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道之十

農村 三農 林業 種植業 信陽新聞網 2017-04-13

要脫貧 更要致富

——丹寨縣產業扶貧“三帶”模式觀察

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道之十

2016年7月23日,貴州省委副書記、省長孫志剛(前右二)在黔東南州政協副主席、丹寨縣委書記袁尚勇(前右一),丹寨縣委副書記、縣長徐劉蔚(左一)等陪同下到丹寨縣興富祥立健機械有限公司調研指導工業發展工作

“發展是甩掉貧困帽子的總辦法,貧困地區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把種什麼、養什麼、從哪裡增收想明白,幫助鄉親們尋找脫貧致富的好路子。”這是習總書記2013年在湖南考察時的重要指示精神。近年來,貴州省深學篤用,把產業發展作為主攻方向,陳敏爾書記強調,“要按照開拓市場、選準產業、創新組織模式、強化配套服務、用好資金的要求突出抓好產業扶貧”。孫志剛省長要求,“把產業扶貧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堅持種養結合、長短結合、地上地下結合,因地制宜選準主攻方向、主打產品、主打市場,成立專班、明確專人、制定專案,著力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丹寨縣立學立行,緊盯3.86萬人的脫貧任務,在產業扶貧上苦下功夫,下苦功夫,探索創新出“品牌帶產業,龍頭企業帶基地,專業合作社帶農戶”的“三帶”產業扶貧模式,實現精準扶貧由“輸血式”向“造血式”的轉變。

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道之十

丹寨縣境內的貴州茅臺農業公司生產車間(黃曉海 攝)

品牌帶產業,打造價值鏈

丹寨縣緊扣品牌做大產業文章,依託“自主品牌”帶動特色產業,引進“知名品牌”帶動主導產業,用活“地域品牌”帶動生態產業。形成了品牌帶動,提質增效的良好局面。

“自主品牌”帶動特色產業。丹寨縣藉助蚩尤、古紙、賈理等濃郁的民族文化和7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響“雲上丹寨·非遺之鄉·康養福地”品牌。規劃建設龍泉山蚩尤文化城、中國苗疆古法造紙文化小鎮和萬達民族風情小鎮,打造民族文化旅遊目的地。當前,投資5億元打造萬達小鎮已進入裝修階段,投資28億元建設的蚩尤文化城已動工建設。建成後將提供1萬個就業崗位,帶動貧困戶就業。依託土壤富含硒、鋅微量元素的“硒鋅”地質條件,大力發展硒鋅茶、硒米等特色產業,採取訂單種植、保底收購的方式,發展硒鋅茶11萬畝,每年種植硒米5000餘畝,帶動400餘戶參與發展,每年戶均增收近3000元。圍繞蠟染、刺繡、銀飾等民族技藝,大力發展民族手工業,“指尖技藝”轉變為“指尖經濟”。全縣共建立民族手工合作社110個,社員1500人,年產手工藝品60餘萬件,產值近1.1億元。

知名品牌帶主導產業。引進萬達集團、茅臺生態農業公司、清華科技園、昌昊金煌中藥材公司等知名企業,利用知名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和雄厚的市場競爭力,帶動藍莓、中藥材兩大主導產業發展壯大。茅臺生態農業公司藍莓精深加工基地建成投產,年產6倍濃縮果汁1000噸、利口酒10000噸,銷售收入1.2億元,實現利稅800萬元。昌昊金煌中藥材公司,按照“優質種子種苗繁育-規範化種植-中藥飲片生產-植物藥提取-保健品研發及生產-質量檢測-營銷”的中藥產業鏈進行建設,已建成的一期工程實現年產中藥材種苗2億株。兩大主導產業,2016年,直接帶動貧困群眾脫貧2000人。2017年,啟動1萬畝藍莓種植、1萬畝中藥材產業“兩個1萬畝”計劃,讓貧困戶得到更多實惠。

地域品牌帶生態產業。充分用好“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國家林下經濟及綠色產業示範基地”等牌子,強化規劃設計,突出項目配套,用足用活政策資源,積極發展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林下經濟等生態型產業。充分發揮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拉動效應,堅持“農文旅”一體化,突出休閒度假、觀光采摘、田園生態、民俗體驗等發展主題,打造提升了卡拉、排佐、石橋、甲腳、洋浪等一批特色旅遊村寨,以及高要梯田、貓鼻嶺森林公園、苗疆大健康產業示範園等觀光景點。充分發揮生態資源無公害效應,重點發展林下土雞、七彩山雞、林果、林菌等產業,建成林果、林菌等產業1萬餘畝,發展七彩山雞、土雞等特種養殖6.4萬羽,帶動500餘戶貧困群眾參與發展,實現了“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華麗轉變。目前,建設高標準蔬菜、藍莓種植、林下種養殖、中藥材種植等生態產業帶,新增建設27個產業基地。僅洋浪村冬瓜種植以“大村帶小村”,就輻射周邊9個行政村,規模3000畝以上,畝產將達15000元,覆蓋270戶貧困戶。

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道之十

扶貧龍頭企業浙丹食藥用菌公司食用菌基地(龍永軍 攝)

龍頭企業帶基地,延伸產業鏈

按照2016年省委書記陳敏爾在全省大扶貧工作推進會上作出“要注重培育引進龍頭企業,支持他們覆蓋所有貧困戶,提高扶貧產業組織化、專業化水平,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脫貧”的指示,丹寨縣把引進龍頭企業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幾年來,全縣共引進培育龍頭企業29家,帶動種植業基地建設11萬畝,養殖業基地320餘個。形成縱到底橫到邊、環環相扣,直衝市場的發展格局。

輻射拓展,壯大基地規模。除了鼓勵企業利用自身資金優勢,自主建設原料生產基地外,還引導企業與合作社、農戶合作,為企業代建基地。茅臺生態農業公司在縣內建設藍莓基地1.5萬畝的同時,還帶動黔東南州8.5萬畝藍莓基地作為原料基地。昌昊公司帶動建設中藥材基地9000畝,浙丹公司帶動發展茶葉基地14萬畝,俊建、綠寶公司發展生豬養殖基地128個,年出欄黑毛豬6萬餘頭。

孵化裂變,提升基地質量。充分發揮企業的技術、人才優勢,強化企業標準化建設對基地的引導作用,通過技術“孵化”,實現裂變效應。昌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依託丹寨和貴州優勢中藥材資源,打造現代中藥材產業平臺,規劃構建“1359”產業體系,形成符合丹寨和貴州實際情況的1箇中藥材現代高效示範產業生態圈,3大延伸產業融合、5個核心區以及9大項目中心。帶動42個村發展種植鉤藤、仙草、茯苓等基地10000畝,帶動1000人次種植中藥材,實現人均增收5000元。清華啟迪科技園通過科技創新,將名貴中藥材鐵皮石斛附種於茶樹,取得了鐵皮石斛茶樹附生原生態栽培技術專利,建設了200餘畝高標準鐵皮石斛附生茶樹生態栽培示範基地。

鏈接加工,提高基地效益。支持龍頭企業技術改造、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打造從原料生產、加工到包裝各環節齊全的全產業鏈。目前,丹寨已形成中藥材、肉牛、藍莓、硒鋅米、硒鋅茶加工五大產品加工鏈條,即以昌昊公司為龍頭的中藥材加工鏈條,以黔丹為龍頭的硒鋅米加工產業鏈條,以傳福、三泉、添香園為龍頭的硒鋅茶加工產業鏈條,以俊建為龍頭的肉牛加工產業鏈條,以茅臺為龍頭的藍莓加工鏈條。黔丹公司改進稻米加工線,從單收單儲、生產加工到低溫冷藏,嚴格規範產品質量各個環節,公司註冊的“黔丹”商標,獲“貴州省名牌產品”。昌昊公司建設中藥飲片顆粒生產線,實現了中藥材從論斤、論噸賣的粗放生產到論克賣的精加工轉變,“土特產”變身高科技產品,畝產值增了幾倍。

開放營銷,強化基地支撐。搭載落戶和幫扶丹寨的企業市場平臺,將縣內產業基地產品銷往全國。通過省外免租門面、萬達廣場、京東網站等,上貨銷售,實現黔貨出山,帶動基地做大做強。在杭州市濱江區、遼寧省東港市建立丹寨產品專櫃,宣傳推介丹寨的特色產品。與京東集團合作,建成丹寨京東特色館和丹寨縣農村電商服務中心,通過京東平臺的策劃、展示及銷售,讓丹寨優質農特產品、手工藝品等特色產品走出去、賣得好,增加農民收入。

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道之十

揚武鎮洋浪村冬瓜種植基地喜獲豐收

專業合作社帶農戶,固化利益鏈

充分發揮合作社的抱團發展脫貧帶動作用,搭建貧困戶參與產業發展平臺,著力解決貧困戶發展能力不強、抵禦風險能力低等問題,實現“單打獨鬥”向“抱團發展”轉變。

三級建社搭載體。建立縣、鄉、村三級合作社。在縣級組建扶貧開發合作總社,在鄉鎮和村級分別建立扶貧開發合作社和產業合作社,並根據各村寨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幫助和扶持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讓所有貧困戶加入村級扶貧合作社,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同時,鼓勵貧困群眾利用土地、技術、資金、勞務等要素入股合作社發展。目前,已經建立縣級扶貧開發合作總社1個、鄉鎮扶貧合作社6個、村級產業合作社161個,組建農民專業合作社397個,合作社社員覆蓋全縣1.08萬貧困戶。

三方聯結促共享。建立村級合作社、村集體和貧困戶三方利益聯結機制。整合扶貧資金,用於合作社發展。有條件的村,由合作社帶動發展產業;沒有條件的村,由合作社與縣內效益較好的龍頭企業合作,簽訂協議,將資金入股到企業,確保收益有保障。所得收益按照村集體經濟佔兩成,合作社佔兩成,貧困戶佔六成的“226”分配方式,分配給合作社、村集體和貧困戶三方,實現合作社有資金滾動運作,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貧困戶持續增收。目前,全縣97個村建立了三方利益聯結機制,惠及貧困戶8540戶,戶均增收1200元。

三金分紅得實惠。通過資金入股、土地流轉、勞務務工獲得股金、租金和薪金,增加群眾經濟收入。積極搭建平臺,創造入股條件,引導貧困戶將“特惠貸”資金通過村級合作社入股到縣扶貧總社,注入實體經濟企業,每年獲得8%的分紅金,每戶貸出5萬元,年增收4000元。將縣鄉村三級財政扶貧資金量化到貧困戶,通過合作社入股到企業,享受利益分紅,貧困戶得股金。出臺土地流轉政策,鼓勵貧困戶將承包的土地流轉給企業,企業按照每年每畝的價格支付給貧困戶,貧困戶獲得租金,並建立土地流轉費梯級增長機制,保障群眾持續增收。配套建立合作社與企業合作機制,由合作社與企業簽訂用工合同,規定在同等條件下,優先使用合作社所在地的勞動力,確保貧困戶獲得薪金。2016年縣鄉村三級合作社共分紅5400餘萬元,實現對3.86萬貧困人員“不漏一人”的全覆蓋。

脫貧大決戰:貴州大扶貧系列報道之十

宣傳標語昭示了丹寨縣委縣政府的脫貧攻堅的決心(龔超 攝)

通過產業扶貧“三帶”模式,全縣3.86萬貧困人口每人至少有1畝的產業基地,每戶貧困戶至少有1個產業項目,用實幹和實績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把發展生產扶貧作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的指示和要求。(範賢鎮 池明新 潘成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