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山縣洪港鎮西坑村以黨建帶動新農村發展紀實

農村 三農 民主 農業 咸寧新聞網 2017-05-28

2016年,通山縣洪港鎮西坑村連獲“全國生態文化村”和“全國美麗宜居村”兩塊金字招牌。連日來,記者深入採訪發現,西坑村獲此殊榮的背後,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更多的是層黨建在村組發展中發揮的效力這一“人為因素”使然。

積極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8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平常的週一。然而在西坑村村會議室裡,一場激烈討論正火熱地進行著。

“這個月村裡賬務開支怎麼比上個月多了那麼多?”黨員王能佳拿著賬冊問文書朱忠科。“四月份村裡的衛生情況比以前差,村裡是不是要加強一下監管?”又一名黨員提出意見。

面對黨員們提出的問題,村兩委幹部從實際情況出發,主動作答,仔細講解了村財務支出的來龍去脈,並就如何提升村衛生環境徵求意見。

這樣的場景,每個月第一個週一的下午在西坑村委會會議室都能見到。

去年以來,該村認真組織開展好每一期支部主題黨日活動,除六事聯動規定動作外,還創新做好“+”字文章,擴大支部主題黨日活動參與範圍,在確保全體黨員參加活動的基礎上,主動邀請非黨員組長列席,擴大議事範圍,充分體現了民主議事權、民議決策權和知情權。

好家風帶來新變化

“父慈子孝,夫唱婦隨;敬老愛幼,和睦鄰里;尊師重教,勤耕苦讀;扶貧濟困,棄惡揚善……”在西坑村村黨員朱必樣家中,以楷體書寫的朱氏家訓懸掛在牆上,字裡行間都透露著嚴謹的治家風範。

“這是上月18日統一掛上去的,各家各戶都有,祖輩們的家訓,時刻警醒我們如何為人、如何處事。”朱必樣介紹道。

“繼承傳家寶·傳承好家風”,是通山縣委組織部精心部署的家風主題活動。西坑村率先試行,徵集村民家訓,並由村裡統一定製,分別在各家各戶安裝上牆,用群眾日常可見的方式傳承好家風,以此帶動好黨風、好政風、好社風的加快形成。

當地群眾紛紛表示,好家風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一脈相承,容易被接受,通過‘傳家寶’活動,大家重溫家族歷史、重習優良傳統,將促進鄰里關係進一步和諧。

該村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真學實做,首先在黨員幹部中開展家風文化建設,已在全村鋪開,切實將家風建設與黨的組織建設、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

村支書朱必海說:“我們將收集到的村規家訓製成宣傳牌,統一懸掛到每家每戶門前,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群眾抬頭能見、低頭反思,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精神文化素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黨員爭當發展“排頭兵”

在西坑村高昌紅豆杉群景點打造工程施工現場,只見四面山山路上,挖掘機揮臂作業,工人們各司其職,一派忙碌景象。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村裡的建設我要帶頭衝在前面。”黨員張緒佳用手背擦了擦額頭的汗珠,笑著說。

“你看這工地上十來個人,有一大半都是黨員,都是主動來參與的。搞農村建設,我們黨員不帶頭誰帶頭?”話語樸實,卻折射出基層黨員的堅定信念。

在新農村建設中,西坑村黨員們積極發揮帶頭作用,不僅在民主議事時建言獻策,在鄉村建設過程中,也常常主動請纓,挺在前排。全村22名黨員中,幹了33年村支書的朱必海就是一個實幹的典型。

“四面環山幾道彎,茂林修竹笑人懶,山路崎嶇人難走,吃薯盼肉囗舌饞”,當地流傳的山歌曾道出了西坑村交通閉塞、貧困積弱的過去。

“要想富,先修路。”任村支書的第二年,朱必海便向全體村民鄭重承諾。在那個年代,僅靠村裡,修路談何容易?他不等不靠,組織村民上山砍竹伐木換取施工經費,10公里的通村公路三年內便煥然一新。

路好了,心也寬了,朱必海又著手規劃建設新農村。他堅持“不等不靠不依賴”思想,帶領幹部群眾,用了7年時間,修復河堤1680米、完善村莊綠化1.5萬平方米。

如今的西坑村,電視、電話、網絡、自來水、路燈已全覆蓋,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便民超市、醫療室、老年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只有黨員衝在前面,當好‘排頭兵’,老百姓才會向著你,才能形成合力,村組發展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寬。”朱必海說。(咸寧日報記者 程慧 通訊員 蔡豐績 邱莉莉 程衛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