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莊變產業村 展開宜居新畫卷

農村 三農 農村改革 農業 人民網 2017-04-26
小村莊變產業村 展開宜居新畫卷

三景村萬豐坡 。 (黃偉銘 攝)

曾幾何時,西鄉塘區壇洛鎮三景村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經過幾年的發展,這個小村莊成了現代農業企業的“香餑餑”,大青棗、三紅蜜柚、沃柑等現代農業紛紛進駐,外地客商慕名而來。一棟棟房屋新穎靚麗,老農們在村子的大樹下談笑風生;一條條水泥道路蜿蜒迴環,車輛來回穿梭;田野上,一排排沃柑長勢喜人,樓房邊,一盞盞新裝的路燈高聳挺拔。一路走來,一幅和諧熱鬧的畫卷徐徐展開。

夯實基礎設施

打造秀美村莊

過去,三景村萬豐坡是個相對落後的村子。近年來,抓住開展“清潔鄉村”“生態鄉村”活動的契機,萬豐坡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

“幾年前,坡裡修了第一條水泥路,從那時起,村民們終於敢穿上皮鞋出門了。”三景村村委會副主任陸增孫領著記者走進村子。乾淨整潔的村道蜿蜒向前,兩旁的路燈整齊矗立,村民蘇忠有正在樹下聊著家常,說到村莊的改變,他特別有感觸,“我們村現在都是水泥路。瞧,這裡還有汙水處理池。”自從開展宜居鄉村建設活動以來,萬豐坡的村容村貌發生了大變化,池塘裡的水變清了,房前屋後的汙水經過三級處理,沒有了異味。今年春節,村裡投入20萬元安裝了新路燈,村民們夜晚可在小廣場開展各種文藝活動。

過去,村裡留守婦女比較多。盧尊鳳多才多藝,她決定把大家組織起來,發揮留守婦女愛跳舞、愛熱鬧說笑的特長,編排文藝節目進行演出。取得成功之後盧尊鳳感慨地說,經常組織文藝節目,既活動了大家的身心,又和睦了鄰里關係,真是一舉多得。

去年,村裡建起了籃球場,留守婦女們又跳起了廣場舞,每到傍晚時分,籃球場上,村民們跟著廣場舞的節拍扭動起來,好不熱鬧。

引進產業建設

助力安居樂業

產業興,百業興。產業發展起來了,留守的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安居樂業,外出務工的村民也紛紛返鄉,把技術和資金帶回來創業發展。

村委班子一直探索村裡脫貧致富的道路,三景村土地分散,許多家庭勞動能力弱,只有將土地資源整合才能增加收益。

要脫貧得想出些辦法來,三景村的思路是土地流轉,產業扶貧,用“造血”式的扶貧方式使外出務工的人員迴流,實現在家門口就業脫貧。“把閒置丟荒的土地流轉起來。”村幹部和第一書記向村民們支招,把土地流轉給公司,留守老人領取土地租金的固定收入,在外地打工的年輕人可以安心工作,不用每逢春耕秋收趕回家幹農活。

近年來,三景村牽線搭橋,引入5家龍頭企業,流轉土地5000多畝,發展三紅蜜柚、沃柑、火龍果等種植以及鄉村旅遊、家庭農場等七大產業。留在村裡發展的勞動力也有了奔頭。“我家二三十畝地分別租給3家公司,年收入2萬多元,平時孩子們在外打工,我到農業基地除草澆水,每個月能掙1000多元。”村民李金鳳笑容滿面。

南寧市富源農業有限公司是三景村引進的企業之一,在企業的沃柑基地裡,工人們正在施肥。做工六七個小時,就能獲得務工費近百元。“這些土地都被我流轉了,基地聘請的工人也以貧困戶為主,我想通過帶動就業的方式幫助他們脫貧。”公司負責人李繼賢說。

“這幾年沃柑的價格達到8元一斤。”李繼賢告訴記者,在基地做工的工人每天可得到近百元收入。

三景村雖然是貧困村,但山清水秀,綠樹掩映,空氣清新,如何利用好這個優勢條件,讓當地村民“借勢生金”走上致富路,成為村裡切實改善民生的大事。

陸增孫說,這些年,他們一直致力於生態鄉村建設,三景村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金梧桐”引來了“金鳳凰”。

“經過幾年的打造,我們‘宜居村莊’已經成型,現在村民新居靚麗寬敞,道路通組入戶,文體活動豐富多彩,日子越過越美。”陸增孫驕傲地說。(記者 楊 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