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蘋果兒科路博:醫生集團是未來趨勢,中國要用3~5年走美國15年的路

蘋果 創業 美國 默克藥廠 小飯桌 2017-06-23

小蘋果兒科路博:醫生集團是未來趨勢,中國要用3~5年走美國15年的路

- 分享|路博 -

- 整理丨嶽珊 -

編者按

路博,小蘋果兒科醫生集團創始人兼CEO,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北大國際MBA,曾供職於默沙東、拜耳、諾華和強生公司多年,擔任外企高管。2014年10月創辦小蘋果兒科醫生集團,目前擁有三家線下兒科門診,兒科分答平臺“兒醫答”的課程每次可覆蓋10萬家長。

2016年5月,路博在小飯桌夜校上做了《兒科醫生集團的現狀與發展》的主題分享,在介紹中美醫生集團現狀的基礎上,分析了小蘋果兒科醫生集團的發展策略。我們做了不修改原意的整理,以下為分享全文:

很高興接受小飯桌的邀請,跟大家分享小蘋果兒科醫生集團的經驗。

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紹,我叫路博,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後來在北京安貞醫院做了一段時間的實習醫生,再後來去了外企,從銷售一直做到銷售總監、市場總監。

因為周圍有好多兒科醫生,知道他們在公立體系裡面工作強度大、收入偏低;但是,兒童患者卻快速增加,尤其是放開二胎之後。

在這個情況下,2014年10月份,我離開外企創業,成立了小蘋果兒科醫生集團(以下簡稱“小蘋果兒科”)。

◆ ◆

如何通過線上、線下兩個渠道釋放醫生價值

小蘋果兒科構建了一個金字塔型的醫生集團:最上面是合夥醫生,以全職或合夥人的身份跟我們合作;往下是簽約醫生,通過多點執業政策,在我們的合作診所或者在線上為用戶提供科普宣傳和在線諮詢;最後是數量廣大的註冊醫生,他們希望獲取兒科的最新進展,甚至希望獲得專家的會診和支持。

有了醫生,我們就要搭建平臺,讓醫生去釋放價值。這個過程我們通過線上和線下兩個方面解決。

兒科醫生有一個天然優勢:新手爸媽對於兒童健康的需求是非常強烈的,這種需求有一大部分可以通過線上解決。比如,對新手媽媽來說,孩子怎麼餵養?便祕了怎麼辦?黃疸怎麼辦?這些嚴格意義上不能定義為疾病,而是健康諮詢,所以兒科醫生可以在線上幫助到家長。

小蘋果兒科路博:醫生集團是未來趨勢,中國要用3~5年走美國15年的路

看好這一點,我們做了兩個線上產品:一是一對一的線上分答平臺兒醫答;二是微客平臺

但是光有線上還不夠,還要有線下診所做支點。

線下診所有兩個戰略意義:(1)對全職醫生來說必須得有實體依託,幫助他辦理註冊地、多點職業、晉升等一系列硬性要求;(2)衛計委要求未來的移動醫療必須得有衛計委頒發的機構營業、執業證書。

另外,我們以醫療為核心拓展了大量的合作伙伴。趕上二胎放開的時機,再加上家長付費意願特別強烈,所以大量的母嬰用戶,包括保險、早教都看準了這個市場。與母嬰行業的合作拓展了我們的客戶源,也降低了客戶的導入成本。

所以小蘋果兒科就是以醫生集團為核心,打造線上和線下平臺,通過打通整個母嬰行業,整合相關資源

我們的願景是通過建立中國最大的兒科醫生集團,讓每一個孩子都有一個私人的兒科醫生,建立醫生和患者一對一的信任關係。

另外,我們希望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健康檔案,從出生到18歲成人,這對他的成長,乃至未來一些疾病的處理、應對都會有非常大的價值和幫助。

第三個是健康保障計劃,醫療未來還是會和保險,尤其是商業保險結合。所以我們現在也在嘗試做一個一年期的健康保障計劃。

◆ ◆

為什麼要做醫生集團?

小蘋果兒科在創業初期為什麼要考慮建立一個醫生集團呢?我們做了一系列調研。

美國醫生的執業形式一半是醫生集團,也就是醫生團隊開展的,在集團內部大家會相互協調、幫助,發揮每個人的優勢。另外三分之一是和中國相似的,在公立醫院執業,還有五分之一是以個人,有點類似個體戶、單個人或者一兩個人的診所執業。也就是說,醫生的未來一定會走向自由職業之路,就是以一個團隊的醫生來開展執業。

看到未來的趨勢,我們研究的就是要以哪種形態來建立我們的醫生集團。醫生集團大概分幾類:

一類是哈佛醫學院的醫生集團模式,它的醫生來自於單個或者多個相關專業,有自己的醫學院直屬醫院,也有合作的醫院。醫生需要不斷的培訓和發展,還有自己的醫學中心。

小蘋果兒科參考的模型就是哈佛以色列迪克尼斯的醫生集團模式。

耶魯的醫生集團比哈佛更細緻,他有實體平臺,也有不同的醫生集團,會在實體裡面共同經營相關的科室,另外他有一個專業的團隊來負責整個診所的運營。

另外一種模式是獨立運營模式。

獨立運營模式在某些科室,比如消化內鏡、透析,對於儀器、設備的要求會更高一些,同時這種治療的增值或者價值更高,所以這幾個領域的醫生更多的是獨立運營。

美國用30年的時間完成了醫生的自由執業之路,頭15年蓬勃發展,可能誕生了幾百個醫生集團,後15年兼併、重組,大魚吃小魚,就看誰的模式更科學、更具競爭性,最後合併成幾家上市。中國的醫生集團在近兩年有1000多家了,大有趕超美國之勢。所以我們趕上了一個非常好的時間窗口,這是我們的動力。

但是這個時間窗口又非常緊,可能中國會用3-5年的時間走美國15年的路,這又是我們面臨的壓力。

在前10年政府一直希望把醫院做大做強,但是做大做強之後並沒有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反而越來越難、越來越貴。為什麼?因為醫生的生產力並沒有得到最大化的釋放,醫生還被圈在公立醫院裡頭。所以近幾年國家大力推行醫生的自由職業和醫生創業,鼓勵醫生開辦診所。

有了這種先決條件,後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醫生走出來,無論是以全職還是兼職的形式。

小蘋果兒科在成立兩年半的時間裡做了很多嘗試,也有一些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但總體來說,我們的思路是抓住最核心的競爭力,也就是醫生集團,由輕到重地拓展相關業務。比如從最開始的線上科普、線上答疑,到建立醫生的品牌和患者群。在實體的時候,我們先跟美中宜和、愛康國賓等診所合作,再去經營自己的連鎖化的診所。

到目前為止,我們的註冊醫生有2000個,每週都會有三堂微課,每堂微課覆蓋6~7萬個家長;每週線上的付費答疑有將近1000次,截止到今年4月底,線下就診人數有一萬多名

◆ ◆

醫療行業的關鍵是要打造醫生口碑

我們打通線上和線下的關鍵因素是醫生口碑。醫療跟其他行業最大的不同是:用戶對醫生要有信任。要是沒有信任,患者一定不會把孩子交到醫生手上。如何去建立醫患信任關係?就是醫生口碑。

如何打造醫生口碑的呢?我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建立的。

線上我們會要求醫生寫科普軟文,或者患者教育工作,告訴家長、用戶,某疾病應該如何預防,如果得了這些疾病,你應該做什麼、吃什麼藥,它的未來轉歸是什麼,從而建立了家長對醫生的信任。

軟文和課堂都是一對多的,覆蓋面非常廣,但是想沉澱下來客戶,還是要一對一,所以我們有兒醫答,也有線下門診。

在醫生口碑這塊,我們是漏斗型的:通過線上的科普實現一對多的覆蓋,其中一部分家長希望有一對一的諮詢,這種諮詢會建立信任,當他碰到一些需要線下解決的問題的時候,就會來我們診所就診。

另外,醫生在行業內的口碑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去打造醫生在行業內的口碑?我們有以下幾個嘗試:

第一,我們跟美國Top doctors合作,Top doctors是在中國授權的唯一兒科認證機構,我們每年會通過醫生的數據,來評選出中國前5%的兒科醫生。

第二,我們的醫生還會積極參與國內外的學術會議,在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還有一些遠程會診、查訪等來支持醫生在行業內樹立品牌。

另外我們也希望幫助醫生打造一個舒適的線下就診診所,所以實習診所必不可少。

我們希望打造的診所是什麼樣的呢?我們希望診所相當於電腦的主機,醫生就是移動硬盤。他在我們這兒可以輕鬆上手,享受標準化的服務,約好了患者就來出診。

所以我們的線下診所叫小蘋果昆育診所,醫生拎包出診,診所的HIS系統、藥品等都是標準化配置。

當然診所也需要差異化運營,我們的診所定位有以下兩個特色:

一、要找到最優質的合作醫生,因為醫生是決定診所醫療安全和服務質量的關鍵因素。

二、我們要打造以兒童防線為基礎的業務,因為兒童疾病還是屬於一個低頻次的需求,只有兒童保健、兒童健康才是一個高頻需求。比如孩子的生長髮育好不好,營養狀況怎麼樣?口腔狀況、視力狀況、心理髮育怎麼樣?這都是兒保相關的業務,我們要把兒保打造成我們的基礎。

同時我們也會建立一些特色專科,目前,兒童過敏是一個高發情況,另外兒童的身高、肥胖、口腔、視力等問題也比較多。

線上產品也有自己的特點。

第一個是兒醫答,這是我們第一個聚焦於兒童健康的分答平臺,去年分答非常火,通過我們的討論、判斷,這種模式非常適合兒童健康領域,也能解決媽媽的需求。兒醫答跟其他平臺有以下幾個不同點:

(1)我們的醫生都是篩選的,我們傾向於產品能夠讓最優秀的醫生使用。好比開一家醫院,中國有幾萬家醫院,但真正好的醫院可能就那麼幾家,它為什麼好?因為最好、最優秀的醫生都在這裡,所以兒醫答不跟其他平臺拼響應速度。他在24小時之內能夠真正解決患者的一些非緊急但是重要的問題就可以了。

(2)細分兒科需求,包括髮燒、呼吸、消化道、皮膚等。

(3)參考美國兒科協會指南對醫生進行專業培訓,比如患者發熱的時候會有6種不同的處理方法,醫生都要按照標準化的流程去操作。

第二個是精品微課,我們現在是通過微信群、荔枝微課等平臺,開展科普宣傳,並逐漸向系列化、專業化、特色化幾個方向發展,我們有新手媽媽的課程、過敏寶寶的課程以及從孕期到產後的一系列課程,這是我們目前積極拓展的相關業務。

在科普的過程中我們也在嘗試多種形式,目前有視頻、圖文、音頻等,反饋非常不錯的。目前,我們每週覆蓋的用戶量應該在20萬人次。

另外我們還開展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事情,類似於健康調研。比如我們會圍繞孩子的咳嗽、身高等進行健康調研。我們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給家長帶來幫助,比如我們會根據父母的身高、孩子的年齡、出生時的身高體重,用大數據模型計算孩子18歲的身高;另外就是增加跟用戶的互動,通過這種互動,也篩選了存疑的家長,可以讓他們到兒醫答或線下診所就診。

總結一下,小蘋果兒科就是以醫生集團為核心,看準中國多點執業、醫生自由職業的放開這個大趨勢,在線上獲取用戶對醫生的信任,同時輸出醫生品牌;線下打造醫生技術水平,建立醫生口碑,同時建立醫生拎包入駐的診所,使其在標準化的環境下,輕鬆、自在、高效地工作。

但是醫生集團在中國是新鮮事物,而且受政策影響非常大,所以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這是小蘋果目前的一些收穫、體驗,也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多交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