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打了勝仗,毛主席卻詩讚彭德懷?51年後才疑雲散盡還原了真相'

"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是毛主席的詩,題為《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人們對此詩不陌生,許多人都能背誦之。

然而,這首詩究竟寫於何時?長期以來是一個謎。

1947年8月1日,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辦的《戰友報》根據一些老同志回憶,以《毛主席的詩》為題第一次公開發表了《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這首詩。由於沒向毛主席索取原稿,也沒有經過毛主席本人校閱,所以首發此詩的《戰友報》不慎出現一個史實錯誤,編者註釋誤把該詩創作的軍事歷史背景註釋為是在紅軍取得突破臘子口戰鬥之後寫成的。

此詩發表後也沒有人對錯誤註釋提出糾正。

"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是毛主席的詩,題為《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人們對此詩不陌生,許多人都能背誦之。

然而,這首詩究竟寫於何時?長期以來是一個謎。

1947年8月1日,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辦的《戰友報》根據一些老同志回憶,以《毛主席的詩》為題第一次公開發表了《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這首詩。由於沒向毛主席索取原稿,也沒有經過毛主席本人校閱,所以首發此詩的《戰友報》不慎出現一個史實錯誤,編者註釋誤把該詩創作的軍事歷史背景註釋為是在紅軍取得突破臘子口戰鬥之後寫成的。

此詩發表後也沒有人對錯誤註釋提出糾正。

林彪打了勝仗,毛主席卻詩讚彭德懷?51年後才疑雲散盡還原了真相

毛主席與彭德懷

在炮火紛飛的戰爭年代,作品的留存與流傳遠沒有現在這樣方便,很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毛主席詩詞也概莫能外。

1954年八一建軍節之際,《解放軍報》沿用《戰友報》發表的原文及原註釋,再次發表了這首詩。“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豪邁詩句不脛而走,為眾多的讀者所喜愛。

也就在這時,錯誤註釋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彭德懷辦公室的軍事參謀讀報後,對林彪指揮紅軍取得攻打臘子口戰鬥勝利後,毛澤東為何要寫詩讚頌彭德懷感到不好理解,於是便向彭德懷詢問這首詩的寫作歷史背景。

彭德懷看了報紙,發現了上述錯誤註釋,於是以當事人的身份做出糾正:“攻佔臘子口戰鬥是林彪指揮一軍團打的,不是我指揮的。這首詩不是在臘子口寫的,是在一方面軍到達陝甘蘇區後寫的。”

彭德懷還向軍事參謀簡要介紹了毛澤東寫這首詩的軍事歷史背景。

遺憾的是,當時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整日忙於事務的彭德懷也沒有把這個太當回事。所以他對軍事參謀面談式的糾正,當時知道的人不多,也未能使有關方面將這個註釋上的錯誤糾正過來。

1957年2月6日,浙江省文聯主辦的《東海》文藝月刊編輯部致信毛澤東,請求發表《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信中說:“毛主席:《詩刊》創刊號發表了您的舊體詩詞十八首之後,到處轉載傳誦。近有一轉業軍人寄來您在長征途中寫的舊體詩一首,要求我們發表。據說,這是您慶賀彭副總司令率兵強攻臘子口時寫的一份電報,當時對部隊鼓舞很大。解放後,這首詩未見發表,這次《詩刊》也未列入,不知何故?我們想,您寫的詩一定還有不少散失的,我們準備將這首詩發表在本刊上,以便使保存有您作品的同志繼續提供出來,讓我全國人民能更多地看到,我們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不知您是否同意發表?因是抄錄,恐有否錯訛,呈請抽暇校閱,尚祈賜復為盼。詩附後。並呈上元月號《東海》一份,謹致革命的敬禮。”

《東海》文藝月刊編輯部致毛主席的信中,沿用了《戰友報》的錯誤註釋,繼續把該詩說成是在紅軍取得攻打臘子口戰鬥勝利後。而毛主席此時仍清楚地記得,攻打臘子口的戰鬥是林彪指揮的,而不是彭德懷。

錯誤註釋的誤導,加上毛主席工作繁忙,無暇深入回憶該詩寫作的有關情況等原因,致使毛主席決定不讓發表這首詩了,他當時給《東海》文藝月刊編輯部寫了一封內容十分簡單的回信:

編輯部同志們:

記不起了,似乎不像,臘子口是林彪同志指揮打的,我亦在前線,不會用這種方式打電報的,那幾句不宜發表。《東海》收到,甚謝!

毛澤東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五日

儘管毛主席不同意《東海》文藝月刊發表《給彭德懷同志》一詩,但這首詩隨後卻被沒有看到毛主席給《東海》文藝月刊覆信的《解放軍文藝》雜誌1957年第四期發表了。

此時的彭德懷,是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是毛主席的詩,題為《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人們對此詩不陌生,許多人都能背誦之。

然而,這首詩究竟寫於何時?長期以來是一個謎。

1947年8月1日,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辦的《戰友報》根據一些老同志回憶,以《毛主席的詩》為題第一次公開發表了《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這首詩。由於沒向毛主席索取原稿,也沒有經過毛主席本人校閱,所以首發此詩的《戰友報》不慎出現一個史實錯誤,編者註釋誤把該詩創作的軍事歷史背景註釋為是在紅軍取得突破臘子口戰鬥之後寫成的。

此詩發表後也沒有人對錯誤註釋提出糾正。

林彪打了勝仗,毛主席卻詩讚彭德懷?51年後才疑雲散盡還原了真相

毛主席與彭德懷

在炮火紛飛的戰爭年代,作品的留存與流傳遠沒有現在這樣方便,很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毛主席詩詞也概莫能外。

1954年八一建軍節之際,《解放軍報》沿用《戰友報》發表的原文及原註釋,再次發表了這首詩。“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豪邁詩句不脛而走,為眾多的讀者所喜愛。

也就在這時,錯誤註釋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彭德懷辦公室的軍事參謀讀報後,對林彪指揮紅軍取得攻打臘子口戰鬥勝利後,毛澤東為何要寫詩讚頌彭德懷感到不好理解,於是便向彭德懷詢問這首詩的寫作歷史背景。

彭德懷看了報紙,發現了上述錯誤註釋,於是以當事人的身份做出糾正:“攻佔臘子口戰鬥是林彪指揮一軍團打的,不是我指揮的。這首詩不是在臘子口寫的,是在一方面軍到達陝甘蘇區後寫的。”

彭德懷還向軍事參謀簡要介紹了毛澤東寫這首詩的軍事歷史背景。

遺憾的是,當時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整日忙於事務的彭德懷也沒有把這個太當回事。所以他對軍事參謀面談式的糾正,當時知道的人不多,也未能使有關方面將這個註釋上的錯誤糾正過來。

1957年2月6日,浙江省文聯主辦的《東海》文藝月刊編輯部致信毛澤東,請求發表《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信中說:“毛主席:《詩刊》創刊號發表了您的舊體詩詞十八首之後,到處轉載傳誦。近有一轉業軍人寄來您在長征途中寫的舊體詩一首,要求我們發表。據說,這是您慶賀彭副總司令率兵強攻臘子口時寫的一份電報,當時對部隊鼓舞很大。解放後,這首詩未見發表,這次《詩刊》也未列入,不知何故?我們想,您寫的詩一定還有不少散失的,我們準備將這首詩發表在本刊上,以便使保存有您作品的同志繼續提供出來,讓我全國人民能更多地看到,我們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不知您是否同意發表?因是抄錄,恐有否錯訛,呈請抽暇校閱,尚祈賜復為盼。詩附後。並呈上元月號《東海》一份,謹致革命的敬禮。”

《東海》文藝月刊編輯部致毛主席的信中,沿用了《戰友報》的錯誤註釋,繼續把該詩說成是在紅軍取得攻打臘子口戰鬥勝利後。而毛主席此時仍清楚地記得,攻打臘子口的戰鬥是林彪指揮的,而不是彭德懷。

錯誤註釋的誤導,加上毛主席工作繁忙,無暇深入回憶該詩寫作的有關情況等原因,致使毛主席決定不讓發表這首詩了,他當時給《東海》文藝月刊編輯部寫了一封內容十分簡單的回信:

編輯部同志們:

記不起了,似乎不像,臘子口是林彪同志指揮打的,我亦在前線,不會用這種方式打電報的,那幾句不宜發表。《東海》收到,甚謝!

毛澤東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五日

儘管毛主席不同意《東海》文藝月刊發表《給彭德懷同志》一詩,但這首詩隨後卻被沒有看到毛主席給《東海》文藝月刊覆信的《解放軍文藝》雜誌1957年第四期發表了。

此時的彭德懷,是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林彪打了勝仗,毛主席卻詩讚彭德懷?51年後才疑雲散盡還原了真相

彭德懷最帥照:1955年與周總理在全軍射擊與體育檢閱大會開幕式上

後來彭德懷在《彭德懷自述》中,回憶了這首詩的來源——毛主席在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時擊敗尾隨敵騎兵後寫給他的。

1935年10月19日,毛主席率陝甘支隊走過了長征的最後一段路程,抵達陝北根據地邊境重地保安縣吳起鎮。蔣介石獲悉紅軍抵達吳起鎮,立即電令何柱國等“前往堵截,相機包圍,予以殲滅”。於是,何柱國騎兵軍的第三師、第六師和寧夏軍閥馬鴻賓第三十五師騎兵團便追蹤而來。

面對異常嚴峻的形勢,毛主席經過分析後認為,這裡已經是蘇區的邊沿,決不能把敵人帶進陝北根據地。於是,他在吳起鎮佈置了一場“割尾巴”的戰鬥,並把任務交給了彭德懷。

10月21日,彭德懷在二道川一帶佈下“口袋”,在不到2 個小時的時間裡成功擊潰了2000多追兵。

捷報傳來,毛主席即興賦六言詩一首《給彭德懷同志》,讚揚這位打勝了紅軍初到陝北第一仗的將軍:“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戰鬥結束後,彭德懷到毛主席的住處彙報作戰情況。恰逢毛主席不在,在1963年和1976年兩次公開出版的《毛澤東詩詞》中,也都沒有收錄該詩。無意中看到了毛主席已經寫好放在辦公桌上的這首詩。讀畢,彭德懷拿起筆,把最後一句改成“唯我英勇紅軍”,然後離去……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懷元帥因身患結腸癌在京辭世,享年76歲。

"

“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是毛主席的詩,題為《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人們對此詩不陌生,許多人都能背誦之。

然而,這首詩究竟寫於何時?長期以來是一個謎。

1947年8月1日,冀魯豫軍區政治部主辦的《戰友報》根據一些老同志回憶,以《毛主席的詩》為題第一次公開發表了《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這首詩。由於沒向毛主席索取原稿,也沒有經過毛主席本人校閱,所以首發此詩的《戰友報》不慎出現一個史實錯誤,編者註釋誤把該詩創作的軍事歷史背景註釋為是在紅軍取得突破臘子口戰鬥之後寫成的。

此詩發表後也沒有人對錯誤註釋提出糾正。

林彪打了勝仗,毛主席卻詩讚彭德懷?51年後才疑雲散盡還原了真相

毛主席與彭德懷

在炮火紛飛的戰爭年代,作品的留存與流傳遠沒有現在這樣方便,很容易出現這樣那樣的偏差,毛主席詩詞也概莫能外。

1954年八一建軍節之際,《解放軍報》沿用《戰友報》發表的原文及原註釋,再次發表了這首詩。“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的豪邁詩句不脛而走,為眾多的讀者所喜愛。

也就在這時,錯誤註釋的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彭德懷辦公室的軍事參謀讀報後,對林彪指揮紅軍取得攻打臘子口戰鬥勝利後,毛澤東為何要寫詩讚頌彭德懷感到不好理解,於是便向彭德懷詢問這首詩的寫作歷史背景。

彭德懷看了報紙,發現了上述錯誤註釋,於是以當事人的身份做出糾正:“攻佔臘子口戰鬥是林彪指揮一軍團打的,不是我指揮的。這首詩不是在臘子口寫的,是在一方面軍到達陝甘蘇區後寫的。”

彭德懷還向軍事參謀簡要介紹了毛澤東寫這首詩的軍事歷史背景。

遺憾的是,當時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整日忙於事務的彭德懷也沒有把這個太當回事。所以他對軍事參謀面談式的糾正,當時知道的人不多,也未能使有關方面將這個註釋上的錯誤糾正過來。

1957年2月6日,浙江省文聯主辦的《東海》文藝月刊編輯部致信毛澤東,請求發表《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

信中說:“毛主席:《詩刊》創刊號發表了您的舊體詩詞十八首之後,到處轉載傳誦。近有一轉業軍人寄來您在長征途中寫的舊體詩一首,要求我們發表。據說,這是您慶賀彭副總司令率兵強攻臘子口時寫的一份電報,當時對部隊鼓舞很大。解放後,這首詩未見發表,這次《詩刊》也未列入,不知何故?我們想,您寫的詩一定還有不少散失的,我們準備將這首詩發表在本刊上,以便使保存有您作品的同志繼續提供出來,讓我全國人民能更多地看到,我們認為這是很有意義的。不知您是否同意發表?因是抄錄,恐有否錯訛,呈請抽暇校閱,尚祈賜復為盼。詩附後。並呈上元月號《東海》一份,謹致革命的敬禮。”

《東海》文藝月刊編輯部致毛主席的信中,沿用了《戰友報》的錯誤註釋,繼續把該詩說成是在紅軍取得攻打臘子口戰鬥勝利後。而毛主席此時仍清楚地記得,攻打臘子口的戰鬥是林彪指揮的,而不是彭德懷。

錯誤註釋的誤導,加上毛主席工作繁忙,無暇深入回憶該詩寫作的有關情況等原因,致使毛主席決定不讓發表這首詩了,他當時給《東海》文藝月刊編輯部寫了一封內容十分簡單的回信:

編輯部同志們:

記不起了,似乎不像,臘子口是林彪同志指揮打的,我亦在前線,不會用這種方式打電報的,那幾句不宜發表。《東海》收到,甚謝!

毛澤東

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五日

儘管毛主席不同意《東海》文藝月刊發表《給彭德懷同志》一詩,但這首詩隨後卻被沒有看到毛主席給《東海》文藝月刊覆信的《解放軍文藝》雜誌1957年第四期發表了。

此時的彭德懷,是國務院副總理兼國防部長。

林彪打了勝仗,毛主席卻詩讚彭德懷?51年後才疑雲散盡還原了真相

彭德懷最帥照:1955年與周總理在全軍射擊與體育檢閱大會開幕式上

後來彭德懷在《彭德懷自述》中,回憶了這首詩的來源——毛主席在紅軍到達陝北吳起鎮時擊敗尾隨敵騎兵後寫給他的。

1935年10月19日,毛主席率陝甘支隊走過了長征的最後一段路程,抵達陝北根據地邊境重地保安縣吳起鎮。蔣介石獲悉紅軍抵達吳起鎮,立即電令何柱國等“前往堵截,相機包圍,予以殲滅”。於是,何柱國騎兵軍的第三師、第六師和寧夏軍閥馬鴻賓第三十五師騎兵團便追蹤而來。

面對異常嚴峻的形勢,毛主席經過分析後認為,這裡已經是蘇區的邊沿,決不能把敵人帶進陝北根據地。於是,他在吳起鎮佈置了一場“割尾巴”的戰鬥,並把任務交給了彭德懷。

10月21日,彭德懷在二道川一帶佈下“口袋”,在不到2 個小時的時間裡成功擊潰了2000多追兵。

捷報傳來,毛主席即興賦六言詩一首《給彭德懷同志》,讚揚這位打勝了紅軍初到陝北第一仗的將軍:“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戰鬥結束後,彭德懷到毛主席的住處彙報作戰情況。恰逢毛主席不在,在1963年和1976年兩次公開出版的《毛澤東詩詞》中,也都沒有收錄該詩。無意中看到了毛主席已經寫好放在辦公桌上的這首詩。讀畢,彭德懷拿起筆,把最後一句改成“唯我英勇紅軍”,然後離去……

1974年11月29日,彭德懷元帥因身患結腸癌在京辭世,享年76歲。

林彪打了勝仗,毛主席卻詩讚彭德懷?51年後才疑雲散盡還原了真相

彭德懷與侄女彭鋼

1979年1月3日,這首詩在開國大將黃克誠的一篇悼念彭德懷的文章《丹心昭日月,剛正垂千秋》中重新見諸《人民日報》。

此後,楊尚昆在其晚年所寫的回憶錄中,肯定了毛主席曾創作該詩及彭德懷修改該詩的歷史事實,指出了該詩寫於長征末期,並非是攻打臘子口之後。

楊尚昆的回憶可信度很高。長征中他一直與彭德懷並肩作戰。長征前期,彭德懷與楊尚昆分別任紅三軍團軍團長、軍團政委;長征後期,中央紅軍改編為紅軍陝甘支隊後,彭德懷任紅軍陝甘支隊司令員,楊尚昆任該支隊政治部副主任。

經過多方面史實考證,根據多位知情人提供的可靠史料,疑雲散盡,歷史的迷霧終於被撥開了。這首寫於1935年10月的詩,直至51年後才被正式收入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毛澤東詩詞選》。(劉繼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