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資本熊曉鴿:傳奇影業是我決定最快的一筆投

歐美電影 傳奇影業 投資 美國 時代商報 2017-06-28
IDG資本熊曉鴿:傳奇影業是我決定最快的一筆投

新浪財經 許旻 杭穎

熊曉鴿創建的IDG資本可謂是“發現美的眼睛”,在中國先後投資了500餘家公司,包括騰訊、百度、攜程、搜狐、搜房、如家、漢庭、土豆、暴風科技、小米、美圖等。2017年1月,IDG資本牽頭收購了美國國際數據集團旗下的全球投資業務IDG Ventures。

6月18日,IDG資本全球董事長熊曉鴿出席“中國影視領袖峰會”並接受新浪財經專訪,“我們非常注重在電影行業的投資,專門尋找會講故事的製片公司去投。”而近年來,電影行業也是IDG資本關注的焦點,熊曉鴿最近投資的一部影片,即是蜚聲國際的火藥藝術家蔡國強的紀錄片——《天梯:蔡國強的藝術》。

不過最受矚目的,莫過於2010年IDG資本投資的傳奇影業。這家公司推出了《盜夢空間》《星際穿越》《環太平洋》《哥斯拉》等作品,而去年萬達35億美元的資本介入,更是成為迄今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最大一樁文化併購。

而IDG資本從傳奇影業的退出,卻是熊曉鴿深耕文娛行業的“新”開始。培養下一代“李安”、生產“好本子”、尋找顛覆性的技術與模式等,都是他正在進行的事。

“傳奇影業”是我決定最快的一筆投資

IDG資本與傳奇影業的“姻緣”並非偶然。“其實很多人不知道,IDG有很深的電影情結。IDG的董事長麥戈文的外甥是美國好萊塢導演戈爾·維賓斯基(《加勒比海盜》1、2、3的導演),他拍了一個家族的歷史片,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學會用鏡頭講故事。”熊曉鴿說。

同時,記者出身的熊曉鴿,非常喜歡看電影,也一直有著關於“寫”的經驗,他總覺得美國的歷史非常短、故事少,可是美國電影卻賣得全世界都是;反而是歷史長、故事多的中國,卻很少有能講到國外去的故事。而電影的本質就是講故事。

而這也促成了IDG資本2010年以8500萬美元投資傳奇影業,成為第二大股東的一段“佳話”。

為什麼選擇傳奇影業?熊曉鴿對新浪財經透露背後的故事:“當時傳奇影業只有28個人,但每年在全球創造的票房超過中影與上影的票房總和,我覺得他們的模式很了不起。我當時看的第一部作品就是《盜夢空間》40分鐘的樣片,實在令人震撼。這也成為目前為止我職業生涯中上決定投資最快的一家公司。”這幾年傳奇影業還推出了《星際穿越》《環太平洋》《哥斯拉》等作品。

公開資料顯示,2016年初,萬達以35億美元收購傳奇影業,成為迄今中國企業在海外的最大的一樁文化併購。

“感謝萬達,讓我們成功退出了傳奇影業。”熊曉鴿這樣打趣,“傳奇影業推出的《長城》是他們(收購後)的第一個嘗試。我覺得《長城》拍得挺漂亮的,可惜在內容創作上,故事略顯單薄。”事實是,2016年傳奇影業兩部大片《魔獸》《長城》雖然國內票房可觀,但海外票房和總體表現均不及預期。

衡量一部國家電影的成功,不僅要看國內市場,也要看海外市場。“按商業片來看,製作文化產品有點像辦餐館,中國人接受麥當勞還容易點,但美國人接受成都火鍋就比較難,好的配方需要時間的磨合。商業電影相當於麥當勞,全世界都可以拍,但我們自己的片子就像老乾媽,只能在國內大賣。”

資本追逐文化降溫 培養下一代“李安”

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擁有48%的高增長,但是2016年全年僅3.7%增長,其中7個月票房負增長,2017年上半年票房增長呈現僵持階段,海外票房3-5月佔比超過70%。

“資本追逐文化的趨勢正在降溫,過去兩年有些票房存在投機行為,因此我覺得降溫是好事情。我認為搞文化產品別盯著股市,它不像互聯網可以爆發起來,票價、演出場次、座位不能無限增長,它是傳統的行業。”熊曉鴿指出,降溫會持續多久並不好預測。

雖然資本市場在降溫,但熊曉鴿卻並不認為存在泡沫:第一,中國電影市場規模和美國一樣,終端甚至更多一點;第二,中國人比美國多幾倍,錢也不比美國少,但是中國電影缺好的講故事的人、導演和投資人。

據熊曉鴿分析,“現在中國拍網劇好弄一點,但是真要做一個好IP不容易。同一IP的電影太多了也枯燥,任何一個IP能成功三部就不錯了。比如《功夫熊貓》出第二部就不好看,中國還是要多嘗試,至少從這點來說,我不覺得《長城》是失敗的嘗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