局又移至庫車,此後庫車局有爐6座,每天可鑄成錢55000文。二十五年鑄減重錢,減重1分,三十四年停鑄。最後鑄造的兩種錢幣為光緒丁未和光緒戊申。

喀什噶爾局於咸豐三年開鑄大錢,有當十、當五十、當百三種,旋停。至光緒十四年重開,光緒末年又請阿克蘇、庫車兩局代鑄,旋停。

寶伊局開鑄於乾隆四十年,局址惠遠,有爐2座。道光二十年因銅少而暫停。咸豐四年開鑄大錢。有當五十、百、五百、千,紅、黃銅大錢,五年後加鑄當十錢及制錢,又有當四錢,同治年間仍鑄造有當四錢,五年伊犁發生動亂,該局從此停鑄。

寶迪局又叫寶新局,咸豐八年正式設於迪化。早在咸豐四年時就邊籌設邊鑄造,大錢有當十、五十、八十、百等。同治二年時因妥得瑤作亂而停鑄。光緒十二年七月重新設立了寶迪局,有爐2座。次年加1爐,至十六年增至5爐,年鑄錢13200串,每串500文,十八年因錢幣字劃不清而改鑄加重錢。由1文錢重1錢3分而增至1錢3分5釐,二十一年又恢復舊制。光緒三十四年因銅料用盡而停鑄。另外,迪化水磨溝機器局曾加鑄過機制紅錢,屬試鑄性質。

18.

清代雲南是鑄錢重地,清政府在雲南設立了一系列的鑄錢機構,以維持清政府的貨幣流通和財政,它們有昆明的寶雲局,大理府的大理府局,祿豐縣和蒙自縣、文山縣的縣局,沾益州局、東川府局即寶東局、廣西州局、東川府新局、順寧局、曲靖局、永昌局、楚雄局、廣南府局,此外寧臺廠也即山鑄錢。

清代雲南的滇銅還運至四方鑄錢,是清代鑄錢的和銅生產的基地。

寶雲局是順治十七年時在昆明先設立的昆明府局,鑄順治一釐錢,錢背標“雲”字。康熙年間還有鑄造,康熙二十四停鑄。四十四年,因雲南青龍、金釵等銅礦開採日豐,清廷在雲南大量設局。從此雲南漸成為清政府鑄錢的重心,省城寶雲局設有21爐,至雍正五年添爐4座,鑄錢運至四川、廣西、湖廣行使。乾隆五年又添爐10座,達35爐開鑄制錢。十五年又減10座,存25座。四十一年又添1爐,後又添2爐,至四十三三減爐4座。四十六年又移大理局8爐於省城,至五十九年全部裁撤。

嘉慶二年寶雲局復設爐28座。道光年間仍有鑄造,咸豐年間開鑄小平及大錢,大錢有當五十和當十兩種,咸豐年間因太平天國起義及雲南杜文秀起義,使清廷丟失了對雲南銅礦的控制,雲南的鑄錢工業開始衰落。同治年間寶雲局鑄幣大量減重,光緒十三年寶雲局重新開始鑄錢,設爐10座,十六年停,二十五年又曾開鑄重8分重的制錢,旋因銅元大興而裁局。

大理府局開辦於康熙二十一年,鑄錢背標“雲”字,二十八年停,六十一年復開,有爐5座,雍正五年全撤。乾隆二年因滇西錢少而復置,設爐15座,年鑄錢67330200文,二十五年全裁。四十一年復設爐15座,四十三又添3爐,是年八月減2爐,至四十四年僅餘3爐,並將省局25爐內減去5爐移置大理共成8爐,第二年又將此8爐移歸省局,嘉慶四年又在下關設爐22座,七年裁。 一直到咸豐四年,因清廷嚴令各地開鑄大錢,大理府又曾設局鑄造,旋停。

祿豐縣局是康熙二十一年設置的,錢背標“雲”字,時雲南省有省局、祿豐縣局、蒙自縣、臨安府五局,設48爐,後因錢賤而減半,至二十八年停祿豐縣局。

蒙自縣局是康熙二十一年設立的,所鑄錢幣背標“雲”字,二十八年停局。

臨安府局是康熙二十一年設立的,所鑄錢幣背標“雲”字,二十八年停,六十一年復開,有爐6座,雍正元年仍為6爐,四年增11爐,五年停。乾隆五年因產銅多而增設臨安府局5爐,共16爐,十四年減8爐,三十五年全撤,四十一年復設12爐,第二年減半,四十四年全裁。嘉慶二年又設爐6座鑄造嘉慶通寶,是年撤局,咸豐年間又曾短暫地鑄造過錢幣。

沾益州局是康熙六十一年設立的,有爐15座,雍正四年停爐撤局。

東川局設立於雍正十一年,因陝西物價昂貴,故在雲南東川府開局鑄造錢幣,運至陝西行用,設爐28座,錢背用滿文“寶雲”。十三年因陝西錢價已平而停鑄。乾隆六年,因雲南需要錢而重新開鑄,有爐20座,後鑄錢89773700文。四十一年因產銅日增而加東川府局15爐,算上以上增添的5爐共40爐。四十四年移4爐於廣西府,四十五年減6爐,第二年又將東川局爐座裁至10座,五十九年全裁。嘉慶四年又設爐6座,鑄嘉慶通寶,此時改名寶東局,錢背用滿文“寶東”。五年裁,十五年復置10爐。道光年間仍繼續鑄造,至咸豐三年改鑄大錢,僅有當十。八年停鑄,收回大錢改鑄小錢,並開始減重。同治年間寶東局鑄幣有的在錢背上加“正”字,光緒年寫鑄幣有加“金”字者。寶東局在宣統年間仍舊鑄錢,所鑄宣統通寶背有“山”“碘”等字。

19.

浙江僅有杭州府局開鑄錢幣,即日後的寶浙局。

順治六年杭州府局開設,錢背鑄浙字,十四年停鑄,十七年又開。康熙元年旋開旋停,六年復開,十三年停,二十四年又開,旋停。三十年復開,杭州府局設立在杭州府大倉前,康熙三十八年停,改局永濟倉,雍正元年又開,移局仁和縣義司二圖地方,二十一年停鑄。乾隆五年復開,設爐10座,年鑄錢128613300文。嘉慶、道光年間時有鑄造,咸豐五年二月開始鑄大錢,有當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當百及小平錢,以當十錢最多。同治元年始鑄同治通寶錢,旋停。光緒十三年在浙匯軍火機器局用土法鑄錢,至十四年成錢12萬串。後因銅價日高而暫停,錢重一錢。二十二年又重新開鑄,錢重7分,旋用機器鑄造。

萊州府局於順治十二年在萊州開鑄錢幣,十四年停,但順治錢未見有背萊字者,估計錢背標的是“東”字。

清代錢幣滿文釋讀

"

清入關後,首先在工部和戶部設立寶源和寶泉兩個中央造幣廠,這兩個造幣廠鑄造了清代歷朝錢幣。 隨後在各地又建立了一些地方造幣廠,大量鑄造銅錢。有清一代先後在各省設立的造幣廠:直隸有宣府錢局、密鎮錢局、薊鎮錢局、寶直局、寶德局。山西有大同局、寶晉局、陽和錢局。奉天有盛京錢局、寶奉局。吉林有寶吉局。江蘇有江寧府局(寶寧、寶安局)、寶蘇局。浙江有寶浙局。福建有寶福局、漳州局。江西有寶昌局。山東有臨清鎮局、寶濟局(寶東局)、萊州局。河南有寶河蜀:湖北有寶武局、荊州府局、襄陽錢局,鄖陽錢局。湖南有常德府局、寶南局。廣東有寶廣局、肇慶府局。廣西有寶桂局。四川有寶川局、寧遠府局。貴州有寶黔局(貴陽府局)、畢節縣局、大定府局。雲南有寶雲局、大理府局、祿豐縣局、蒙自縣局、臨安府局、沾益州局、東川府局、廣西州局、東川府新局、順寧府局、永昌府局、曲靖府局、楚雄錢局、廣南錢局、寧臺廠錢局、文山縣局。西藏有寶藏局。陝西有延綏錢局、寶陝局。甘肅有鞏昌府局、寶鞏局、寧夏府局。新疆有葉爾羌局、阿克蘇局、烏什局、庫車局、喀什噶爾局、寶迪局、寶伊局,臺灣有寶臺局。只不過這些造幣廠時鑄時停,大多沒有連續鑄造。

1、

清代四川有兩府設局,一為寶川局,在成都府;一為寧遠府局。

康熙七年開設四川成都府局,所鑄錢幣背為“川”字,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

雍正元年因四川銅礦未獲開採。開局之議未果,十年礦成而寶川局又開始鑄造。局址在成都府貢院內西邊,有爐8座。

乾隆三年,因滇銅產量漸增,增加寶川局爐7座,合計15座,年鑄額達到了72800串,十一年又增爐15座。鑄錢運陝西行用,年增鑄額為62200餘串。十五年停止鑄造運陝西錢而停爐7座,十九年又恢復7爐,二十年因川省議修城工,故又增爐30座,歲增錢124000餘串。此時寶川局除增爐外僅餘舊爐10座,合計40爐。二十九年又曾加鑄。

四十年因川省銅不敷使用而使40爐減卯鑄造。五十九年停鑄。

嘉慶元年至二年,寶川局40爐開鑄,五年八月至六年二月40爐計鑄錢36399串999文。

道光年間寶川局開始減卯鑄造,特別是十七年以後,半年減卯直到停鑄。

咸豐四年下半年,寶川局開鑄咸豐錢,有小平、當十、當五十、當百等數種。

光緒二十年寶川局曾鑄重1錢2分的制錢,二十四年改鑄重8分的小錢,旋因無銅而停鑄。

四川寧遠府局是乾隆十八年時,因寧遠一帶行用小錢,故議設爐4座改鑄這些小錢,鑄完歇局。

2.

山東有三鑄局,一為臨清鎮局,一為濟南的山東鼓鑄局,又稱寶濟局、寶東局,三在萊州稱萊州局。順治二年五月臨清鎮局開鑄,用舊遺銅鉛,鑄出錢幣發放兵餉。至八年十月計獲息3992 兩,旋停。十年又開,十四年停,十七年復開,所鑄錢背標滿漢文“臨”字。康熙元年復開,旋停, 六年又開。十四年撤局。

順治六年山東濟南開鼓鑄局,十四年停,十七年復開。錢背標“東”字。康熙元年復開,又停, 六年又開,九年停。二十三年夏開。

雍正七年開濟南府局,背鑄滿文“寶濟”。乾隆三年停。

咸豐四年十一月寶濟局始鑄咸豐大錢。先開2爐,計有當十、五十、百三種,以前兩種為多,旋因大錢不暢行而停。

光緒十三年五月,山東在煙臺設爐鑄錢,每文重1錢,沿寶東局舊名,擬一年內先鑄10萬串交戶部。但寶東局錢並不多見,似很快停歇。

萊州府局於順治十二年在萊州開鑄錢幣,十四年停,但順治錢未見有背萊字者,估計錢背標的是“東”字。

3.

福建有寶福局和漳州局,漳州局存世很短。

順治六年清廷下令福建福州局開鑄制錢,十三年停。十七年又開,所鑄錢背為福字。康熙元年旋開旋停。六年又開,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三十四年又停。

乾隆五年因臺灣錢貴而復開福建鼓鑄局。局址福州府,設爐8座,年鑄錢48533300文有奇,所鑄錢幣運至臺灣發放兵餉。後又停運盡數撥往福建內地。嘉慶年間時有鑄造。道光四年停,後時鑄時停。咸豐三年六月在局內添爐鑄大錢,四年三月鑄減重大錢,十一月將舊設4爐改鑄鐵錢,另2爐仍鑄當百以下大錢,鐵錢每文重1錢6分,至五年除原有4爐外,並添設4爐,以及分建官廠添設12爐,前後共計20爐,月鑄鐵錢18000文。到了咸豐九年,該局已積存鐵錢幾萬串,無法行用,後運至天津行使,爐座停歇。寶福局大錢有好幾個系列,有當十、二十、五十、當百,有的錢背鑄當一十文、七錢五分及滿文寶福;有的後僅有一十及寶福兩滿文;還有的在後郭上又加鑄計重五錢等字樣,形制特別。同治年間該局也曾鑄造。光緒十三年,曾用機器試鑄制錢,旋停。十九年又設爐8座,鑄造錢幣以資週轉,後停歇。漳州局僅在康熙年間開鑄,康熙二十年開設,所鑄錢上背有滿、漢文“漳”字,二十一年停局。

4.

甘肅鞏昌府和蘭州府先後設局,均稱寶鞏局。此外清代隸屬於甘肅的寧夏,也設有錢局稱甘肅錢局。

設於鞏昌的鞏昌府局,建立於康熙六年,錢背為“鞏”字,後因銅少而停鑄。

雍正四年蘭州府局開鑄,有爐12座,七年停。

乾隆年間甘肅錢幣主要靠外省供運。咸豐四年重新開鑄,設局於小倉,有爐8座,後又在省 城東城根,開辦新廠。至三月已鑄出黃銅錢當十、當五十、當百及紫銅當五百、當千,旋又鑄鐵小平、當五及當十。七年後專鑄當五、當十錢,並添鑄重8分重的制錢,且添爐8座。同治年間增鑄鐵錢,並鑄當十及小平銅錢,種類繁多,三年撤局,光緒十四年該局又上奏恢復鼓鑄,旋因累賠而停,但未見實物。

隸屬於甘肅的寧夏府局(時寧夏屬甘肅),又稱甘肅府局,部頒鑄本,順治四年四月至月,計獲息1641兩,後因無銅而停鑄,所鑄錢幣面文為順治通寶,背穿上“寧”字。

5.

廣東有廣州和肇慶兩府開局鑄錢,廣州府局又稱寶廣局。

順治四年七月,廣東始鑄順治通寶。康熙七年開廣州府局,背鑄“廣”字,九年停,二十四年復開,三十一年停,三十四年又開,三十七年又 停。乾隆十年復開,在廣州府設爐6座,年鑄青 錢17244100文有奇,十四年加卯鑄造,十九年,以鹽易雲南銅鼓鑄,後漸停歇。同治年間寶廣局復置,鑄同治通寶錢。

光緒十五年,廣東開始用機器鑄造制錢,並迅成為機制制錢的生產中心。同時也用土法鑄錢幣。但數量較少。銅元興 後。機制制錢停鑄。

廣東肇慶府局於康熙二十四年開立,錢背標“廣”字,二十六年撤局。

6.

貴州在大定、貴陽兩府及畢節設三局,貴陽府局後改名為寶黔局。

康熙七年首先開設了貴陽府局鑄造,錢背標有貴字,但錢幣實物到現在還沒有找到。九年停,二十四年又曾開鑄,旋停。

乾隆二十四年,將貴州畢節縣局(也稱寶黔局)移至省城貴陽加卯鼓鑄,年可出錢57355串,用來放兵晌,此時有爐20座。三十七年減爐5座,四十一年又復置5爐,五十二年移5爐於大定府鼓鑄,三十九年停。

嘉慶年間寶黔局仍有鑄造,道光時該局時鑄時停,另鑄有小錢,稱底火錢而被申飭、咸豐三年十一月議鑄大錢,僅鑄當十。

同治光緒年間寶黔局僅零星鑄造,另最近貴陽發現寶黔局光緒通寶錢背當百,極為奇特。

畢節縣局設立於雍正八年十月。創建於畢節縣城。設爐10座,局址在畢節縣城北隅,乾隆五年添爐10座,20爐分稱東西爐,

乾隆二十四年移局於貴陽,所鑄錢背滿文寶黔。

大定府局建立於乾隆五十二年,由貴陽寶黔局20爐中分出5爐移至大定府設局鑄造錢幣,用來發放南隴等處兵餉,所鑄錢幣背標滿文“寶黔”嘉靖、道光年間大定府局時鑄時停,至道光二十三年仍在鑄造,後停鑄。

7.

廣西僅在桂林府開局鑄錢,稱寶桂局。

康熙七年廣西桂林府設局,九年停,復開,第二年又停,二十四復開,所鑄錢幣背標有”桂”字,錢局設在省城文昌門外。

乾隆七年又開寶桂局,設爐10座,於三月十五日開爐,九年增爐至20,後僅開10爐,十二年設爐11座,年鑄錢96000串,後又增為20爐,三十五年因銅少錢多而減7爐,剩爐13座。三十八年又增爐3座,四十三年又減3爐,至四十四年又減1爐為12爐,五十九年停。

嘉慶元年九月開鑄嘉慶新錢,因錢賤又減爐7座,僅存5爐,道光十八年因銀貴錢賤,鑄造累陪而停鑄。咸豐三年十一月開鑄咸豐錢,計鑄有小平、當十、當五十三種。同治光緒年間史料記載均未開鑄,但同治寶桂錢存世較多,似已開鑄。光緒寶桂錢少見,但光緒年間廣西屢次上奏言鑄錢困難,也有開鑄的可能。

8.

河南僅有開封寶河局一處。順治四年,開封設局。六年因懷慶有銅、煤而移至懷慶府。設爐18座,十四年停,所鑄錢背為“河”字。十七年又開,康熙元年又開鑄康熙錢,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停,二十四年重開。

雍正七年開鑄雍正通寶錢,背滿文“寶河”,九年停。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寶河局未開鑄。咸豐四年七月開鑄當千、五百、百、五十、當十各種大錢。十一月飭開歸、河北兩道於河北地方僱匠試鑄鐵錢,建爐一座。年底又在懷慶、河內縣購鐵開爐,並在省城新建寶河錢局改鑄鐵錢,五年十一月開鑄。到了咸豐九年,因錢日多,漸至壅滯,將省城原有的4爐及已有20爐減至8爐的懷慶局一併撤掉。

光緒二十四年,寶河局重新組建開工,每月鑄10爐,可出錢8640串,每文重7分,光緒末年停鑄。

9.

湖北曾在武昌府、荊州府、襄陽府及勳陽開爐鑄錢,武昌局即寶武局。

寶武局開立於順治三年,十四年停,十七年又開,因在武昌錢背鑄“昌”字。康熙元年旋鑄旋停,六年開,九年又停,二十四年復開,二十六、三十六年因湖北錢輕小,不堪行用而嚴加申飭,甚至停用背昌字錢。三十九年停鑄。雍正七年復開,十一年又停,此時錢背鑄滿文寶武。

乾隆八年復開寶武局,設爐15座,年鑄錢72800串,十二年增爐5座,後又增至20座,專鑄重1錢2分的大錢。十八年因修城而加倍鑄造,四十三年裁爐10座,五十九年停。嘉慶元年復開,三年因銅鉛不繼而暫停。以後時鑄時停。道光年間開鑄次數不多,至十五年時請停鑄。

咸豐四年開鑄制錢及大錢,七年因胡林翼攻克武昌,故又新設寶武局,七月開爐,設爐10座改鑄大錢為制錢。同治元二年兩年僅鑄錢2000串,至光緒十三年又開始設爐鑄造,有爐10座,年鑄85850餘串,旋停。

二十二年始用機器鑄制錢,同時也用土法鑄造,局址在武昌鐵政局西偏。

荊州府局開設於順治五年四月,至八年七月計獲息16821兩多,八年停,九年復開,至十四年裁局,所鑄錢背為荊字。

襄陽府局開立於順治五年,九年停鑄撤局,所鑄錢幣背標“襄”字。

鄖陽錢局於順治五年十月開鑄,至八年十一月時獲息達21415兩有奇,十四年停鑄。

10.

湖南有常德府局和長沙府局,後者又稱寶南局。

順治四年湖廣常德府局開鑄,順治八年停鑄。

長沙府局開鑄於康熙六年,錢背標南字。九年停,二十二復開,二十六年因所鑄錢小而被朝廷禁用,三十九年停鑄。雍正七年又開,局址在長沙小吳門內,座北朝南。八年至十年底計出錢15310串,有爐5座,旋停。乾隆六年又開5爐鼓鑄,以收回小錢,十七年因湖南銅多,添爐5座,合計10座,二十一年又增至20座,二十四年又增至20座爐鑄錢,所鑄錢調甘肅。五十九年停鑄。嘉慶元年又開鑄,八年減10爐,僅餘5爐,後又增至15爐十九年又減至10爐,以後經常停鑄。咸豐四年閏七月先行試鑄當十、當五十、當百三種大錢,旋因難行而停鑄,後又將大錢改鑄為制錢。一直到光緒二十二年才又援案開鑄重8分8釐的制錢,至二十五年因銅鉛價格太高產量日少而停鑄,從此未再鑄造。

11.

奉天設有兩個鑄局,一為順治年間設立的盛京錢局,一為清末光緒年間的寶奉局。

盛京錢局於順治四年開鑄,僅鑄造了一年.順治五年停局。

寶奉局開立於光緒二十五年,奉天機器局用機器製造制錢,錢背為滿文“寶奉”及漢文“官板四分”字樣,每文重5分,月可造1600串餘.旋因銅元興起而停。

12.

吉林僅光緒末年時設立有寶吉局,鑄造制錢。

光緒十三年,吉林在省城迎恩門裡舊官鐵互房安爐試鑄制錢,有4座爐,十六年因火災而減2爐,十九年又減1爐,僅剩1爐。

後吉林又用機器製造制錢,錢背均用滿文“寶吉”。

13.

江蘇有江寧府局。後稱寶寧局、寶安局,蘇州府局稱寶蘇局。

順治五年開江南江寧府局。江寧原為明代的鑄錢中心,至順治初年時仍有四廠。八年改為三廠,計有爐200座,一廠為寶源局,一廠為開通廠,一廠為廣鑄廠,並將運同二局廠合併於廣鑄廠。九年減至100座,十年又加至200座,達到300爐。300爐鑄錢達77062587文,順治年間江寧府鑄錢獲息甚巨,十四年停。該局一釐錢背為江字,十七年又開鑄背滿漢文“寧”字的順治錢。

康熙元年鑄康熙通寶,旋各地鑄局均停,僅留江寧府局,因該地為駐防重地。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雍正九年,安徽開局於江寧府,因當時安徽布政使司駐於江寧府,故江寧局錢背用“寶安”字。雍正十二年停。

一直到光緒十三年,江寧才又開鑄制錢,設局於藩司署內。依照寶蘇局辦 理,後又用機器鑄造機制制錢多種。

康熙六年開江蘇蘇州府局,七年增爐至100座,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到雍正年間,該局僅存爐2座,十年停。乾隆五年因錢階日昂而復開,設爐16座,年鑄造額111699400文嘉慶年間也一直開鑄,但局工私鑄很多。道光年間除十九年有暫停開鑄的記載外,儘管減卯鑄造,但是堅持下來了。

咸豐四年開鑄大錢,五年在淮城,清江添設官錢局,開爐鑄造當百、五十、十文大錢,清江所設稱寶蘇局。後又加鑄當二十、五十文大錢。五年三月又試鑄當五、當十鐵錢。八月清江停鑄。同治年間也曾開鑄,光緒十三年又大量鑄造光緒通寶制錢,並委託廣東用機器鑄造,

光緒二十五年因土法鑄造累賠而暫停,三十—年又開鑄當五制錢,與銅元制錢摻用,旋停。

14.

山西有三個鑄錢局,即大同府局、寶晉局(太原府局)和陽和局。

大同府局於順治元年十月開鑄,到五年六月計獲息118326兩9錢。

順治六年移局至陽和城,八年停,十年又開順治十三年又移陽和局於大同,改鑄錢幕“陽”字為“同”字,十四年又開,十七年又開鑄背滿漢文同字順治通寶,第二年減20爐為10爐。康熙元年鑄康熙通寶,旋停,六年又開,十年撤局。

寶晉局初叫太原府局,順治二年開立,錢背標原字。十四年停鑄,十七年又開。第二年移大同鎮局10爐至太原府,使爐座增至20座。康熙元年初鑄康熙通寶錢,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又停。雍正七年又開,錢背鑄滿文寶晉,計設6爐,九年停。

乾隆十三年復開寶晉局鼓鑄,設爐10座。年鑄青錢42324串,十七年停。十八年又開,僅剩6爐,二十一年增爐5座,達11爐。至十九年後僅開4爐。

嘉慶年間寶晉局繼續鼓鑄,道光九年時仍有4爐,旋停。二十二年又開4爐,咸豐三年寶晉局鑄鐵錢,四年底鑄當十大錢,九年寶泉局在山西平定州設寶泉分局,鑄鐵錢解京。後改為晉省接辦,有爐29座,六月減爐14座, 存15座,此時局存鐵錢已達15萬數幹串,無法 暢行,旋停。同治四年仍開4爐。到光緒年間因 銅貴,至二十五年開始開1爐,第二年又加1爐,鑄重7分4釐重的制錢,每月出錢2千串。

陽和局於順治七年二月在陽和開立,至八年十月停爐止計獲息8083兩8錢.十三年移至大同。

15.

陝西有兩個錢局,一為延綏錢局,一為西安府局,即寶陝局。

順治三年六月延綏錢局開局鑄造錢幣,所鑄順治通寶錢幕為延字。用明代舊遺銅鑄造,錢成後發放兵餉,四年四月後因銅少而停鑄。

西安府局即後來的寶陝局,開立於順治二年,十四年停,十七年又開,所鑄一釐錢背陝字。康熙元年旋鑄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停,二十四年又曾開鑄,旋又停。乾隆十三年又開陝西局,設爐10座,錢幕鑄滿文寶陝,每年鑄錢72800串,十五年因停川錢運陝而增爐10座,二十八年後減卯鑄造,五十九年停。嘉慶年間仍有鼓鑄,道光年間屢請緩鑄,後又減卯鑄造。咸豐四年開鑄大錢,有當十、五十、百、五百、千等種類,另鑄有小平錢及鐵錢,九年後停鑄大錢。光緒十三年又遵旨開辦鑄錢,旋因鑄錢1串,賠錢300—400文而停。

16.

臺灣屬福建,有臺灣府局即寶臺局開爐鑄錢。

康熙二十七年,福建巡撫奏請在臺灣就地鑄錢,以免由福建海運銅錢至臺,部頒樣錢背文為滿漢文“臺”字,錢局設在臺南府東安坊,因所鑄錢小,故不行於內地,三十一年始停。

雍正年間又恢復鑄造,錢背為滿文寶臺。

乾隆年間臺灣所需錢由福建鑄造後運入。故未開鑄。咸豐年間,因全國開鑄大錢,該局又加以恢復,銷舊炮鑄錢,大錢有當十、百、千三種,旋停。

17.

新疆先後在葉爾羌、阿克蘇、烏什局、庫空、喀葉噶爾、伊犁、迪化七處設立鑄錢局,鑄造錢幣。

乾隆二十五年葉爾羌設局,九月開鑄,以銷燬舊時的錢幣普爾,改鑄新錢,至三十二年將舊普爾錢鑄完後而停鑄。三十三年因又收到大批舊錢而開鑄,三十四年後停鑄。咸豐三年恢復設局,鑄有當十、當五十、當百的紅銅大錢,五年停。同治初年鑄有同治當十錢,旋因阿古柏侵佔該地而停鑄,從此未再開鑄。

阿克蘇局開鑄於乾隆二十六年,設爐6座,三十一年移至烏什,嘉慶四年又從烏什移回,五年開始鑄造乾隆通寶二成,嘉慶通寶八成。道光初年,阿克蘇局年鑄紅錢2600串。六年增爐1座,以供平定張格爾叛亂之用。後鑄道光背八年五、十錢。咸豐三年又加爐2座鑄大錢,有當五、十、五十、百等。同治初年又鑄同治通寶當十錢,旋因阿古柏入侵而停鑄。至光緒四年九月十五日又重新恢復鑄造,九年後停。十二年又重開,十八年移局庫車。

烏什局於乾隆三十一年由阿克蘇局移設,初鑄錢重二分,三十五年改重一錢五分,四十六年減重鑄造,以省銅料。嘉慶四年移回阿克蘇,遂停。宣統年間又代庫車局鑄錢。

庫車局設於道光六年,咸豐年間又鑄有當五、十、五十、百四種錢幣。同治年間鑄有同治錢,三年因發生暴動而停。光緒四年重新開爐,九年停,十二年又恢復鼓鑄。十三年阿克蘇局又移至庫車,此後庫車局有爐6座,每天可鑄成錢55000文。二十五年鑄減重錢,減重1分,三十四年停鑄。最後鑄造的兩種錢幣為光緒丁未和光緒戊申。

喀什噶爾局於咸豐三年開鑄大錢,有當十、當五十、當百三種,旋停。至光緒十四年重開,光緒末年又請阿克蘇、庫車兩局代鑄,旋停。

寶伊局開鑄於乾隆四十年,局址惠遠,有爐2座。道光二十年因銅少而暫停。咸豐四年開鑄大錢。有當五十、百、五百、千,紅、黃銅大錢,五年後加鑄當十錢及制錢,又有當四錢,同治年間仍鑄造有當四錢,五年伊犁發生動亂,該局從此停鑄。

寶迪局又叫寶新局,咸豐八年正式設於迪化。早在咸豐四年時就邊籌設邊鑄造,大錢有當十、五十、八十、百等。同治二年時因妥得瑤作亂而停鑄。光緒十二年七月重新設立了寶迪局,有爐2座。次年加1爐,至十六年增至5爐,年鑄錢13200串,每串500文,十八年因錢幣字劃不清而改鑄加重錢。由1文錢重1錢3分而增至1錢3分5釐,二十一年又恢復舊制。光緒三十四年因銅料用盡而停鑄。另外,迪化水磨溝機器局曾加鑄過機制紅錢,屬試鑄性質。

18.

清代雲南是鑄錢重地,清政府在雲南設立了一系列的鑄錢機構,以維持清政府的貨幣流通和財政,它們有昆明的寶雲局,大理府的大理府局,祿豐縣和蒙自縣、文山縣的縣局,沾益州局、東川府局即寶東局、廣西州局、東川府新局、順寧局、曲靖局、永昌局、楚雄局、廣南府局,此外寧臺廠也即山鑄錢。

清代雲南的滇銅還運至四方鑄錢,是清代鑄錢的和銅生產的基地。

寶雲局是順治十七年時在昆明先設立的昆明府局,鑄順治一釐錢,錢背標“雲”字。康熙年間還有鑄造,康熙二十四停鑄。四十四年,因雲南青龍、金釵等銅礦開採日豐,清廷在雲南大量設局。從此雲南漸成為清政府鑄錢的重心,省城寶雲局設有21爐,至雍正五年添爐4座,鑄錢運至四川、廣西、湖廣行使。乾隆五年又添爐10座,達35爐開鑄制錢。十五年又減10座,存25座。四十一年又添1爐,後又添2爐,至四十三三減爐4座。四十六年又移大理局8爐於省城,至五十九年全部裁撤。

嘉慶二年寶雲局復設爐28座。道光年間仍有鑄造,咸豐年間開鑄小平及大錢,大錢有當五十和當十兩種,咸豐年間因太平天國起義及雲南杜文秀起義,使清廷丟失了對雲南銅礦的控制,雲南的鑄錢工業開始衰落。同治年間寶雲局鑄幣大量減重,光緒十三年寶雲局重新開始鑄錢,設爐10座,十六年停,二十五年又曾開鑄重8分重的制錢,旋因銅元大興而裁局。

大理府局開辦於康熙二十一年,鑄錢背標“雲”字,二十八年停,六十一年復開,有爐5座,雍正五年全撤。乾隆二年因滇西錢少而復置,設爐15座,年鑄錢67330200文,二十五年全裁。四十一年復設爐15座,四十三又添3爐,是年八月減2爐,至四十四年僅餘3爐,並將省局25爐內減去5爐移置大理共成8爐,第二年又將此8爐移歸省局,嘉慶四年又在下關設爐22座,七年裁。 一直到咸豐四年,因清廷嚴令各地開鑄大錢,大理府又曾設局鑄造,旋停。

祿豐縣局是康熙二十一年設置的,錢背標“雲”字,時雲南省有省局、祿豐縣局、蒙自縣、臨安府五局,設48爐,後因錢賤而減半,至二十八年停祿豐縣局。

蒙自縣局是康熙二十一年設立的,所鑄錢幣背標“雲”字,二十八年停局。

臨安府局是康熙二十一年設立的,所鑄錢幣背標“雲”字,二十八年停,六十一年復開,有爐6座,雍正元年仍為6爐,四年增11爐,五年停。乾隆五年因產銅多而增設臨安府局5爐,共16爐,十四年減8爐,三十五年全撤,四十一年復設12爐,第二年減半,四十四年全裁。嘉慶二年又設爐6座鑄造嘉慶通寶,是年撤局,咸豐年間又曾短暫地鑄造過錢幣。

沾益州局是康熙六十一年設立的,有爐15座,雍正四年停爐撤局。

東川局設立於雍正十一年,因陝西物價昂貴,故在雲南東川府開局鑄造錢幣,運至陝西行用,設爐28座,錢背用滿文“寶雲”。十三年因陝西錢價已平而停鑄。乾隆六年,因雲南需要錢而重新開鑄,有爐20座,後鑄錢89773700文。四十一年因產銅日增而加東川府局15爐,算上以上增添的5爐共40爐。四十四年移4爐於廣西府,四十五年減6爐,第二年又將東川局爐座裁至10座,五十九年全裁。嘉慶四年又設爐6座,鑄嘉慶通寶,此時改名寶東局,錢背用滿文“寶東”。五年裁,十五年復置10爐。道光年間仍繼續鑄造,至咸豐三年改鑄大錢,僅有當十。八年停鑄,收回大錢改鑄小錢,並開始減重。同治年間寶東局鑄幣有的在錢背上加“正”字,光緒年寫鑄幣有加“金”字者。寶東局在宣統年間仍舊鑄錢,所鑄宣統通寶背有“山”“碘”等字。

19.

浙江僅有杭州府局開鑄錢幣,即日後的寶浙局。

順治六年杭州府局開設,錢背鑄浙字,十四年停鑄,十七年又開。康熙元年旋開旋停,六年復開,十三年停,二十四年又開,旋停。三十年復開,杭州府局設立在杭州府大倉前,康熙三十八年停,改局永濟倉,雍正元年又開,移局仁和縣義司二圖地方,二十一年停鑄。乾隆五年復開,設爐10座,年鑄錢128613300文。嘉慶、道光年間時有鑄造,咸豐五年二月開始鑄大錢,有當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當百及小平錢,以當十錢最多。同治元年始鑄同治通寶錢,旋停。光緒十三年在浙匯軍火機器局用土法鑄錢,至十四年成錢12萬串。後因銅價日高而暫停,錢重一錢。二十二年又重新開鑄,錢重7分,旋用機器鑄造。

萊州府局於順治十二年在萊州開鑄錢幣,十四年停,但順治錢未見有背萊字者,估計錢背標的是“東”字。

清代錢幣滿文釋讀

想玩懂清代錢幣先了解清錢府局(附:滿漢文對照表及府局單)

"

清入關後,首先在工部和戶部設立寶源和寶泉兩個中央造幣廠,這兩個造幣廠鑄造了清代歷朝錢幣。 隨後在各地又建立了一些地方造幣廠,大量鑄造銅錢。有清一代先後在各省設立的造幣廠:直隸有宣府錢局、密鎮錢局、薊鎮錢局、寶直局、寶德局。山西有大同局、寶晉局、陽和錢局。奉天有盛京錢局、寶奉局。吉林有寶吉局。江蘇有江寧府局(寶寧、寶安局)、寶蘇局。浙江有寶浙局。福建有寶福局、漳州局。江西有寶昌局。山東有臨清鎮局、寶濟局(寶東局)、萊州局。河南有寶河蜀:湖北有寶武局、荊州府局、襄陽錢局,鄖陽錢局。湖南有常德府局、寶南局。廣東有寶廣局、肇慶府局。廣西有寶桂局。四川有寶川局、寧遠府局。貴州有寶黔局(貴陽府局)、畢節縣局、大定府局。雲南有寶雲局、大理府局、祿豐縣局、蒙自縣局、臨安府局、沾益州局、東川府局、廣西州局、東川府新局、順寧府局、永昌府局、曲靖府局、楚雄錢局、廣南錢局、寧臺廠錢局、文山縣局。西藏有寶藏局。陝西有延綏錢局、寶陝局。甘肅有鞏昌府局、寶鞏局、寧夏府局。新疆有葉爾羌局、阿克蘇局、烏什局、庫車局、喀什噶爾局、寶迪局、寶伊局,臺灣有寶臺局。只不過這些造幣廠時鑄時停,大多沒有連續鑄造。

1、

清代四川有兩府設局,一為寶川局,在成都府;一為寧遠府局。

康熙七年開設四川成都府局,所鑄錢幣背為“川”字,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

雍正元年因四川銅礦未獲開採。開局之議未果,十年礦成而寶川局又開始鑄造。局址在成都府貢院內西邊,有爐8座。

乾隆三年,因滇銅產量漸增,增加寶川局爐7座,合計15座,年鑄額達到了72800串,十一年又增爐15座。鑄錢運陝西行用,年增鑄額為62200餘串。十五年停止鑄造運陝西錢而停爐7座,十九年又恢復7爐,二十年因川省議修城工,故又增爐30座,歲增錢124000餘串。此時寶川局除增爐外僅餘舊爐10座,合計40爐。二十九年又曾加鑄。

四十年因川省銅不敷使用而使40爐減卯鑄造。五十九年停鑄。

嘉慶元年至二年,寶川局40爐開鑄,五年八月至六年二月40爐計鑄錢36399串999文。

道光年間寶川局開始減卯鑄造,特別是十七年以後,半年減卯直到停鑄。

咸豐四年下半年,寶川局開鑄咸豐錢,有小平、當十、當五十、當百等數種。

光緒二十年寶川局曾鑄重1錢2分的制錢,二十四年改鑄重8分的小錢,旋因無銅而停鑄。

四川寧遠府局是乾隆十八年時,因寧遠一帶行用小錢,故議設爐4座改鑄這些小錢,鑄完歇局。

2.

山東有三鑄局,一為臨清鎮局,一為濟南的山東鼓鑄局,又稱寶濟局、寶東局,三在萊州稱萊州局。順治二年五月臨清鎮局開鑄,用舊遺銅鉛,鑄出錢幣發放兵餉。至八年十月計獲息3992 兩,旋停。十年又開,十四年停,十七年復開,所鑄錢背標滿漢文“臨”字。康熙元年復開,旋停, 六年又開。十四年撤局。

順治六年山東濟南開鼓鑄局,十四年停,十七年復開。錢背標“東”字。康熙元年復開,又停, 六年又開,九年停。二十三年夏開。

雍正七年開濟南府局,背鑄滿文“寶濟”。乾隆三年停。

咸豐四年十一月寶濟局始鑄咸豐大錢。先開2爐,計有當十、五十、百三種,以前兩種為多,旋因大錢不暢行而停。

光緒十三年五月,山東在煙臺設爐鑄錢,每文重1錢,沿寶東局舊名,擬一年內先鑄10萬串交戶部。但寶東局錢並不多見,似很快停歇。

萊州府局於順治十二年在萊州開鑄錢幣,十四年停,但順治錢未見有背萊字者,估計錢背標的是“東”字。

3.

福建有寶福局和漳州局,漳州局存世很短。

順治六年清廷下令福建福州局開鑄制錢,十三年停。十七年又開,所鑄錢背為福字。康熙元年旋開旋停。六年又開,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三十四年又停。

乾隆五年因臺灣錢貴而復開福建鼓鑄局。局址福州府,設爐8座,年鑄錢48533300文有奇,所鑄錢幣運至臺灣發放兵餉。後又停運盡數撥往福建內地。嘉慶年間時有鑄造。道光四年停,後時鑄時停。咸豐三年六月在局內添爐鑄大錢,四年三月鑄減重大錢,十一月將舊設4爐改鑄鐵錢,另2爐仍鑄當百以下大錢,鐵錢每文重1錢6分,至五年除原有4爐外,並添設4爐,以及分建官廠添設12爐,前後共計20爐,月鑄鐵錢18000文。到了咸豐九年,該局已積存鐵錢幾萬串,無法行用,後運至天津行使,爐座停歇。寶福局大錢有好幾個系列,有當十、二十、五十、當百,有的錢背鑄當一十文、七錢五分及滿文寶福;有的後僅有一十及寶福兩滿文;還有的在後郭上又加鑄計重五錢等字樣,形制特別。同治年間該局也曾鑄造。光緒十三年,曾用機器試鑄制錢,旋停。十九年又設爐8座,鑄造錢幣以資週轉,後停歇。漳州局僅在康熙年間開鑄,康熙二十年開設,所鑄錢上背有滿、漢文“漳”字,二十一年停局。

4.

甘肅鞏昌府和蘭州府先後設局,均稱寶鞏局。此外清代隸屬於甘肅的寧夏,也設有錢局稱甘肅錢局。

設於鞏昌的鞏昌府局,建立於康熙六年,錢背為“鞏”字,後因銅少而停鑄。

雍正四年蘭州府局開鑄,有爐12座,七年停。

乾隆年間甘肅錢幣主要靠外省供運。咸豐四年重新開鑄,設局於小倉,有爐8座,後又在省 城東城根,開辦新廠。至三月已鑄出黃銅錢當十、當五十、當百及紫銅當五百、當千,旋又鑄鐵小平、當五及當十。七年後專鑄當五、當十錢,並添鑄重8分重的制錢,且添爐8座。同治年間增鑄鐵錢,並鑄當十及小平銅錢,種類繁多,三年撤局,光緒十四年該局又上奏恢復鼓鑄,旋因累賠而停,但未見實物。

隸屬於甘肅的寧夏府局(時寧夏屬甘肅),又稱甘肅府局,部頒鑄本,順治四年四月至月,計獲息1641兩,後因無銅而停鑄,所鑄錢幣面文為順治通寶,背穿上“寧”字。

5.

廣東有廣州和肇慶兩府開局鑄錢,廣州府局又稱寶廣局。

順治四年七月,廣東始鑄順治通寶。康熙七年開廣州府局,背鑄“廣”字,九年停,二十四年復開,三十一年停,三十四年又開,三十七年又 停。乾隆十年復開,在廣州府設爐6座,年鑄青 錢17244100文有奇,十四年加卯鑄造,十九年,以鹽易雲南銅鼓鑄,後漸停歇。同治年間寶廣局復置,鑄同治通寶錢。

光緒十五年,廣東開始用機器鑄造制錢,並迅成為機制制錢的生產中心。同時也用土法鑄錢幣。但數量較少。銅元興 後。機制制錢停鑄。

廣東肇慶府局於康熙二十四年開立,錢背標“廣”字,二十六年撤局。

6.

貴州在大定、貴陽兩府及畢節設三局,貴陽府局後改名為寶黔局。

康熙七年首先開設了貴陽府局鑄造,錢背標有貴字,但錢幣實物到現在還沒有找到。九年停,二十四年又曾開鑄,旋停。

乾隆二十四年,將貴州畢節縣局(也稱寶黔局)移至省城貴陽加卯鼓鑄,年可出錢57355串,用來放兵晌,此時有爐20座。三十七年減爐5座,四十一年又復置5爐,五十二年移5爐於大定府鼓鑄,三十九年停。

嘉慶年間寶黔局仍有鑄造,道光時該局時鑄時停,另鑄有小錢,稱底火錢而被申飭、咸豐三年十一月議鑄大錢,僅鑄當十。

同治光緒年間寶黔局僅零星鑄造,另最近貴陽發現寶黔局光緒通寶錢背當百,極為奇特。

畢節縣局設立於雍正八年十月。創建於畢節縣城。設爐10座,局址在畢節縣城北隅,乾隆五年添爐10座,20爐分稱東西爐,

乾隆二十四年移局於貴陽,所鑄錢背滿文寶黔。

大定府局建立於乾隆五十二年,由貴陽寶黔局20爐中分出5爐移至大定府設局鑄造錢幣,用來發放南隴等處兵餉,所鑄錢幣背標滿文“寶黔”嘉靖、道光年間大定府局時鑄時停,至道光二十三年仍在鑄造,後停鑄。

7.

廣西僅在桂林府開局鑄錢,稱寶桂局。

康熙七年廣西桂林府設局,九年停,復開,第二年又停,二十四復開,所鑄錢幣背標有”桂”字,錢局設在省城文昌門外。

乾隆七年又開寶桂局,設爐10座,於三月十五日開爐,九年增爐至20,後僅開10爐,十二年設爐11座,年鑄錢96000串,後又增為20爐,三十五年因銅少錢多而減7爐,剩爐13座。三十八年又增爐3座,四十三年又減3爐,至四十四年又減1爐為12爐,五十九年停。

嘉慶元年九月開鑄嘉慶新錢,因錢賤又減爐7座,僅存5爐,道光十八年因銀貴錢賤,鑄造累陪而停鑄。咸豐三年十一月開鑄咸豐錢,計鑄有小平、當十、當五十三種。同治光緒年間史料記載均未開鑄,但同治寶桂錢存世較多,似已開鑄。光緒寶桂錢少見,但光緒年間廣西屢次上奏言鑄錢困難,也有開鑄的可能。

8.

河南僅有開封寶河局一處。順治四年,開封設局。六年因懷慶有銅、煤而移至懷慶府。設爐18座,十四年停,所鑄錢背為“河”字。十七年又開,康熙元年又開鑄康熙錢,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停,二十四年重開。

雍正七年開鑄雍正通寶錢,背滿文“寶河”,九年停。乾隆、嘉慶、道光三朝寶河局未開鑄。咸豐四年七月開鑄當千、五百、百、五十、當十各種大錢。十一月飭開歸、河北兩道於河北地方僱匠試鑄鐵錢,建爐一座。年底又在懷慶、河內縣購鐵開爐,並在省城新建寶河錢局改鑄鐵錢,五年十一月開鑄。到了咸豐九年,因錢日多,漸至壅滯,將省城原有的4爐及已有20爐減至8爐的懷慶局一併撤掉。

光緒二十四年,寶河局重新組建開工,每月鑄10爐,可出錢8640串,每文重7分,光緒末年停鑄。

9.

湖北曾在武昌府、荊州府、襄陽府及勳陽開爐鑄錢,武昌局即寶武局。

寶武局開立於順治三年,十四年停,十七年又開,因在武昌錢背鑄“昌”字。康熙元年旋鑄旋停,六年開,九年又停,二十四年復開,二十六、三十六年因湖北錢輕小,不堪行用而嚴加申飭,甚至停用背昌字錢。三十九年停鑄。雍正七年復開,十一年又停,此時錢背鑄滿文寶武。

乾隆八年復開寶武局,設爐15座,年鑄錢72800串,十二年增爐5座,後又增至20座,專鑄重1錢2分的大錢。十八年因修城而加倍鑄造,四十三年裁爐10座,五十九年停。嘉慶元年復開,三年因銅鉛不繼而暫停。以後時鑄時停。道光年間開鑄次數不多,至十五年時請停鑄。

咸豐四年開鑄制錢及大錢,七年因胡林翼攻克武昌,故又新設寶武局,七月開爐,設爐10座改鑄大錢為制錢。同治元二年兩年僅鑄錢2000串,至光緒十三年又開始設爐鑄造,有爐10座,年鑄85850餘串,旋停。

二十二年始用機器鑄制錢,同時也用土法鑄造,局址在武昌鐵政局西偏。

荊州府局開設於順治五年四月,至八年七月計獲息16821兩多,八年停,九年復開,至十四年裁局,所鑄錢背為荊字。

襄陽府局開立於順治五年,九年停鑄撤局,所鑄錢幣背標“襄”字。

鄖陽錢局於順治五年十月開鑄,至八年十一月時獲息達21415兩有奇,十四年停鑄。

10.

湖南有常德府局和長沙府局,後者又稱寶南局。

順治四年湖廣常德府局開鑄,順治八年停鑄。

長沙府局開鑄於康熙六年,錢背標南字。九年停,二十二復開,二十六年因所鑄錢小而被朝廷禁用,三十九年停鑄。雍正七年又開,局址在長沙小吳門內,座北朝南。八年至十年底計出錢15310串,有爐5座,旋停。乾隆六年又開5爐鼓鑄,以收回小錢,十七年因湖南銅多,添爐5座,合計10座,二十一年又增至20座,二十四年又增至20座爐鑄錢,所鑄錢調甘肅。五十九年停鑄。嘉慶元年又開鑄,八年減10爐,僅餘5爐,後又增至15爐十九年又減至10爐,以後經常停鑄。咸豐四年閏七月先行試鑄當十、當五十、當百三種大錢,旋因難行而停鑄,後又將大錢改鑄為制錢。一直到光緒二十二年才又援案開鑄重8分8釐的制錢,至二十五年因銅鉛價格太高產量日少而停鑄,從此未再鑄造。

11.

奉天設有兩個鑄局,一為順治年間設立的盛京錢局,一為清末光緒年間的寶奉局。

盛京錢局於順治四年開鑄,僅鑄造了一年.順治五年停局。

寶奉局開立於光緒二十五年,奉天機器局用機器製造制錢,錢背為滿文“寶奉”及漢文“官板四分”字樣,每文重5分,月可造1600串餘.旋因銅元興起而停。

12.

吉林僅光緒末年時設立有寶吉局,鑄造制錢。

光緒十三年,吉林在省城迎恩門裡舊官鐵互房安爐試鑄制錢,有4座爐,十六年因火災而減2爐,十九年又減1爐,僅剩1爐。

後吉林又用機器製造制錢,錢背均用滿文“寶吉”。

13.

江蘇有江寧府局。後稱寶寧局、寶安局,蘇州府局稱寶蘇局。

順治五年開江南江寧府局。江寧原為明代的鑄錢中心,至順治初年時仍有四廠。八年改為三廠,計有爐200座,一廠為寶源局,一廠為開通廠,一廠為廣鑄廠,並將運同二局廠合併於廣鑄廠。九年減至100座,十年又加至200座,達到300爐。300爐鑄錢達77062587文,順治年間江寧府鑄錢獲息甚巨,十四年停。該局一釐錢背為江字,十七年又開鑄背滿漢文“寧”字的順治錢。

康熙元年鑄康熙通寶,旋各地鑄局均停,僅留江寧府局,因該地為駐防重地。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雍正九年,安徽開局於江寧府,因當時安徽布政使司駐於江寧府,故江寧局錢背用“寶安”字。雍正十二年停。

一直到光緒十三年,江寧才又開鑄制錢,設局於藩司署內。依照寶蘇局辦 理,後又用機器鑄造機制制錢多種。

康熙六年開江蘇蘇州府局,七年增爐至100座,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到雍正年間,該局僅存爐2座,十年停。乾隆五年因錢階日昂而復開,設爐16座,年鑄造額111699400文嘉慶年間也一直開鑄,但局工私鑄很多。道光年間除十九年有暫停開鑄的記載外,儘管減卯鑄造,但是堅持下來了。

咸豐四年開鑄大錢,五年在淮城,清江添設官錢局,開爐鑄造當百、五十、十文大錢,清江所設稱寶蘇局。後又加鑄當二十、五十文大錢。五年三月又試鑄當五、當十鐵錢。八月清江停鑄。同治年間也曾開鑄,光緒十三年又大量鑄造光緒通寶制錢,並委託廣東用機器鑄造,

光緒二十五年因土法鑄造累賠而暫停,三十—年又開鑄當五制錢,與銅元制錢摻用,旋停。

14.

山西有三個鑄錢局,即大同府局、寶晉局(太原府局)和陽和局。

大同府局於順治元年十月開鑄,到五年六月計獲息118326兩9錢。

順治六年移局至陽和城,八年停,十年又開順治十三年又移陽和局於大同,改鑄錢幕“陽”字為“同”字,十四年又開,十七年又開鑄背滿漢文同字順治通寶,第二年減20爐為10爐。康熙元年鑄康熙通寶,旋停,六年又開,十年撤局。

寶晉局初叫太原府局,順治二年開立,錢背標原字。十四年停鑄,十七年又開。第二年移大同鎮局10爐至太原府,使爐座增至20座。康熙元年初鑄康熙通寶錢,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又停。雍正七年又開,錢背鑄滿文寶晉,計設6爐,九年停。

乾隆十三年復開寶晉局鼓鑄,設爐10座。年鑄青錢42324串,十七年停。十八年又開,僅剩6爐,二十一年增爐5座,達11爐。至十九年後僅開4爐。

嘉慶年間寶晉局繼續鼓鑄,道光九年時仍有4爐,旋停。二十二年又開4爐,咸豐三年寶晉局鑄鐵錢,四年底鑄當十大錢,九年寶泉局在山西平定州設寶泉分局,鑄鐵錢解京。後改為晉省接辦,有爐29座,六月減爐14座, 存15座,此時局存鐵錢已達15萬數幹串,無法 暢行,旋停。同治四年仍開4爐。到光緒年間因 銅貴,至二十五年開始開1爐,第二年又加1爐,鑄重7分4釐重的制錢,每月出錢2千串。

陽和局於順治七年二月在陽和開立,至八年十月停爐止計獲息8083兩8錢.十三年移至大同。

15.

陝西有兩個錢局,一為延綏錢局,一為西安府局,即寶陝局。

順治三年六月延綏錢局開局鑄造錢幣,所鑄順治通寶錢幕為延字。用明代舊遺銅鑄造,錢成後發放兵餉,四年四月後因銅少而停鑄。

西安府局即後來的寶陝局,開立於順治二年,十四年停,十七年又開,所鑄一釐錢背陝字。康熙元年旋鑄旋停,六年復開,九年停,二十四年又曾開鑄,旋又停。乾隆十三年又開陝西局,設爐10座,錢幕鑄滿文寶陝,每年鑄錢72800串,十五年因停川錢運陝而增爐10座,二十八年後減卯鑄造,五十九年停。嘉慶年間仍有鼓鑄,道光年間屢請緩鑄,後又減卯鑄造。咸豐四年開鑄大錢,有當十、五十、百、五百、千等種類,另鑄有小平錢及鐵錢,九年後停鑄大錢。光緒十三年又遵旨開辦鑄錢,旋因鑄錢1串,賠錢300—400文而停。

16.

臺灣屬福建,有臺灣府局即寶臺局開爐鑄錢。

康熙二十七年,福建巡撫奏請在臺灣就地鑄錢,以免由福建海運銅錢至臺,部頒樣錢背文為滿漢文“臺”字,錢局設在臺南府東安坊,因所鑄錢小,故不行於內地,三十一年始停。

雍正年間又恢復鑄造,錢背為滿文寶臺。

乾隆年間臺灣所需錢由福建鑄造後運入。故未開鑄。咸豐年間,因全國開鑄大錢,該局又加以恢復,銷舊炮鑄錢,大錢有當十、百、千三種,旋停。

17.

新疆先後在葉爾羌、阿克蘇、烏什局、庫空、喀葉噶爾、伊犁、迪化七處設立鑄錢局,鑄造錢幣。

乾隆二十五年葉爾羌設局,九月開鑄,以銷燬舊時的錢幣普爾,改鑄新錢,至三十二年將舊普爾錢鑄完後而停鑄。三十三年因又收到大批舊錢而開鑄,三十四年後停鑄。咸豐三年恢復設局,鑄有當十、當五十、當百的紅銅大錢,五年停。同治初年鑄有同治當十錢,旋因阿古柏侵佔該地而停鑄,從此未再開鑄。

阿克蘇局開鑄於乾隆二十六年,設爐6座,三十一年移至烏什,嘉慶四年又從烏什移回,五年開始鑄造乾隆通寶二成,嘉慶通寶八成。道光初年,阿克蘇局年鑄紅錢2600串。六年增爐1座,以供平定張格爾叛亂之用。後鑄道光背八年五、十錢。咸豐三年又加爐2座鑄大錢,有當五、十、五十、百等。同治初年又鑄同治通寶當十錢,旋因阿古柏入侵而停鑄。至光緒四年九月十五日又重新恢復鑄造,九年後停。十二年又重開,十八年移局庫車。

烏什局於乾隆三十一年由阿克蘇局移設,初鑄錢重二分,三十五年改重一錢五分,四十六年減重鑄造,以省銅料。嘉慶四年移回阿克蘇,遂停。宣統年間又代庫車局鑄錢。

庫車局設於道光六年,咸豐年間又鑄有當五、十、五十、百四種錢幣。同治年間鑄有同治錢,三年因發生暴動而停。光緒四年重新開爐,九年停,十二年又恢復鼓鑄。十三年阿克蘇局又移至庫車,此後庫車局有爐6座,每天可鑄成錢55000文。二十五年鑄減重錢,減重1分,三十四年停鑄。最後鑄造的兩種錢幣為光緒丁未和光緒戊申。

喀什噶爾局於咸豐三年開鑄大錢,有當十、當五十、當百三種,旋停。至光緒十四年重開,光緒末年又請阿克蘇、庫車兩局代鑄,旋停。

寶伊局開鑄於乾隆四十年,局址惠遠,有爐2座。道光二十年因銅少而暫停。咸豐四年開鑄大錢。有當五十、百、五百、千,紅、黃銅大錢,五年後加鑄當十錢及制錢,又有當四錢,同治年間仍鑄造有當四錢,五年伊犁發生動亂,該局從此停鑄。

寶迪局又叫寶新局,咸豐八年正式設於迪化。早在咸豐四年時就邊籌設邊鑄造,大錢有當十、五十、八十、百等。同治二年時因妥得瑤作亂而停鑄。光緒十二年七月重新設立了寶迪局,有爐2座。次年加1爐,至十六年增至5爐,年鑄錢13200串,每串500文,十八年因錢幣字劃不清而改鑄加重錢。由1文錢重1錢3分而增至1錢3分5釐,二十一年又恢復舊制。光緒三十四年因銅料用盡而停鑄。另外,迪化水磨溝機器局曾加鑄過機制紅錢,屬試鑄性質。

18.

清代雲南是鑄錢重地,清政府在雲南設立了一系列的鑄錢機構,以維持清政府的貨幣流通和財政,它們有昆明的寶雲局,大理府的大理府局,祿豐縣和蒙自縣、文山縣的縣局,沾益州局、東川府局即寶東局、廣西州局、東川府新局、順寧局、曲靖局、永昌局、楚雄局、廣南府局,此外寧臺廠也即山鑄錢。

清代雲南的滇銅還運至四方鑄錢,是清代鑄錢的和銅生產的基地。

寶雲局是順治十七年時在昆明先設立的昆明府局,鑄順治一釐錢,錢背標“雲”字。康熙年間還有鑄造,康熙二十四停鑄。四十四年,因雲南青龍、金釵等銅礦開採日豐,清廷在雲南大量設局。從此雲南漸成為清政府鑄錢的重心,省城寶雲局設有21爐,至雍正五年添爐4座,鑄錢運至四川、廣西、湖廣行使。乾隆五年又添爐10座,達35爐開鑄制錢。十五年又減10座,存25座。四十一年又添1爐,後又添2爐,至四十三三減爐4座。四十六年又移大理局8爐於省城,至五十九年全部裁撤。

嘉慶二年寶雲局復設爐28座。道光年間仍有鑄造,咸豐年間開鑄小平及大錢,大錢有當五十和當十兩種,咸豐年間因太平天國起義及雲南杜文秀起義,使清廷丟失了對雲南銅礦的控制,雲南的鑄錢工業開始衰落。同治年間寶雲局鑄幣大量減重,光緒十三年寶雲局重新開始鑄錢,設爐10座,十六年停,二十五年又曾開鑄重8分重的制錢,旋因銅元大興而裁局。

大理府局開辦於康熙二十一年,鑄錢背標“雲”字,二十八年停,六十一年復開,有爐5座,雍正五年全撤。乾隆二年因滇西錢少而復置,設爐15座,年鑄錢67330200文,二十五年全裁。四十一年復設爐15座,四十三又添3爐,是年八月減2爐,至四十四年僅餘3爐,並將省局25爐內減去5爐移置大理共成8爐,第二年又將此8爐移歸省局,嘉慶四年又在下關設爐22座,七年裁。 一直到咸豐四年,因清廷嚴令各地開鑄大錢,大理府又曾設局鑄造,旋停。

祿豐縣局是康熙二十一年設置的,錢背標“雲”字,時雲南省有省局、祿豐縣局、蒙自縣、臨安府五局,設48爐,後因錢賤而減半,至二十八年停祿豐縣局。

蒙自縣局是康熙二十一年設立的,所鑄錢幣背標“雲”字,二十八年停局。

臨安府局是康熙二十一年設立的,所鑄錢幣背標“雲”字,二十八年停,六十一年復開,有爐6座,雍正元年仍為6爐,四年增11爐,五年停。乾隆五年因產銅多而增設臨安府局5爐,共16爐,十四年減8爐,三十五年全撤,四十一年復設12爐,第二年減半,四十四年全裁。嘉慶二年又設爐6座鑄造嘉慶通寶,是年撤局,咸豐年間又曾短暫地鑄造過錢幣。

沾益州局是康熙六十一年設立的,有爐15座,雍正四年停爐撤局。

東川局設立於雍正十一年,因陝西物價昂貴,故在雲南東川府開局鑄造錢幣,運至陝西行用,設爐28座,錢背用滿文“寶雲”。十三年因陝西錢價已平而停鑄。乾隆六年,因雲南需要錢而重新開鑄,有爐20座,後鑄錢89773700文。四十一年因產銅日增而加東川府局15爐,算上以上增添的5爐共40爐。四十四年移4爐於廣西府,四十五年減6爐,第二年又將東川局爐座裁至10座,五十九年全裁。嘉慶四年又設爐6座,鑄嘉慶通寶,此時改名寶東局,錢背用滿文“寶東”。五年裁,十五年復置10爐。道光年間仍繼續鑄造,至咸豐三年改鑄大錢,僅有當十。八年停鑄,收回大錢改鑄小錢,並開始減重。同治年間寶東局鑄幣有的在錢背上加“正”字,光緒年寫鑄幣有加“金”字者。寶東局在宣統年間仍舊鑄錢,所鑄宣統通寶背有“山”“碘”等字。

19.

浙江僅有杭州府局開鑄錢幣,即日後的寶浙局。

順治六年杭州府局開設,錢背鑄浙字,十四年停鑄,十七年又開。康熙元年旋開旋停,六年復開,十三年停,二十四年又開,旋停。三十年復開,杭州府局設立在杭州府大倉前,康熙三十八年停,改局永濟倉,雍正元年又開,移局仁和縣義司二圖地方,二十一年停鑄。乾隆五年復開,設爐10座,年鑄錢128613300文。嘉慶、道光年間時有鑄造,咸豐五年二月開始鑄大錢,有當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當百及小平錢,以當十錢最多。同治元年始鑄同治通寶錢,旋停。光緒十三年在浙匯軍火機器局用土法鑄錢,至十四年成錢12萬串。後因銅價日高而暫停,錢重一錢。二十二年又重新開鑄,錢重7分,旋用機器鑄造。

萊州府局於順治十二年在萊州開鑄錢幣,十四年停,但順治錢未見有背萊字者,估計錢背標的是“東”字。

清代錢幣滿文釋讀

想玩懂清代錢幣先了解清錢府局(附:滿漢文對照表及府局單)

想玩懂清代錢幣先了解清錢府局(附:滿漢文對照表及府局單)

清代錢局

寶泉局:順治元年開鑄.至宣統二年底裁撒.

寶源局:順治元年冬開鑄.光緒三十一年停辦.

延綏鎮局:順治二年開鑄.順治五年裁撒.因而“延”字幣絕少.

荊州鎮局:順治三年開.順治八年停辦.背“荊”字幣尤少.

襄陽鎮局:順治七年開.順治八年停辦.背“襄”.

密雲鎮局:順治二年五月開.康熙十年停辦.

宣府鎮局:順治元年十一月開.順治八年停.十年復開.十開年又開鑄背滿漢文“宣”字 錢.康熙元年鑄滿漢文“宣”字錢.旋停.六年復開.十年撤局.

臨清鎮局:順治二年五月開鑄.八年十月旋停.十七年復開.錢背鑄滿漢文“臨”字.康熙元年復開.旋停.六年又開,十四年撤局.

鞏昌府局:康熙六年開.不久停.雍正五年遷到蘭州改名寶鞏局.七年又停.咸豐五年重設.至同治三年廢止.因此.除乾隆.嘉慶外.歷朝“鞏”字錢均少.南昌康熙寶鞏更少.

薊州鎮局:順治二年開.康熙十年撤.咸豐四年重開.十二月撤局.鑄錢甚少.

漳州府局:建於康熙十九年.二十一年撤.故康熙“漳”字錢亦不多.

江寧府局:建於雍正九年.十二年停.背滿文“寶安”.

肇慶府局:建於康熙二十五年.停於康熙三十一年.背文“寶廣”.

寶德局:建於咸豐四年.次年被撤銷.背滿文“寶德”.

河南省局:建於順治四年.康熙元年停辦.六年復開.九年再停.雍正開年重開.九年又停.咸豐四年再次重開.直至光緒末年撤銷.

山東省局:建於順治六年.康熙九年停.雍正九年改為“寶濟”局乾隆三年停.咸豐四年再次復開.直至同治.光緒均有鑄造.

江南省局:順治五年建立.康熙九年裁撤.後至光緒年間鑄有“寶寧”機制幣.

湖廣省局:順治六年改名“寶武”局.光緒末年撤.

寶蘇局:康熙六年開.每文重一錢四分.九年停.康熙二十三年復開.因戶部變更錢制.每文減重至一錢.康熙四十一處每文改為一錢四分.雍正二十年.每文重一錢二分.至光緒言末年撤.光緒十五年曾鑄機制幣.

寶津局:光緒十三年建成.以土法鑄造重一錢“光緒通寶”十四年用機器鑄錢.二十二年起土法.機器同時鑄錢.二十四年改鑄七分重小錢.二十五年撤.

寶臺局:開鑄為康熙二十七年.停於同治.

成都府局:雍正十年開.光緒二十九年停.錢背文“寶川” .

長沙府局:康熙六年開鑄.錢背“南”字.九年停.二十二年復開.三十九年停.雍正七年又開.乾隆五十九年停鑄.嘉慶元年又開.光緒二十五年停.

貴州寶黔局:雍正八年十月開.乾隆五十九年停.嘉慶年間有鑄造.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時停時鑄.光緒三十一年停.

西安府局:順治十年開.雍正年間改為寶陝局.光緒十三年撤.錢背文“寶陝”.

寶武局:雍正七年設.十一年停.光緒二十二年改用機器鑄錢.同時也用土法鑄錢.光緒末年停.

寶奉局:順冶四年鑄錢.其錢光背.稱為“連水治”僅鑄一年.光緒二十五年鋒“寶奉”制錢.徑1.85cm.重1.7g.

寶吉局:光緒十三年試鑄.錢背文“寶吉”.十九年改用機器制錢.

福建省局:順治六年開.十三年停.十七年又開.所鑄錢背漢字“福”.康熙元年時開時停.錢背文“福”.六年又開.九年停.二十四年又開.三十四年又停.纊正時改為“寶福”.乾隆、嘉慶、道貌岸然光時鑄時停.咸豐四年三月鑄減重大錢.五年大量鑄鐵錢.光緒十三年曾用機器試鑄制錢.宣統末年停.

杭州府局:順治六年開.錢背文“浙”十四年停.十七年開.康熙元年時停時開.錢背鑄滿漢文“浙”.六年復開.十三年停.二十四年又開.旋停.三十年復開.三十八年停.雍正元年又開.錢背滿文“寶浙”.咸豐五年二月開鑄大錢.光緒二十二年用機器鑄錢.三十一年撤.

寶直局:乾隆十後建.官商合辦.用洋銅作材料.嘉慶元年開鑄後旋停.七年又開.至道光十年停鑄.咸豐四年六月重開.至同治六年.光緒十三年復開至二十五年停.

廣西桂林局:康熙七年開九年停.十八年復開.十九年停.二十四年復開.雍正時停.乾隆七年重開.錢背鑄滿文“寶桂”五十九年停.嘉慶元年九月復開.道光十八年停.咸豐三年十一月開鑄小平當十、當五十.同治、光緒年間僅鑄小平錢.

寶濟局:順治六年建立.康熙九年停.雍正九年改甸寶濟局.乾隆三年停.咸豐四年再次恢復.直至同治、光緒均有鑄造.

昆明府局:順治十七年建立.康熙二十四年停.雍正五年重開.改名寶雲局.乾隆五十九年裁撤.嘉慶二年復開.光緒二十五年裁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