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功夫裡《胯》的重要性,推薦閱讀

跑步 穴位 動物 內家拳之拳蹤難覓 內家拳之拳蹤難覓 2017-10-29

為什麼第一步練胯?

人一身之勁,無非胯與脊,胯主擰轉,脊主崩彈,可形成螺旋勁力,與其它小關節合勁,全身如龍身一般!但脊有縱向崩彈之勁,卻無橫擰之力,強制用脊橫向發勁,容易傷害脊椎,大家切記!盤拳之初,以拔胯,開胯為主,胯是人體中節的中節。胯跟脊柱合稱為龍虎之勁,動物之奔跑捕物,而物不能逃,皆在於此!在內家拳中的地位非同小可,是內家拳發勁的核心部位。所以大家也就明白我們一開始為什麼要將胯盤開。在拳中有不可代替的位置。

詳解功夫裡《胯》的重要性,推薦閱讀

“練拳先練胯,無胯一身空”,源於動物運動靈感,以“胯脊”帶動身體運動,將“胯勁”直接作用於打擊的梢節。同時胯與橫隔肌環向相抱,構成一個球體空間,其中內臟上下提墜形成衝擊勁力,直接作用於胯,傳遞於肩,使“整身如球”,令筋骨勁力的極度擴大化,如“皮筋”牽引“鐵球”,既有崩彈,又有縱向滲透,使打擊效果猛增。盤拳練藝,貴在有胯,“腰馬合一”重不在“腰”,而在於“胯”,胯動身至,借地面“反彈”之功,瞬間於丈外,而無須腿蹬地之力,如拍擊“彈簧”,又如猛虎撲物,全在身形“縮漲”一瞬間,胯動是關鍵!

詳解功夫裡《胯》的重要性,推薦閱讀

開胯與開弓

“胯”是基礎的基礎,在練習的過程中,大家必須要明白“開胯與開弓”的相似之處,“開弓”需要外力的撐拔,開胯也一樣,需要將“胯根”撐拔開,同樣需要藉助外力。開弓以後,射箭是一個自動化的過程,開胯也是一樣,只要如“弓”一般,將“胯根大筋”崩緊,同樣可以做到如“弓弦”般的崩彈。“開弓放箭”是“緊中緊”,意欲崩斷絃,“撐筋拔骨”同樣需要極力撐開,崩緊,在緊的當中尋找發勁的根源。因為我們太熟悉由極鬆到極緊狀態的肌肉“爆發力”,對於“極緊”狀態下,用更緊的方式產生更多的“彈簧勁”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其它關節也是如此。所以在“開胯”的過程中,“鎖肩拉胯”是類似於“開弓”的過程,也是打出“顫勁”的根本前提所在!

詳解功夫裡《胯》的重要性,推薦閱讀

胯的分類

胯,我們可以分為“橫胯與縱胯”。

橫胯:我們在走路時,如果用胯帶動雙腿向前移動,則是用了胯的橫向擰轉的勁力。練過拔胯的人應該知道,胯練好了,是可以連續不斷反彈的,且動作的速度非常靈動,以前有句話講“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步的奧妙,不在於腳,而在於胯,胯練好了,一驚一詫之間,胯連續彈出勁力,帶動腿換步進攻,那種速度,是令人驚訝的。一旦我們用胯帶步的方式進行攻擊,不需要蹬地發勁,力從地起,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就是把雙腿解放了出來,可以邊走邊打擊。

所謂“縱胯”我們在上樓梯時,如果膝蓋儘量不彎,或者少許彎,用胯儘量上提,拉開間隙,走步上樓,你會發現,走完幾層以後,膝蓋不累,胯會很酸,這就是運動了縱向胯的勁力,在拳中,這種“縱胯”往往是你起腿發勁的源泉所在,且這樣的腿踢上去,合著“內臟”起落,形成了具大的整體“提墜”勁,可以傷人於無形,吃上一腿,有直透骨髓的感覺,骨頭都會被踢麻,甚至踢斷。典傳體系腿法【刮地風,俗稱暗腿】

胯與脊

“胯”主橫向的擰轉,“脊”主縱向的崩彈,這只是一個大體的概念,在實際的運作當中,沒有“胯”,“脊柱”啥都做不了。胯橫向擰轉發勁時,脊柱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固定連接“肩”,而“脊柱”需要崩彈時,都是在胯的“引導”下完成的。胯後翻,“命門”才能“後逼”,才能使脊柱成“弓”,胯頂則脊拉“滿弓”,而後才能崩彈。所以胯是一身運動的核心,練功先得活胯,“無胯一身空”。還在糾結用“胯”還是用“腰”的朋友,從動物運動時的狀態就能夠知道,動物的脊柱是不分“頸椎、胸椎、腰椎”的,就是“一條大龍”,就是我們所說的“龍身”,而“胯”是驅動的關鍵。

詳解功夫裡《胯》的重要性,推薦閱讀

胯勁為基礎的基礎,沒有胯就沒有“脊”。我們知道“脊柱”的末梢“尾閭”連接於胯之上,就像一根“竹條”支撐於地面,胯就是那個地面,如果“地面柔軟如沙土”,則無論上面施加多大的壓力,“脊柱”也是無能為力,無法成“弓”,不能產生縱向的“弓彈力”。反之“胯”不但能夠支撐好,而且能夠配合脊柱,產生主動向上的“頂勁”,則脊柱成弓就是簡單的事。所以練拳先練胯,“有胯才有脊,無胯一身空”!

【1】

“胯與脊”是主宰人體運動的頂樑柱,人體的運動構架主要來自於這兩者,是運動的核心。“胯與脊”之間有著特殊的生理連接,既可以獨立運動,又可以聯合發勁。“胯”主橫向的勁力,“脊”主縱向的勁力,兩者合成“螺旋勁”。要使胯的運動跟脊柱的勁力相整合,關鍵在於“命門”,說到這個穴位,大家一定覺得非常神祕,充滿幻想。所謂“命門後頂”,“兩腎後逼”,其實質是調整“腰椎”段的狀態,使“腰椎”後移,令整個脊柱成“弓”,與“胯”一起,變成一張“大弓”,此時則可以藉助“胯”動來主宰脊柱崩彈的時機,說到底,“胯”實際上是“脊柱”發動的根源!

詳解功夫裡《胯》的重要性,推薦閱讀

【2】

“胯與脊柱”是人體運動的主宰,兩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是形成整體勁力的中流砥柱。胯連接於脊柱的下端,之間由髂肌相連接,胯與脊可以形成相互的作用。人體因為“重力因素”,脊柱呈“三彎”式結構,當腰椎前頂,則胯骨“前翻”,“胯骨”後仰同樣可以驅使腰椎後逼,使脊柱形成拱橋。無論是橫向的擰轉,還是縱向的崩彈,或者是縱向的拉伸,“脊與胯”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使兩者相合,形成整體勁力的根源在於“腰椎”。看運動時,“胯與脊柱”所處的狀態,我們可以得知,由胯至頸椎下沿(至肩),整個就是一張“弓”,兩者之間不斷相互傳遞信息,最終目的就是使整個軀幹處於“開弓、收弓”的狀態,明白此中道理,勁力生生不息,變化無窮!

【3】

人體因為重力因素,整個脊柱分為“頸椎、胸椎、腰椎,骶骨,尾骨”,在運動的時候,往往以“腰椎”為主宰帶動身體進行運動,這樣的運動方式使“腰椎”承受了太大的壓力,往往會導致勞損或形成椎間盤突出的毛病。虎豹之運動以“胯、脊”的完美結合而形成非常整體性的運動,給了其足夠勇猛的本錢,使之無論奔跑還是捕捉,都顯得遊刃有餘。我們要做到“胯、脊”發勁,除了要盤開胯,更要使脊柱能夠成“弓”,從而與胯相合,產生整體運動的能力!我們在練習傳統拳的過程當中,就是要以“胯、脊”為主宰,四肢為支撐進行打擊,能夠將身體的重量以及“弓”勁瞬間發放出來,達到攻克的目的

腰馬合一

傳統拳裡有句話講“腰馬合一”!很多人認為是腰帶動腿發力。脊柱分為胸椎,腰椎,其最大的功用應該是形成“弓”,而非腰椎的左右擰轉發力!“馬”是指什麼呢?“馬”是善於奔跑的動物,意味著人體的下盤,腿部的移動。“腰馬合一”則是否要用腰帶動腿同步運動呢?實際上,脊柱是要避免橫向主動發力的,容易導致脊柱的損傷而得不償失。觀察動物奔跑時,擰動最厲害的部位是屁股,也就是人體的“胯”,有屈伸有擰轉,用胯帶動腿部進行快速敏捷的運動!我們此處所提到的腰,只是一個粗略的位置,精確講,應該是“胯”!“胯”為人體一身運動的樞紐,胯活,則一身活,所以就有了“寧教十手拳,不教一手胯”的說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