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樂觀有思路的“80後”濮陽小夥,160天讓小鄉村發生鉅變

農村 三農 農村改革 林業 河南人物 2017-06-07

扶貧在線160天,安守訓讓小甘露村發生了哪些鉅變?

■記者 張舒娜 文/圖

濮陽市小甘露村第一書記安守訓,駐村160天,他殫精竭慮,用心規劃與“經營”,使小甘露村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與小編一起來看看他都做了些什麼,為什麼讓村民們那麼愛戴他!

初冬濃霧中,濮陽縣習城鄉小甘露村顯得祥和、安靜,空氣中瀰漫著溫潤的水汽和清香的泥土味道。村外,平闊的原野上是一望無際的麥田,村子四周,是大片大片的樹林、荷塘,古樸而美麗。

小甘露村,地處濮陽市黃河灘區,與山東省隔河相望,是濮陽市目前最大的灘區貧困村,距離黃河兩公里,現有村民1005戶377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42戶471人,耕地5600畝、林地400畝、池塘近300畝。時光荏苒,多少年來,這裡卻一直被貧窮困擾著。

濮陽市公安局科級幹部安守訓清楚地記得,2016年6月21日,也就是夏天中酷暑頭伏第一天,他被選派為精準幫扶第一書記入駐小甘露村,到11月27日,整整160天。

這一天,村子中心大街上在唱大戲,異常熱鬧。

激情、樂觀、有思路的“80後”第一書記安守訓,走過村街,與村民們相互打著招呼,道著家長裡短,儼然是村中的一分子。村主任侯運蘭說:“村民喜歡跟安書記聊天,他來小甘露村才不足半年,幹了一件又一件的大實事,這裡發生了鉅變。”

激情樂觀有思路的“80後”濮陽小夥,160天讓小鄉村發生鉅變

濮陽小甘露村第一書記安守訓

在派駐單位濮陽市公安局黨委領導的支持下,在安守訓規劃與“經營”下,今天的小甘露村面貌大改觀,數據自有說服力:籌資86萬元修建的道路已通車,投入158萬元的新小學校舍建設如火如荼,62萬元增產到戶資金已到89戶貧困戶手裡,20餘萬元危房資金已發放到21戶貧困戶賬戶上,籌集30餘萬元的文化廣場正在籌建,古桑樹文化創意園正在積極推進中,魯姓文化研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申報,65%的貧困戶年底有望實現脫貧。

請安書記吃頓餃子

2016年11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立冬的日子,濮陽市黃河灘區的群眾按照習俗端起了餃子。往年最擔心嚴寒來臨的貧困戶李成柱,今年卻盼望著這個冬季早日到來。

原來,李成柱立冬這一天有約,他要請第一書記安守訓在自家新房子裡吃頓餃子。

安守訓來到小甘露村之初,就針對小甘露村21戶貧困戶的房屋破舊已不能安全入住的情況,全力協調政府危房改造資金,為貧困戶爭取到近20萬元的危房改造資金,讓他們能夠在2016年底或明年初全部住上新房。

年近70歲的村民李成柱已在他的舊式泥磚房內住了近50年,房屋搖搖欲墜,遇上下大雨,他都會擔心房子倒塌,去鄰居家躲避;每到冬季房內寒冷潮溼難以度日。安守訓瞭解情況後,首先為李成柱爭取到增產到戶資金8000元,協調危房改造資金1.5萬元,然後為其對接了兩個志願者組織,送慰問金2000元。隨後,安守訓又協調幫他購買了10只羊。

“做夢也想不到,我這輩子還能住上新房子。”說著,李成柱老人哭了。

感動是互相的,這天,在李成柱家,安守訓餃子還沒吃到嘴裡,也感動得拿不起筷子。這個樂觀、風趣,幹起活來像上了戰場似的第一書記,在這一刻,眼睛溼潤了:“我感到了沉甸甸的壓力與責任,也明白了扶貧第一書記的價值與分量。”

村上來了“特殊客人”

進駐小甘露村,是安守訓第一次接觸農村工作,性格倔強的他在很短時間內梳理出一套“方法論”——找村領導一起學習研究,找精通扶貧工作的專家研究制訂扶貧解決方案。

抓思想,轉變觀念最重要。為什麼貧窮,如何改變貧窮等,黨員座談會、群眾代表會、貧困戶討論會,一次次會議讓小甘露村的群眾逐漸形成了共識:貧窮不可怕,可怕的是瞧不起自己,沒有自信,自己有雙手,都能走富路。

認識有了,安守訓開始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和部分群眾代表到附近縣區先進村莊參觀,參觀回來立即談體會、寫心得、找原因,大家出了汗紅了臉:小甘露村條件不比人家差,發展為何就跟不上。每週二、四晚飯後,村小學校的教室裡,村第一書記、村“兩委”班子帶領部分貧困戶及村民代表開始了一天中的“充電”時間,讀科技致富、學電商富村、談治蟲防澇。有時由第一書記讀、大夥聽,有時讓有空閒的老師讀、大夥學,有時大夥兒一起討論小甘露的未來與發展,慢慢地,村民有了自信。

工作的轉折點,來源於村上來的7位“特殊客人”。

“熱情有了,但還需付諸行動;想法有了,但更需要智力的支持。對,我現在最需要找到助力特色扶貧的專家。”安守訓尋思很久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智慧、靈活的安守訓經過多方諮詢或藉助網絡查尋,得知,河南省就有一名脫貧專家——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的田豐韶教授。

田豐韶教授是中國減貧與發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長期研究中國減貧與精準扶貧等課題,擁有豐富的脫貧理論和實踐創新經驗。此後,安守訓數次往返開封,到河南大學向田豐韶教授尋求智力支持。經過深入溝通,田教授決定選派6名不同專業的優秀大學生,助力小甘露村的扶貧工作,河南大學今後也將全程參與小甘露村的脫貧工作。

2016年7月17日,田教授帶領6名大學生一行7人開始了對小甘露村的調查走訪摸底。

酷暑來臨,村民們會避開一天中最熱的時間,下地幹活都提前到早晨8點以前,入戶晚了,很可能就會撲空。大學生們每天搶早起床抓緊分秒。

小甘露村,1000多戶人家,大學生們早晨6點多就開始挨家挨戶地拜訪。2016年7月19日的一場暴雨,困住了村民們下田勞作的腳步,卻是一次難得的村民集中在家的好機會,沒有雨靴,他們鞋子套上塑料袋,迎著傾盆大雨一次又一次出門。

自7月17日至8月5日,他們累計入戶調查892戶,完成調查問卷811份,使小甘露村的精準識別工作做到了更細緻、更準確。

2016年8月17日,以田豐韶教授為首的河南大學智囊團隊將調查問卷進行了大數據處理,對結果進行了精細的科學分析,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為小甘露村制訂出有針對性的詳細脫貧方案、脫貧規劃,並將進行跟蹤和評估。

安守訓拿到方案和規劃後,立即與村“兩委”班子、村民代表和貧困戶代表進行了可行性討論,並將意見與建議反饋到河南大學。

2016年11月20日,田豐韶教授告知安守訓,河南大學已正式將小甘露村確定為國家級課題“扶貧開發過程中的貧困農戶行為研究”項目觀測點。

挖掘文化密碼

“扶貧的關鍵是扶心,讓群眾有脫貧的信心、決心和自願心。心勁大了,才能使血液循環有力,實現輸血變造血,扶貧由幫扶群眾脫貧變群眾自己脫貧……”安守訓說。信心也來自於文化自信。

《詩經》中,“桑間濮上”意為桑間在濮水之上,即為濮陽。“桑間濮上”是“濮陽”的文化源頭,濮水河仍在流淌,但“桑間”卻難覓求。7月29日,安守訓在走訪中獲悉,在小甘露村西南地有一棵桑樹,樹很粗,但年代不清楚,由於路況較差,村民們也很少去那裡。安守訓在鄉親的指引下,穿過兩公里,在玉米地裡找到了這棵老桑樹,上千年的風雨在樹上留下深深的痕跡,黃河灘區內竟能矗立這麼一棵古桑樹,這本身就是一個傳奇。安守訓迅速接來了市縣林業部門的專業人員,經測量古桑樹樹圍2.8米,樹冠15米,林業部門專業人員表示根據桑樹生長規律,能夠達到如此樹圍,在濮陽市乃至中原地區前所未聞,後經走訪村裡80歲以上的村民和桑樹所處地形條件,古桑樹齡初步判斷約1000年。林業部門當即同意對小甘露村古桑進行撥款掛牌保護。

激情樂觀有思路的“80後”濮陽小夥,160天讓小鄉村發生鉅變

2016年8月3日,安守訓又邀請來了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濮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劉小江,劉主任通過對古桑的細緻考察和村莊歷史的瞭解,提出了“儒家文化落衛地,衛風傳承古桑載”,要保護好濮陽文化的活化石——古桑樹,圍繞古桑保護與建設為濮陽文化強市作出貢獻,做好小甘露村文化扶貧工作以推動脫貧早日完成。

隨後,安守訓與村支書魯世週一同召集全村70歲以上的村民進行座談,收集小甘露村的歷史沿革和文化傳承。經瞭解,一幅驚人的歷史畫面呈現出來。

在公元前256年,魯國被楚國滅。魯頃公姬仇被貶,魯國姬姓貴族以國為姓,即魯姓,魯氏後人四散,其中固守舊制一支定居於甘露都(現為濮陽市甘露集),以植桑養蠶為生。唐末黃巢戰亂,甘露集魯氏後人避亂返鄉均以甘露集東北兩公里古桑樹下為集合處。後來,宋遼簽訂《澶淵之盟》,中原恢復生產,魯氏先人魯騰帶領甘露集魯氏族人遷居古桑東北處1公里處居住,逐漸形成了小甘露村,後魯騰逝世葬於古桑樹旁。

激情樂觀有思路的“80後”濮陽小夥,160天讓小鄉村發生鉅變

安守訓利用晚上查資料,見縫插針與人座談,有史有據,找到了小甘露村的文化根源:公元1368年,魯氏後人為紀念魯騰,在古桑樹傍立了碑石。清順治年間黃河決口,碑石受損,而古桑樹無恙,清康熙59年(1720年)重新立碑石。清康熙年間,魯氏族人約定,隨著魯氏族人繁衍,小甘露村魯氏要“過千而遷、遷嫡留幼”,魯氏後人逐漸遷移成了如下村落:山東省8個魯姓村莊,濮陽縣白罡鄉魯寨、濮陽縣魯河鄉相關魯姓村莊、濮陽縣清河頭鄉魯五星、範縣王樓鄉魯莊村,等等。

“其實,安書記倡導對古桑保護建設和魯氏文化研究,極大地鼓舞了小甘露村民的文化自信和致富信念,也奠定了深厚的民意基礎。”劉小江說。

安守訓說,村上已經開始規劃小甘露村桑樹文化創意園了。

辦好惠民實事

有著天時地利的優勢,有著歷史文化積澱,但是小甘露村依然在歷史的進程中被“遺忘”了。

安守訓接手的是一個急需整理的“攤子”:小甘露村部分道路顛簸不平,已不具備通行條件,與外界聯繫不便,信息閉塞,導致當地種植業和養殖業供過於求,造成農民虧損;無法引進外來企業和發展其他產業,無法促進當地就業,道路問題已成為小甘露村脫貧工作中的大難題。

問題接踵而來,安守訓積極主動與交通、扶貧等部門溝通聯繫,在很短的時間內爭取協調了86萬元專項修路資金。

資金有了,但要花到刀刃上,安守訓與村“兩委”班子認真勘察道路情況,測算資金道路階段分配。2016年8月20日,村北三條生產道路啟動施工後,安守訓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及時到工地,查看施工、測量水泥厚薄,並積極向施工人員提出建議,確保道路質量。

激情樂觀有思路的“80後”濮陽小夥,160天讓小鄉村發生鉅變

安守訓與村民聊天

馬不停蹄趕工期,安守訓疲於奔命,一會兒村上,一會兒市裡,一會兒縣裡,他晒黑了,很多時候疲憊得倒頭就睡。可2016年10月18日,道路竣工的那一天夜裡,安守訓卻失眠了,看到秋收忙碌的村民喜笑顏開地在嶄新平坦的路上往返,他說他太高興了。

一直以來,小甘露村缺少村室、文化廣場及便民服務站等設施建設。安守訓與村“兩委”班子成員多次討論,如何在不佔用耕地和村民用地的前提下,籌集合適的資金建設村室和文化廣場等,經反覆醞釀和現場查看,最後選定了村東南一個乾涸的池塘作為建址。但經測量,若要建成,此廢塘至少需1.4萬立方米的土方填埋方可使用,加之村室、文化廣場建設,資金缺口達40餘萬元。

在線扶貧如戰場,一場攻堅戰役接著一場。安守訓不氣餒,積極與組織、住建部門溝通,爭取到村室建設資金10萬元,後又多方協調自籌資金20萬元。

2016年9月20日,運土車進入小甘露村,一車車的土方陸續填平了荒廢的池塘。“用不了多長的時間,廢塘上面將成為小甘露村的政治、文化中心,成為村民休閒與學習的場所。”安守訓指著身邊的沙土說。

小甘露村有500名左右的學齡兒童,可是村小學也僅有200人容納量,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足,教育基礎設施落後,師資力量薄弱,全校僅有8名教師,大部分兒童無奈去了周邊村莊上學。

激情樂觀有思路的“80後”濮陽小夥,160天讓小鄉村發生鉅變

長期的教育資源的匱乏,使小甘露村急需建設一所面積較大的學校,擁有更多更好的教師,留住孩子在村裡讀書,解放家長的勞動力。安守訓邀請縣鄉教育部門負責同志到小甘露村小學看一看,瞭解小甘露村教育的現狀。

2016年9月5日,濮陽市投標網出現了小甘露村的名字,小甘露村中心小學學校建設招標158萬元。小甘露村小學發展建設啟動了,縣鄉教育部門擬定將小甘露村小學建設為鄉中心小學。

2016年10月14日,村民期望已久的校舍建設破土動工,村裡不同方向響起了鞭炮聲。學校建設開始了,提前爭取更多更好的師資力量尤為重要,安守訓又找到縣鄉教育部門的負責同志,縣鄉教育部門同意將即將入編的能吃苦耐勞、業務能力強的特崗教師優先分配到小甘露村。2016年8月,小甘露村8名貧困戶高中生考入了理想的大學,安守訓為他們申請享受國家“雨露”助學的基礎上,又找到了愛心企業,為貧困戶大學生們捐資2.4萬元。

返村搞電商超市的小甘露村民魯振原興奮地說:“以後孩子上學不用跑遠了,上學花錢也減少了很多,我自己也能安心幹些事情。”

創新思路會“經營”

如何幫助村民致富?“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安守訓說,管理髮展村子也需要企業家的“經營”思維模式。小甘露村民大多靠土地為生,一年兩季糧食:小麥、玉米。全村外出打工人口400多人,涉及300多戶。村內沒有產業,缺少產業支撐,無法通過產業走幫扶路線,無法帶動當地就業和可持續發展。即使有脫貧致富想法的村民,受困於資金的缺乏而無法脫貧。

安守訓與村支書魯世周經常與黨員座談,號召黨員在帶動脫貧方面起帶頭作用。

安守訓瞭解到該村黨員魯某在湖南省搞木料加工,用工達數十人。9月1日,他輾轉聯繫到魯某,告知他家鄉正如火如荼搞脫貧的情況,並講了回鄉做企業的用工優勢和資金扶持、土地租賃、產業扶持等政策優勢,魯某於第三天就返回到家鄉,核實瞭解情況後,於11月8日,將湖南木料加工企業毅然搬回了小甘露村。

安守訓迅速為企業尋求政策資金等相關支持,同時在小甘露村內為企業找到了合適的生產場地和銷售渠道等,魯某表示,企業用工全部用小甘露村貧困戶,為小甘露村脫貧盡一份力。預計木料加工廠投產後,將帶動10餘戶貧困戶脫貧。

激情樂觀有思路的“80後”濮陽小夥,160天讓小鄉村發生鉅變

“因地制宜,創新思路方法,提倡貧困戶與企業捆綁經營收入,做好項目精準”,這是安守訓“扶貧”的創新理念。經積極協調,四川省一家辣椒加工企業願意與小甘露村貧困戶聯合辣椒種植,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免費辣椒種子和統一收購,並爭取到政府對貧困戶每畝種植補貼500元,辣椒收穫後,其收入將每畝最低達到4500元。目前,已有21戶貧困戶的100餘畝土地接受種植辣椒,預計收入40餘萬元。

工作中,安守訓強調“授人以漁”:針對小甘露村中多以種植糧食作物和養殖羊、豬為主的現狀,安守訓邀請農業種植、養殖專家來村進行技術指導和市場引導,以培養種養能手、經營能人。同時,積極推進增產到戶精準資金扶貧,結合小甘露村內和周邊有大量草地、林地的特點,增產到戶中引導具有市場競爭力的養殖業種類,推廣規避養殖風險的技術,2016年8月份有34戶貧困戶參加了增產到戶養殖業發展,爭取扶持資金20餘萬元並已分發到貧困戶手裡。

村支書魯世周說:“讓貧困戶看到致富的希望和黨委政府扶貧的力度,增加了他們的脫貧致富的信心。”

2016年10月份有56戶貧困戶參加增產到戶養殖業。目前,已有89戶增產到戶貧困戶將享受62萬元資金的精準投入,加之政府兜底的17戶,小甘露村已有65%的貧困戶有望實現脫貧。

為減少村民種植風險,用好國家相關政策。安守訓讓全村種植戶免費參與種植物保險,有的貧困戶嫌麻煩不願意提供相關材料參與,安守訓親自登門督促辦理。

8月中旬,連續幾天的暴風雨,使小甘露村近2000畝秋季種植物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倒伏,嚴重影響了產量。安守訓認真固定種植物倒伏證據,配合保險工作人員測量倒伏種植物畝數和倒伏致損情況,據瞭解保險賠付將達30餘萬元,大大減輕了村民的損失。

安守訓的工作熱情和全身心的無私投入感染到了很多社會上的愛心人士,還有在外工作的家鄉人。

多年來,小甘露村“兩委”班子不健全,根本無法適應各項工作。安守訓的到來,不僅激活了小甘露村民們幹勁兒,村子方方面面都有了起色。在外做生意的村幹部回來了,在城市打工的生產組長返回村裡了,大部分黨員也回村發展企業了。一件件惠民實事的落實,改善了農村基礎設施,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幹群關係融洽了。

眾人拾薪火焰高。不足半年時間,小甘露村發生了顯著變化,村民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而安守訓卻感到扶貧的擔子更重,他開始思考策劃著小甘露村的未來與長遠發展。駐村160天,安守訓每場扶貧攻堅戰都打得漂亮。

“夏天那會兒,晚上睡覺能聽到黃河的濤聲,像是催著你前行的號角聲。”安守訓已深愛上了這片土地和小甘露村。

時而咆哮時而溫和的黃河,在幾千年的沉沉浮浮中,迎來送往,留下了故事與傳說。無疑,此時在小甘露村學校建設的工地上,穿著灰色風衣、眯著眼睛思考問題的第一書記安守訓一定是其中一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