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偉大創造者

農村改革 國企改革 社會 今日科學 2018-12-19

中國的道路既然越走越好,就更要繼續走下去。弄清楚為什麼改、為誰改、怎麼改這些常識性命題,接下來就能更好地走下去。繼續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密切聯繫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瞭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必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完成深化改革開放的各項任務。

1978年12月的一天,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一間破舊的茅草屋內,嚴金昌等18名莊稼漢按下鮮紅手印,簽下生死契約。契約內容如今看來仍驚心動魄:“我們分田單幹,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坐牢殺頭也甘心……”分田單幹的動因是什麼?吃不飽飯,“餓怕了,也餓極了,一家人想吃一口紅薯,但家裡都沒有”。窮則變,變則通,小崗村人首創的農業“大包乾”逐漸走向全國,成為改革開放的一面鮮明閃亮的旗幟。

鄧小平同志曾深有感觸地說:“農村改革中的很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不僅農村改革是這樣,城市改革也契合這一邏輯。發出國企改革第一聲吶喊的《請給我們鬆綁》——1984年3月24日,福建國有企業55位廠長的呼籲書《請給我們鬆綁》在《福建日報》全文刊登,呼籲書就人事權、財權、企業自營權等方面提出要求,獲得熱烈迴應,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路徑和目標得以明確,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逐步建立的現代企業制度提供了重要的遵循。

改革開放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但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人民的首創精神得到了尊重,人民的創造力極大迸發,人民不只是見證者和親歷者,更是參與者和創造者。一些改革之所以破土而出,是人民群眾鼓足勇氣推動的,一些開放之所以巍然成型,是人民群眾率先敲開大門的,有了廣大人民的積極參與和奮力創造,改革開放才能走得穩健紮實,才能不斷實現突破與進步,取得舉世矚目的非凡功業。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的改革開放邁上新臺階,同樣與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有關。改革開放靠人民群眾來推動,改革開放的方案遵從人民群眾的意志,改革開放的成果必然惠及人民群眾。改革開放是為了人民,也必須依靠人民,發揮人民群眾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需要在設計方案時多與民意良性互動,在開展工作時做到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

改革開放尊重人民首創精神,關乎執政黨的性質,關乎改革開放的初心,也關乎國家行進的方向。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必須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

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把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黨帶領人民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既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宏大的政治宣言中,在貼地而行的制度落實中,在絲絲入扣的成果分享中,“人民”始終佔據首要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人民”二字共出現203次,絕非偶然。

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必然要啃最硬的骨頭,要拆最牢的藩籬,力度規模之大、涉及範圍之廣、觸及利益之深前所未有。在這種背景下,惟有繼續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最大程度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才能更有力地衝破思想觀念的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圍堵,不斷實現改革開放的新境界。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改革開放的創造者。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道路既然越走越好,就更要繼續走下去。弄清楚為什麼改、為誰改、怎麼改這些常識性命題,接下來就能更好地走下去。傳承經驗,放大經驗,豐富經驗,繼續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密切聯繫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瞭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必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完成深化改革開放的各項任務。始終與人民一道,敢想、敢闖、敢試,不放空炮,不玩花架子,紮紮實實往前走,真真切切造福民眾,中國改革開放的下一個40年,必定仍將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偉大成就。

(來源:北京青年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