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珍:紮根江門基層農業一線

農業 水稻 馬鈴薯 三農 廣東科技報 2017-05-01

康玉珍:紮根江門基層農業一線

康玉珍(右一)到田頭指導農戶種植水稻。

廣東省傑出女科技工作者系列報道

在農田裡耕耘 在農田裡收穫

記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高級農藝師康玉珍

文字整理 本報記者 張建列 通訊員 趙超

■ 人物

康玉珍,女,1980年出生,中共黨員,高級農藝師,畢業於華南農業大學,任職於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在基層農業科研一線從事農業技術研究、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種子監督檢測、農業培訓和科普宣傳工作十數載。她具有“獻身、創新、求實、協作”的科學精神,熱愛農業,具有堅定的服務“三農”信念,一心紮根基層,致力於將農業科研新成果轉化成生產力,曾獲省、市級獎項10項次,多次獲“江門市科學技術協會先進工作者”稱號。

推廣良種良法,力促農民增產增收

康玉珍畢業於農學專業,對農業情有獨鍾,畢業後即扎身在江門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開展農作物新品種新技術試驗、示範、推廣和培訓工作,實現了農民增產增收,對江門農業科技工作做出了貢獻。

在水稻良種良法示範推廣方面,她與江門市農科所科技團隊一起,在江門地區推廣“華航絲苗”、“粵晶絲苗2號”和“華航31號”等多個水稻優質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186萬畝,為江門市農業增收4770萬元,其中華航絲苗及粵晶絲苗2號水稻品種在一定時期內迅速成為江門市農民歡迎、市場暢銷、經濟效益好的主要當家品種。康玉珍本著良種配良法,效果更顯著的原則,同時示範推廣優質稻高產栽培技術、水稻“三控”技術等高效栽培技術,提高農民的種植水平。針對目前農村勞動力以婦女為主,而且大多數婦女文化程度不高,沒有規範的栽培管理技術,2013年,康玉珍主持開展廣東省“集思公益 幸福廣東”--支持婦女計劃項目,在新會區三江鎮開展水稻“三控”技術推廣應用,向婦女種植戶推廣水稻“三控”技術,一年內組織技術專家下鄉指導農戶生產122人次,受到了當地群眾的好評。同時,還利用網頁、微博、QQ等多種媒體平臺進一步宣傳推廣水稻“三控”技術知識,微博被閱讀累計超過7000人次,成效大大超出預期。這種利用互聯網宣傳農業新信息的方法,推廣輻射範圍更大,成效更顯著。

在經濟作物良種良法示範推廣方面,康玉珍推廣應用甜玉米新品種“金茂3號”,年推廣種植面積8000畝,增收甜玉米960噸,新增利潤172.8萬元。2010年,在開平市沙塘鎮建立優質馬鈴薯示範基地面積300畝,開展優質馬鈴薯品種及冬種栽培技術示範推廣。示範基地馬鈴薯畝產量達2668.87公斤,畝增產1468.87公斤,畝增收3525.3元,直接經濟效益增加105.7萬元。輻射帶動全市冬種馬鈴薯種植面積0.5萬畝,間接經濟效益增加1762.65萬元。

康玉珍:紮根江門基層農業一線

把好種源關,為江門農業安全生產保駕護航

國以農為本,農以種為先。江門市是農業大市,農作物年播種總面積430多萬畝,全市農作物年總用種量超過950萬公斤。加強種子質量監督抽查檢測,把好種源關,防止種子質量事故發生,對確保農業生產安全和保護農民、種子生產經營者都是必要的。

自2010年開始,康玉珍每年組織開展江門市農作物種子質量監督抽查和檢測工作,到五邑各鎮種子門店、生產企業進行監督抽查,累計抽查有種子經營許可證的經銷商133家次,扦取種子樣品572批次,涵蓋種子生產企業324家次。

情繫“三農”,致力於農業科研開發

隨著耕地面積的逐年減少,而市場消費對農產品需求日益加大,傳統耕作模式已經不適合現代農業發展的需求。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增加農民的收入,康玉珍與科技團隊開展馬鈴薯種植模式研究,探索出多套高效的週年耕作模式,加以推廣應用,充分利用冬閒農田或玉米地冬種馬鈴薯,改變了過去純種水稻的單一生產結構,變雙季稻為“稻—稻—薯”、“稻—玉米—薯”或“稻(菜)—菜(稻)—薯”結構。不僅能夠減少農田季節性拋荒,提高農田的複種指數、土地產出率和種植效益,更能增加了江門市農民的收入,解決冬閒勞動力就業問題。2009年起,開展“馬鈴薯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的應用”研究,結果表明,水肥一體化管理模式比常規水肥管理模式成本節約43元/畝,增產1676.3公斤/畝,淨利潤增加1137元/畝,經濟效益增加顯著。在馬鈴薯生產中使用該技術,不僅可以節省大量用於灌溉和施肥的勞動力成本,且大大減緩了由於過量施肥、不合理施肥對土壤和環境所造成的汙染。

經過多年的研究總結,康玉珍撰寫並發表了《馬鈴薯水肥一體化種植技術應用研究》等技術論文,其中《江門市冬種馬鈴薯生產現狀與發展對策》論文獲評為2011-2012年度自然科學優秀學術論文一等獎。

科技下鄉,普及農業新知識新技術

為積極響應江門市科協、市農業局的號召,以服務“三農”、科教興農為目標,組織開展農業科技宣傳、科技諮詢、科技培訓等科普活動,康玉珍組織了一支由江門市農科所農業科技專家組成的科技下鄉志願者隊伍,在農業生產關鍵時節、救災復產關鍵時期,進村入戶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開展科技下鄉科普集市活動,現場設攤,為群眾現場解答農業疑難問題。多年來,組織開展科技下鄉科普集市活動28場次,推廣新品種50多個、新技術近10項,發放自編自印各類農業科普資料1.5萬份,受惠農民超過1.2萬人次。

康玉珍投身農業科研工作一晃就是十數載,卻仍初心不改。這麼多年以來,她愛崗敬業,工作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從一名普通的科技人員,成長到單位的技術骨幹。江門市是農業大市,但距離農業強市還有一段距離。康玉珍深知農業發展的道路漫長悠遠,需要一大批農業科技工作者長期持續默默耕耘,無私奉獻,才能推動江門農業發展,而她甘願成為這樣的一員。

更多精彩關注公眾號“廣東科技報”(gdkjbwx)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