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縣蛟洋鎮美麗鄉村之——再興村

農村 三農 大學 畜牧業 龍巖暢想社區 2017-04-18

再興村位於蛟洋鎮西北部,東與丘坊接壤,西與中村相連,南與文都村毗鄰,北靠連城豐圖板寮村。全村總面積12平方公里。2013年有19個村民小組、398戶、1371人,聚居姓氏清一色張姓。

再興村原名載興,又稱再投。清代及民國初年,再興屬上杭白砂裡,以後區域變更多次:設區分制時,再興屬北三區,又劃屬上杭第十九區;民國18年(1929年)再興列為第五鄉,設鄉蘇維埃政府,鄉政府設再興,中村、鄒坑列入第五鄉;民國24年改保甲制,再興屬第三區稱再興保。以後取消聯保成立古蛟區。新中國成立初為華興鄉,設區(列第七區)稱共和村。1953年後,再興自成一鄉。1957年又屬文都鄉。1956年辦農業初級社,1957年轉辦高級社,1958年人民公社化後,再興稱生產大隊,1960年屬白砂工委。1961年華家公社成立,再興屬華家公社。1965年華家公社撤併後,再興又劃入蛟洋公社。1984撤社建鄉,再興大隊改為再興村,2012年始為蛟洋鎮再興村。

上杭縣蛟洋鎮美麗鄉村之——再興村

據傳,宋末四四郎公到再興村之時,村中居住著楊、曾、陳、李等姓氏,後因種種原因,全村只留了張氏單一姓氏。再興地處上杭北隅,20世紀二三十年代,當時橋墩頭有酒店、豆腐店、雜貨店、油鹽布莊店、中藥鋪、理髮店等30多間,還有客棧,連城商人每逢四、九赴文都圩者常在此住宿。

再興人民有悠久的革命歷史,民國18年的蛟洋武裝暴動,再興兒女積極投身其中,本村的革命烈士有張道貫等18人。當時本村的兒童團、少先隊、婦女會等組織積極配合武裝鬥爭,站崗、放哨,給紅軍送米、送菜,婦女為紅軍做草鞋,盡力支持革命鬥爭,其中表現最為突出的有橋墩頭的婦女會員丘壬招,新中國成立後被評為“五老人員”,生前一直享受政府補貼;抗日戰爭中,張煥輝為抗擊日本侵略軍勇敢向前,生前一直享受政府固定補貼;原保安十一團團部准尉庶務張惟君、字富臣,駐守龍巖,民國31年6月17日日機轟炸龍巖時,壯烈殉國;抗日軍人張材選是原保安十一團的上尉軍需官,抗日中駐守永安(當時省政府駐地)常在報刊上發表詩文揭露日本侵略軍殺戮中國人民的罪行。

上杭縣蛟洋鎮美麗鄉村之——再興村

再興村海拔430米,氣候溫和(夏季溫度平均23—27攝氏度),30攝氏度以上的時間僅20多天。暑期一般從端午節後開始,至八月白露末止。再興空氣清新,少汙染,特別適宜老年人居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3年6月,再興村80歲以上的老人有47人(其中90歲以上老人10人),佔總人口的3.18%;70歲一79歲的老人有77人,占人口總數的5.22%。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再興為閩粵贛三省及上杭、連城、長汀商旅必經之地,村與村往來石砌路寬大。再興到華家或丘坊基本上都是步行,交易的貨物都用肩挑。1976年沿老路開通再興至華家的機耕路,小程度解放了勞力,但大型車輛無法通行,只能靠拖拉機運送物資。1981年在同文橋建石拱橋,此後經多次擴修,再興—華家簡易公路開通。1997年程控電話進村。2003年道路硬化工程完成,緊接著“人飲”工程上馬,2012年太陽能路燈安裝,再興村基礎設施逐步完善。

上杭縣蛟洋鎮美麗鄉村之——再興村

20世紀70年代,再興村在公家田建小水電站一座。為了節省資金,壓力水管用大松木挖制,由於水量小,無法用於照明,只能用於加工。1984年在張家凹修修建水庫,在南溪橋右畔再建電廠,因裝機容量小(30千瓦),電量供不應求,直到2002年電力聯網後,全村人才得以正常用電。

1958年再興曾設醫療室,上級派有醫師常駐,1963年後醫療室撤銷,醫生調回公社衛生院。衛生體制改革後,設立合作醫療所一個。2013年有農村醫療室2個,鄉村醫生2人,一般的常見疾病或小外傷基本上能醫治或處理。

上杭縣蛟洋鎮美麗鄉村之——再興村

再興村的經濟收入主要是靠種植,有耕地1462畝,山林14418畝,土地資源和山林資源豐富。但改革開放前,經營和管理不善,農業經濟不景氣。山高水冷,生產方式原始,經營方式單一,品種老舊,糧食產量一直較低,平均畝產150公斤左右。1980年全村稻穀總收入約為35萬公斤。因山林未得到較好保護,受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後,再興農業從單一經營走向多種經營,種菸葉、生薑、狀元豆、白扁豆,雜交水稻的種植和推廣,使村民增產增收;辦豬場、雞場,養羊、養騾馬(用於山地拉貨)、竹業加工、大型車輛運輸,齊頭並進,再興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到2013年末,有可飼養10萬隻規模的雞場1個,2萬—3萬隻的雞場3個,豬場4個,還有食用菌50畝。

上杭縣蛟洋鎮美麗鄉村之——再興村

再興歷史上紙業特別興旺。20世紀20年代,有紙廠50多座,至30年代還有30座左右。再興草紙,紙質好,銷量極佳。到20世紀70年代末,因山林管理不善,造紙原料(竹麻)日趨減少,加上機器紙的競爭,再興再無人從事紙業生產。

除草紙外,再興茶葉頗負盛名。由於土質好、製茶工藝講究,再興茶葉具有甘醇香甜、色青、耐泡、餘味多等特點,善飲者喝過後爭相購買,鄰縣連城人特別推崇,其中寨上的“德鳳茶”更是再興茶葉中的上品。再興茶大部分銷往連城、上杭,再興茶葉的價格要比鄰近鄉村的高得許多。

上杭縣蛟洋鎮美麗鄉村之——再興村

再興石龍寨(又稱石山裡)的石材頗為有名,時稱再投石。再投石石質堅白、石紋細而均,歷史上多有工匠(廣東的、本縣廬豐的)先後前來採掘加工,產品有門楣、門框、石磨、墓碑、石獅、華表等,其中製作石磨銷量尤多,因石質好,行銷量大,遠近都有前來定貨者。坊間傳,再興石磨磨出的豆腐特別鮮嫩好吃,豆腐帶點韌性、口感極佳。20世紀70年代後因石窟崩塌,道路不通,石龍寨的石器生產因而停止。

再興村南溪橋溪岸出產一種特殊竹子——方竹,其竹竿成四方形,許多人將它移到房前屋後種植,以供觀賞。

上杭縣蛟洋鎮美麗鄉村之——再興村

另外,再興境內有銅礦、鉬礦等礦藏資源,仍在勘探。

再興人民歷來就重視文化教育,據《再興村史》記載,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鄉賢張輯卿、小沂、耿齋、晒穀等人倡議捐資創立“紫文書院”(即今再興小學前身),書院佔地面積2370多平方米。光緒三十二年停科舉,私塾廢,鄉中兒童都入書院讀書。清末宣統初年書院改設舊制高等小學,稱“萬選學校”,首任校長張輯卿(清光緒秀才),最後一任校長張從龍(清光緒秀才)。萬選學校舉辦高等畢業班四屆,每屆學生平均20人左右。高等班學制為四年,開設國文、公民、歷史、地理、農業、算術、常識、自然、英語,還有勞作、圖畫、體育等,教學情況相當於今日初中。民國18年再興暴動後學校改稱“再興國民學校”。新中國成立後,50年代再興設立初級小學,教師2—3人,只有一到三個年級,四年級以上到文都小學、華家小學就讀。後因學生數增多,學校規模擴大,1979年擴充為完小,教師增至9—10人。後又因學生數減少,學校撤併,2003年再興停辦高年級,只保留兩個年級,另加幼兒班。多年來,再興小學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但20世紀五六十年代再興的大學、中專畢業生極少,80年代以後,大中專畢業人數逐年增多。2013年,再興村有大學本科以上畢業生81人,其中博士2人,碩士3人;副教授3人;高級職稱14人;正廳1人,正處3人。

上杭縣蛟洋鎮美麗鄉村之——再興村

再興村文化底蘊深厚,民俗文化尤其突出,歷史上就有“上村出獅、下村出船”的說法(再興村分上村、下村)。獅,即舞獅;船,即船燈。“船燈”由艄公和艄婆兩人表演,配合默契、幽默風趣,通過敘事式的對白和對唱表現漁家樂的主題。船燈曲曲調優美、悅耳。舞獅,其中還包括武術:拳擊、舞刀、耍棍等,既可健身又能娛樂身心。“犁春”,又稱“犁春牛”,這是村裡每年迎春的必備節目。人們用“犁春”表達迎春納福、祈求來年豐收的願望。“犁春”節目由許多角色組成:犁手、春牛、村姑。節目表演選在“立春”日的夜晚,表演中,演員根據各自所扮演的角色特點表演各種動作,滑稽可愛。當犁春、船燈、舞獅,腰鼓、十番音樂一齊出動時,二三百人的隊伍,鼓樂震天,鞭炮齊鳴,場景十分壯觀。由於群眾性的文化活動開展得好,再興多次獲上杭縣委宣傳部門的嘉獎。

上杭縣蛟洋鎮美麗鄉村之——再興村

再興人崇尚勤勞節儉,吃苦耐勞。但改革開放前。生活是艱苦的,無路、無電、偏僻、閉塞,生財之路狹窄,經濟收入甚少,青年人娶不到媳婦。改革開放後,憑藉好政策,再興人走出山門闖天下;有的到廈門辦餐飲業;有的搞運輸;有的辦實業,加工竹蓆片半成品致富,即使不出村留家的,也靠管山造林賺了錢。2013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2155萬元,村財收入28.2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9613元。新建磚混新房240座,擁有大型運輸車9輛、小型營運小客車11輛、小型麵包客車4輛、非營運小車60多輛,摩托車300多部,電視機、洗衣機、熱水器等家用電器幾乎走進了所有家庭。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批外來妹嫁入再興,從最早來的廣東妹子到最近兩年“進口”的洋妹子越南姑娘,如今的再興媳婦真是來自五湖四海:四川的、湖南的、湖北的,還有鄰縣永定的、長汀的、連城的……其中還有來自東北和貴州的俊小夥,“再興青年娶不上媳婦”的狀況已成為歷史,再興人永遠告別了窮困。

上杭縣蛟洋鎮美麗鄉村之——再興村

再興村峰巒層疊、丘陵起伏、溪流縱橫、居民星散,雖無山水奇秀之美,但不缺田園清靜之幽。據《村史》載,先人就曾按村中山、水形趣取十景,並綴七言律詩十首,十景是金粟紫雲、福興回溪、天寶睛嵐、石城北斗、游魚激灘、鬆崗積翠、虎崬西屏、雲龍臥波、釘嶺樵歌、馬槽釣月。

再興村民多數崇信神佛,寺廟多處,神佛並陳,大神小神頗為複雜,如金粟山天后宮,除供奉媽祖娘娘、文昌帝君、朱熹、關羽外,還安奉真武祖師神牌、福德土主等。天后宮位在水口金粟山頂,渾圓園獨立,群山環抱,殿宇宏偉寬敞,面積約3000平方米,地面鋪三合土,宮內乾燥整潔、涼風習習,是夏季避暑遊玩的好去處。下廳兩邊的壁畫甚為精美。1967年,村人拆去天后宮,將磚瓦木料用於建造橋墩頭的大隊禮堂,再興天后宮從此消失。

再興村是蛟洋鎮著名的僑鄉,20世紀20年代張鍚福、張清隆等到馬來西亞檳榔嶼一帶謀生。到2013年在馬來西亞檳城定居的還有張漢武、張著猷等70餘人。

1985年龍巖市政府授予再興村“文明村”稱號;2008年福建省小康促進會授予“聯誼單位”;2010年龍巖市委組織部龍巖市婦女聯合會授予再興村婦代會為“先進婦代會”。【來源:魅力蛟洋】

上杭縣蛟洋鎮美麗鄉村之——再興村

龍巖暢想社區,龍巖人自己的地方門戶網站,歡迎在騰訊應用寶搜索龍巖暢想社區下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