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象形“京”到“亰”與“京”,下面的“小”讓“京”字丟了靈魂

提起“京”字,我們便聯想到京城,北京、南京、東京(汴梁)、西京(長安),都是少不了“京”的古代和現代都城。《現代漢語詞典》對“京”字解釋也非常簡單,指的就是國家的首都。那麼,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都城命名偏愛“京”呢?“京”字本義是“國家首都”之意嗎?

《說文解字》:“京,人所為絕高丘也。從高省,丨像高形。凡京之屬皆從京。舉卿切。”

這裡許慎認為“京”是人工所築的高大的臺子,這種說法其實是不嚴謹的。《爾雅·釋丘》:“絕高為之京”。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人力所作者為京,地體自然者為邱。”由此可知,“京”當為人力所為,但所築建起來的並不只是一個高臺,而是還要在高臺之上建造房屋樓閣,這個房屋或樓閣連同高臺才可以稱作“京”。我們看一下“京”字的古文字字形:

從象形“京”到“亰”與“京”,下面的“小”讓“京”字丟了靈魂

甲骨文”京“

從象形“京”到“亰”與“京”,下面的“小”讓“京”字丟了靈魂

金文”京“

從象形“京”到“亰”與“京”,下面的“小”讓“京”字丟了靈魂

篆文”京“

從甲骨文和金文字形可以看出,“京”為象形字,下為高臺,上似亭臺閣樓,就像一幅亭臺閣樓圖。中間的樓閣特別形象逼真,當為眺望、巡守的觀望臺。至篆書“京”字更加簡化,為書寫之便,直接把中間的樓閣寫作了“口”形,我們很難再看出樓閣或臺上建築之形。

及至楷書,“京”字還有個異體字二字下面的三筆勾勒出來的高臺則全然不見,最後竟然變成“小”字。可以說,這一簡化直接把人們對“京”的理解帶入了歧途。或許我們說,這是“京”字簡化的一個非常欠妥之處,可以說下面的“小”字讓“京”字丟掉了靈魂。

我們之所說“京”字簡化有欠妥之處,因為“京”字最初含有“高大”之意。郭沫若先生就認為“像宮觀厜㕒之形,在古素樸之世非王者所居莫屬。王者所居高大,故京有大義,有高義。”從古文獻中也可以找到“京”字高大義的佐證。如:

《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八世之後,莫之與京。”《文選·張衡<西京賦>》:“燎京薪,駴擂鼓。”薛綜注:“積高為京。”

又因為“京”之高大宏偉,建造京所需的材料必然巨大,後來古人又以“京”來表示最大的數詞。如:

《書術記遺》:“十兆曰京。”《孫子算經》曰:“凡大數之法:萬萬曰億,萬萬億曰兆,萬萬兆曰京。”

由此可知,“京”字表示的數字已經達到了最大極限。後來,表示巨大的魚我們稱之為“鯨魚”,給心理極大反差或者恐嚇的情況,我們稱之為“驚”,表示強有力,稱之為“倞”。這些後產生的漢字都說明“京”字有巨大、高大之意

“京”為高臺上的建築,居高臨下而又威嚴雄偉,當然這種最高的“京”當為皇帝所獨有。因此,後來就有清朝的明文規定,京城的所有建築都不得高於皇宮,否則就無法彰顯皇帝的至高無上、俯瞰一切的權威。現在我們從故宮的宮殿亦能看出這種高大威嚴。

從象形“京”到“亰”與“京”,下面的“小”讓“京”字丟了靈魂

高大的故宮

既然皇帝所居或辦公之所皆為高大威嚴之“京”,那麼不少朝代便皆稱之為“京城”,因此才有都城之名北京、南京、東京、西京、鎬京、汴京等。

另外,古代除了皇帝居住之“京”,還有為儲存糧食而建造的“京”,“京”築於高臺便於防水防潮,當然是存放糧食的最佳選擇。關於“京”作為儲糧倉,有不少文獻記載:

《廣雅·釋宮》:“京,倉也。”《集解》引徐廣曰:“京者,倉廩之屬也。”《管子·輕重丁》:“有新成囷京者二家。”

以上皆指糧倉,但不能因此說“京”本義為糧倉,存糧只是“京”的另一個功能。下面我們再梳理一下“京”的字形發展路徑,看下圖:

從象形“京”到“亰”與“京”,下面的“小”讓“京”字丟了靈魂

“京”字造字及發展(注1)

通過以上分析,“京”字的意義發展也已經清晰可見了:

“京”——(1)建在高臺上的建築、樓閣——(2)高大、數量大之意——(3)皇帝居住之地在“京”——(4)引申為“京城”之說——(5)各朝代偏好以“x京”命名。

您的點贊、關注、轉發是對我的最大鼓勵!期待與您交流國學,非常感謝!

參考文獻:圖片編輯來源:任犀然主編 《畫說漢字》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2016.01。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