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指導——一拳打在棉花上?力量那麼大打出去的球卻沒小孩力量大

乒乓球 棉花 網球 拔河 乒乓圈 乒乓圈 2017-09-16

乒乓指導——一拳打在棉花上?力量那麼大打出去的球卻沒小孩力量大

關於乒乓球的力量認識

乒乓的力量不是拔河那種持續的輸出,而是強調瞬間的爆發力,而瞬間爆發力就涉及到放鬆。

如果你身體始終繃著一定的力,你的力量變化區間自然就會縮小,就是這個道理。

從5公斤掄到10公斤,和從0掄到10公斤,爆發出來的力量顯而易見,所以,再也不要始終繃著那5公斤的負擔打球了!

很多人認為乒乓發力是一條線,也就是從起板到還原前的一條弧線。其實,發力就是一個點,像打檯球一樣,觸球的一個點,可以實現球向多個方向的運動,所以,你的線路打得不好,不在於你揮的線路是啥模樣,而在於你的擊球點對與不對!

乒乓指導——一拳打在棉花上?力量那麼大打出去的球卻沒小孩力量大

發力的核心區域

關於發力的爭論太多,在此還想提個建議:考慮一下力的主次關係。

發力的核心區域還是在腿、腰、小腹的瞬間爆發,這個核心區域才真正關係到你發力的穩定性,至於穩定發力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說了。

其他部位均為協調配合發力。至於其他部位放鬆到何種程度沒有一定之規,而要根據實際情況臨時分配調整,建議就是無論是否擊球——配合發力部位要儘量放鬆。

乒乓指導——一拳打在棉花上?力量那麼大打出去的球卻沒小孩力量大

比如拉球:觸球前——充分放鬆並轉腰,以利於打開擊球空間。

觸球瞬間——應該是瞬間的髖部一震同時腰部一緊,而不是仍在勻速轉動。

觸球后——放鬆並轉腰調整還原。

也就是說在轉腰的過程中涉及到鬆-緊-鬆,只有一個點是緊,而不是一味地轉-轉-轉。反覆囉嗦是為了更好的提醒,很多人就是這麼做的,大幅的來回轉腰,看似也在用腰,其實到最後腰都繃上了繃帶,也沒見漲球。

發力的效率

就是力的同時同向性,很多人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但真沒幾人做得到。

關於“同時”:很多人談論力的時候受到了文字的影響,文字的表述一般都是力從腳下作用、髖腰的扭轉、再到上肢的運動,這種文字表述讓很多人錯解為逐層的發力傳遞,於是乎,很多人把身體搞得扭來扭去,等力傳遞到手上,最佳擊球時機早沒了,所以說這個同時太重要了。

關於“同向”即自已在做好迎球準備後,在那一點上決定了你的擊球線路。可以說如果真正做好了同時同向,我們的擊球速度和擊球效率至少要翻倍提高。

搞好力量調節,不要總往前衝

見了球總想以暴制暴,你發力我也發力,失誤也隨之而來。

在主動的時候不要發滿力,防止別人打回頭;在被動的時候,還要注意把腰部的力量適當向後收一點並穩住,在保持出手速度的前提下,儘量不要亂髮力。迎球與發力

有些時候,教練經常說讓你多擊打,有時又會說讓你多摩擦,究竟該怎麼做?

當對方過來的球向前的力量非常大的時候,你發力的方向與來球力量的方向夾角儘量大一點,這樣會避免很多無謂的出臺球,換言之就是加大摩擦的比例;

當對方過來的球向前的力量不足,應該著重的迎前並向前發力,這樣會避免很多無謂的下網球,換言之就是加大擊打的比例。

這種差別很細微,從外觀上看,你只看到人家用一個姿勢在拉球、打球,而關於內部力量的分配方向我們是很難發現的,所以不要一味地去學人家的動作,學了半天成了四不象。

學習在意外中發力

實際打球過程中,我們不可能每板都拉打上升期,每板都拉打最高點,那麼舒服的球只是理論上的、現實是少有的。畢竟比賽的雙方都在拼智力,誰都不傻,這就需要我們學會在應對意外中發力。

當對方搶先上手而我們準備不足的時候出現,如何化被動為主動?——這是我們要經常面對並思考的問題。

比如:對方突然起板拉球,而此時我們由於準備不足已經錯過了上升期和高點期,步法又沒調整到位,但為了更好的迎球發力,我們就需要快速下降重心,當大幅下降重心後,就可以實現迎球起板發力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