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越冬苗不壯,來年畝產別想過千斤

農業 小麥 麥冬 三農 河南科技報 河南科技報 2017-11-05

小麥在越冬階段生長十分緩慢。小麥產量高低與越冬時麥苗的長勢密切相關。一般弱苗越冬產量較低,旺苗越冬產量不穩,壯苗越冬小麥產量較高。因此,小麥冬前管理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培育壯苗。

冬前苗情診斷方法

小麥受氣候的影響較為明顯,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會形成不同的生育特點和形態特徵。因此,應結合環境條件對小麥進行看苗管理,加強栽培管理工作的針對性和預見性。

診斷苗情是看苗管理的關鍵所在。應依據“三查兩看”的原則進行苗情診斷。

“三查”,即查基礎、查墒情、查氣候。查基礎就是要檢查肥力的高低、整地的質量、播種、澆水追肥等情況,這也是確保豐產的基礎。查墒情主要是依據小麥在不同時期對土壤中水分的要求不同而檢查土壤的含水量。查氣候就是要觀察溫度、溼度和光照等條件對小麥造成的影響。

“兩看”,分別為看長相和看群體。看長相,主要觀察小麥的株高、分櫱數、葉形、葉色、主莖葉片數、幼穗發育狀況等。看群體,就是觀察總株數、每株大小比例等。二者結合查看,既能看到當前,又能估計到發展,從而實施合理的管理措施。

冬前壯苗判斷標準

冬前壯苗是指越冬前植株生長良好,已經形成一定的營養體,可確保春後不出現旺長、脫肥等現象,而是向著豐產的方向發展。

小麥冬前壯苗主要有以下標準:春性品種的主莖以長出6 葉或6 葉1 心,單株有櫱3~4 個,加上主莖應達4~5 個;半冬性品種以長出7 葉或7 葉1 心,單株有櫱5~6 個,加上主莖應達6~7 個;群體表現為總株數應在1 000 萬株/hm2,其中3 葉櫱植株應占到1/2 以上;單株根系強,有次生根10 條以上,長相墩實,株高一般不超過27 cm,但不應低於20 cm;穗分化正常,春性品種應達二稜期,半冬性品種應達單稜期以上;植株乾重1.2 g 左右,乾重250 kg/hm2 以上。

冬前壯苗培育技術

適時播種

小麥早播或遲播一方面不利於向生殖生長轉化,縮短幼穗形成和發育;另一方面妨礙了正常的營養功能,導致小麥有機和無機營養不協調。適時播種最主要是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和土質情況選擇適宜的品種播種。對於瘦薄地、砂性地,播種期範圍較窄,應安排早播;對於土層深厚、土質黏重、保水保肥強的麥地,播種期範圍寬,可以適當安排晚播。

查苗補苗

播後及時查苗、補苗是保證群體良好的重要措施。小麥三至四葉期,應及時移密補稀。也可以用浸潤的同一品種的種子及早補種。移栽過程一定要保證覆土深度“上不壓心,下不露白”。補種或補苗後要及時澆水,併合理補肥。

控制旺苗

對於播種過早導致的旺苗可採取鎮壓控制徒長,鎮壓後還要及時劃鋤,適量澆水和施肥。對於播種量過大導致的旺苗要及時疏苗,再結合澆水,同時補充適量速效肥。品種選用不當也能造成旺苗現象,對於這種情況不僅要及早中耕、鎮壓,還要採取封土圍根等措施。對於肥水過量導致的旺苗,應在麥苗主莖長出5~7 片葉時,切斷部分根系來控制麥苗地上部分的生長。對於耕作粗放和麥田土塊過多導致的旺苗,應在地面封凍前完成鎮壓。鹽鹼地不宜採取鎮壓方式控制苗勢,其他土質實施鎮壓應在中午以後進行。

科學管理水肥

適量澆水還可以起到粉碎土塊、踏實土壤和消滅害蟲的作用。因此,澆好越冬水十分重要,尤其是對土質較差的地區。越冬前澆水應在晴天的上午進行,澆水量不能太大,但要保證澆透。澆水結束要及時劃鋤,並破除板結的土壤。施加底肥也是小麥安全越冬的重要保證。對群體和土壤墒情適宜、生長正常的麥田一般只需中耕劃鋤,不需進行澆水追肥。對肥料施加不足、土質較差、缺肥症狀明顯的麥田,應在冬前抓住有利時機進行澆水追肥。

適時化除

在小麥苗期進行化除成本最低,且防治效果較好,一次施藥基本可以控制小麥生長全過程的雜草危害。

除草劑應在主要雜草基本出苗後使用。化除作業時間最好在小麥3~5葉、雜草2~4 葉時,選擇晴朗的天氣,溫度在8 ℃以上,且4天內無霜凍、無雨的日期進行。

闊葉類雜草可使用10%苯磺隆可溼性粉劑加適量水進行噴霧防治;

禾本科雜草可使用3%世瑪乳油加適量水進行莖葉噴霧防治;

混合雜草則應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不同比例的以上2 種藥劑混合噴施。

(惠農政策不知道?市場行情不清楚?三農熱點不瞭解?關注河南科技報“新三農”微信公眾號:hnkjbxsn,三農信息盡在掌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