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

""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鄧童童 王玥 攝影 萬宜森)大自然可以鬼斧神工景觀景緻,人類同樣擅長。8月30日下午,“70年 瞰四川”——第三屆全國主流媒體航拍四川大型採訪團來到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上天下田打探巧改“槽壩田地”,帶動地方百姓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位於僰王山鎮境內,這裡四面環山、光照充足、天然竹根水灌溉農田,是一個集田園風光、農耕文化、科普示範、特色養生、農事體驗為一體的新農村建設的田園綜合體,春可挖竹筍,夏可摘青梅,秋可聞稻香,冬可釀紅粱。

"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鄧童童 王玥 攝影 萬宜森)大自然可以鬼斧神工景觀景緻,人類同樣擅長。8月30日下午,“70年 瞰四川”——第三屆全國主流媒體航拍四川大型採訪團來到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上天下田打探巧改“槽壩田地”,帶動地方百姓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位於僰王山鎮境內,這裡四面環山、光照充足、天然竹根水灌溉農田,是一個集田園風光、農耕文化、科普示範、特色養生、農事體驗為一體的新農村建設的田園綜合體,春可挖竹筍,夏可摘青梅,秋可聞稻香,冬可釀紅粱。

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

水瀘壩水稻只產一季,入秋開始收割,採訪團正巧趕上。沿景觀綠道深入稻田,一路泥土芬芳,水渠裡一群小麻鴨嘎嘎叫著游來游去。

東方網記者丁一涵第一次下田割稻子,在農戶指導下,他迅速掌握了要領:“割的時候,握鐮刀的一隻手要往自己胸口方向‘撈’(拉)。”但由於不太嫻熟,收割速度比一旁農戶慢了好幾倍,割下的稻杆放入一旁打穀機,分離出一粒粒稻穀。丁一涵很有成就感:“有一種豐收的感覺。”

“這是人工收割,一畝地一天要2-3名農戶。”水瀘壩村相關工作人員笑著指向一旁的聯合收割機,“自動收割一畝地只需要10分鐘。”

"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鄧童童 王玥 攝影 萬宜森)大自然可以鬼斧神工景觀景緻,人類同樣擅長。8月30日下午,“70年 瞰四川”——第三屆全國主流媒體航拍四川大型採訪團來到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上天下田打探巧改“槽壩田地”,帶動地方百姓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位於僰王山鎮境內,這裡四面環山、光照充足、天然竹根水灌溉農田,是一個集田園風光、農耕文化、科普示範、特色養生、農事體驗為一體的新農村建設的田園綜合體,春可挖竹筍,夏可摘青梅,秋可聞稻香,冬可釀紅粱。

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

水瀘壩水稻只產一季,入秋開始收割,採訪團正巧趕上。沿景觀綠道深入稻田,一路泥土芬芳,水渠裡一群小麻鴨嘎嘎叫著游來游去。

東方網記者丁一涵第一次下田割稻子,在農戶指導下,他迅速掌握了要領:“割的時候,握鐮刀的一隻手要往自己胸口方向‘撈’(拉)。”但由於不太嫻熟,收割速度比一旁農戶慢了好幾倍,割下的稻杆放入一旁打穀機,分離出一粒粒稻穀。丁一涵很有成就感:“有一種豐收的感覺。”

“這是人工收割,一畝地一天要2-3名農戶。”水瀘壩村相關工作人員笑著指向一旁的聯合收割機,“自動收割一畝地只需要10分鐘。”

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

體驗稻田收割的同時,採訪團裡幾名飛手的無人機不時低空掠過。南海網記者劉洋從無人機鏡頭反饋的畫面中看到“大片錯落有致的稻田,豐收的淡黃色遍佈山谷中”, 便不自覺哼起歌曲《稻香》,“很別緻的景色。”

在外觀為大米造型的大米博物館裡,採訪團學習瞭解了大米的前世今生、品種改良、農具科普、“米”字溯源,還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米。陝西傳媒網編輯周雨馨覺得有些新奇,“大米日常就能見到,沒想到這裡會專門為大米建一個博物館。”她稱:“館裡展示的內容,其實也在提醒我們要珍惜前輩的勞動成果,珍惜糧食。”她對館內展示的微雕大米作品很感興趣,“在大米上刻字,太厲害了!”

"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鄧童童 王玥 攝影 萬宜森)大自然可以鬼斧神工景觀景緻,人類同樣擅長。8月30日下午,“70年 瞰四川”——第三屆全國主流媒體航拍四川大型採訪團來到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上天下田打探巧改“槽壩田地”,帶動地方百姓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位於僰王山鎮境內,這裡四面環山、光照充足、天然竹根水灌溉農田,是一個集田園風光、農耕文化、科普示範、特色養生、農事體驗為一體的新農村建設的田園綜合體,春可挖竹筍,夏可摘青梅,秋可聞稻香,冬可釀紅粱。

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

水瀘壩水稻只產一季,入秋開始收割,採訪團正巧趕上。沿景觀綠道深入稻田,一路泥土芬芳,水渠裡一群小麻鴨嘎嘎叫著游來游去。

東方網記者丁一涵第一次下田割稻子,在農戶指導下,他迅速掌握了要領:“割的時候,握鐮刀的一隻手要往自己胸口方向‘撈’(拉)。”但由於不太嫻熟,收割速度比一旁農戶慢了好幾倍,割下的稻杆放入一旁打穀機,分離出一粒粒稻穀。丁一涵很有成就感:“有一種豐收的感覺。”

“這是人工收割,一畝地一天要2-3名農戶。”水瀘壩村相關工作人員笑著指向一旁的聯合收割機,“自動收割一畝地只需要10分鐘。”

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

體驗稻田收割的同時,採訪團裡幾名飛手的無人機不時低空掠過。南海網記者劉洋從無人機鏡頭反饋的畫面中看到“大片錯落有致的稻田,豐收的淡黃色遍佈山谷中”, 便不自覺哼起歌曲《稻香》,“很別緻的景色。”

在外觀為大米造型的大米博物館裡,採訪團學習瞭解了大米的前世今生、品種改良、農具科普、“米”字溯源,還看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米。陝西傳媒網編輯周雨馨覺得有些新奇,“大米日常就能見到,沒想到這裡會專門為大米建一個博物館。”她稱:“館裡展示的內容,其實也在提醒我們要珍惜前輩的勞動成果,珍惜糧食。”她對館內展示的微雕大米作品很感興趣,“在大米上刻字,太厲害了!”

70年 瞰四川|走進興文縣水瀘壩現代農業公園 在田間重新認識“一粒米”

據悉,水瀘壩村建立“專合社+村資公司+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流轉土地建設富硒水稻生產基地,規模化發展3000畝富硒水稻田,帶動500餘戶農戶增收。所產瀘硒牌富硒大米均富硒(硒含量在0.10mg-0.445mg之間,高於國家富硒標準2倍以上),被認定為“宜賓市優質品牌農產品”,可更好維持人體正常代謝、提高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