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掀起問責風暴:怎樣揪出“扶假貧”看住千億扶貧資金?

農村 反腐倡廉 大數據 經濟 南方都市報 2017-06-26

從曝出廣西馬山縣扶貧對象識別不精準、違規認定3000多名扶貧對象,到今年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交審計工作報告點名“有貧困戶買豪華汽車”,近兩年,國家審計署持續加大扶貧審計力度,連續揭露扶貧領域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和制度漏洞。

它就像山上推下的第一塊“滾石”,在滾落過程中,帶起一連串“連鎖反應”——首先揭露出問題,推動地方整改和規範,並引起各級政府部門和社會公眾的關注,最終引發扶貧相關領域政策和制度的完善和革新。

多位審計人員向南都記者談到:在這場審計中,不僅僅是揪出侵蝕扶貧資金、危害群眾利益的“蛀蟲”,更要從制度源頭斬斷伸向貧困百姓“救命錢”的貪腐黑手,保障貧困群眾“救命錢”安全有效。

近日,南都記者走進國家級貧困縣,試圖還原第一塊“滾石”的“滾落”以及緊隨而來的問責和整改風暴。

審計掀起問責風暴:怎樣揪出“扶假貧”看住千億扶貧資金?

在貧困縣,牆上貼有嚴查扶貧領域腐敗的標語。(受訪者供圖)

1“硬是沒給市領導一點‘面子’”

審計組撤離湖南省汝城縣已有半年多,但汝城縣多位工作人員對半年前的那次審計仍記憶猶新。

國家審計署直接派人,專項審計縣裡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對汝城縣來說,這是“歷史上第一次”。

“不僅規格高,規模也大,審計署審計組一下來了16人。”縣裡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

汝城縣縣長黃志文則坦言,審計組進駐,給縣裡帶來“巨大的壓力”。最初,縣裡預計10多個人來審一個縣的扶貧資金,“一週左右差不多了吧”,結果“一審就是1個多月”。而審計的範圍,也逐漸從2016年追溯至“十二五”期間,除了專項扶貧資金,還包括了統籌整合使用的各類財政涉農資金,“這陣勢還真沒見過。”黃志文說。

“壓力”還來自於審計的“鐵面”。

審計組進駐汝城後,首先就將審計通知書、審計工作紀律“八不準”張貼在縣委縣政府大樓門口。

“八不準”紀律明確規定,不準由被審計單位和個人報銷或補貼住宿、餐飲、交通、通訊、醫療等費用,不準參加被審計單位和個人安排的宴請、娛樂、旅遊等活動等。按照工作紀律要求,審計組人員全程都在縣財政局食堂吃工作餐,據實交納伙食費。

讓黃志文印象深刻的是,期間一位市領導到縣裡調研,為表示對審計工作的重視,想請審計人員吃頓便飯,“最後硬是沒給市領導一點‘面子’,還是一起吃食堂,而且大家AA制,各自交了伙食費。”

審計掀起問責風暴:怎樣揪出“扶假貧”看住千億扶貧資金?

受訪者供圖。圖為審計署長沙特派辦人員在縣裡找負責扶貧辦貸款的主任瞭解情況的現場。審計組的年輕人對圖片做了編輯,把這場談話形容為“巔峰對決”。

2扶貧審計沒有“倒計時”有問題就深挖

事實上,直接派員對一個貧困縣進行為期1個多月的專項扶貧審計,在國家審計署層面,並非第一次。

自中央提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以來,全國扶貧工作力度不斷加大,數以千億計的財政扶貧資金注入貧困縣。在此過程中,如何推動扶貧資金用在“刀刃”上、防止貧困百姓的“救命錢”落入貪腐黑手,成為審計的一項重要任務。

審計署提出:圍繞脫貧攻堅總目標,沿著政策和資金兩條主線,實現對扶貧政策、資金、項目的審計“全覆蓋”。

在此背景下,審計署除了安排扶貧資金專項審計外,各類審計項目也將扶貧納入重點監督的視野:組織各級審計機關對若干個國家級貧困縣扶貧工作進行“解剖麻雀式”的審計;派出最具戰鬥力的“野戰軍”——18個特派辦對全國的扶貧資金和項目進行專項審計。另外,在黨政領導幹部的經濟責任審計、國家重大政策貫徹落實情況跟蹤審計、涉農資金審計等各類審計項目中,也將扶貧政策落實和扶貧資金安全績效情況作為重點。

“現在任務很重,審計項目一個緊跟著一個,一般情況下,每個項目一開始就會明確具體撤離審計現場的時間,都在‘倒計時’中進行”,一位審計署特派辦的審計人員告訴南都記者,但是扶貧審計卻不完全遵循“倒計時”原則,而是儘量保障人力和時間,一旦在審計中發現問題線索,就要深挖下去。

審計掀起問責風暴:怎樣揪出“扶假貧”看住千億扶貧資金?

受訪者供圖。圖為審計工作常態之一:瘋狂查賬本。審計人員調侃自己是“審計猿”。

3大數據追蹤“小官貪腐”

數以千億計的扶貧和相關涉農資金,往往是由中央、省、市多個部門發出,從各渠道匯到縣一級,再按照統籌整合使用要求分配到具體扶貧項目,落實到各個貧困鄉鎮、村莊或貧困戶。

怎樣從眾多的扶貧資金和項目中,找出問題?

廣西馬山縣的案例,是大數據審計在扶貧領域的一次“小試牛刀”。

2015年10月,審計署在審計公告中披露:廣西馬山縣違規認定了3119名扶貧對象,其中有343名是財政供養人員,有2454人購買了2645輛汽車,43人在縣城購買商品房或自建住房,439人為個體工商戶或經營公司……

“精準扶貧”不僅不夠“精準”,甚至成了“扶假貧”,一時引爆輿論,並引起中央領導的高度重視。

鮮為外界所知的是,負責此次審計的是審計署長沙特派辦,當時派出的審計組僅6人。

“廣西是山區,扶貧資金和貧困人口相當多,我們測算了一下,如果去貧困戶家調查,從早到晚不停地跑,一天最多隻能抽查10戶。”參與此次審計的一位審計人員告訴南都記者,在此情況下,審計組決定用大數據分析的方式開展審計。

在短短2周內“精準”查找後,審計組發現了馬山縣違規認定3119名扶貧對象等一系列問題。

此後,大數據審計也越來越多地被用於扶貧審計領域。

長沙特派辦農業審計處處長彭君舟透露,在審計署及特派辦,都有計算機專業人員,“但光靠計算機專業人員是遠遠不夠的,審計署的要求是,所有的審計人員都要學會數據分析,計算機審計也成為審計人員的一項必備技能。”

審計掀起問責風暴:怎樣揪出“扶假貧”看住千億扶貧資金?

審計工作的常態之二:大數據檢索分析。(受訪者供圖)

4審計必須去現場 “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光有大數據分析還不夠。

南都記者所接觸到參與扶貧審計的審計人員,每一位都有過跋山涉水、走家串戶的經歷。

“多數貧困村都地處偏遠,交通不方便,進行數據分析之後,想要找出數據背後的問題真相,調查取證,都得去到現場。” 彭君舟介紹,也正因此,各類審計項目中扶貧審計是最苦的一項,“沒有任何捷徑可走。”

審計掀起問責風暴:怎樣揪出“扶假貧”看住千億扶貧資金?

審計工作的常態之三:實地調查取證。去貧困戶家採集核實數據,沒有桌子,門口的牆頭上做記錄。(受訪者供圖)

工作紀律要求,不能使用被審計單位車輛,而縣城內公共交通又不發達,於是審計人員核查和取證大部分都靠“11路”——走著去,遇到地處偏僻的貧困村,更是要翻山越嶺。

有審計人員調侃說,扶貧審計特別“鍛鍊身體”,每天都以2—3萬步以上的絕對優勢,佔據微信朋友圈中運動的首位。

審計掀起問責風暴:怎樣揪出“扶假貧”看住千億扶貧資金?

審計人員在田裡丈量貧困戶的補貼土地面積。(受訪者供圖)

這種走村串戶、實地踏勘的傳統辦法,斬獲頗豐:

在湖南汝城縣,審計組分析近3年的扶貧項目清單後,找出其中疑點,然後直奔現場。很快發現,一個貧困村以建設“交易中心”的名義申請50多萬扶貧資金,申報、批覆、驗收資料齊全,最終竟被“偷樑換柱”建成了酒店。

在湖南澧縣,審計人員在入戶調查中發現,有的農戶根本不知道自己參加了農業保險,由此倒查農業保險參保流程,揪出當地政府與保險公司串通,虛假投保套取中央省級財政補貼4000多萬元。

湖南湘西一個國家級貧困縣,以“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為名申請了1000多萬元的治理專項資金,審計人員通過現場踏勘發現,該項目實際完成不足一半,進一步追查項目招投標和建設過程,發現項目建設單位的領導幹部和施工、監理單位等“內外勾結”,省市縣一些部門多位領導幹部收受紅包,對專項資金進行六層“雁過拔毛”,最終實際落地的項目資金僅3成,68%的資金被套取。

“50多萬、1000多萬,聽起來好像數額不太大,但每筆錢都直接關係到貧困戶切身利益,都是貧困戶的‘救命錢’。”彭君舟說。引用長沙特派辦特派員趙保林的說法,“要帶著對腐敗分子的恨和對人民群眾的愛去審計”。

5“問責風暴”緊隨而至

審計人員在湘西發現的問題線索,成為2016年審計署“1號”審計信息,中央領導要求“迅速徹查”。

一場“整改與問責風暴”席捲湖南。

2016年初,中央派出巡視組對湖南開展 “回頭看”。中央巡視組將此類問題形容為“雁過拔毛式”腐敗——惠民資金被貪腐官員視作一隻只“肥雁”,但凡經手就想辦法拔幾根毛下來——這一問題也被寫入中央巡視組給湖南省的反饋報告中。

審計掀起問責風暴:怎樣揪出“扶假貧”看住千億扶貧資金?

湖南省紀委將湘西1000多萬元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專項資金層層“拔毛”、僅3成落地的問題線索,作為整治“雁過拔毛式”腐敗第一案,對涉及該案的24人進行立案審查,誡勉談話了收受紅包的30多人。

此外,還在湖南全省啟動針對“雁過拔毛式”腐敗的專項治理行動。

據湖南省紀委介紹,去年以來,湖南省共立案查處1800多件“雁過拔毛式”腐敗問題,處理2230人,其中1074人被給予黨政紀處分、149人被移送司法機關。

“審計與紀委密切配合,審計先撕開‘口子’,審計結果移送過來後,我們跟蹤、深挖、懲處。”湖南省紀委一位負責人向南都記者透露,對審計移交的線索,紀檢部門像對待巡視反饋的問題線索一樣必須“件件有著落”。

該負責人還告訴南都記者,按照中央紀委要求,紀檢部門加強了對扶貧領域腐敗問責力度,“必須‘一案雙查’,不僅查直接責任人,還要問主管領導的責任。”

南都記者瞭解到,這一“配合機制”和“問責力度”,在最近幾年來被不斷強化。

自從十八大以來,中央層面尤為強調審計結果的運用,審計發現的典型問題曾多次獲得中央領導人批示。

中央紀委層面,也多次從審計發現的問題中選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直接“掛牌督辦”;並把查處和問責結果,在中央紀委官方網站上予以點名道姓的公開通報。

“問責風暴”的跟進,讓審計署的審計公告真正有了“威懾力”。一個新變化是,往往在審計組查出問題的同時,地方的相關整改措施也迅速啟動。

6怎樣告別“年年審、年年犯”?

貧困戶識別不精準、扶貧資金被騙取套取、扶貧項目“偷工減料”落實不到位、扶貧資金長期“趴”在賬上不能發揮作用……梳理歷次“審計清單”,這些問題頻頻被提及。

審計怎樣才能真正切斷“火源”,告別“救火隊員”的角色,不再是“年年審、年年犯”?

採訪中,多位審計工作人員告訴南都記者:在這場審計中,不僅要揪出“碩鼠”,更要從制度上斬斷伸向扶貧“救命錢”的貪腐黑手。

審計署的審計公告中也透露出這一思路。公告不僅關注問題本身,還會進一步分析問題背後的體制機制上的漏洞和缺陷,嘗試以此逐步推動體制機制的健全完善。

在此方面,廣西馬山案例再次成為一個審計整改促制度完善的“範本”。

據瞭解,當時審計組指出存在的問題後,廣西“心服口服”,立即吸取教訓認真整改,並向審計組“求經”,借鑑審計人員的經驗和做法,設計了18類98項貧困戶識別指標,形成一整套的精準識別辦法和管理機制,組織25萬名幹部進村入戶,歷時四個多月,對全區488萬農戶、2000多萬農民進行嚴格篩查,最終確認出634萬貧困人口。

在全國層面,貧困戶的“精準識別”問題也得到重視。國務院扶貧辦組織了對全國扶貧對象識別情況的“回頭看”,通過200多萬幹部進村入戶調查,900多萬不符合扶貧條件的人被清出,又有800多萬貧困戶被重新登記。此後,全國對建檔立卡的貧困對象實行“有進有出”的動態管理機制。

而在半年多前經歷了“史上第一次”國家審計署審計的汝城縣,也在半年之內就扶貧領域存在的問題進行了一系列的整改、問責和建章立制。

在縣長黃志文看來,審計在汝城所發現的問題,就像是“猛喝一聲”、“提醒一下”,給汝城縣扶貧工作做了一次全面“體檢”。

“要把審計當作發現問題、改進工作、促進發展的機會。”黃志文感受最深的是:通過審計,幹部的紀律意識、法律意識增強了,“敬畏之心回來了”。

南都記者程姝雯 發自北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