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老人每週末赴農村輔導留守兒童功課 自費蓋新教室

78歲“北京奶奶”和她的鄉村“小課桌”

北京老人嚴敏文每週末赴農村輔導留守兒童功課,自費新建教室給孩子們送去知識

78歲老人每週末赴農村輔導留守兒童功課 自費蓋新教室

嚴敏文奶奶看完“小課桌”新址施工情況後離開。

78歲老人每週末赴農村輔導留守兒童功課 自費蓋新教室

嚴敏文正在指導孩子們學習功課。

78歲老人每週末赴農村輔導留守兒童功課 自費蓋新教室

4月5日,西官莊村,78歲的嚴敏文(居中戴眼鏡老人)和一名志願者與“小課桌”的孩子們在一起。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開欄語】

昨天,2019年“北京榜樣·新京報第十三屆感動社區人物評選活動”正式啟動。新京報感動社區人物評選活動此前已舉辦十二屆,先後報道數百位“社區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說:“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作為城市的細胞,社區孕育著每個人的夢想。無數的小夢想最終彙集成偉大的中國夢。今年的感動社區活動將以“追夢人”為主題,立足社區、街道、鄉鎮,深耕基層,評選表彰傳承公益精神,感動社區的追夢人的故事,彰顯基層奮鬥者的榜樣引領作用。

每週五早晨,78歲的嚴敏文出發,奔波6個小時,前往河北淶水明義鄉西官莊村。路人眼裡,這位白頭髮老太太只是一名週末郊遊的普通老人,但在西官莊村的孩子們眼中,她的名字叫“北京奶奶”。“北京奶奶”從2018年3月開始,每週往返京冀兩地,為村裡的孩子帶去免費的輔導課,讓這些留守村落的孩子們週末有了一個新的去處。儘管老人的子女都為老人的身體擔心。但談到此處,揹著大包、拉著小車的嚴敏文說,“我沒覺得累,就當是在旅行。”

和老伴兒相約的“小課桌”

2018年3月的一天,村裡大喇叭突然喊道:“從北京來了老師,給村裡免費輔導學生,家有學生的都能去報名……”喇叭一招呼,村裡人想瞧個究竟,“北京的老師咋來這兒了?”

其實村裡有人認識嚴敏文,因為這裡也是她的老家,一些村民和她也沾親帶故。只是村民們納悶兒,這個從小生長在北京的人,咋突然回村裡來“當老師”了。

其實,從嚴敏文的父親開始就已經離開了家鄉。嚴敏文生於北京,1965年與愛人董玠禧一起被分配到重慶支援三線建設,直到1992年退休後回到北京生活。

2015年底,嚴敏文看電視時偶然看到一個退休公務員回到老家教孩子們寫字的故事。嚴敏文說,當時老兩口退休多年,一直想做點事兒,看完電視老兩口就商量著回嚴敏文的老家——淶水縣西官莊村設立一個“小課桌”。但令人難過的是,2016年董玠禧病倒,直至2017年8月去世,“小課桌”的想法只能被擱置。

想起老伴兒,嚴敏文依舊不禁落淚。“我寧願出門走走也不願獨自在家裡,感覺活不下去了。”

2018年初,已經77歲的嚴敏文又想起了和老伴兒相約的“小課桌”。“這是我倆的心願,現在得靠我自己完成了。”女兒董玫說,考慮到母親的年紀,她並不支持母親隻身回農村,但她攔不住。

孩子多了 老人自費蓋起新教室

來“小課桌”的孩子們大部分是留守兒童,父母都在城裡工作,有的一兩個月回來一次。

村裡61歲的馮會豔說:“多虧了有嚴老師,孩子們的功課村裡的老人們是一點忙也幫不上。”如今,在村裡提到嚴敏文三個字,村裡人第一句說的都是“感謝嚴老師”。

輔導了一段時間後,嚴敏文感受到,對於村裡的家長們來說,沒時間輔導孩子的功課只是一方面,“最基礎的作業輔導不了,家長們不知道怎麼去正確地教孩子。”所以,嚴敏文的到來讓不少家長抓住了“救命稻草”。很多家長慕名而來向這位“北京奶奶”請教輔導方法。

時間一長,“小課桌”名聲在外。除了西官莊村,附近幾個村的孩子們也慕名而來,這讓嚴敏文備感壓力,“地方不夠用了,孩子一多就會吵鬧,影響幾個大孩子學習。四五個孩子擠在一張大桌子上,難免分心。”這時,嚴敏文又想到了在祖父留下來的宅基地上建一間條件更好的教室,能容納更多孩子,有條件的話不僅僅是週末開放,最好天天晚上都能開著。

嚴敏文說,蓋新教室用的錢是她和老伴兒的積蓄。4月4日,記者在現場看到,教室的房子主體結構已完工,面積約80平方米,嚴敏文站在新教室前說:“怎麼樣?很敞亮吧,空間大了,就能把大家捐的書全搬進來了。”“你再看院牆那邊,蓋了一個小旱廁,給孩子們用,省得他們跑回家上廁所。”

更多志願者來到“小課桌”

如今,這個小村落裡的小課桌不僅忙碌著嚴敏文的身影,更多的志願者加入進來,淶水縣圖書館館長周立新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底,我們縣旅遊文化局局長讓我找一下嚴敏文老人,問問需要什麼幫助,當時我想為‘小課桌’捐些書。”周立新說,她來到村裡後發現,孩子們上課的地方侷促,根本沒條件放更多的書。而現實是,嚴敏文更缺少人手來幫忙。當過老師的周立新覺得,她來做一名志願者或許更現實。於是,她帶著朋友輪流“值班”,每週六每個人承擔半天的志願者角色。

在周立新眼裡,她能成為志願者很大程度上是被嚴敏文感動。“我們一直在想能給農村的孩子多一些教育扶持,但能夠堅持做下來的很少。一個快八十的老人竟然以這麼一種方式做到了,令我佩服又感動。”

村裡不少人對嚴敏文的所作所為很意外,村民嚴紅山豎起大拇指,“這老太太,真可以,這麼大歲數從北京跑過來幫村裡幹這好事兒,我們還有啥理由不幫著點”。

期待孩子們獲得更規範的教育

嚴敏文的女兒董玫沒料到母親幹勁兒越來越足,有時候半個月也見不到母親的面兒。但她也發現,母親的精神狀態比父親剛去世的時候好了許多,“所以我現在很尊重她的意思,不管是要花錢蓋房,還是要花精力給孩子輔導,老人家自己高興就行。”

嚴敏文自己心裡確實是高興的,在去往西官莊村的路上她用“乾淨”、“純粹”、“沒有嘈雜”向記者來形容和孩子們在一起的時光,“不信你去看看,那些孩子特別好,他們需要你,給他們帶去知識,你給他們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環境。農村的扶貧就應該從教育開始,給這些孩子們更多的機會。”

相比較“小課堂”給孩子們帶來的好處,嚴敏文覺得孩子們帶給她的更多,“我在家很寂寞,可是一來村裡反而精神頭很足。能幫孩子們學知識,我覺得自己還是有用的人,不是隻能靠社會和家庭來養的老年人。”

對於傾注了自己心血的“小課桌”,嚴敏文有著更高的期待,“我畢竟歲數大了,知識老化,眼神也不好了,別耽誤了孩子們。我蓋好房子後希望有穩定的志願者來給孩子們更規範的教育,這應該是我這輩子想做的最後一件大事兒了。”

4月20日,嚴敏文通過微信給記者發來圖片,“小課桌”新教室已經啟用,裡面放了超過30套桌椅,有二十幾個孩子坐著學習、讀書,“你看,我們的條件好多了”。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推薦身邊“追夢人”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博:發微博@新京報

【編輯:張楷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