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平凡的世界 地球 王雷 三毛 春節家書 麥穗小魚 2019-09-07
"

文/麥穗小魚

"

文/麥穗小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題記:

在這個熟人社會裡,人與人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遠則散,近則煩。

有人說,人際交往的至高境界是: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為了進退有餘,更是一種相互尊重。

即使關係再好,如若相處起來沒了邊界,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朋友如此,子女如此,親戚如此,愛人亦是如此。

01/和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

其實不然,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合適的距離產生美。”

地球為什麼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正是因為它和太陽始終保持著一個“親而不膩,遠而不疏”的距離。

有專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是一個永恆的“火焰山”;如果再遠3%,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廣寒宮”。現在,它們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所以,地球和太陽才會相安無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讓地球充滿了生機,延續著人世間的煙火,而不至於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獨。

其實,朋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通常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的友誼,也會羨慕那些“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朋友關係。因為,在這樣一個到處是“紙糊的友情”面前,他們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

文/麥穗小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題記:

在這個熟人社會裡,人與人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遠則散,近則煩。

有人說,人際交往的至高境界是: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為了進退有餘,更是一種相互尊重。

即使關係再好,如若相處起來沒了邊界,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朋友如此,子女如此,親戚如此,愛人亦是如此。

01/和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

其實不然,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合適的距離產生美。”

地球為什麼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正是因為它和太陽始終保持著一個“親而不膩,遠而不疏”的距離。

有專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是一個永恆的“火焰山”;如果再遠3%,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廣寒宮”。現在,它們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所以,地球和太陽才會相安無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讓地球充滿了生機,延續著人世間的煙火,而不至於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獨。

其實,朋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通常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的友誼,也會羨慕那些“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朋友關係。因為,在這樣一個到處是“紙糊的友情”面前,他們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但是,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便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如果兩個人整天泡在一起,話題也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產生反感,引起小磕絆、小衝突。而對於那些身處兩地,難得一見的朋友,我們卻甚是思念。根源就在於,前者走的太近,故覺乏味;後者有了距離,反而親近。

“交友之道,宛如觀荷。”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也都需要有一方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荷塘。在這方荷塘裡,他們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擾。而這種適度的孤獨,恰恰是心靈上最放鬆的時刻。

真正的友誼猶如兩道鐵軌,並行而不交叉。鐵軌一旦交叉,必定車毀人亡。好朋友一旦不分你我,必定情散友盡。

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是一種分寸,也是一種尊重。即使關係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分寸,留有距離。

三毛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一旦進入不分你我的境界,你們的朋友關係也會日漸式微,最終走向不歡而散。

當然,對朋友毫無保留的付出,有時候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都經歷或聽到過很多這樣的情形:

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最後變得形單影隻;

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最後變得惡語相向;

曾經不分你我的朋友,最後變得丁卯必爭;

所以,朋友之間的分寸感、距離感十分重要,這也是一段友情能否長久的保證。

"

文/麥穗小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題記:

在這個熟人社會裡,人與人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遠則散,近則煩。

有人說,人際交往的至高境界是: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為了進退有餘,更是一種相互尊重。

即使關係再好,如若相處起來沒了邊界,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朋友如此,子女如此,親戚如此,愛人亦是如此。

01/和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

其實不然,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合適的距離產生美。”

地球為什麼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正是因為它和太陽始終保持著一個“親而不膩,遠而不疏”的距離。

有專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是一個永恆的“火焰山”;如果再遠3%,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廣寒宮”。現在,它們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所以,地球和太陽才會相安無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讓地球充滿了生機,延續著人世間的煙火,而不至於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獨。

其實,朋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通常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的友誼,也會羨慕那些“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朋友關係。因為,在這樣一個到處是“紙糊的友情”面前,他們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但是,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便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如果兩個人整天泡在一起,話題也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產生反感,引起小磕絆、小衝突。而對於那些身處兩地,難得一見的朋友,我們卻甚是思念。根源就在於,前者走的太近,故覺乏味;後者有了距離,反而親近。

“交友之道,宛如觀荷。”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也都需要有一方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荷塘。在這方荷塘裡,他們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擾。而這種適度的孤獨,恰恰是心靈上最放鬆的時刻。

真正的友誼猶如兩道鐵軌,並行而不交叉。鐵軌一旦交叉,必定車毀人亡。好朋友一旦不分你我,必定情散友盡。

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是一種分寸,也是一種尊重。即使關係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分寸,留有距離。

三毛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一旦進入不分你我的境界,你們的朋友關係也會日漸式微,最終走向不歡而散。

當然,對朋友毫無保留的付出,有時候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都經歷或聽到過很多這樣的情形:

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最後變得形單影隻;

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最後變得惡語相向;

曾經不分你我的朋友,最後變得丁卯必爭;

所以,朋友之間的分寸感、距離感十分重要,這也是一段友情能否長久的保證。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友情一定是“和而不同”的,只有這樣才能“美美與共”。

肯定有人會說,朋友之間還玩套路,虛頭巴腦,勾心鬥角,又何以為朋友?

誠然,朋友之間要坦誠相待,要互相幫助。但是,坦誠相待不是要你毫無保留,互相幫助也不是要你有求必應。

有所保留,有所不應,表面上是刻意與朋友保持距離感,但這種距離感絕不是心靈上的屏障。而是,築牢你們朋友之情的保障。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被朋友背叛過、出賣過。說好的替你保守祕密,轉而就告訴了其他人;說好的會珍藏你送的禮物,轉而就拱手贈與了別人;說好的會盡力幫助你,轉而就把你當成了陌生人。

當然,這只是一些極端情況。我們所說的距離指的是“親而不膩”的距離,指的是能給彼此到來舒適感的距離。

其實,朋友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在一起舒服,放鬆,沒有壓力。

而,如果你不懂分寸,朋友的每個隱私你都想知曉,每件事你都想插手,那麼,你只會給朋友帶來負擔。久而久之,你們之間必定會出現裂縫、出現隔閡。到那時候,你們的友情離散場也就不遠了。

我們引以為傲,最值得信任的朋友,有時候卻是把我們傷得最深的人。所以,朋友之間應該時時刻刻保持應有的距離,一旦丟了分寸或是掏心掏肺,受傷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們苦心經營的友誼。

“人生如尺,須有度;感情如面,忌越界。”朋友再好,也不要不分你我。

於我看來,一杯水,就是朋友之間最好的距離。

距離得當的友誼如一杯清水,看似平淡無味,實則清涼解渴;

距離太密的友誼如一杯糖水,看似幸福甜蜜,實則膩而齁人。

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讓彼此的友情歷久彌新,地久天長。

02/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寫到: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我們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一旦長大成人了,開始了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

"

文/麥穗小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題記:

在這個熟人社會裡,人與人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遠則散,近則煩。

有人說,人際交往的至高境界是: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為了進退有餘,更是一種相互尊重。

即使關係再好,如若相處起來沒了邊界,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朋友如此,子女如此,親戚如此,愛人亦是如此。

01/和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

其實不然,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合適的距離產生美。”

地球為什麼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正是因為它和太陽始終保持著一個“親而不膩,遠而不疏”的距離。

有專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是一個永恆的“火焰山”;如果再遠3%,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廣寒宮”。現在,它們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所以,地球和太陽才會相安無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讓地球充滿了生機,延續著人世間的煙火,而不至於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獨。

其實,朋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通常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的友誼,也會羨慕那些“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朋友關係。因為,在這樣一個到處是“紙糊的友情”面前,他們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但是,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便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如果兩個人整天泡在一起,話題也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產生反感,引起小磕絆、小衝突。而對於那些身處兩地,難得一見的朋友,我們卻甚是思念。根源就在於,前者走的太近,故覺乏味;後者有了距離,反而親近。

“交友之道,宛如觀荷。”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也都需要有一方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荷塘。在這方荷塘裡,他們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擾。而這種適度的孤獨,恰恰是心靈上最放鬆的時刻。

真正的友誼猶如兩道鐵軌,並行而不交叉。鐵軌一旦交叉,必定車毀人亡。好朋友一旦不分你我,必定情散友盡。

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是一種分寸,也是一種尊重。即使關係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分寸,留有距離。

三毛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一旦進入不分你我的境界,你們的朋友關係也會日漸式微,最終走向不歡而散。

當然,對朋友毫無保留的付出,有時候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都經歷或聽到過很多這樣的情形:

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最後變得形單影隻;

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最後變得惡語相向;

曾經不分你我的朋友,最後變得丁卯必爭;

所以,朋友之間的分寸感、距離感十分重要,這也是一段友情能否長久的保證。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友情一定是“和而不同”的,只有這樣才能“美美與共”。

肯定有人會說,朋友之間還玩套路,虛頭巴腦,勾心鬥角,又何以為朋友?

誠然,朋友之間要坦誠相待,要互相幫助。但是,坦誠相待不是要你毫無保留,互相幫助也不是要你有求必應。

有所保留,有所不應,表面上是刻意與朋友保持距離感,但這種距離感絕不是心靈上的屏障。而是,築牢你們朋友之情的保障。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被朋友背叛過、出賣過。說好的替你保守祕密,轉而就告訴了其他人;說好的會珍藏你送的禮物,轉而就拱手贈與了別人;說好的會盡力幫助你,轉而就把你當成了陌生人。

當然,這只是一些極端情況。我們所說的距離指的是“親而不膩”的距離,指的是能給彼此到來舒適感的距離。

其實,朋友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在一起舒服,放鬆,沒有壓力。

而,如果你不懂分寸,朋友的每個隱私你都想知曉,每件事你都想插手,那麼,你只會給朋友帶來負擔。久而久之,你們之間必定會出現裂縫、出現隔閡。到那時候,你們的友情離散場也就不遠了。

我們引以為傲,最值得信任的朋友,有時候卻是把我們傷得最深的人。所以,朋友之間應該時時刻刻保持應有的距離,一旦丟了分寸或是掏心掏肺,受傷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們苦心經營的友誼。

“人生如尺,須有度;感情如面,忌越界。”朋友再好,也不要不分你我。

於我看來,一杯水,就是朋友之間最好的距離。

距離得當的友誼如一杯清水,看似平淡無味,實則清涼解渴;

距離太密的友誼如一杯糖水,看似幸福甜蜜,實則膩而齁人。

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讓彼此的友情歷久彌新,地久天長。

02/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寫到: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我們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一旦長大成人了,開始了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平凡的世界》這部電視劇中,王雷飾演的孫少安一直以來都把親戚關係看的特別重要。即使在他們家很窮時,親戚們對他冷眼相看,甚至落井下石,他也從未記恨。後來,少安娃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倔勁開辦了磚窯廠,致了富。很多以前看不起他們家的親戚找上門來,希望得到他的幫助,或是到他的磚窯廠去幹活。面對親戚的要求,他從不拒絕。甚至為了能讓更多鄉里鄉親的親戚和村民有口飯吃,他不惜欺騙自己心愛的老婆,拿著老婆給的準備箍新窯的錢,又擴建了一座新窯爐。而,此生能夠住進新窯洞是秀蓮(孫少安老婆)最大的期望。

這就是所謂的親戚,遠香近臭。

《增廣賢文》中講到:“富在山林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當你過的不好時,親戚會看不起你;當你發達了,他們就過來沾光。

農村有句老話:“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窘困的時候,你給他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他會感激你一輩子。如果你毫無原則的一直給他提供幫助,他會變的貪得無厭。一旦,你停止了對他的幫助,會讓他心生怨恨,甚至反目成仇。

在我看來,很多親戚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種人性的劣根性。他們不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過河拆橋”。對此,我老爸是深有體會。

我老爸自從和我老媽結婚後,便出來打工了,所以也積攢了不少積蓄。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常用“萬元戶”來形容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那時候,我們家便蓋起了新房,是公認的村子裡比較有錢的幾戶人家。

此時,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聞風而來,向爸爸借錢。不是孩子等著交學費,就是兒子準備娶媳婦,反正是找盡各種理由要求你幫助他們。我爸爸這個人好面子,重親情。通常是來者不拒,多多少少都會借給他們一點。媽媽常常怪罪爸爸太實誠,爸爸卻怒目圓睜地說:“幫助親戚就是幫助咱自己,連親戚都不幫,還是人嗎?”

但是,有一件事讓爸爸徹底寒了心,對親戚的認識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2002年,我奶奶病重住院,住進了ICU。急需一大筆救命的錢,家裡的錢在前期已經花的差不多了。於是,爸爸就挨著個的給他曾經幫助過的親戚們打電話借錢,結果平時走動還算頻繁的親戚還沒等你張口借錢,他們便先跟你訴起了苦。還有的親戚不懷好意地勸爸爸別再瞎花錢了,否則會人財兩空。可想而知,爸爸打了一天的電話,腿也跑斷了,區區只借到了8000多塊錢。

回到醫院,爸爸忍不住的破口大罵:“親戚個個都是貔貅,只吃不屙(拼音:ē)主”。

這個社會,總有些人“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後”。親戚裡也不乏有這樣的人,親情被他們拿來當做利用你的籌碼。有求與你時,恨不得把親情說的重如天。利用完你時,親情這個籌碼便被他們視之如泥。

"

文/麥穗小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題記:

在這個熟人社會裡,人與人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遠則散,近則煩。

有人說,人際交往的至高境界是: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為了進退有餘,更是一種相互尊重。

即使關係再好,如若相處起來沒了邊界,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朋友如此,子女如此,親戚如此,愛人亦是如此。

01/和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

其實不然,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合適的距離產生美。”

地球為什麼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正是因為它和太陽始終保持著一個“親而不膩,遠而不疏”的距離。

有專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是一個永恆的“火焰山”;如果再遠3%,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廣寒宮”。現在,它們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所以,地球和太陽才會相安無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讓地球充滿了生機,延續著人世間的煙火,而不至於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獨。

其實,朋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通常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的友誼,也會羨慕那些“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朋友關係。因為,在這樣一個到處是“紙糊的友情”面前,他們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但是,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便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如果兩個人整天泡在一起,話題也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產生反感,引起小磕絆、小衝突。而對於那些身處兩地,難得一見的朋友,我們卻甚是思念。根源就在於,前者走的太近,故覺乏味;後者有了距離,反而親近。

“交友之道,宛如觀荷。”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也都需要有一方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荷塘。在這方荷塘裡,他們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擾。而這種適度的孤獨,恰恰是心靈上最放鬆的時刻。

真正的友誼猶如兩道鐵軌,並行而不交叉。鐵軌一旦交叉,必定車毀人亡。好朋友一旦不分你我,必定情散友盡。

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是一種分寸,也是一種尊重。即使關係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分寸,留有距離。

三毛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一旦進入不分你我的境界,你們的朋友關係也會日漸式微,最終走向不歡而散。

當然,對朋友毫無保留的付出,有時候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都經歷或聽到過很多這樣的情形:

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最後變得形單影隻;

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最後變得惡語相向;

曾經不分你我的朋友,最後變得丁卯必爭;

所以,朋友之間的分寸感、距離感十分重要,這也是一段友情能否長久的保證。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友情一定是“和而不同”的,只有這樣才能“美美與共”。

肯定有人會說,朋友之間還玩套路,虛頭巴腦,勾心鬥角,又何以為朋友?

誠然,朋友之間要坦誠相待,要互相幫助。但是,坦誠相待不是要你毫無保留,互相幫助也不是要你有求必應。

有所保留,有所不應,表面上是刻意與朋友保持距離感,但這種距離感絕不是心靈上的屏障。而是,築牢你們朋友之情的保障。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被朋友背叛過、出賣過。說好的替你保守祕密,轉而就告訴了其他人;說好的會珍藏你送的禮物,轉而就拱手贈與了別人;說好的會盡力幫助你,轉而就把你當成了陌生人。

當然,這只是一些極端情況。我們所說的距離指的是“親而不膩”的距離,指的是能給彼此到來舒適感的距離。

其實,朋友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在一起舒服,放鬆,沒有壓力。

而,如果你不懂分寸,朋友的每個隱私你都想知曉,每件事你都想插手,那麼,你只會給朋友帶來負擔。久而久之,你們之間必定會出現裂縫、出現隔閡。到那時候,你們的友情離散場也就不遠了。

我們引以為傲,最值得信任的朋友,有時候卻是把我們傷得最深的人。所以,朋友之間應該時時刻刻保持應有的距離,一旦丟了分寸或是掏心掏肺,受傷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們苦心經營的友誼。

“人生如尺,須有度;感情如面,忌越界。”朋友再好,也不要不分你我。

於我看來,一杯水,就是朋友之間最好的距離。

距離得當的友誼如一杯清水,看似平淡無味,實則清涼解渴;

距離太密的友誼如一杯糖水,看似幸福甜蜜,實則膩而齁人。

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讓彼此的友情歷久彌新,地久天長。

02/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寫到: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我們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一旦長大成人了,開始了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平凡的世界》這部電視劇中,王雷飾演的孫少安一直以來都把親戚關係看的特別重要。即使在他們家很窮時,親戚們對他冷眼相看,甚至落井下石,他也從未記恨。後來,少安娃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倔勁開辦了磚窯廠,致了富。很多以前看不起他們家的親戚找上門來,希望得到他的幫助,或是到他的磚窯廠去幹活。面對親戚的要求,他從不拒絕。甚至為了能讓更多鄉里鄉親的親戚和村民有口飯吃,他不惜欺騙自己心愛的老婆,拿著老婆給的準備箍新窯的錢,又擴建了一座新窯爐。而,此生能夠住進新窯洞是秀蓮(孫少安老婆)最大的期望。

這就是所謂的親戚,遠香近臭。

《增廣賢文》中講到:“富在山林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當你過的不好時,親戚會看不起你;當你發達了,他們就過來沾光。

農村有句老話:“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窘困的時候,你給他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他會感激你一輩子。如果你毫無原則的一直給他提供幫助,他會變的貪得無厭。一旦,你停止了對他的幫助,會讓他心生怨恨,甚至反目成仇。

在我看來,很多親戚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種人性的劣根性。他們不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過河拆橋”。對此,我老爸是深有體會。

我老爸自從和我老媽結婚後,便出來打工了,所以也積攢了不少積蓄。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常用“萬元戶”來形容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那時候,我們家便蓋起了新房,是公認的村子裡比較有錢的幾戶人家。

此時,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聞風而來,向爸爸借錢。不是孩子等著交學費,就是兒子準備娶媳婦,反正是找盡各種理由要求你幫助他們。我爸爸這個人好面子,重親情。通常是來者不拒,多多少少都會借給他們一點。媽媽常常怪罪爸爸太實誠,爸爸卻怒目圓睜地說:“幫助親戚就是幫助咱自己,連親戚都不幫,還是人嗎?”

但是,有一件事讓爸爸徹底寒了心,對親戚的認識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2002年,我奶奶病重住院,住進了ICU。急需一大筆救命的錢,家裡的錢在前期已經花的差不多了。於是,爸爸就挨著個的給他曾經幫助過的親戚們打電話借錢,結果平時走動還算頻繁的親戚還沒等你張口借錢,他們便先跟你訴起了苦。還有的親戚不懷好意地勸爸爸別再瞎花錢了,否則會人財兩空。可想而知,爸爸打了一天的電話,腿也跑斷了,區區只借到了8000多塊錢。

回到醫院,爸爸忍不住的破口大罵:“親戚個個都是貔貅,只吃不屙(拼音:ē)主”。

這個社會,總有些人“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後”。親戚裡也不乏有這樣的人,親情被他們拿來當做利用你的籌碼。有求與你時,恨不得把親情說的重如天。利用完你時,親情這個籌碼便被他們視之如泥。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飢則赴之,飽則避之”,這樣的親戚通常帶有極強的功利心,不僅不懂的感恩,還非常的勢利眼。當你窮的時候,他們會看不起你,說你是個沒用的窩囊廢;當你倒黴的時候,他們會躲得遠遠的看你笑話;當你發達的時候,他們會說你走了狗屎運,即使祝福你也不會是真心的。

所以說,親戚有風險,走動需謹慎!

把親情關係看得比較透徹的張愛玲如是說:“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係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這世上的親人只有一種,那就是關心你、心疼你的人,不管和你有沒有血緣關係,都是你的親人。

而且,親情的糾纏,永遠沒有兩清的時候。一個人要想過得輕鬆、安寧,就要和親戚們保持好距離,守住“一石米”的恩仇界限。

“一石米”可以解困境,但卻不是一輩子的幫扶。

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既不會因為給的太多而餓了自己,也不會因為幫的太少而涼了親情

03/和愛人,保持“一層紗”的距離。

作家三毛說過:“我喜歡適度的孤單,心靈上最釋放的一刻,總捨不得跟別人分享,事實上也很難分享這絕對個人的珍寶,甚至荷西自願留在家裡看電視,我的心裡都暗藏了幾分喜悅,清風明月都應該是一個人的事情,倒是吃飯,是人多些比較有味道。

婚姻中的男女都應該保持適度的孤獨,因為孤獨時我們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方向,才能明白婚姻的意義,才能知曉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絕大多數人的婚姻都存在著倦怠期,常年如一日的柴米油鹽一定會讓彼此疲倦,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也會讓雙方感情出現裂痕。

“久處必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才有那句“小別勝新婚”。

"

文/麥穗小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題記:

在這個熟人社會裡,人與人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遠則散,近則煩。

有人說,人際交往的至高境界是: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為了進退有餘,更是一種相互尊重。

即使關係再好,如若相處起來沒了邊界,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朋友如此,子女如此,親戚如此,愛人亦是如此。

01/和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

其實不然,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合適的距離產生美。”

地球為什麼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正是因為它和太陽始終保持著一個“親而不膩,遠而不疏”的距離。

有專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是一個永恆的“火焰山”;如果再遠3%,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廣寒宮”。現在,它們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所以,地球和太陽才會相安無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讓地球充滿了生機,延續著人世間的煙火,而不至於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獨。

其實,朋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通常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的友誼,也會羨慕那些“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朋友關係。因為,在這樣一個到處是“紙糊的友情”面前,他們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但是,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便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如果兩個人整天泡在一起,話題也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產生反感,引起小磕絆、小衝突。而對於那些身處兩地,難得一見的朋友,我們卻甚是思念。根源就在於,前者走的太近,故覺乏味;後者有了距離,反而親近。

“交友之道,宛如觀荷。”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也都需要有一方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荷塘。在這方荷塘裡,他們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擾。而這種適度的孤獨,恰恰是心靈上最放鬆的時刻。

真正的友誼猶如兩道鐵軌,並行而不交叉。鐵軌一旦交叉,必定車毀人亡。好朋友一旦不分你我,必定情散友盡。

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是一種分寸,也是一種尊重。即使關係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分寸,留有距離。

三毛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一旦進入不分你我的境界,你們的朋友關係也會日漸式微,最終走向不歡而散。

當然,對朋友毫無保留的付出,有時候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都經歷或聽到過很多這樣的情形:

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最後變得形單影隻;

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最後變得惡語相向;

曾經不分你我的朋友,最後變得丁卯必爭;

所以,朋友之間的分寸感、距離感十分重要,這也是一段友情能否長久的保證。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友情一定是“和而不同”的,只有這樣才能“美美與共”。

肯定有人會說,朋友之間還玩套路,虛頭巴腦,勾心鬥角,又何以為朋友?

誠然,朋友之間要坦誠相待,要互相幫助。但是,坦誠相待不是要你毫無保留,互相幫助也不是要你有求必應。

有所保留,有所不應,表面上是刻意與朋友保持距離感,但這種距離感絕不是心靈上的屏障。而是,築牢你們朋友之情的保障。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被朋友背叛過、出賣過。說好的替你保守祕密,轉而就告訴了其他人;說好的會珍藏你送的禮物,轉而就拱手贈與了別人;說好的會盡力幫助你,轉而就把你當成了陌生人。

當然,這只是一些極端情況。我們所說的距離指的是“親而不膩”的距離,指的是能給彼此到來舒適感的距離。

其實,朋友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在一起舒服,放鬆,沒有壓力。

而,如果你不懂分寸,朋友的每個隱私你都想知曉,每件事你都想插手,那麼,你只會給朋友帶來負擔。久而久之,你們之間必定會出現裂縫、出現隔閡。到那時候,你們的友情離散場也就不遠了。

我們引以為傲,最值得信任的朋友,有時候卻是把我們傷得最深的人。所以,朋友之間應該時時刻刻保持應有的距離,一旦丟了分寸或是掏心掏肺,受傷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們苦心經營的友誼。

“人生如尺,須有度;感情如面,忌越界。”朋友再好,也不要不分你我。

於我看來,一杯水,就是朋友之間最好的距離。

距離得當的友誼如一杯清水,看似平淡無味,實則清涼解渴;

距離太密的友誼如一杯糖水,看似幸福甜蜜,實則膩而齁人。

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讓彼此的友情歷久彌新,地久天長。

02/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寫到: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我們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一旦長大成人了,開始了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平凡的世界》這部電視劇中,王雷飾演的孫少安一直以來都把親戚關係看的特別重要。即使在他們家很窮時,親戚們對他冷眼相看,甚至落井下石,他也從未記恨。後來,少安娃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倔勁開辦了磚窯廠,致了富。很多以前看不起他們家的親戚找上門來,希望得到他的幫助,或是到他的磚窯廠去幹活。面對親戚的要求,他從不拒絕。甚至為了能讓更多鄉里鄉親的親戚和村民有口飯吃,他不惜欺騙自己心愛的老婆,拿著老婆給的準備箍新窯的錢,又擴建了一座新窯爐。而,此生能夠住進新窯洞是秀蓮(孫少安老婆)最大的期望。

這就是所謂的親戚,遠香近臭。

《增廣賢文》中講到:“富在山林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當你過的不好時,親戚會看不起你;當你發達了,他們就過來沾光。

農村有句老話:“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窘困的時候,你給他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他會感激你一輩子。如果你毫無原則的一直給他提供幫助,他會變的貪得無厭。一旦,你停止了對他的幫助,會讓他心生怨恨,甚至反目成仇。

在我看來,很多親戚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種人性的劣根性。他們不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過河拆橋”。對此,我老爸是深有體會。

我老爸自從和我老媽結婚後,便出來打工了,所以也積攢了不少積蓄。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常用“萬元戶”來形容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那時候,我們家便蓋起了新房,是公認的村子裡比較有錢的幾戶人家。

此時,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聞風而來,向爸爸借錢。不是孩子等著交學費,就是兒子準備娶媳婦,反正是找盡各種理由要求你幫助他們。我爸爸這個人好面子,重親情。通常是來者不拒,多多少少都會借給他們一點。媽媽常常怪罪爸爸太實誠,爸爸卻怒目圓睜地說:“幫助親戚就是幫助咱自己,連親戚都不幫,還是人嗎?”

但是,有一件事讓爸爸徹底寒了心,對親戚的認識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2002年,我奶奶病重住院,住進了ICU。急需一大筆救命的錢,家裡的錢在前期已經花的差不多了。於是,爸爸就挨著個的給他曾經幫助過的親戚們打電話借錢,結果平時走動還算頻繁的親戚還沒等你張口借錢,他們便先跟你訴起了苦。還有的親戚不懷好意地勸爸爸別再瞎花錢了,否則會人財兩空。可想而知,爸爸打了一天的電話,腿也跑斷了,區區只借到了8000多塊錢。

回到醫院,爸爸忍不住的破口大罵:“親戚個個都是貔貅,只吃不屙(拼音:ē)主”。

這個社會,總有些人“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後”。親戚裡也不乏有這樣的人,親情被他們拿來當做利用你的籌碼。有求與你時,恨不得把親情說的重如天。利用完你時,親情這個籌碼便被他們視之如泥。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飢則赴之,飽則避之”,這樣的親戚通常帶有極強的功利心,不僅不懂的感恩,還非常的勢利眼。當你窮的時候,他們會看不起你,說你是個沒用的窩囊廢;當你倒黴的時候,他們會躲得遠遠的看你笑話;當你發達的時候,他們會說你走了狗屎運,即使祝福你也不會是真心的。

所以說,親戚有風險,走動需謹慎!

把親情關係看得比較透徹的張愛玲如是說:“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係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這世上的親人只有一種,那就是關心你、心疼你的人,不管和你有沒有血緣關係,都是你的親人。

而且,親情的糾纏,永遠沒有兩清的時候。一個人要想過得輕鬆、安寧,就要和親戚們保持好距離,守住“一石米”的恩仇界限。

“一石米”可以解困境,但卻不是一輩子的幫扶。

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既不會因為給的太多而餓了自己,也不會因為幫的太少而涼了親情

03/和愛人,保持“一層紗”的距離。

作家三毛說過:“我喜歡適度的孤單,心靈上最釋放的一刻,總捨不得跟別人分享,事實上也很難分享這絕對個人的珍寶,甚至荷西自願留在家裡看電視,我的心裡都暗藏了幾分喜悅,清風明月都應該是一個人的事情,倒是吃飯,是人多些比較有味道。

婚姻中的男女都應該保持適度的孤獨,因為孤獨時我們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方向,才能明白婚姻的意義,才能知曉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絕大多數人的婚姻都存在著倦怠期,常年如一日的柴米油鹽一定會讓彼此疲倦,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也會讓雙方感情出現裂痕。

“久處必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才有那句“小別勝新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錢鍾書在《圍城》裡寫到:“不管你跟誰結婚,婚後總會發現,你娶得不是原來的那個人。”

這句話不是用來討飯男人喜新厭舊的,而是在告訴我們:婚姻是一場艱難的修行,過程會跌宕起伏,也會遇到九九八十一難,沒有誰的婚後生活是一路坦途。

就如同溫格.朱莉在《幸福婚姻法則》裡說的一樣:“再恩愛的夫妻,一生中都有200次想離婚的念頭,以及50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

一段婚姻關係摩擦在所難免,吵架拌嘴、磕磕碰碰都是常有的事。但是,有一類妻子,男人是萬萬不能接受的。那就是“妻管嚴”!

有些妻子極度缺乏安全感,認為外面的誘惑這麼多,不把自己的男人看管好,遲早會出事。

於是,她們要求丈夫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報備,要第一時間掌握丈夫的行蹤,把丈夫每日的零花錢控制得死死的。甚至,每天丈夫回到家,她們都要例行檢查男人的手機。一旦發現可疑信息,不是大發雷霆就是尋死覓活。

之前看過塗磊的一檔節目,節目中妻子把丈夫的生活安排得事無鉅細,出門穿什麼樣的衣服,交什麼樣的朋友,換什麼樣的工作......,妻子都要橫加干涉。

以至於,男人抱怨說:“你給的愛太重,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妻子卻覺得委屈至極:“我這明明是在愛你,關心你,你怎麼會喘不過來氣呢?真傷心!”

塗磊的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也直接道出了愛的本質:

“你那根本不是愛,是控制!感情裡,要學會把握一個度,給對方留有一定的空間。愛人七分足以,剩下三分愛自己。

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常識:手裡的沙子握得越緊,往往漏掉的越多。婚姻也是如此,“控制型的婚姻”總有一種讓人想逃離的衝動。

是啊,真正的愛不是佔有,而是相互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們常常以為結了婚,就該不分你我。卻忽略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兩個人也需要自由的空間。

不是有這樣一首耳熟能詳的詩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可見,自由對一個人有多麼重要。(此處純屬是插科打諢,此自由非彼自由。)

言歸正傳,距離對維持一段美好的婚姻確實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坦言:“婚後頭兩年還激情滿滿,一旦過了那個時間,婚姻只剩下'回家、吃飯、睡覺',偶爾做個同床異夢的美夢。”原來,婚姻也是有保鮮期的。而,不給對方一絲空間的“控制型婚姻”恰恰是婚姻腐爛變質的催化劑。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延緩婚姻進入“更年期”呢?或者說應該如何把婚姻的新鮮度保持的更長久一點呢?

“皇帝專業戶”張鐵林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他說:“婚姻保鮮的祕訣是留有餘地、難得糊塗、絕不背叛。

"

文/麥穗小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題記:

在這個熟人社會裡,人與人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遠則散,近則煩。

有人說,人際交往的至高境界是: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為了進退有餘,更是一種相互尊重。

即使關係再好,如若相處起來沒了邊界,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朋友如此,子女如此,親戚如此,愛人亦是如此。

01/和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

其實不然,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合適的距離產生美。”

地球為什麼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正是因為它和太陽始終保持著一個“親而不膩,遠而不疏”的距離。

有專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是一個永恆的“火焰山”;如果再遠3%,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廣寒宮”。現在,它們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所以,地球和太陽才會相安無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讓地球充滿了生機,延續著人世間的煙火,而不至於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獨。

其實,朋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通常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的友誼,也會羨慕那些“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朋友關係。因為,在這樣一個到處是“紙糊的友情”面前,他們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但是,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便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如果兩個人整天泡在一起,話題也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產生反感,引起小磕絆、小衝突。而對於那些身處兩地,難得一見的朋友,我們卻甚是思念。根源就在於,前者走的太近,故覺乏味;後者有了距離,反而親近。

“交友之道,宛如觀荷。”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也都需要有一方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荷塘。在這方荷塘裡,他們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擾。而這種適度的孤獨,恰恰是心靈上最放鬆的時刻。

真正的友誼猶如兩道鐵軌,並行而不交叉。鐵軌一旦交叉,必定車毀人亡。好朋友一旦不分你我,必定情散友盡。

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是一種分寸,也是一種尊重。即使關係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分寸,留有距離。

三毛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一旦進入不分你我的境界,你們的朋友關係也會日漸式微,最終走向不歡而散。

當然,對朋友毫無保留的付出,有時候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都經歷或聽到過很多這樣的情形:

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最後變得形單影隻;

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最後變得惡語相向;

曾經不分你我的朋友,最後變得丁卯必爭;

所以,朋友之間的分寸感、距離感十分重要,這也是一段友情能否長久的保證。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友情一定是“和而不同”的,只有這樣才能“美美與共”。

肯定有人會說,朋友之間還玩套路,虛頭巴腦,勾心鬥角,又何以為朋友?

誠然,朋友之間要坦誠相待,要互相幫助。但是,坦誠相待不是要你毫無保留,互相幫助也不是要你有求必應。

有所保留,有所不應,表面上是刻意與朋友保持距離感,但這種距離感絕不是心靈上的屏障。而是,築牢你們朋友之情的保障。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被朋友背叛過、出賣過。說好的替你保守祕密,轉而就告訴了其他人;說好的會珍藏你送的禮物,轉而就拱手贈與了別人;說好的會盡力幫助你,轉而就把你當成了陌生人。

當然,這只是一些極端情況。我們所說的距離指的是“親而不膩”的距離,指的是能給彼此到來舒適感的距離。

其實,朋友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在一起舒服,放鬆,沒有壓力。

而,如果你不懂分寸,朋友的每個隱私你都想知曉,每件事你都想插手,那麼,你只會給朋友帶來負擔。久而久之,你們之間必定會出現裂縫、出現隔閡。到那時候,你們的友情離散場也就不遠了。

我們引以為傲,最值得信任的朋友,有時候卻是把我們傷得最深的人。所以,朋友之間應該時時刻刻保持應有的距離,一旦丟了分寸或是掏心掏肺,受傷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們苦心經營的友誼。

“人生如尺,須有度;感情如面,忌越界。”朋友再好,也不要不分你我。

於我看來,一杯水,就是朋友之間最好的距離。

距離得當的友誼如一杯清水,看似平淡無味,實則清涼解渴;

距離太密的友誼如一杯糖水,看似幸福甜蜜,實則膩而齁人。

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讓彼此的友情歷久彌新,地久天長。

02/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寫到: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我們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一旦長大成人了,開始了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平凡的世界》這部電視劇中,王雷飾演的孫少安一直以來都把親戚關係看的特別重要。即使在他們家很窮時,親戚們對他冷眼相看,甚至落井下石,他也從未記恨。後來,少安娃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倔勁開辦了磚窯廠,致了富。很多以前看不起他們家的親戚找上門來,希望得到他的幫助,或是到他的磚窯廠去幹活。面對親戚的要求,他從不拒絕。甚至為了能讓更多鄉里鄉親的親戚和村民有口飯吃,他不惜欺騙自己心愛的老婆,拿著老婆給的準備箍新窯的錢,又擴建了一座新窯爐。而,此生能夠住進新窯洞是秀蓮(孫少安老婆)最大的期望。

這就是所謂的親戚,遠香近臭。

《增廣賢文》中講到:“富在山林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當你過的不好時,親戚會看不起你;當你發達了,他們就過來沾光。

農村有句老話:“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窘困的時候,你給他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他會感激你一輩子。如果你毫無原則的一直給他提供幫助,他會變的貪得無厭。一旦,你停止了對他的幫助,會讓他心生怨恨,甚至反目成仇。

在我看來,很多親戚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種人性的劣根性。他們不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過河拆橋”。對此,我老爸是深有體會。

我老爸自從和我老媽結婚後,便出來打工了,所以也積攢了不少積蓄。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常用“萬元戶”來形容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那時候,我們家便蓋起了新房,是公認的村子裡比較有錢的幾戶人家。

此時,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聞風而來,向爸爸借錢。不是孩子等著交學費,就是兒子準備娶媳婦,反正是找盡各種理由要求你幫助他們。我爸爸這個人好面子,重親情。通常是來者不拒,多多少少都會借給他們一點。媽媽常常怪罪爸爸太實誠,爸爸卻怒目圓睜地說:“幫助親戚就是幫助咱自己,連親戚都不幫,還是人嗎?”

但是,有一件事讓爸爸徹底寒了心,對親戚的認識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2002年,我奶奶病重住院,住進了ICU。急需一大筆救命的錢,家裡的錢在前期已經花的差不多了。於是,爸爸就挨著個的給他曾經幫助過的親戚們打電話借錢,結果平時走動還算頻繁的親戚還沒等你張口借錢,他們便先跟你訴起了苦。還有的親戚不懷好意地勸爸爸別再瞎花錢了,否則會人財兩空。可想而知,爸爸打了一天的電話,腿也跑斷了,區區只借到了8000多塊錢。

回到醫院,爸爸忍不住的破口大罵:“親戚個個都是貔貅,只吃不屙(拼音:ē)主”。

這個社會,總有些人“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後”。親戚裡也不乏有這樣的人,親情被他們拿來當做利用你的籌碼。有求與你時,恨不得把親情說的重如天。利用完你時,親情這個籌碼便被他們視之如泥。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飢則赴之,飽則避之”,這樣的親戚通常帶有極強的功利心,不僅不懂的感恩,還非常的勢利眼。當你窮的時候,他們會看不起你,說你是個沒用的窩囊廢;當你倒黴的時候,他們會躲得遠遠的看你笑話;當你發達的時候,他們會說你走了狗屎運,即使祝福你也不會是真心的。

所以說,親戚有風險,走動需謹慎!

把親情關係看得比較透徹的張愛玲如是說:“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係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這世上的親人只有一種,那就是關心你、心疼你的人,不管和你有沒有血緣關係,都是你的親人。

而且,親情的糾纏,永遠沒有兩清的時候。一個人要想過得輕鬆、安寧,就要和親戚們保持好距離,守住“一石米”的恩仇界限。

“一石米”可以解困境,但卻不是一輩子的幫扶。

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既不會因為給的太多而餓了自己,也不會因為幫的太少而涼了親情

03/和愛人,保持“一層紗”的距離。

作家三毛說過:“我喜歡適度的孤單,心靈上最釋放的一刻,總捨不得跟別人分享,事實上也很難分享這絕對個人的珍寶,甚至荷西自願留在家裡看電視,我的心裡都暗藏了幾分喜悅,清風明月都應該是一個人的事情,倒是吃飯,是人多些比較有味道。

婚姻中的男女都應該保持適度的孤獨,因為孤獨時我們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方向,才能明白婚姻的意義,才能知曉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絕大多數人的婚姻都存在著倦怠期,常年如一日的柴米油鹽一定會讓彼此疲倦,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也會讓雙方感情出現裂痕。

“久處必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才有那句“小別勝新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錢鍾書在《圍城》裡寫到:“不管你跟誰結婚,婚後總會發現,你娶得不是原來的那個人。”

這句話不是用來討飯男人喜新厭舊的,而是在告訴我們:婚姻是一場艱難的修行,過程會跌宕起伏,也會遇到九九八十一難,沒有誰的婚後生活是一路坦途。

就如同溫格.朱莉在《幸福婚姻法則》裡說的一樣:“再恩愛的夫妻,一生中都有200次想離婚的念頭,以及50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

一段婚姻關係摩擦在所難免,吵架拌嘴、磕磕碰碰都是常有的事。但是,有一類妻子,男人是萬萬不能接受的。那就是“妻管嚴”!

有些妻子極度缺乏安全感,認為外面的誘惑這麼多,不把自己的男人看管好,遲早會出事。

於是,她們要求丈夫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報備,要第一時間掌握丈夫的行蹤,把丈夫每日的零花錢控制得死死的。甚至,每天丈夫回到家,她們都要例行檢查男人的手機。一旦發現可疑信息,不是大發雷霆就是尋死覓活。

之前看過塗磊的一檔節目,節目中妻子把丈夫的生活安排得事無鉅細,出門穿什麼樣的衣服,交什麼樣的朋友,換什麼樣的工作......,妻子都要橫加干涉。

以至於,男人抱怨說:“你給的愛太重,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妻子卻覺得委屈至極:“我這明明是在愛你,關心你,你怎麼會喘不過來氣呢?真傷心!”

塗磊的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也直接道出了愛的本質:

“你那根本不是愛,是控制!感情裡,要學會把握一個度,給對方留有一定的空間。愛人七分足以,剩下三分愛自己。

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常識:手裡的沙子握得越緊,往往漏掉的越多。婚姻也是如此,“控制型的婚姻”總有一種讓人想逃離的衝動。

是啊,真正的愛不是佔有,而是相互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們常常以為結了婚,就該不分你我。卻忽略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兩個人也需要自由的空間。

不是有這樣一首耳熟能詳的詩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可見,自由對一個人有多麼重要。(此處純屬是插科打諢,此自由非彼自由。)

言歸正傳,距離對維持一段美好的婚姻確實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坦言:“婚後頭兩年還激情滿滿,一旦過了那個時間,婚姻只剩下'回家、吃飯、睡覺',偶爾做個同床異夢的美夢。”原來,婚姻也是有保鮮期的。而,不給對方一絲空間的“控制型婚姻”恰恰是婚姻腐爛變質的催化劑。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延緩婚姻進入“更年期”呢?或者說應該如何把婚姻的新鮮度保持的更長久一點呢?

“皇帝專業戶”張鐵林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他說:“婚姻保鮮的祕訣是留有餘地、難得糊塗、絕不背叛。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其中,“留有餘地”,就是說夫妻雙方要互相留有私人空間,與另一半保持合適的距離。距離是夫妻感情倦怠時的調適器。西方國家的夫妻都鼓勵自己的另一半每年單獨出去旅行一次,給對方一次徹底逃離生活是非的機會。在我看來,這真是明智之舉。

單獨的旅行,不僅可以讓一個人徹底地卸下身心的疲憊。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在旅途中遇到困難時,讓你想起有他(她)在身邊時的好。這種需要感,會讓你更加珍惜這份感情。

他們說:“當對方獨自一個人旅行回來時,給自己的愛更真了,也更濃了。同時,對家庭的責任感也更強了。”

所以,別把對方管的太緊,壓得太實。婚姻,就像彈簧。壓得太緊,難免會出現裂痕,甚至崩斷。

我認為:最幸福和美好的婚姻應該是張弛有度,親而不膩,疏而不離。

就如同奶茶劉若英所言:“夫妻間最好的狀態就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在愛的世界裡做自己,這大概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吧!這也是婚姻的最好狀態。

所以,和愛人保持“一層紗”的距離,

既會讓對方身上投射出一種朦朧美,也不會因彼此完全隔絕而缺失愛的溫度。

04/人與人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你很難想象“人與人走的太近,是一場災難”竟然出自溫文爾雅、待人熱情的知性美女董卿之口。

"

文/麥穗小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題記:

在這個熟人社會裡,人與人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遠則散,近則煩。

有人說,人際交往的至高境界是: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為了進退有餘,更是一種相互尊重。

即使關係再好,如若相處起來沒了邊界,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朋友如此,子女如此,親戚如此,愛人亦是如此。

01/和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

其實不然,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合適的距離產生美。”

地球為什麼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正是因為它和太陽始終保持著一個“親而不膩,遠而不疏”的距離。

有專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是一個永恆的“火焰山”;如果再遠3%,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廣寒宮”。現在,它們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所以,地球和太陽才會相安無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讓地球充滿了生機,延續著人世間的煙火,而不至於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獨。

其實,朋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通常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的友誼,也會羨慕那些“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朋友關係。因為,在這樣一個到處是“紙糊的友情”面前,他們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但是,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便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如果兩個人整天泡在一起,話題也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產生反感,引起小磕絆、小衝突。而對於那些身處兩地,難得一見的朋友,我們卻甚是思念。根源就在於,前者走的太近,故覺乏味;後者有了距離,反而親近。

“交友之道,宛如觀荷。”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也都需要有一方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荷塘。在這方荷塘裡,他們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擾。而這種適度的孤獨,恰恰是心靈上最放鬆的時刻。

真正的友誼猶如兩道鐵軌,並行而不交叉。鐵軌一旦交叉,必定車毀人亡。好朋友一旦不分你我,必定情散友盡。

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是一種分寸,也是一種尊重。即使關係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分寸,留有距離。

三毛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一旦進入不分你我的境界,你們的朋友關係也會日漸式微,最終走向不歡而散。

當然,對朋友毫無保留的付出,有時候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都經歷或聽到過很多這樣的情形:

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最後變得形單影隻;

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最後變得惡語相向;

曾經不分你我的朋友,最後變得丁卯必爭;

所以,朋友之間的分寸感、距離感十分重要,這也是一段友情能否長久的保證。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友情一定是“和而不同”的,只有這樣才能“美美與共”。

肯定有人會說,朋友之間還玩套路,虛頭巴腦,勾心鬥角,又何以為朋友?

誠然,朋友之間要坦誠相待,要互相幫助。但是,坦誠相待不是要你毫無保留,互相幫助也不是要你有求必應。

有所保留,有所不應,表面上是刻意與朋友保持距離感,但這種距離感絕不是心靈上的屏障。而是,築牢你們朋友之情的保障。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被朋友背叛過、出賣過。說好的替你保守祕密,轉而就告訴了其他人;說好的會珍藏你送的禮物,轉而就拱手贈與了別人;說好的會盡力幫助你,轉而就把你當成了陌生人。

當然,這只是一些極端情況。我們所說的距離指的是“親而不膩”的距離,指的是能給彼此到來舒適感的距離。

其實,朋友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在一起舒服,放鬆,沒有壓力。

而,如果你不懂分寸,朋友的每個隱私你都想知曉,每件事你都想插手,那麼,你只會給朋友帶來負擔。久而久之,你們之間必定會出現裂縫、出現隔閡。到那時候,你們的友情離散場也就不遠了。

我們引以為傲,最值得信任的朋友,有時候卻是把我們傷得最深的人。所以,朋友之間應該時時刻刻保持應有的距離,一旦丟了分寸或是掏心掏肺,受傷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們苦心經營的友誼。

“人生如尺,須有度;感情如面,忌越界。”朋友再好,也不要不分你我。

於我看來,一杯水,就是朋友之間最好的距離。

距離得當的友誼如一杯清水,看似平淡無味,實則清涼解渴;

距離太密的友誼如一杯糖水,看似幸福甜蜜,實則膩而齁人。

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讓彼此的友情歷久彌新,地久天長。

02/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寫到: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我們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一旦長大成人了,開始了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平凡的世界》這部電視劇中,王雷飾演的孫少安一直以來都把親戚關係看的特別重要。即使在他們家很窮時,親戚們對他冷眼相看,甚至落井下石,他也從未記恨。後來,少安娃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倔勁開辦了磚窯廠,致了富。很多以前看不起他們家的親戚找上門來,希望得到他的幫助,或是到他的磚窯廠去幹活。面對親戚的要求,他從不拒絕。甚至為了能讓更多鄉里鄉親的親戚和村民有口飯吃,他不惜欺騙自己心愛的老婆,拿著老婆給的準備箍新窯的錢,又擴建了一座新窯爐。而,此生能夠住進新窯洞是秀蓮(孫少安老婆)最大的期望。

這就是所謂的親戚,遠香近臭。

《增廣賢文》中講到:“富在山林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當你過的不好時,親戚會看不起你;當你發達了,他們就過來沾光。

農村有句老話:“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窘困的時候,你給他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他會感激你一輩子。如果你毫無原則的一直給他提供幫助,他會變的貪得無厭。一旦,你停止了對他的幫助,會讓他心生怨恨,甚至反目成仇。

在我看來,很多親戚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種人性的劣根性。他們不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過河拆橋”。對此,我老爸是深有體會。

我老爸自從和我老媽結婚後,便出來打工了,所以也積攢了不少積蓄。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常用“萬元戶”來形容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那時候,我們家便蓋起了新房,是公認的村子裡比較有錢的幾戶人家。

此時,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聞風而來,向爸爸借錢。不是孩子等著交學費,就是兒子準備娶媳婦,反正是找盡各種理由要求你幫助他們。我爸爸這個人好面子,重親情。通常是來者不拒,多多少少都會借給他們一點。媽媽常常怪罪爸爸太實誠,爸爸卻怒目圓睜地說:“幫助親戚就是幫助咱自己,連親戚都不幫,還是人嗎?”

但是,有一件事讓爸爸徹底寒了心,對親戚的認識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2002年,我奶奶病重住院,住進了ICU。急需一大筆救命的錢,家裡的錢在前期已經花的差不多了。於是,爸爸就挨著個的給他曾經幫助過的親戚們打電話借錢,結果平時走動還算頻繁的親戚還沒等你張口借錢,他們便先跟你訴起了苦。還有的親戚不懷好意地勸爸爸別再瞎花錢了,否則會人財兩空。可想而知,爸爸打了一天的電話,腿也跑斷了,區區只借到了8000多塊錢。

回到醫院,爸爸忍不住的破口大罵:“親戚個個都是貔貅,只吃不屙(拼音:ē)主”。

這個社會,總有些人“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後”。親戚裡也不乏有這樣的人,親情被他們拿來當做利用你的籌碼。有求與你時,恨不得把親情說的重如天。利用完你時,親情這個籌碼便被他們視之如泥。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飢則赴之,飽則避之”,這樣的親戚通常帶有極強的功利心,不僅不懂的感恩,還非常的勢利眼。當你窮的時候,他們會看不起你,說你是個沒用的窩囊廢;當你倒黴的時候,他們會躲得遠遠的看你笑話;當你發達的時候,他們會說你走了狗屎運,即使祝福你也不會是真心的。

所以說,親戚有風險,走動需謹慎!

把親情關係看得比較透徹的張愛玲如是說:“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係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這世上的親人只有一種,那就是關心你、心疼你的人,不管和你有沒有血緣關係,都是你的親人。

而且,親情的糾纏,永遠沒有兩清的時候。一個人要想過得輕鬆、安寧,就要和親戚們保持好距離,守住“一石米”的恩仇界限。

“一石米”可以解困境,但卻不是一輩子的幫扶。

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既不會因為給的太多而餓了自己,也不會因為幫的太少而涼了親情

03/和愛人,保持“一層紗”的距離。

作家三毛說過:“我喜歡適度的孤單,心靈上最釋放的一刻,總捨不得跟別人分享,事實上也很難分享這絕對個人的珍寶,甚至荷西自願留在家裡看電視,我的心裡都暗藏了幾分喜悅,清風明月都應該是一個人的事情,倒是吃飯,是人多些比較有味道。

婚姻中的男女都應該保持適度的孤獨,因為孤獨時我們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方向,才能明白婚姻的意義,才能知曉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絕大多數人的婚姻都存在著倦怠期,常年如一日的柴米油鹽一定會讓彼此疲倦,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也會讓雙方感情出現裂痕。

“久處必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才有那句“小別勝新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錢鍾書在《圍城》裡寫到:“不管你跟誰結婚,婚後總會發現,你娶得不是原來的那個人。”

這句話不是用來討飯男人喜新厭舊的,而是在告訴我們:婚姻是一場艱難的修行,過程會跌宕起伏,也會遇到九九八十一難,沒有誰的婚後生活是一路坦途。

就如同溫格.朱莉在《幸福婚姻法則》裡說的一樣:“再恩愛的夫妻,一生中都有200次想離婚的念頭,以及50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

一段婚姻關係摩擦在所難免,吵架拌嘴、磕磕碰碰都是常有的事。但是,有一類妻子,男人是萬萬不能接受的。那就是“妻管嚴”!

有些妻子極度缺乏安全感,認為外面的誘惑這麼多,不把自己的男人看管好,遲早會出事。

於是,她們要求丈夫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報備,要第一時間掌握丈夫的行蹤,把丈夫每日的零花錢控制得死死的。甚至,每天丈夫回到家,她們都要例行檢查男人的手機。一旦發現可疑信息,不是大發雷霆就是尋死覓活。

之前看過塗磊的一檔節目,節目中妻子把丈夫的生活安排得事無鉅細,出門穿什麼樣的衣服,交什麼樣的朋友,換什麼樣的工作......,妻子都要橫加干涉。

以至於,男人抱怨說:“你給的愛太重,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妻子卻覺得委屈至極:“我這明明是在愛你,關心你,你怎麼會喘不過來氣呢?真傷心!”

塗磊的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也直接道出了愛的本質:

“你那根本不是愛,是控制!感情裡,要學會把握一個度,給對方留有一定的空間。愛人七分足以,剩下三分愛自己。

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常識:手裡的沙子握得越緊,往往漏掉的越多。婚姻也是如此,“控制型的婚姻”總有一種讓人想逃離的衝動。

是啊,真正的愛不是佔有,而是相互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們常常以為結了婚,就該不分你我。卻忽略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兩個人也需要自由的空間。

不是有這樣一首耳熟能詳的詩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可見,自由對一個人有多麼重要。(此處純屬是插科打諢,此自由非彼自由。)

言歸正傳,距離對維持一段美好的婚姻確實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坦言:“婚後頭兩年還激情滿滿,一旦過了那個時間,婚姻只剩下'回家、吃飯、睡覺',偶爾做個同床異夢的美夢。”原來,婚姻也是有保鮮期的。而,不給對方一絲空間的“控制型婚姻”恰恰是婚姻腐爛變質的催化劑。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延緩婚姻進入“更年期”呢?或者說應該如何把婚姻的新鮮度保持的更長久一點呢?

“皇帝專業戶”張鐵林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他說:“婚姻保鮮的祕訣是留有餘地、難得糊塗、絕不背叛。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其中,“留有餘地”,就是說夫妻雙方要互相留有私人空間,與另一半保持合適的距離。距離是夫妻感情倦怠時的調適器。西方國家的夫妻都鼓勵自己的另一半每年單獨出去旅行一次,給對方一次徹底逃離生活是非的機會。在我看來,這真是明智之舉。

單獨的旅行,不僅可以讓一個人徹底地卸下身心的疲憊。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在旅途中遇到困難時,讓你想起有他(她)在身邊時的好。這種需要感,會讓你更加珍惜這份感情。

他們說:“當對方獨自一個人旅行回來時,給自己的愛更真了,也更濃了。同時,對家庭的責任感也更強了。”

所以,別把對方管的太緊,壓得太實。婚姻,就像彈簧。壓得太緊,難免會出現裂痕,甚至崩斷。

我認為:最幸福和美好的婚姻應該是張弛有度,親而不膩,疏而不離。

就如同奶茶劉若英所言:“夫妻間最好的狀態就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在愛的世界裡做自己,這大概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吧!這也是婚姻的最好狀態。

所以,和愛人保持“一層紗”的距離,

既會讓對方身上投射出一種朦朧美,也不會因彼此完全隔絕而缺失愛的溫度。

04/人與人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你很難想象“人與人走的太近,是一場災難”竟然出自溫文爾雅、待人熱情的知性美女董卿之口。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閱人無數的大才女董卿自會知曉為人處世之道,這句話由她說出來亦不足為怪。

與朋友太近,朋友會把友情看的聊勝於無,最終情散友盡;

與親人太近,親人會把恩惠當成理所當然,最終形同路人;

與愛人太近,愛人會把婚姻帶上“緊箍咒”,最終一別兩寬;

公認的“高情商代言人”的蔡康永曾經在採訪中說過:

“我鼓勵大家做一個比較冷淡的人,我不認為過於溫暖是一個人跟別人維持良好關係的一個方法,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給綁住,會很吃力。”

"

文/麥穗小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題記:

在這個熟人社會裡,人與人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遠則散,近則煩。

有人說,人際交往的至高境界是: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為了進退有餘,更是一種相互尊重。

即使關係再好,如若相處起來沒了邊界,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朋友如此,子女如此,親戚如此,愛人亦是如此。

01/和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

其實不然,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合適的距離產生美。”

地球為什麼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正是因為它和太陽始終保持著一個“親而不膩,遠而不疏”的距離。

有專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是一個永恆的“火焰山”;如果再遠3%,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廣寒宮”。現在,它們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所以,地球和太陽才會相安無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讓地球充滿了生機,延續著人世間的煙火,而不至於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獨。

其實,朋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通常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的友誼,也會羨慕那些“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朋友關係。因為,在這樣一個到處是“紙糊的友情”面前,他們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但是,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便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如果兩個人整天泡在一起,話題也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產生反感,引起小磕絆、小衝突。而對於那些身處兩地,難得一見的朋友,我們卻甚是思念。根源就在於,前者走的太近,故覺乏味;後者有了距離,反而親近。

“交友之道,宛如觀荷。”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也都需要有一方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荷塘。在這方荷塘裡,他們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擾。而這種適度的孤獨,恰恰是心靈上最放鬆的時刻。

真正的友誼猶如兩道鐵軌,並行而不交叉。鐵軌一旦交叉,必定車毀人亡。好朋友一旦不分你我,必定情散友盡。

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是一種分寸,也是一種尊重。即使關係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分寸,留有距離。

三毛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一旦進入不分你我的境界,你們的朋友關係也會日漸式微,最終走向不歡而散。

當然,對朋友毫無保留的付出,有時候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都經歷或聽到過很多這樣的情形:

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最後變得形單影隻;

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最後變得惡語相向;

曾經不分你我的朋友,最後變得丁卯必爭;

所以,朋友之間的分寸感、距離感十分重要,這也是一段友情能否長久的保證。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友情一定是“和而不同”的,只有這樣才能“美美與共”。

肯定有人會說,朋友之間還玩套路,虛頭巴腦,勾心鬥角,又何以為朋友?

誠然,朋友之間要坦誠相待,要互相幫助。但是,坦誠相待不是要你毫無保留,互相幫助也不是要你有求必應。

有所保留,有所不應,表面上是刻意與朋友保持距離感,但這種距離感絕不是心靈上的屏障。而是,築牢你們朋友之情的保障。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被朋友背叛過、出賣過。說好的替你保守祕密,轉而就告訴了其他人;說好的會珍藏你送的禮物,轉而就拱手贈與了別人;說好的會盡力幫助你,轉而就把你當成了陌生人。

當然,這只是一些極端情況。我們所說的距離指的是“親而不膩”的距離,指的是能給彼此到來舒適感的距離。

其實,朋友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在一起舒服,放鬆,沒有壓力。

而,如果你不懂分寸,朋友的每個隱私你都想知曉,每件事你都想插手,那麼,你只會給朋友帶來負擔。久而久之,你們之間必定會出現裂縫、出現隔閡。到那時候,你們的友情離散場也就不遠了。

我們引以為傲,最值得信任的朋友,有時候卻是把我們傷得最深的人。所以,朋友之間應該時時刻刻保持應有的距離,一旦丟了分寸或是掏心掏肺,受傷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們苦心經營的友誼。

“人生如尺,須有度;感情如面,忌越界。”朋友再好,也不要不分你我。

於我看來,一杯水,就是朋友之間最好的距離。

距離得當的友誼如一杯清水,看似平淡無味,實則清涼解渴;

距離太密的友誼如一杯糖水,看似幸福甜蜜,實則膩而齁人。

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讓彼此的友情歷久彌新,地久天長。

02/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寫到: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我們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一旦長大成人了,開始了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平凡的世界》這部電視劇中,王雷飾演的孫少安一直以來都把親戚關係看的特別重要。即使在他們家很窮時,親戚們對他冷眼相看,甚至落井下石,他也從未記恨。後來,少安娃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倔勁開辦了磚窯廠,致了富。很多以前看不起他們家的親戚找上門來,希望得到他的幫助,或是到他的磚窯廠去幹活。面對親戚的要求,他從不拒絕。甚至為了能讓更多鄉里鄉親的親戚和村民有口飯吃,他不惜欺騙自己心愛的老婆,拿著老婆給的準備箍新窯的錢,又擴建了一座新窯爐。而,此生能夠住進新窯洞是秀蓮(孫少安老婆)最大的期望。

這就是所謂的親戚,遠香近臭。

《增廣賢文》中講到:“富在山林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當你過的不好時,親戚會看不起你;當你發達了,他們就過來沾光。

農村有句老話:“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窘困的時候,你給他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他會感激你一輩子。如果你毫無原則的一直給他提供幫助,他會變的貪得無厭。一旦,你停止了對他的幫助,會讓他心生怨恨,甚至反目成仇。

在我看來,很多親戚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種人性的劣根性。他們不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過河拆橋”。對此,我老爸是深有體會。

我老爸自從和我老媽結婚後,便出來打工了,所以也積攢了不少積蓄。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常用“萬元戶”來形容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那時候,我們家便蓋起了新房,是公認的村子裡比較有錢的幾戶人家。

此時,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聞風而來,向爸爸借錢。不是孩子等著交學費,就是兒子準備娶媳婦,反正是找盡各種理由要求你幫助他們。我爸爸這個人好面子,重親情。通常是來者不拒,多多少少都會借給他們一點。媽媽常常怪罪爸爸太實誠,爸爸卻怒目圓睜地說:“幫助親戚就是幫助咱自己,連親戚都不幫,還是人嗎?”

但是,有一件事讓爸爸徹底寒了心,對親戚的認識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2002年,我奶奶病重住院,住進了ICU。急需一大筆救命的錢,家裡的錢在前期已經花的差不多了。於是,爸爸就挨著個的給他曾經幫助過的親戚們打電話借錢,結果平時走動還算頻繁的親戚還沒等你張口借錢,他們便先跟你訴起了苦。還有的親戚不懷好意地勸爸爸別再瞎花錢了,否則會人財兩空。可想而知,爸爸打了一天的電話,腿也跑斷了,區區只借到了8000多塊錢。

回到醫院,爸爸忍不住的破口大罵:“親戚個個都是貔貅,只吃不屙(拼音:ē)主”。

這個社會,總有些人“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後”。親戚裡也不乏有這樣的人,親情被他們拿來當做利用你的籌碼。有求與你時,恨不得把親情說的重如天。利用完你時,親情這個籌碼便被他們視之如泥。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飢則赴之,飽則避之”,這樣的親戚通常帶有極強的功利心,不僅不懂的感恩,還非常的勢利眼。當你窮的時候,他們會看不起你,說你是個沒用的窩囊廢;當你倒黴的時候,他們會躲得遠遠的看你笑話;當你發達的時候,他們會說你走了狗屎運,即使祝福你也不會是真心的。

所以說,親戚有風險,走動需謹慎!

把親情關係看得比較透徹的張愛玲如是說:“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係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這世上的親人只有一種,那就是關心你、心疼你的人,不管和你有沒有血緣關係,都是你的親人。

而且,親情的糾纏,永遠沒有兩清的時候。一個人要想過得輕鬆、安寧,就要和親戚們保持好距離,守住“一石米”的恩仇界限。

“一石米”可以解困境,但卻不是一輩子的幫扶。

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既不會因為給的太多而餓了自己,也不會因為幫的太少而涼了親情

03/和愛人,保持“一層紗”的距離。

作家三毛說過:“我喜歡適度的孤單,心靈上最釋放的一刻,總捨不得跟別人分享,事實上也很難分享這絕對個人的珍寶,甚至荷西自願留在家裡看電視,我的心裡都暗藏了幾分喜悅,清風明月都應該是一個人的事情,倒是吃飯,是人多些比較有味道。

婚姻中的男女都應該保持適度的孤獨,因為孤獨時我們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方向,才能明白婚姻的意義,才能知曉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絕大多數人的婚姻都存在著倦怠期,常年如一日的柴米油鹽一定會讓彼此疲倦,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也會讓雙方感情出現裂痕。

“久處必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才有那句“小別勝新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錢鍾書在《圍城》裡寫到:“不管你跟誰結婚,婚後總會發現,你娶得不是原來的那個人。”

這句話不是用來討飯男人喜新厭舊的,而是在告訴我們:婚姻是一場艱難的修行,過程會跌宕起伏,也會遇到九九八十一難,沒有誰的婚後生活是一路坦途。

就如同溫格.朱莉在《幸福婚姻法則》裡說的一樣:“再恩愛的夫妻,一生中都有200次想離婚的念頭,以及50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

一段婚姻關係摩擦在所難免,吵架拌嘴、磕磕碰碰都是常有的事。但是,有一類妻子,男人是萬萬不能接受的。那就是“妻管嚴”!

有些妻子極度缺乏安全感,認為外面的誘惑這麼多,不把自己的男人看管好,遲早會出事。

於是,她們要求丈夫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報備,要第一時間掌握丈夫的行蹤,把丈夫每日的零花錢控制得死死的。甚至,每天丈夫回到家,她們都要例行檢查男人的手機。一旦發現可疑信息,不是大發雷霆就是尋死覓活。

之前看過塗磊的一檔節目,節目中妻子把丈夫的生活安排得事無鉅細,出門穿什麼樣的衣服,交什麼樣的朋友,換什麼樣的工作......,妻子都要橫加干涉。

以至於,男人抱怨說:“你給的愛太重,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妻子卻覺得委屈至極:“我這明明是在愛你,關心你,你怎麼會喘不過來氣呢?真傷心!”

塗磊的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也直接道出了愛的本質:

“你那根本不是愛,是控制!感情裡,要學會把握一個度,給對方留有一定的空間。愛人七分足以,剩下三分愛自己。

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常識:手裡的沙子握得越緊,往往漏掉的越多。婚姻也是如此,“控制型的婚姻”總有一種讓人想逃離的衝動。

是啊,真正的愛不是佔有,而是相互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們常常以為結了婚,就該不分你我。卻忽略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兩個人也需要自由的空間。

不是有這樣一首耳熟能詳的詩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可見,自由對一個人有多麼重要。(此處純屬是插科打諢,此自由非彼自由。)

言歸正傳,距離對維持一段美好的婚姻確實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坦言:“婚後頭兩年還激情滿滿,一旦過了那個時間,婚姻只剩下'回家、吃飯、睡覺',偶爾做個同床異夢的美夢。”原來,婚姻也是有保鮮期的。而,不給對方一絲空間的“控制型婚姻”恰恰是婚姻腐爛變質的催化劑。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延緩婚姻進入“更年期”呢?或者說應該如何把婚姻的新鮮度保持的更長久一點呢?

“皇帝專業戶”張鐵林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他說:“婚姻保鮮的祕訣是留有餘地、難得糊塗、絕不背叛。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其中,“留有餘地”,就是說夫妻雙方要互相留有私人空間,與另一半保持合適的距離。距離是夫妻感情倦怠時的調適器。西方國家的夫妻都鼓勵自己的另一半每年單獨出去旅行一次,給對方一次徹底逃離生活是非的機會。在我看來,這真是明智之舉。

單獨的旅行,不僅可以讓一個人徹底地卸下身心的疲憊。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在旅途中遇到困難時,讓你想起有他(她)在身邊時的好。這種需要感,會讓你更加珍惜這份感情。

他們說:“當對方獨自一個人旅行回來時,給自己的愛更真了,也更濃了。同時,對家庭的責任感也更強了。”

所以,別把對方管的太緊,壓得太實。婚姻,就像彈簧。壓得太緊,難免會出現裂痕,甚至崩斷。

我認為:最幸福和美好的婚姻應該是張弛有度,親而不膩,疏而不離。

就如同奶茶劉若英所言:“夫妻間最好的狀態就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在愛的世界裡做自己,這大概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吧!這也是婚姻的最好狀態。

所以,和愛人保持“一層紗”的距離,

既會讓對方身上投射出一種朦朧美,也不會因彼此完全隔絕而缺失愛的溫度。

04/人與人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你很難想象“人與人走的太近,是一場災難”竟然出自溫文爾雅、待人熱情的知性美女董卿之口。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閱人無數的大才女董卿自會知曉為人處世之道,這句話由她說出來亦不足為怪。

與朋友太近,朋友會把友情看的聊勝於無,最終情散友盡;

與親人太近,親人會把恩惠當成理所當然,最終形同路人;

與愛人太近,愛人會把婚姻帶上“緊箍咒”,最終一別兩寬;

公認的“高情商代言人”的蔡康永曾經在採訪中說過:

“我鼓勵大家做一個比較冷淡的人,我不認為過於溫暖是一個人跟別人維持良好關係的一個方法,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給綁住,會很吃力。”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蔡康永不是說要我們做一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佛系青年,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有時候,太過溫暖,不僅會灼傷他人,也會讓自己油盡燈枯。

所以,無論是朋友、親人,還是夫妻,都要適當的保持一定的距離。

朋友之間,保持距離是尊重;

親戚之間,保持距離是愛護;

愛人之間,保持距離是美麗;

陌生人之間,保持距離是禮貌。

保持距離,本就是這個世界能夠有序運行最根本的規則。

同樣的,保持距離,也是我們每個人能夠活得輕便的為人處事原則。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那些活得通透的人,通常都帶有些許的冷漠感。而,這種冷漠感又恰到好處,不會讓你覺得不自在。

其實,說白了,這種冷漠感就是距離感。讓你覺得與之相處舒服且自在,輕鬆且愉快,這便是人際交往的至高境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過這樣一個詞:精芬

"

文/麥穗小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題記:

在這個熟人社會裡,人與人相處,是一門大學問。

遠則散,近則煩。

有人說,人際交往的至高境界是: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既是為了進退有餘,更是一種相互尊重。

即使關係再好,如若相處起來沒了邊界,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朋友如此,子女如此,親戚如此,愛人亦是如此。

01/和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離

我們常說“距離產生美。”

其實不然,更確切的說應該是“合適的距離產生美。”

地球為什麼是最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正是因為它和太陽始終保持著一個“親而不膩,遠而不疏”的距離。

有專家指出,如果地球和太陽的距離再近1%,地球就是一個永恆的“火焰山”;如果再遠3%,地球就會變成一個“廣寒宮”。現在,它們的距離不遠不近,恰到好處。

所以,地球和太陽才會相安無事。也正是因為如此恰到好處的距離才讓地球充滿了生機,延續著人世間的煙火,而不至於像其他星球那樣荒蕪、孤獨。

其實,朋友之間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我們通常用“親密無間”來形容兩個人之間的友誼,也會羨慕那些“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朋友關係。因為,在這樣一個到處是“紙糊的友情”面前,他們愈加顯得彌足珍貴。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但是,生活中,我們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便是自己最親密的朋友,如果兩個人整天泡在一起,話題也會變得越來越少。甚至產生反感,引起小磕絆、小衝突。而對於那些身處兩地,難得一見的朋友,我們卻甚是思念。根源就在於,前者走的太近,故覺乏味;後者有了距離,反而親近。

“交友之道,宛如觀荷。”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也都需要有一方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荷塘。在這方荷塘裡,他們不希望被任何人打擾。而這種適度的孤獨,恰恰是心靈上最放鬆的時刻。

真正的友誼猶如兩道鐵軌,並行而不交叉。鐵軌一旦交叉,必定車毀人亡。好朋友一旦不分你我,必定情散友盡。

朋友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既是一種分寸,也是一種尊重。即使關係再好的朋友也要注意分寸,留有距離。

三毛說:“朋友之間,分寸不可差失。”一旦進入不分你我的境界,你們的朋友關係也會日漸式微,最終走向不歡而散。

當然,對朋友毫無保留的付出,有時候也會傷害到自己。我們都經歷或聽到過很多這樣的情形:

曾經形影不離的朋友,最後變得形單影隻;

曾經無話不談的朋友,最後變得惡語相向;

曾經不分你我的朋友,最後變得丁卯必爭;

所以,朋友之間的分寸感、距離感十分重要,這也是一段友情能否長久的保證。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我們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友情一定是“和而不同”的,只有這樣才能“美美與共”。

肯定有人會說,朋友之間還玩套路,虛頭巴腦,勾心鬥角,又何以為朋友?

誠然,朋友之間要坦誠相待,要互相幫助。但是,坦誠相待不是要你毫無保留,互相幫助也不是要你有求必應。

有所保留,有所不應,表面上是刻意與朋友保持距離感,但這種距離感絕不是心靈上的屏障。而是,築牢你們朋友之情的保障。

生活中,我們或多或少都被朋友背叛過、出賣過。說好的替你保守祕密,轉而就告訴了其他人;說好的會珍藏你送的禮物,轉而就拱手贈與了別人;說好的會盡力幫助你,轉而就把你當成了陌生人。

當然,這只是一些極端情況。我們所說的距離指的是“親而不膩”的距離,指的是能給彼此到來舒適感的距離。

其實,朋友的最大意義就在於:在一起舒服,放鬆,沒有壓力。

而,如果你不懂分寸,朋友的每個隱私你都想知曉,每件事你都想插手,那麼,你只會給朋友帶來負擔。久而久之,你們之間必定會出現裂縫、出現隔閡。到那時候,你們的友情離散場也就不遠了。

我們引以為傲,最值得信任的朋友,有時候卻是把我們傷得最深的人。所以,朋友之間應該時時刻刻保持應有的距離,一旦丟了分寸或是掏心掏肺,受傷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你們苦心經營的友誼。

“人生如尺,須有度;感情如面,忌越界。”朋友再好,也不要不分你我。

於我看來,一杯水,就是朋友之間最好的距離。

距離得當的友誼如一杯清水,看似平淡無味,實則清涼解渴;

距離太密的友誼如一杯糖水,看似幸福甜蜜,實則膩而齁人。

所以,保持適當的距離,才能讓彼此的友情歷久彌新,地久天長。

02/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寫到:

“人與人之間的友愛,並不在於是否是親戚,小時候我們常把親戚二字看得美好而重要。一旦長大成人了,開始了獨立生活,我們便很快知道,親戚關係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生活同樣會告訴你: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平凡的世界》這部電視劇中,王雷飾演的孫少安一直以來都把親戚關係看的特別重要。即使在他們家很窮時,親戚們對他冷眼相看,甚至落井下石,他也從未記恨。後來,少安娃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倔勁開辦了磚窯廠,致了富。很多以前看不起他們家的親戚找上門來,希望得到他的幫助,或是到他的磚窯廠去幹活。面對親戚的要求,他從不拒絕。甚至為了能讓更多鄉里鄉親的親戚和村民有口飯吃,他不惜欺騙自己心愛的老婆,拿著老婆給的準備箍新窯的錢,又擴建了一座新窯爐。而,此生能夠住進新窯洞是秀蓮(孫少安老婆)最大的期望。

這就是所謂的親戚,遠香近臭。

《增廣賢文》中講到:“富在山林有遠親,窮在鬧市無人問。”當你過的不好時,親戚會看不起你;當你發達了,他們就過來沾光。

農村有句老話:“一斗米養個恩人,一石米養個仇人。”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窘困的時候,你給他一斗米,如同雪中送炭,他會感激你一輩子。如果你毫無原則的一直給他提供幫助,他會變的貪得無厭。一旦,你停止了對他的幫助,會讓他心生怨恨,甚至反目成仇。

在我看來,很多親戚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著這種人性的劣根性。他們不是“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過河拆橋”。對此,我老爸是深有體會。

我老爸自從和我老媽結婚後,便出來打工了,所以也積攢了不少積蓄。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常用“萬元戶”來形容一個家庭的富裕程度。那時候,我們家便蓋起了新房,是公認的村子裡比較有錢的幾戶人家。

此時,八竿子打不著的親戚都聞風而來,向爸爸借錢。不是孩子等著交學費,就是兒子準備娶媳婦,反正是找盡各種理由要求你幫助他們。我爸爸這個人好面子,重親情。通常是來者不拒,多多少少都會借給他們一點。媽媽常常怪罪爸爸太實誠,爸爸卻怒目圓睜地說:“幫助親戚就是幫助咱自己,連親戚都不幫,還是人嗎?”

但是,有一件事讓爸爸徹底寒了心,對親戚的認識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2002年,我奶奶病重住院,住進了ICU。急需一大筆救命的錢,家裡的錢在前期已經花的差不多了。於是,爸爸就挨著個的給他曾經幫助過的親戚們打電話借錢,結果平時走動還算頻繁的親戚還沒等你張口借錢,他們便先跟你訴起了苦。還有的親戚不懷好意地勸爸爸別再瞎花錢了,否則會人財兩空。可想而知,爸爸打了一天的電話,腿也跑斷了,區區只借到了8000多塊錢。

回到醫院,爸爸忍不住的破口大罵:“親戚個個都是貔貅,只吃不屙(拼音:ē)主”。

這個社會,總有些人“用人靠前,不用人靠後”。親戚裡也不乏有這樣的人,親情被他們拿來當做利用你的籌碼。有求與你時,恨不得把親情說的重如天。利用完你時,親情這個籌碼便被他們視之如泥。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飢則赴之,飽則避之”,這樣的親戚通常帶有極強的功利心,不僅不懂的感恩,還非常的勢利眼。當你窮的時候,他們會看不起你,說你是個沒用的窩囊廢;當你倒黴的時候,他們會躲得遠遠的看你笑話;當你發達的時候,他們會說你走了狗屎運,即使祝福你也不會是真心的。

所以說,親戚有風險,走動需謹慎!

把親情關係看得比較透徹的張愛玲如是說:“真正的親人,不是靠血緣關係決定的,而是以待你的心決定的。這世上的親人只有一種,那就是關心你、心疼你的人,不管和你有沒有血緣關係,都是你的親人。

而且,親情的糾纏,永遠沒有兩清的時候。一個人要想過得輕鬆、安寧,就要和親戚們保持好距離,守住“一石米”的恩仇界限。

“一石米”可以解困境,但卻不是一輩子的幫扶。

和親戚保持“一石米”的距離,既不會因為給的太多而餓了自己,也不會因為幫的太少而涼了親情

03/和愛人,保持“一層紗”的距離。

作家三毛說過:“我喜歡適度的孤單,心靈上最釋放的一刻,總捨不得跟別人分享,事實上也很難分享這絕對個人的珍寶,甚至荷西自願留在家裡看電視,我的心裡都暗藏了幾分喜悅,清風明月都應該是一個人的事情,倒是吃飯,是人多些比較有味道。

婚姻中的男女都應該保持適度的孤獨,因為孤獨時我們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找到方向,才能明白婚姻的意義,才能知曉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絕大多數人的婚姻都存在著倦怠期,常年如一日的柴米油鹽一定會讓彼此疲倦,生活中的是是非非也會讓雙方感情出現裂痕。

“久處必厭”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才有那句“小別勝新婚”。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錢鍾書在《圍城》裡寫到:“不管你跟誰結婚,婚後總會發現,你娶得不是原來的那個人。”

這句話不是用來討飯男人喜新厭舊的,而是在告訴我們:婚姻是一場艱難的修行,過程會跌宕起伏,也會遇到九九八十一難,沒有誰的婚後生活是一路坦途。

就如同溫格.朱莉在《幸福婚姻法則》裡說的一樣:“再恩愛的夫妻,一生中都有200次想離婚的念頭,以及50次想掐死對方的衝動。”

一段婚姻關係摩擦在所難免,吵架拌嘴、磕磕碰碰都是常有的事。但是,有一類妻子,男人是萬萬不能接受的。那就是“妻管嚴”!

有些妻子極度缺乏安全感,認為外面的誘惑這麼多,不把自己的男人看管好,遲早會出事。

於是,她們要求丈夫做任何事情都要事先報備,要第一時間掌握丈夫的行蹤,把丈夫每日的零花錢控制得死死的。甚至,每天丈夫回到家,她們都要例行檢查男人的手機。一旦發現可疑信息,不是大發雷霆就是尋死覓活。

之前看過塗磊的一檔節目,節目中妻子把丈夫的生活安排得事無鉅細,出門穿什麼樣的衣服,交什麼樣的朋友,換什麼樣的工作......,妻子都要橫加干涉。

以至於,男人抱怨說:“你給的愛太重,壓得我喘不過氣來。”

妻子卻覺得委屈至極:“我這明明是在愛你,關心你,你怎麼會喘不過來氣呢?真傷心!”

塗磊的一句話,點醒了夢中人,也直接道出了愛的本質:

“你那根本不是愛,是控制!感情裡,要學會把握一個度,給對方留有一定的空間。愛人七分足以,剩下三分愛自己。

我們都有這樣一個常識:手裡的沙子握得越緊,往往漏掉的越多。婚姻也是如此,“控制型的婚姻”總有一種讓人想逃離的衝動。

是啊,真正的愛不是佔有,而是相互成就更好的自己。我們常常以為結了婚,就該不分你我。卻忽略了作為獨立個體的兩個人也需要自由的空間。

不是有這樣一首耳熟能詳的詩嗎,“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可見,自由對一個人有多麼重要。(此處純屬是插科打諢,此自由非彼自由。)

言歸正傳,距離對維持一段美好的婚姻確實非常重要。

很多人都坦言:“婚後頭兩年還激情滿滿,一旦過了那個時間,婚姻只剩下'回家、吃飯、睡覺',偶爾做個同床異夢的美夢。”原來,婚姻也是有保鮮期的。而,不給對方一絲空間的“控制型婚姻”恰恰是婚姻腐爛變質的催化劑。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延緩婚姻進入“更年期”呢?或者說應該如何把婚姻的新鮮度保持的更長久一點呢?

“皇帝專業戶”張鐵林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答案。他說:“婚姻保鮮的祕訣是留有餘地、難得糊塗、絕不背叛。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其中,“留有餘地”,就是說夫妻雙方要互相留有私人空間,與另一半保持合適的距離。距離是夫妻感情倦怠時的調適器。西方國家的夫妻都鼓勵自己的另一半每年單獨出去旅行一次,給對方一次徹底逃離生活是非的機會。在我看來,這真是明智之舉。

單獨的旅行,不僅可以讓一個人徹底地卸下身心的疲憊。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在旅途中遇到困難時,讓你想起有他(她)在身邊時的好。這種需要感,會讓你更加珍惜這份感情。

他們說:“當對方獨自一個人旅行回來時,給自己的愛更真了,也更濃了。同時,對家庭的責任感也更強了。”

所以,別把對方管的太緊,壓得太實。婚姻,就像彈簧。壓得太緊,難免會出現裂痕,甚至崩斷。

我認為:最幸福和美好的婚姻應該是張弛有度,親而不膩,疏而不離。

就如同奶茶劉若英所言:“夫妻間最好的狀態就是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在愛的世界裡做自己,這大概是每個人都夢寐以求的吧!這也是婚姻的最好狀態。

所以,和愛人保持“一層紗”的距離,

既會讓對方身上投射出一種朦朧美,也不會因彼此完全隔絕而缺失愛的溫度。

04/人與人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你很難想象“人與人走的太近,是一場災難”竟然出自溫文爾雅、待人熱情的知性美女董卿之口。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閱人無數的大才女董卿自會知曉為人處世之道,這句話由她說出來亦不足為怪。

與朋友太近,朋友會把友情看的聊勝於無,最終情散友盡;

與親人太近,親人會把恩惠當成理所當然,最終形同路人;

與愛人太近,愛人會把婚姻帶上“緊箍咒”,最終一別兩寬;

公認的“高情商代言人”的蔡康永曾經在採訪中說過:

“我鼓勵大家做一個比較冷淡的人,我不認為過於溫暖是一個人跟別人維持良好關係的一個方法,如果被溫暖兩個字給綁住,會很吃力。”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蔡康永不是說要我們做一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佛系青年,他真正想表達的意思是:有時候,太過溫暖,不僅會灼傷他人,也會讓自己油盡燈枯。

所以,無論是朋友、親人,還是夫妻,都要適當的保持一定的距離。

朋友之間,保持距離是尊重;

親戚之間,保持距離是愛護;

愛人之間,保持距離是美麗;

陌生人之間,保持距離是禮貌。

保持距離,本就是這個世界能夠有序運行最根本的規則。

同樣的,保持距離,也是我們每個人能夠活得輕便的為人處事原則。

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那些活得通透的人,通常都帶有些許的冷漠感。而,這種冷漠感又恰到好處,不會讓你覺得不自在。

其實,說白了,這種冷漠感就是距離感。讓你覺得與之相處舒服且自在,輕鬆且愉快,這便是人際交往的至高境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過這樣一個詞:精芬

“精芬”是一種生活態度,“親而有間,密而有疏”方能活出自我

這個最近很火的網絡詞彙泛指像芬蘭人一樣不愛社交,極度注重個人空間的一類人。

在我們的印象裡芬蘭人為人處世是比較內斂的,更願意與別人保持一定的距離。社交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頭疼的事,因為他們不太喜歡錶面上那種虛情假意的過度熱情。他們更願意去看一個人的內在,而不是從表面上對你品頭論足。或許,在我們眼中芬蘭人不諳世事。然而,不愛社交的芬蘭人卻活的愜意坦然,輕鬆自在。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都害怕孤獨,但我們更渴望自我空間和個人隱私得到應有的尊重。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確實又活得很糾結。疏遠了,別人說你不合群;靠近了,別人懷疑你另有企圖。

“精芬”其實是一種生活態度,既不靠的太近,也不特意疏遠。於人是尊重,於己則坦然。

所以,人與人相處的距離要拿捏得當。這樣才能讓你的生活清風明月,如魚得水!

餘生,但願我們都能和身邊的人,

親而有間,密而有疏;和而不同,美美與共。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