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 | 弄虛作假騙農業補貼,不能光“追款”了事

農業 農民 農村 茯苓 重慶 合作社 ?? 鄉村之聲三農中國 2019-04-16
時評 | 弄虛作假騙農業補貼,不能光“追款”了事

最近在重慶發生了一件怪事,幾十畝茯苓種植園兩端下了種,中間沒下種,但仍然進行提埂、蓋膜、覆土偽裝,目的是什麼呢?為的是騙取扶貧財政補貼。更怪的是,這樣的“假把式”竟然還通過了驗收。直到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農業農村委的一個工作組複查去年已驗收的茯苓種植項目時,才發現了這起弄虛作假的行為。最終,該項目業主騙取的補貼款被追回,當時負責驗收的幹部也因把關不嚴受到處理。

近幾年,隨著國家對農業補貼金額不斷上調,加大力度扶持農業發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農民從中獲利,農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然而長期以來,通過弄虛作假騙農業補貼的事件卻時有發生,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李國祥認為,之所以存在騙取農業補貼的亂象,關鍵還在一個“貪”字。

李國祥:我們國家實施精準扶貧,發展現代農業都有一系列的補貼政策,但是有一部分市場主體為了獲取補貼,可能在實際當中通過造假,通過尋租的方式找關係,實際的種植生產,沒有申報的數據多,想要獲得更多的補貼,這是嚴重的違法的行為,如果是從我們國家,甚至是國外來看,這種情況是時有發生的,因為有好處,大家可能鑽空子。要是放任,我們的補貼款,它的目標就不能實現,之所以給補貼多少政策都有對應的發展目標,騙取如果發生很可能帶壞風氣,所以是百害而無一利。

時評 | 弄虛作假騙農業補貼,不能光“追款”了事

讓真正需要獎補的農民得到財政支持,這件事說起來可是一件大事。今年2月,經國務院領導同意,全國範圍內開展了農民專業合作社“空殼社”專項清理工作,其中,清理整頓的六類主要問題之一就包括了涉嫌以合作社名義騙取套取國家財政獎補和項目扶持資金。

解決這一問題的路徑是什麼?如何防止這種現象蔓延擴散?李國祥認為,還是要從加強監督和加強處罰力度著手,要把國家補貼是否違規作為一條紅線,壓實“監督”和“處罰”兩個著力點,避免這種不良、違規,甚至違法的行為形成氣候。

李國祥:我們在驗收的時候,財政基金有績效評價,有審計、紀檢等相關部門驗收,千萬不能走過場。除了有組織的監督之外,財政補貼要建立一套財政補貼申領、監督、校正,處罰的機制。首先,由當事人申領要承諾不能造假,造假的話要承擔嚴重的後果,不僅僅是要退回補貼款,嚴重的要承擔刑事的責任,他要自己有敬畏之心。

第二,我們除了有組織的進行驗收、監督檢查,符合實際的給予補貼,如果出現沒有達到申領的目標,看看能不能改正,改正不了,要扣發,要把財政補貼向全社會公佈,由老百姓監督,這樣有好的約束力,只有全面的監管的措施到位,我們才能確保財政資金用到刀刃上,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在補貼過程中,由於村幹部擁有話語權、影響力,如果幫助、協助、默認市場主體來獲取補貼,幹部要承擔相應的責任。村幹部明知市場主體有騙取行為,但仍然做好人,或者從中謀得利益,參與補貼的分配,就要按照黨紀國法承擔責任,我們在檢查驗收監管的時候要有一系列制度,要把國家補貼是否違規作為一條紅線,不能夠違反,這樣才能把補貼的效能真正發揮出來。

記者編輯 晁向榮 | 統稿編輯 韓曉|責任編輯 王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