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礪奮進的五年」困難群眾我來“兜著”!合肥密織社會救助“安全網”

農村 農業 農民 經濟 合肥市共青團 2017-06-17

推薦閱讀

「砥礪奮進的五年」困難群眾我來“兜著”!合肥密織社會救助“安全網”

來源:合肥日報

社會救助,兜住民生“安全網”

城鄉低保標準逐年提高、醫療救助政策不斷完善、全面開展“救急難”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快速發展,救助水平和服務能力顯著提升,較好地兜住了民生“安全網”,有力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需求。

今年34歲的徐女士,家住包河區望湖街道王衛社區。2014年,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癌,每個月都要在醫院做化療。今年以來,她在醫院做化療和腎透析等治療,花費了近7萬元。除了醫保報銷近5萬元外,社區又幫她申請到城鄉醫療救助近萬元,極大地緩解了她家的生活壓力。

「砥礪奮進的五年」困難群眾我來“兜著”!合肥密織社會救助“安全網”

網絡配圖

近年來,我市積極構建社會救助制度體系框架,統籌城鄉社會救助發展。2015年9月,合肥市政府出臺貫徹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實施意見,明確了低保、特困人員供養、教育救助等8項制度和社會力量參與作為社會救助基本內容,構建了“8+1”的社會救助制度體系,為兜住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安全網提供了制度依據。

“我市市區農村低保與城市低保並軌,實行統一標準。縣(市)城市低保標準與農村低保標準差距逐年縮小。醫療救助和臨時救助方面,不再區分城市和農村。”市民政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2016年,我市市區低保標準為戶月人均551元,四縣一市農村低保標準為家庭年人均3600元,分別比2013年提高了34%和118%。

「砥礪奮進的五年」困難群眾我來“兜著”!合肥密織社會救助“安全網”

醫療救助方面,我市救助對象從低保、特困供養人員擴大到社會散居孤兒、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殘人員、因病致貧家庭重病患者、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頂線不斷提高。2016年,我市統一了全市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政策,最高封頂線8萬元。2016年,全市醫療救助42.17萬人次,支出救助金20890萬元。

「砥礪奮進的五年」困難群眾我來“兜著”!合肥密織社會救助“安全網”

2014年,我市以廬陽區、包河區開展全國“救急難”試點為契機,積極推進“救急難”工作,及時救助因遭遇突發情況而陷入生存困境的群眾。目前,我市已在全市13個縣(市)區全面展開。各地均建立了縣區、街鎮、村居主動發現救助三級管理網絡。包河區設立急難救助專項資金20萬元,區、街鎮兩級設立資金規模每年不低於200萬元。廬陽區開展“助之橋”社會救助服務傳輸導航項目,引導社會組織和社工參與“救急難”。

“近年來,我市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工作機制,建立了市、縣兩級社會救助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協調全市社會救助工作。運行合肥市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平臺,實現了申請救助家庭經濟信息網上自動查詢比對,提升了救助對象認定的精準度。”市民政局工作人員介紹,我市還建立了“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全市150個鄉鎮(街道)全部設立社會救助受理服務中心,配備專職人員,受理群眾的救助項目,確保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

相關推薦

推薦中...