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底盤代號EF系列的CR-X,誕生於1987年,外形方面以思域EF為藍本,主要對車尾部分進行改動,打造出極具吸引力的流線型下潛的車尾線條。而直立式後窗設計更是CR-X最具標誌性的外形特徵。而在1989年本田追加了SiR高性能版本的EF8,落入當時憑藉自然進氣引擎100匹升功率而震驚車壇的的VTEC引擎,黑頂B16A,而令這副得到前後雙橫臂懸掛以及比思域更加短小的CR-X,進一步提升前驅“子彈仔”的戰力。時過境遷,本田的輕量化三門掀背小跑車,已經歸順入混合動力的隊伍。本田CR-Z外形更加醒目以及新潮,鋒利的設計線條令CR-Z看上去非常緊湊,為新世代的小子彈帶去了幾分引人注目的資本。混合動力系統那130匹的輸出,相比於B16A來說雖然並不算震撼,然而CR-Z在一段短途的體驗中證明了自己的彎道實力,要在綿延的彎道緊咬前車,帶給駕駛者久違的輕型三門掀背車的操控樂趣,CR-Z做得到。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兩代雖然從車型定位上分野不少,但仍透露出一種血脈相連的默契。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尾門設計令人會心一笑:溜背車頂玻璃、尾翼以及豎式後窗。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側窗的大體輪廓也是相近的。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雖然形象年輕化的CR-Z吸引的買家大部分是年輕人,不過香港和日本的不少本田CR-Z車主是中年人。這部分人中,大多是在自己年輕,剛剛對汽車有認識的時候,愛上了當時盛行的CR-X,卻因為各種原因不能一親芳澤。本田用同樣意念打造出來的CR-Z,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他們圓夢的精神寄託。車庫裡擺放著一臺CR-Z,正好可以緬懷下當年只可在吐露港公路,目送離去的街頭霸王“Dream Car”EF8的青澀。在這個信仰缺失的時代,集體懷念舊時的好時光,幾乎可算是人類的本能心理吧。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從這張圖可以看到,CR-X與CR-Z的溜背角度是完全一致的。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不過這臺白色CR-Z的年輕車主可沒中槍,CR-Z外形年輕及具有吸引力,加上十足玩樂性的6前速手動變速箱和靈活的操控性能,最終打動了車主。車主新車下地之後亦沒有浪費這改裝的好材料,先是以本田第一改裝品牌Mugen空力套件為愛車賺足回頭率。半包式設計的頭脣,令車頭的線條顯得更為動感以及具有跑車的風格,再配合帶有LED組的無限中網,令CR-Z的表情更加有型。側裙的曲線也是恰到好處,襯托出CR-Z側面下折線的骨感以及與前後包圍相互呼應。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無限的車頂式尾翼,支撐架的造型與C柱完美配合,就像是從C柱自然延伸出來一般。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呈三角形的內凹尾燈組。

本田CR-Z一直被詬病的是非常不給力的動力,1.5L的LEA引擎加上電機組成的IMA混合動力系統,要想它提供加速時景物快速倒退,身子被死死地摁在椅背上的快感是沒指望了。慢到沒等百公里加速趕上原裝GTi之前,就被深圳交警查處了。雖然本田CR-Z不是靠動力系統而受追捧,不過CR-Z的動力系統也有特別的設定。單頂置凸輪軸、每缸4氣門的LEA引擎本體源自L15A,i-VTEC系統控制單支的凸輪軸低轉只開啟1個進氣門,以達到減少進氣量降低燃油消耗量的效果。第二個進氣門只在高轉時再打開。而以此引起的低轉乏力,就交由IMA系統的恆定功率電動機負責低速時的牽引。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CR-Z的引擎艙,發動機本體看起來並不大,期待紅頂引擎會出現在這個引擎艙內。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IMA系統有關的電線組。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Spoon排氣全段,聲音甜美,對發動機高轉輸出亦有不俗的效果。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雖然同樣是黑頂,不過CR-X的動力單元就給力多了,B16A能爆發出160匹的馬力,傲視當年所有歐洲鋼炮。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身為本田忠實粉絲,收藏老車的立場是,儘量保持原汁原味。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4-2-1排氣頭蕉,令排氣更加順暢。

雖說CR-Z的底盤零件很大一部分與飛度共用,甚至GE飛度的避震器可以直接安裝在CR-Z之上。不過即便是同樣設計的懸掛系統,在不同的重心分佈、軸距輪距以及車身高度的影響下,都會有不同的操控特性。與CR-Z相同底盤的本田車有飛度、歐版思域等,而CR-Z是這些車型之中軸距最短、車身最低矮的,雖然寬度比歐版思域窄了30mm,但無妨它成為同底盤型號之中最“扁”的型號。越“扁”的話無論制動還是轉向,重心轉移量都會相對較小,因此CR-Z的運動底子是最強的。車主為CR-Z更換上Tein絞牙避震器將車身進一步降低,並憑藉絞牙避震器硬度更高的彈簧,令車身側傾幅度減少,以獲得更強的攻彎性能。

制動系統方面車主選擇由AP Racing 競技系列替換掉原裝的單活塞卡鉗,Pro 5000+的鋁合金金屬本色是競技系列的標誌,CR-Z的重量以及可以達到的速度對於CP5040卡鉗以及300mm直徑之分體剎車碟來說可謂頗為輕鬆。而為了不讓AP Racing制動系統被輪圈遮擋,選擇設計纖細而又充滿性能味道的6細爪造型的Advan RG2。雖然RG2是鑄造品,但通過柱身力學結構的優化而達成兼具輕量化的纖細身形,並且可以收納大尺寸卡鉗。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踏入CR-X的駕駛座,瞬間明白為什麼八九十年代日系車最多地被譽為耐用的代表了,因為它的造工很難得到讚美。EF8很“塑料”,內飾的鋪陳也有點死板,方向盤在靜態的時候也不能打動駕駛者。但啟動鑰匙之後,EF8就會讓駕駛者將注意力轉移到前擋風玻璃上,要留神看路了。要用左手入檔,對於用通行證過關的內地人來說瞬間還是緩不過來。檔閘的鬆散感沒有妨礙清脆的檔位,踩下腳感恰到好處的離合器踏板之後輕點一下油門,伴隨著清澈的排氣聲音抬起離合器,雖然離合器接合點頗為清晰,可惜B16A的低扭的確很難溫柔地起步,於是最瀟灑的方法當然是拉高轉速然後彈離合揚長而去了。雙橫臂懸掛加上1噸出頭的車身重量幾乎完全是為駕駛者而設的,B16A引擎躍過3000rpm之後就不再消極怠工,也開始跟隨車速快上快下。有足夠的技術用盡這副接近賽車技術水平的民用黑頂高性能引擎,以本田思域系列車架的功力,絕對是山路上的巨人殺手。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回到CR-Z上,那是另一種體驗。本田立體式的中控臺,令駕駛者被一堆造型“摩登”的按鍵和科幻電影裡面經常出現的液晶顯示屏包圍,非常具有科技感。炮筒型的轉速錶放在儀表盤的正中央位置,這樣的佈局對於6速手動變速箱的用家來說簡直是求之不得的。而同時速度表被簡化為純數字顯示,不佔用要堆放其餘資訊的位置了。而諸如IMA是充電還是輔助加速的工作狀態,剩餘電量以及實時油耗水平等等的資訊,則分列在轉速錶兩側。緊挨在儀表盤兩側的功能按鍵區似乎是在向八、九十年代的常用設計手法致敬,古老當時興卻突破瞭如今的主流設計,令人耳目一新。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CR-Z的立體化內飾設計非常有科技感,與其代表未來趨勢的混合動力汽車的身份還是很匹配的。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行車模式選擇按鈕,CR-Z為駕駛者設計出多種性格。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Defi儀表,同樣選擇了與車內儀表相同的黑底藍字,以顯示水溫、油溫以及機油壓力。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Seeker不可調式桶椅,除了進出不太方便之外,對它的性能沒有任何投訴。哦,還有,如果你想往後排塞人的話,顯然駕駛座這邊無法通行。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但,你真的會那麼殘忍往這個擺設效果的後排塞人嗎?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圖:看來CR-X也好不到哪裡去,座椅的設計甚至不比香港小巴高級。

本田CR-Z的售價出來之後,大多數人對於這輛好看,性能卻毫無疑問要被欺負的新世代小子彈感到失望。的確,作為與CR-X有著千絲萬縷關係的CR-Z,我們希望它傳承的東西太多太多。發出高轉咆哮的高性能引擎,對付彎角如砍瓜切菜般鋒利的操控,還有日本平民車的售價。但事實上CR-Z從表面或者表現來看,能夠稱得上傳承的或許僅僅有那一抹銷魂的背影,其餘的讓車迷津津樂道的,不能說完全丟棄也算打了個換季大折扣。但CR-Z自有其存在的意義。如今日本性能車市場疲軟,能源危機衝擊著日本乃至全世界對速度有著追求的人。CR-Z以環保車的身份迴歸,順應了時勢,可以算是“曲線救性能”吧。而且,CR-X誕生是順應了當時年輕人對性能的渴望,CR-Z的誕生同樣也是順應了時下年輕人的需求,只是這些需求時過境遷罷了。——新鮮、科技感、人性化、環保,那麼CR-Z由何妨從Zero開始呢?

傳宗?接代:CR-Z(ZF1)與CR-X(EF8)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