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有“源” 以撫州市東鄉區東源村為例看平原地區貧困村脫貧攻堅路徑

農民 林業 三農 種植業 中國網 2017-06-07

蓮葉何田田,260畝蓮藕基地承載著東源村人脫貧致富的夢想。

本報記者 鄭 穎 文/圖

在贛江、撫河下游,鄱陽湖的東南方,三大水系似巨大的手臂擁抱著江西最廣袤最肥沃的平野——贛撫平原。

撫州市東鄉區崗上積鎮東源村就位於贛撫平原東部邊緣,屬小平原與丘陵過渡地帶,地勢呈東南向西北傾斜,撫河中游重要水利樞紐廖坊水庫的灌渠南港、北港徑流全村。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5月2日至14日,記者東源“探”源,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深入探尋脫貧攻堅的源頭活水,並以此為樣本,深刻剖析平原地區貧困村脫貧路徑。

第一章 基本情況

東源村區位條件尚可,離市縣交通主動脈東(鄉)臨(川)公路約3公里,距東鄉城區和撫州市中心城區均約20公里,主要通村公路為965縣道,為雙向兩車道,瀝青混凝土路面,路況較好。

東源村下轄東源、前東源、上餘、下於、港背、塘頭、慢下、溶湖、楊泗、老趙共10個村小組。耕地面積3356.37畝,林地面積1116.4畝,北港、南港兩條河流繞村而過,擁有小(二)型水庫2座,山塘水庫6座。

全村共有719戶3056人,其中:男性1603人、女性1453人,老人196人、兒童204人;現有黨員68人。全村人口可以大致三等分:三分之一在省內務工,三分之一在外省務工,三分之一在村裡常住。

東源村屬於臨川文化核心區域,底蘊深厚。晚明“四大才子”之一艾南英的故鄉近在咫尺。受儒家文化和心學思想影響,東源村民風淳樸,立德講理,和諧為善,至今沿用著世代相傳的鄉規民約。近五年,東源村都是零發案、零犯罪、零事故、矛盾零上交的“四零”村莊。

東源村古樸悠遠,不砍樹、不填塘,保留了江南水鄉餘韻。留存有明清古建築9棟,其中已經修復的有5棟;百年以上的古樹13棵,大多為樟樹,為祖輩種植的風水林遺存。屬於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地方。

產業方面,東源村的農民傳統以種植水稻為生,人均1.09畝地,正常年份,一年可以種植兩季,平均畝產900公斤上下,除去種子、化肥等成本,每畝收入1000元左右。東鄉是傳統的生豬養殖大縣,東源村農民也有飼養生豬的習慣,間隙還飼養黃牛、雞、鴨等,但都屬於個人散養,沒有形成規模。由於村莊整治及對環境的要求,現在散養生豬的農戶日漸減少。林地屬於殘次林,目前按照撫州市統一部署正在進行封山育林。兩座小(二)型水庫原來承包給個人養鴨、養魚,2013年開始怕有汙染,水庫使用權全部收回。6座山塘水庫處於自然狀態,供日常灌溉調蓄之用。

與大多數農村一樣,務工是東源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村裡陸續有人出去務工,地點集中在廣東、浙江、福建等鄰近省份和附近城區。20多年下來,也形成了幾個沿襲相傳的務工項目。溶湖小組的村民主要靠做滷菜的好手藝,在福建廈門等地開熟食加工店或餐館幫廚;東源、塘頭、下於等小組的村民多到景德鎮、廣州等地學做瓷器、木雕銷售生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